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庸》英译研究在中国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梅 文军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庸》的英译研究,总结英译《中庸》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启示:1研究者主要集中在辜鸿铭译本上,对辜译本的研究侧重其文化用心和归化策略的运用。2、对其他译本关注不够。多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及跨学科、跨文化...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庸》的英译研究,总结英译《中庸》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启示:1研究者主要集中在辜鸿铭译本上,对辜译本的研究侧重其文化用心和归化策略的运用。2、对其他译本关注不够。多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及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应成为《中庸》英译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3、在辜译和理译的对比研究上,国内学者更倾向赞同辜译,质疑理译的翻译用心。从接受理论的角度重视国外对各译本的评论,提高典籍英译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英译研究 辜鸿铭译本 典籍英译
下载PDF
评价理论视角下《故乡》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霍跃红 傅博 《语言教育》 2014年第1期55-62,72,共9页
本文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子系统及各自分子系统为标准,对鲁迅短篇小说《故乡》及其英译本中的评价资源进行分类、赋值。旨在运用评价理论发现《故乡》三个英译本与原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显化各... 本文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子系统及各自分子系统为标准,对鲁迅短篇小说《故乡》及其英译本中的评价资源进行分类、赋值。旨在运用评价理论发现《故乡》三个英译本与原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显化各译本在评价资源分布方面的差异,寻找在评价意义上更贴近原文的译本,从而尝试客观评价译文质量,同时拓展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为对外推介中国典籍作品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故乡》英译本 态度 介入 级差
下载PDF
《西厢记》英译钩沉 被引量:8
3
作者 郭亚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80-188,共9页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对《西厢记》24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补正前人的遗漏,可以丰富我国《西厢记》翻译研究的史料。同时,在《西厢记》长达一百多年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早期以《莺莺传》翻译为主,中期主要是《西厢记》节译、选译和编译,后期以西方译者为主导中方译者为辅的《西厢记》全译本为特色。《西厢记》成功的翻译经验可为我国传统戏曲外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莺传》 《西厢记》 24个英译本 节译 编译
下载PDF
《赵氏孤儿》18世纪在英国的翻译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金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07,共7页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剧作。它在18世纪的英国共有三个译本,都转译自法国神父马若瑟的法译本,是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三个译本包含了译者对此剧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体现在...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剧作。它在18世纪的英国共有三个译本,都转译自法国神父马若瑟的法译本,是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三个译本包含了译者对此剧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体现在译文的多个细节中,比如剧名和人名的拼写、标点符号的运用、用词的选择等。而且,同一个细节上,三个译本的理解和表达往往也各不相同。有的译者为了准确传达中国文化,还在他认为能体现中国文化但英国读者又不易理解之处添加了注释,对中国文化予以解释。在细读原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翻译情况,揭示了中国戏剧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18世纪 英国 三个英译本
下载PDF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 被引量:8
5
作者 陈亚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源语文本中不利于视域融合的部分,重视西方文化历史以拓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种颇具参考价值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论语》英译本 辜鸿铭 阐释学 视域融合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过故人庄》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房晶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第9期46-49,共4页
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其独特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进而产生出不同的译本。因此,强调"文本接受,读者中心"论的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章对比分析... 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其独特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进而产生出不同的译本。因此,强调"文本接受,读者中心"论的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章对比分析了孟浩然《过故人庄》的两英译本,着重从韵律、意象、意境三个方面来看译者对诗中未定点和空白点的不同解读,以此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过故人庄》英译本 期待视野 未定点
下载PDF
《四书》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考察——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7
作者 余星 蔡永贵 《甘肃高师学报》 2021年第3期35-39,66,共6页
基于自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个维度对儒家经典《四书》理雅各和辜鸿铭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翻译风格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导致风格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文语句通顺自然... 基于自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个维度对儒家经典《四书》理雅各和辜鸿铭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翻译风格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导致风格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文语句通顺自然、衔接自然、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度趋于一致,显示出翻译文本显化和简化的趋势。标准化TTR、词汇密度和句子平均长度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差异说明理译词汇使用更丰富多变,句子结构更加简单明了,阅读难度比辜译稍低,整体可读性略胜一筹。显然,两位翻译家截然不同的翻译目的是造成译文风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四书》英译本 理雅各 辜鸿铭 翻译风格
下载PDF
对杜甫《蜀相》英译文的人际功能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红艳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80-82,共3页
从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出发,分析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一诗的五种英译文,从中可以看出语气、评价均具有人际意义,并对比了五种译文中人际意义的传达是否到位,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词 人际功能 荚译文 《蜀相》
下载PDF
《论语》辜鸿铭译本与理雅各译本之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延芬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43-46,共4页
对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人的译作《论语》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探讨译者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并了解译本的不同特征和差异,以及造成两个版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翻译 辜鸿论 《论语》 理雅各 目的论 文化
下载PDF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英译文本的认知学解析
10
作者 李丝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5-80,共6页
在认知学视角下,翻译是基于自身认知与体验、对原文进行再现的活动。作为鲁迅先生现实主义代表作,《故乡》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力作,研究其英译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认知翻译观,选取代表性译... 在认知学视角下,翻译是基于自身认知与体验、对原文进行再现的活动。作为鲁迅先生现实主义代表作,《故乡》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力作,研究其英译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认知翻译观,选取代表性译作中对"故乡"这一概念以及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认知与理解进行分析,认为:译者体验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译本的一些差异,但作为认知主体之一的译者依然要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的制约,尊重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体验是每位译者必须遵从的伦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与翻译 《故乡》 英译研究
下载PDF
中国古典散文及其英译中的修辞应用研究——以《项脊轩志》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冰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2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文章以《项脊轩志》及其三个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原文中的修辞特点及其在英译文中的再现效果。三个译本中,卜译(Pollard)采取了音译、加注、解释性翻译和删减非主要信息等策略,充分考虑了译本可读性与接受度,在传达原文内容及原文文... 文章以《项脊轩志》及其三个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原文中的修辞特点及其在英译文中的再现效果。三个译本中,卜译(Pollard)采取了音译、加注、解释性翻译和删减非主要信息等策略,充分考虑了译本可读性与接受度,在传达原文内容及原文文化信息层面实现了翻译的目的;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的译文非常流畅,文中归化气息较为明显,有着向母语为英文读者方向靠拢的倾向;刘译则较为符合母语为中文的译者的翻译习惯,在翻译过程中稍具异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修辞 英译 古典散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