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a Structured Forest Therapy Program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1
作者 Namyun Kil Jin Gun Kim +1 位作者 Emily Thornton Amy Jerane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3年第10期1117-1125,共9页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n be improved by slow mindful nature connection known as forest therapyor bathing.Forest therapy has recently received growing attention as an enabler of relaxati...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n be improved by slow mindful nature connection known as forest therapyor bathing.Forest therapy has recently received growing attention as an enabler of relaxation and preventive health care withdemonstrated clinical efficacy.However,it is not well-known that forest therapy also decreases mental health issues amongindividual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structuredforest therapy pr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A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employed for our study participants.Twelve participants(aged 9–14 years)engaged in two one-hour guided standard sequenceforest therapy experiences.A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CNS),Profile ofMood States(POMS),place meanings(e.g.,functional,emotional,and cognitive attachment to the forest)questionnaire,andphysiological health assessment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participant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negative mood states were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at a positive mood stat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structured forest therapy programs.Also,mindfulness,nature connection,place meanings,and physiological health were significantly boosted after theinterven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substanti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utcomes ofstructured forest therapy for similar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therapy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MINDFULNESS mood states place meanings physiological health
下载PDF
制造“想象之场”:网红旅行地的媒介凝视、地方想象和意义生产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啊龙 朱丽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媒介旅行已深度嵌入整体生活体验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是大势所趋。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为例,引入“想象之场”的概念,揭示“电视剧—新媒体—观众/游客”等多元主体如何呈现、想象和形塑大理这一网红旅行地的“实在性”“象征... 媒介旅行已深度嵌入整体生活体验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是大势所趋。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为例,引入“想象之场”的概念,揭示“电视剧—新媒体—观众/游客”等多元主体如何呈现、想象和形塑大理这一网红旅行地的“实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属性。研究发现,依托大理制造的“想象之场”,既是传统与现代相遇的“物理之场”,也是视觉与故事融合的“叙事之场”。它是理想乡村的想象性重建,呈现的是世相百态,折射的是平凡自我;它尝试消解社会的加速结构,疗愈焦虑的心灵,也吸引公众去往远方,在地打卡。在合力制造“想象之场”的循环过程中,公众媒介凝视的是其“实在性”,叙事运输后集体想象的是其“象征性”,两者最终为实现“功能性”服务。“想象之场”通过故事和想象强化大理的“精神乌托邦”意象,其中涌动着抵抗加速社会的力量,重塑青年群体的希望和韧性,更描绘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之场 媒介凝视 叙述运输 功能性 意义生产
下载PDF
Cultural Input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3
作者 XUE Xiangyi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lish words and culture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hidden cultural meanings in the English words,can college students truly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m a...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lish words and culture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hidden cultural meanings in the English words,can college students truly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m and can their communicative ability be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background implied mean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下载PDF
马克思偶然性理论视域下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分析
4
作者 时佳佳 王健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16,共4页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在其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致良知思想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偶然性理论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宣扬人的主体价值,以马克思“偶然性”理论为视角分析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可以剖析其思想中新的内...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在其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致良知思想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偶然性理论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宣扬人的主体价值,以马克思“偶然性”理论为视角分析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可以剖析其思想中新的内涵意蕴,强调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认识天道,遵守道德规范,达到圣人所倡导的道德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然性 主体性 意之所发 心外无物
下载PDF
苏轼“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探析
5
作者 刘汉君 《南海学刊》 2024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包含了苏轼对自然审美时应该保持何种心境的思考,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苏轼思想中的闲适心境。在苏轼看来,闲适心境并非指向虚无缥缈、远离尘世、沉沦认命,而是趋向自由、超脱执着、通晓天命的内... “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包含了苏轼对自然审美时应该保持何种心境的思考,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苏轼思想中的闲适心境。在苏轼看来,闲适心境并非指向虚无缥缈、远离尘世、沉沦认命,而是趋向自由、超脱执着、通晓天命的内心状态。这样的闲适心境可以成为最适合的自然审美心境。二是闲适心境与自然审美。“闲”“超然”“快哉”“痴”“狂”,这便是闲适心境在苏轼自然审美中的具体呈现。三是审美“主人”的问题。苏轼认为,拥有闲适心境的人对万物毫无占有之心,他们不“留意于物”,只“寓意于物”,精神自由自在,从而成为万物审美层面上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然审美 闲适心境 寓意于物 审美主人
下载PDF
On Gric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6
作者 冯亚娜 《海外英语》 2013年第2X期229-230,共2页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is one important theory of pragmatics. It focuses on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speaker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peech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implied meaning
下载PDF
“疗愈”视角下的禅修场所实态研究——以化城壹处禅文化精品酒店为例
7
作者 马翠翠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285-287,共3页
在未来,“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新方式。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实地深度调研的方法,对化城壹处禅文化精品酒店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具有“禅”意特征的精神性活动场所设计的手法及特征,研究其空间功能属性的塑造与禅意空间的表达,以及目... 在未来,“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新方式。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实地深度调研的方法,对化城壹处禅文化精品酒店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具有“禅”意特征的精神性活动场所设计的手法及特征,研究其空间功能属性的塑造与禅意空间的表达,以及目前空间的使用情况,以期在疗愈经济及疗愈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为修心、静心人群提供一个具有心灵交流、休憩的公共禅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修场所 “禅”意特征 精神性活动场所 公共禅意空间
下载PDF
论苏轼作为寄寓之道的自然审美 被引量:3
8
作者 程相占 刘汉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89,共9页
寄寓是苏轼对人生在世状态的思考。从空间维度上,他提出“吾生如寄耳”,人只是寄寓天地间,一生漂泊;从时间维度上,他提出“人间如梦”,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不过,他并未沉沦,而是通过自然审美生发出寄寓之道--齐同“寄”与“归”... 寄寓是苏轼对人生在世状态的思考。从空间维度上,他提出“吾生如寄耳”,人只是寄寓天地间,一生漂泊;从时间维度上,他提出“人间如梦”,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不过,他并未沉沦,而是通过自然审美生发出寄寓之道--齐同“寄”与“归”,认山水最佳处为家;齐同“梦”与“觉”,化如梦人生为审美人生。苏轼的自然审美不是以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主客对立式观照,而是生发出注重自在自得的“寓意于物”的这种自然审美模式。从寄寓之道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自然审美,能够使自然审美超越审美对象的意义而获得生存哲学的意义,从而深化当代自然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寄寓之道 自然审美 家园意识 寓意于物
下载PDF
《黄帝内经·素问》词义考辨两则
9
作者 原明星 刘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61-64,共4页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菀稾不荣”“失其所”,注家历来有多种训解,或语义重复,或语义矛盾,解释不是十分妥帖。经多方考辨,将之训为“茂禾不花”“失其常”,则上下文句式相类,文义通畅。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菀稾不荣 失其所 词义
下载PDF
鞋拔的形制艺术特征与民俗文化内涵
10
作者 张媛媛 张竞琼 《服装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28-434,共7页
鞋拔是中国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鞋履密不可分。文中以博物馆及朱刚先生个人收藏的鞋拔为研究对象,对其形制艺术、民俗寓意及特殊属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鞋拔结构由简至繁,材料工艺丰富,图案纹样题材多样,民间不仅注... 鞋拔是中国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鞋履密不可分。文中以博物馆及朱刚先生个人收藏的鞋拔为研究对象,对其形制艺术、民俗寓意及特殊属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鞋拔结构由简至繁,材料工艺丰富,图案纹样题材多样,民间不仅注重鞋拔的实用性功能,而且将其与图案纹样组合产生新的民俗寓意,以此寄托民俗情感。民国时期,鞋拔作为一种生活物件深刻融入人们生活,发挥着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鞋拔 结构 图案纹样 民俗寓意 特殊属性
下载PDF
洞庭湖湖区堤坝义地名词研究——以“围”“垸”“堤”“障”“圫”为例
11
作者 唐磊 段勇义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据《洞庭湖志》记载,以“围”“垸”“堤”“障”“圫”为例探讨洞庭湖湖区堤坝义地名词:历时演变上,先秦时“堤”在汉语堤坝义地名词中占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出现堤坝义地名词“障”“围”,“垸”“圫”为清代出现的洞庭湖湖区所特有... 据《洞庭湖志》记载,以“围”“垸”“堤”“障”“圫”为例探讨洞庭湖湖区堤坝义地名词:历时演变上,先秦时“堤”在汉语堤坝义地名词中占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出现堤坝义地名词“障”“围”,“垸”“圫”为清代出现的洞庭湖湖区所特有的堤坝义地名词;现时分布上,“围”“垸”“堤”“障”“圫”在湖南地名中皆集中于洞庭湖湖区,且以封闭性环形语义的“垸”“围”最常见。“围”“垸”“堤”“障”“圫”体现了洞庭湖堤坝义地名词的丰富性,也在语言地理上印证了洞庭湖湖区的水域变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湖区 地名词 堤坝义
下载PDF
从明清方志看江浙地名中的通名“扇”
12
作者 蔡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文章从历史、语言和地名本身等方面对太湖东南角水网地区以“扇”作通名的特色地名进行了研究,认为“扇”是吴地对水网地区“圩田”的形象称呼,它虽与田亩图中“扇”的得名原因相似,但两者互无引申关系。
关键词 地名 词义变化 吴语 太湖 明清 方志 都图
下载PDF
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 被引量:158
13
作者 朱竑 钱俊希 陈晓亮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地方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代表,现代欧美人文地理学界对地方性意义以及地方在建构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地方对于个人与社会来说,不啻是一个意义的中心,同时也是... 地方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代表,现代欧美人文地理学界对地方性意义以及地方在建构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地方对于个人与社会来说,不啻是一个意义的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媒介。因此,地方意义在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空间的关系、地方认同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地方认同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认同四个方面对欧美人文地理学关于地方与认同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认同 欧美人文地理学 意义
下载PDF
解读民间服饰绣花图案中的民俗寓意 被引量:38
14
作者 崔荣荣 高卫东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3,111,共4页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传统民间绣花服饰和服饰品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间服饰图案尤其是绣花图案的题材和装饰部位进行了分类整理,结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手工艺装饰艺术解析了这些绣花图案的特定文化和符号含义,有美丽的象...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传统民间绣花服饰和服饰品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间服饰图案尤其是绣花图案的题材和装饰部位进行了分类整理,结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手工艺装饰艺术解析了这些绣花图案的特定文化和符号含义,有美丽的象征,有喜庆的内涵,有吉祥的祝福,有民族的图腾符号意义,有民俗宗教教义的寄托。其民俗寓意的主题表现了古人向往和追求美好愿望的渴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的秀美和雅致,是中国古代民间女子心灵手巧和智慧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图案 装饰题材 民间文化 民俗寓意
下载PDF
地方理论在城市休闲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韩光明 黄安民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地方理论认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地方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以休闲为导向发展的城市正是一个这样的充满意义的空间。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以地方理论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城市休闲与地... 地方理论认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地方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以休闲为导向发展的城市正是一个这样的充满意义的空间。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以地方理论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城市休闲与地方性、地方意义、地方依恋感的联系,探讨了休闲主体与城市之间的"人与地"关系,提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依恋研究框架,分析了地方观应用于城市休闲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构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观研究概念框架。以期为休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理论 地方性 地方依恋 城市 休闲
下载PDF
旅游引导标识设计中的视知觉认知规律 被引量:7
16
作者 卢春莉 杨刚俊 +1 位作者 高祥冠 潘金轩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7-109,130,共4页
在对中国6个城市引导标识设计和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引导标识设计中认知原则、图形信息编码和引申意义等视知觉认知规律,从而指导太原市旅游引导标识设计的应用,同时对国内其它城市引导标识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标识设计 视知觉 认知规律 图形信息编码 引中意义
下载PDF
恒星视位置的长期计算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文武 王辉 孙枫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5-41,共7页
提出了一种不用查表就可实现恒星视位置长期计算的方法,即基于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影响恒星视位置的各种因素的误差模型分析,并对FK4星表的历元平位置经过误差修正而得到恒星视位置.本算法可长期使用,使天文... 提出了一种不用查表就可实现恒星视位置长期计算的方法,即基于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影响恒星视位置的各种因素的误差模型分析,并对FK4星表的历元平位置经过误差修正而得到恒星视位置.本算法可长期使用,使天文自动定位简单快捷.作者还对导航常用61颗恒星的视位置进行了计算并与航海天文历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完全能满足航海天文定位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视位置 平位置 真位置 航海天文学
下载PDF
心智视域下含义思维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盛桓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7,32,共8页
含义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会话含义理论所带有的哲学边界有时会在丰富多变的含义运用的研究中捉襟见肘。本文拟在心智哲学视域下运用意识的属性对含义理论进行"意识重塑",对含义现象作出一些新的揭示,指出含... 含义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会话含义理论所带有的哲学边界有时会在丰富多变的含义运用的研究中捉襟见肘。本文拟在心智哲学视域下运用意识的属性对含义理论进行"意识重塑",对含义现象作出一些新的揭示,指出含义是语言使用主体运用含义思维得到的一种语言表达的常态;含义有四个特征:非直陈性、同一性、意向性、替代性;含义的生成和推导要运用思维的心物随附性和意识感受性;含义推导的思维规律体现了心理因果性的因果蕴涵。语言表达的这种形式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工具,而且可以成为感染情绪的艺术载体;含义的运用体现了语言审美意蕴的内形式,可作为今后含义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义 含义思维 意识 因果蕴含
下载PDF
古代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秦兵马俑铠甲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运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袁斐 张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156,共3页
以秦兵马俑铠甲为设计元素,探讨了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从"表形"、"达意"到"造势"几个设计层次出发,认为在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遗产做到传承的同时,深入领悟传统元素的精华,创新民族... 以秦兵马俑铠甲为设计元素,探讨了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从"表形"、"达意"到"造势"几个设计层次出发,认为在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遗产做到传承的同时,深入领悟传统元素的精华,创新民族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古代服饰元素 中国元素 表形 达意 造势
下载PDF
跨国宗族网络与侨乡地方意义的建构研究--以前美村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敏 江荣灏 朱竑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基于跨国宗族网络与地方意义营造的视角,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为案例,试图挖掘充满地方意义的侨乡在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和地方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地方社会建构和营造过程。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作... 基于跨国宗族网络与地方意义营造的视角,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为案例,试图挖掘充满地方意义的侨乡在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和地方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地方社会建构和营造过程。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作为"地方"的侨乡所具有的丰富的地方意义,以及地方意义建构过程中以跨国宗族网络为主社会关系之不断演替的机制所在。研究发现,前美村的空间和地方意义被不断地重构,而作为空间表征的"侨乡"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的空间实践下表达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地方意象。相较于以往各学科的侨乡研究,本文重视以往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侨乡的空间和地方意义,从空间、地方和人的动态关系这一重要的地理纬度对侨乡内在的深刻社会文化进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 地方意义 跨国宗族网络 汕头前美村 社会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