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raisal of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n Introduc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濮实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4期452-453,共2页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sud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He responds to PO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xpert researcher and teacher of L2 writing. Charlene Polio is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Germanic, Slavic, Asian & African Languages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She conceptualises POA as a useful method to address some issu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section are insightful and reader-friendly. The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A in particular, but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ers as they touch upon pertaining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therefore find it necessary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a wide reade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sud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He responds to PO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xpert researcher and teacher of L2 writing. Charlene Polio is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Germanic Slavic Asian African Languages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She conceptualises POA as a useful method to address some issu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section are insightful and reader-friendly. the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A in particular but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ers as they touch upon pertaining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therefore find it necessary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a wide readership.
原文传递
孙作云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仙林 曹书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对闻一多的全面继承,又有一定的突破。在研究理论方面,他批判地吸收了疑古辨伪思想、图腾遗痕理论以及语言学派神话学说;在研究方法上,他在对古史材料进行审慎利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重证据法、...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对闻一多的全面继承,又有一定的突破。在研究理论方面,他批判地吸收了疑古辨伪思想、图腾遗痕理论以及语言学派神话学说;在研究方法上,他在对古史材料进行审慎利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重证据法、文字音韵学等方法,拓展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视野,在神话传说研究领域有着重大的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作云 中国神话 神话研究 神话理论 闻一多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新时期长篇闻一多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新世纪国内外闻一多研究动态(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乐平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1-26,共6页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时期 历史回顾 新世纪 闻一多研究动态
下载PDF
“时代精神”与“以大为美”:闻一多辞赋评论二题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新文 洪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闻一多先生是“现当代赋学研究史上不专治赋学而对赋有独到认识”的批评家。他在研究《楚辞.天问》的同时论及汉赋,并且提出了关于辞赋的重要观点:研究辞赋作品要明了并探讨其“时代背景”和“共同精神”;《天问》和汉赋的伟大之处就在... 闻一多先生是“现当代赋学研究史上不专治赋学而对赋有独到认识”的批评家。他在研究《楚辞.天问》的同时论及汉赋,并且提出了关于辞赋的重要观点:研究辞赋作品要明了并探讨其“时代背景”和“共同精神”;《天问》和汉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是“以大为美”,故而汉赋作品要以读《天问》的观点和从“以大为美”的角度去欣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辞赋评论 时代背景 共同精神 以大为美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编码”的解码——闻一多《伏羲考》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苏永前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9-25,共7页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N级编码 闻一多 伏羲考
下载PDF
闻一多对唐诗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战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歌体裁等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闻一多对唐诗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与其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有因果关系。他的唐诗研究也给予我们当代的唐诗研究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勇于接受和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 唐诗研究:民族特色
下载PDF
压出来的“新”——论闻一多在性灵与故纸堆之间的挣扎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鸿莉 《云梦学刊》 2007年第1期25-29,共5页
作为五四新一代的文学史家,闻一多别开生面的文学史研究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亦包括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细读《伏羲考》,可以见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路径和学术设想。在性灵与故纸堆之间的挣扎最终压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新”... 作为五四新一代的文学史家,闻一多别开生面的文学史研究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亦包括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细读《伏羲考》,可以见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路径和学术设想。在性灵与故纸堆之间的挣扎最终压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新”,这便是闻一多强烈个人风格生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神话研究 《伏羲考》 性灵 故纸堆
下载PDF
新时期长篇闻一多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新世纪国内外闻一多研究动态(上)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乐平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0-24,共5页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时期 历史回顾 新世纪 闻研动态
下载PDF
闻一多被“逼上梁山”留给我们的深远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乐平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3-17,共5页
纵观闻一多一生漫长阶段的探索,他之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历程的巨大反差即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转变为斗士,从对国家主义崇奉到对人民至上呼喊这种根本性转变,就较之鲁迅在知识分子中更具典型意义。因为,闻一多转变的认... 纵观闻一多一生漫长阶段的探索,他之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历程的巨大反差即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转变为斗士,从对国家主义崇奉到对人民至上呼喊这种根本性转变,就较之鲁迅在知识分子中更具典型意义。因为,闻一多转变的认识意义超越了他个人的范围而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象征。因此,我们纪念闻一多,作为知识分子就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和最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而为人民根本利益勇于赴汤蹈火的不怕牺牲精神,作为各级政府则应汲取闻一多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这就是闻一多被"逼上梁山"留给我们今天的深远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逼上梁山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唐诗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光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2-55,共4页
本文立足闻一多的生命旨趣和治学精神,分析其新诗理论与唐诗研究之间的关系,指出其古典诗学研究构成新诗理论的基础,而新诗理论是对传统诗学遗产的扬弃,其对唐诗的研究成为现代唐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唐诗选本学。
关键词 闻一多 新诗理论 唐诗学 唐诗大系
下载PDF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审美倾向
11
作者 朱金发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4-66,共3页
现代学术史上,闻一多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诗经》做了综合研究。他在研究中,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独特的眼光,从构图美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和优美意境,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诗经》研究... 现代学术史上,闻一多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诗经》做了综合研究。他在研究中,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独特的眼光,从构图美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和优美意境,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诗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经 审美研究
下载PDF
寻求学术上对话的平台——《学者闻一多》评论
12
作者 王志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8-21,共4页
《学者闻一多》在展示闻一多的研究领域、成果和方法时 ,述评结合 ,从“真、善、美”全视镜探进 ,在思辩的过程中体验对象的鲜活性 ,以感性的描述呈现理性的感悟 。
关键词 闻一多 古典文学研究 潜心与会心 发现与揭示
下载PDF
选本、“以诗存史”与伟大抗战诗篇——闻一多《现代诗抄》的选本学意义及其批评价值
13
作者 程国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方式”,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新诗发展三十年变迁轨迹与面貌的诗歌选本;其次,遵循“选有事之诗”的选本原则,闻一多选出了最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救亡主题的伟大抗战爱国诗篇,体现了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诗学思想与美学趣味;第三,它的“以诗取人”和选优为原则的文学经典意识及选编意识,不仅对现代新诗的经典化与现代新诗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诸多启示,也为现代选学及其现代选本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发。《现代诗抄》作为闻一多“诗学实践”及诗学研究的成果,既有“选学”及选本学批评价值,也体现出闻一多对现代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诗抄》 “以诗存史” 抗战诗篇 选本学 新诗三十年 现代学术史
下载PDF
现代诗人闻一多和唐加勒克比较研究
14
作者 王吉祥 吴孝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9-103,共5页
闻一多与唐加勒克均身处20世纪上半期,有着迥异的出身和文化背景。但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土壤孕育下,在共同的时代精神的召唤下,他们发出了同调的呼唤,演绎出了相类的不朽人生。如椽诗笔,抒爱国情思,揭民族劣根,斥黑暗统治,期待人民早日... 闻一多与唐加勒克均身处20世纪上半期,有着迥异的出身和文化背景。但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土壤孕育下,在共同的时代精神的召唤下,他们发出了同调的呼唤,演绎出了相类的不朽人生。如椽诗笔,抒爱国情思,揭民族劣根,斥黑暗统治,期待人民早日觉醒,共创祖国之美好明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唐加勒克 生平 作品 平行研究
下载PDF
论闻一多《楚辞校补》
15
作者 王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年第4期37-42,共6页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楚辞校补》 《楚辞》研究 学术史意义
下载PDF
从比较神话学角度看闻一多《伏羲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Б.李福清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40年代初,闻一多以伏羲神话为中心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其研究特征:多参照古籍文献,也注重国外资料和活的民间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神话。从比较神话学角度看,伏羲是典型的文化英雄。文化英雄是较原始的神话人物,他为人类取火、制造各... 40年代初,闻一多以伏羲神话为中心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其研究特征:多参照古籍文献,也注重国外资料和活的民间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神话。从比较神话学角度看,伏羲是典型的文化英雄。文化英雄是较原始的神话人物,他为人类取火、制造各种文化物品,确定某些社会制度、礼仪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神话 闻一多 《伏羲考》 文化英雄 民间文学
下载PDF
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向度——以《伏羲考》研究为中心
17
作者 李春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2期70-73,81,共5页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神话、唐诗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得益于他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而别具一格地选择人类学的崭新视角,并以此来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原始意义混沌不清的文化符号内涵...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神话、唐诗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得益于他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而别具一格地选择人类学的崭新视角,并以此来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原始意义混沌不清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其演变问题,而最终使其呈现出清晰面貌。闻一多在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尝试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文学人类学 《伏羲考》
下载PDF
闻一多的《庄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奔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6-101,共6页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庄子》研究 道家 以丑为美
原文传递
闻一多与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秀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00,共6页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法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已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法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已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的"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葛兰言 神话研究 文化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