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氏家族的中原之路——石解墓志释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宁欣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代北胡姓在魏孝文帝改革时,进入中原的族姓基本都改成汉姓,除了众所周知的若干大姓,其实还有不少中低等氏族,乌石兰氏改为石氏即是其中之一。历时数百年后,随着南下、汉化、改姓、改籍贯等,进入唐朝的石氏家族,已经汉化,但仍然保留了代... 代北胡姓在魏孝文帝改革时,进入中原的族姓基本都改成汉姓,除了众所周知的若干大姓,其实还有不少中低等氏族,乌石兰氏改为石氏即是其中之一。历时数百年后,随着南下、汉化、改姓、改籍贯等,进入唐朝的石氏家族,已经汉化,但仍然保留了代北胡姓的影子或尾巴,甚至与汉晋中原石氏纠缠不清。通过对"唐故衡王府长史致仕石解府君墓志铭并序"的释读,同时辅以撰写者石洪的相关材料,可以得知,石解与从弟石洪,虽然有可能是分属风马牛不相及的汉胡族系,但起家走的都是科举之途,发达和辉煌也与文化素养有直接关系,两门石氏辗转各地,在石解和石洪前后几辈逐渐形成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居住和仕宦圈,反映了部分中等士族在唐后期向洛阳集中的趋势。其中,代北胡姓社会关系网的遗存仍然若隐若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北 胡姓 石氏 乌石兰氏 唐朝 石解 石洪
下载PDF
中国西南回族“虎”姓读音变化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2
作者 虎利平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7-30,共4页
中国姓氏的音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很多姓氏当中。在今天中国境内,以"虎"作为姓氏的人群大多数是回族,一些地区的少数汉族也姓"虎"。"虎"字本音读"hǔ"(上声),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 中国姓氏的音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很多姓氏当中。在今天中国境内,以"虎"作为姓氏的人群大多数是回族,一些地区的少数汉族也姓"虎"。"虎"字本音读"hǔ"(上声),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威宁、云南昭通一带的回族,其姓氏"虎"的发音则在当地音变为"māo"(阴平)。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对当地的调查,笔者发现,西南地区"虎"姓读音改变的原因有很多说法,至今学术界和民间都很难形成定论。笔者试图将此问题与回族在西南地区特殊的生存图景联系起来,从族际交往的角度对"虎"姓音变的原因提出思考,同时指出,回族"虎"姓音变现象是回族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氏 “虎”姓 音变 回族 和谐
下载PDF
试析狗图腾信仰民族的崇拜与姓氏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运 刘付靖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21-26,46,共7页
南方少数民族中信仰狗图腾的民族主要有苗族、瑶族和畲族等,狗图腾信仰不仅深深地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塑造着这些民族的原始姓氏。狗图腾崇拜为苗瑶畲等信仰狗图腾的民族提供了原始姓氏,在社会的发展中,这些姓氏的演变与各民族... 南方少数民族中信仰狗图腾的民族主要有苗族、瑶族和畲族等,狗图腾信仰不仅深深地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塑造着这些民族的原始姓氏。狗图腾崇拜为苗瑶畲等信仰狗图腾的民族提供了原始姓氏,在社会的发展中,这些姓氏的演变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婚姻习俗、汉化以及部分文字的误写有关。此外,有着丰富石狗文化的雷州地名也源于当地的狗图腾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图腾 姓氏 民族 盘瓠
下载PDF
试论赐复胡姓与六镇起义的关系及其意义
4
作者 赫飞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9年第4期50-52,共3页
赐复胡姓与六镇起义都为北朝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六镇起义实为以北魏孝文帝为代表的过度汉化政策及其所引起的鲜卑族民众和部分贵族地位下降的反抗,赐复胡姓则是这一反抗的延续与及社会上胡化回潮的反应。而赐复胡姓的措施有利于鲜卑... 赐复胡姓与六镇起义都为北朝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六镇起义实为以北魏孝文帝为代表的过度汉化政策及其所引起的鲜卑族民众和部分贵族地位下降的反抗,赐复胡姓则是这一反抗的延续与及社会上胡化回潮的反应。而赐复胡姓的措施有利于鲜卑民族提升已经下降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促进当时的民族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赐复胡姓 六镇起义 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北朝胡姓墓志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视角审视
5
作者 董文强 《民族学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北朝胡姓对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中古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方面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北朝墓志的系统梳理,可知胡姓墓志关于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时间、地域与人群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北魏晚期以来,黄帝祖源记忆的主要书写人群... 北朝胡姓对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中古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方面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北朝墓志的系统梳理,可知胡姓墓志关于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时间、地域与人群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北魏晚期以来,黄帝祖源记忆的主要书写人群为内迁胡姓中的洛阳新贵,尤以北魏宗室成员数量最多。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已经成为新兴内迁胡姓的文化传统,黄帝祖源记忆是其认同拓跋氏皇权体系、参与分享政治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北朝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是内迁胡姓拓展华夏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华夏身份的结果,反映出“大一统”话语体系的广泛影响。对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变迁历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古边疆民族在祖源书写方面融入华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胡姓 墓志 黄帝祖源 历史书写 华夏认同
原文传递
唐代昭武九姓胡乐人及其存在意义探究
6
作者 刘硕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6,共9页
唐代乐人数量众多,除了中原本土的艺人外,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来的艺人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昭武九姓胡乐人,对当时中国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综合文艺都有不少的贡献。其中的家族乐人更是世袭几代、几朝传承技艺,造就了绵延百余... 唐代乐人数量众多,除了中原本土的艺人外,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来的艺人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昭武九姓胡乐人,对当时中国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综合文艺都有不少的贡献。其中的家族乐人更是世袭几代、几朝传承技艺,造就了绵延百余年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与中原地区频繁往来的昭武九姓艺人们,将各种艺术体裁发展、改创、融合,从政治服务、通商经济、双向文化交流及音乐舞蹈方面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音乐 唐代乐人 昭武九姓 胡乐人 胡乐入华
下载PDF
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义康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5,共8页
胡是匈奴的专称 ,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 ,为示区别 ,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 ,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 ,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 ,并非... 胡是匈奴的专称 ,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 ,为示区别 ,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 ,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 ,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 ,并非指其小弱。至唐代 ,匈奴杂胡均已消失 ,惟西域昭武九姓胡依然保留有种类繁多的特征 ,故在隋唐以后昭武九姓逐渐独擅杂胡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单于 西域 帝国 魏晋 隋唐 唐代 血缘关系 政治 保留
原文传递
试论西魏北周时期的赐、复胡姓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文才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47,共8页
北魏末年即已出现恢复胡姓的社会现象 ,宇文泰主政期间 ,推行了赐、复胡姓的运动 ,并使之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股潮流。本文依据正史 ,列举西魏北周时期赐、复胡姓的情况 ,并从籍贯、赐姓时间、事由等方面对之进行了逐项考察 ;认为宇文泰... 北魏末年即已出现恢复胡姓的社会现象 ,宇文泰主政期间 ,推行了赐、复胡姓的运动 ,并使之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股潮流。本文依据正史 ,列举西魏北周时期赐、复胡姓的情况 ,并从籍贯、赐姓时间、事由等方面对之进行了逐项考察 ;认为宇文泰赐、复胡姓的目的主要是推进府兵制的实行 ,而赐、复胡姓的中止也不应当是出于宇文泰的所谓“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魏 北周 赐姓 兵制 北魏 主政 正史 事由 中止 依据
原文传递
中古尉迟氏源流及其墓志再考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森垚 《西北民族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50-66,385-386,共18页
'西方尉迟氏'之西方当指朔方而非平城畿内之西,更非姚薇元等人认为的远在极西的青海大非川,这与于阗尉迟也无多大关系。北朝隋唐尉迟墓志的新发现,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古时期尉迟一族的发展脉络:早先因部名氏,与拓跋部紧密相连。... '西方尉迟氏'之西方当指朔方而非平城畿内之西,更非姚薇元等人认为的远在极西的青海大非川,这与于阗尉迟也无多大关系。北朝隋唐尉迟墓志的新发现,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古时期尉迟一族的发展脉络:早先因部名氏,与拓跋部紧密相连。孝文帝以后一分为二,一曰洛阳尉氏,二曰并朔尉迟。此二支又分别彰显于北周、北齐,直至唐初尉迟恭,方才统一起来。这其中也包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边疆'元素、华夏认同以及'胡汉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非川 尉迟 尉氏 源流 胡汉一体
原文传递
“亲贵之政”与“羯族之政”——试论石勒集团内部变迁的两个面相
10
作者 崔启龙 张荣强 《西北民族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34-62,417,共30页
纵观石勒集团的发展史,永嘉四年至五年的“葛陂之役”和太和三年石勒称天王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葛陂之役”前,石勒主要倚重的是以“十八骑”为核心的旧将群体。此后,以石虎、程遐为代表的亲贵势力开始在石勒集团中逐渐占据显要位... 纵观石勒集团的发展史,永嘉四年至五年的“葛陂之役”和太和三年石勒称天王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葛陂之役”前,石勒主要倚重的是以“十八骑”为核心的旧将群体。此后,以石虎、程遐为代表的亲贵势力开始在石勒集团中逐渐占据显要位置,但旧将群体依旧被委以重任。而在石勒称天王后,旧将群体则集体淡出军政舞台,代之而起的则是一批与石勒关系密切的石姓将领。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凸显出石勒“退功臣而进亲贵”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石勒对于构建宗族、族群的渴望与努力。而后者又从侧面道出了石勒-后赵政权凝聚方式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勒 羯族 胡族体制 赐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