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prior to the Ludian Ms6.5 and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s 被引量:3
1
作者 Hao Hongtao Wei Jin +2 位作者 Hu Minzhang Liu Ziwei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6期429-436,共8页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2014, and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November 22 nd, 2014; th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was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Prior to both earthquakes, gravity variation exhibit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ose observed before both the Tangshan and Wenchuan earthquakes, in which typical precursor anomalies were positive gravity variation near the epicenter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high-gravity-gradient zone across the epicenter prior to the earthquake.(2) A relatively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occurrence location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was made by the Gravity Network Center of China(GNCC) based on these precursor anomalies. In the gravity study report on the 2014 earthquake trends submitted at the end of 2013, the Daofu-Shimian sec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Xianshuihe and Longmenshan fault zones was not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predicted magnitude of 6.5, which covered the epicenter of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In another report on earthquake tren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ubmitted in mid-2014, the Lianfeng, Zhaotong fault zone was also classifi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magnitude of 6.0, and the central area of this region basically overlapped with the epicenter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3) The gravit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reasonably consistent with crustal movements, and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is likely the primary cause of gravity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an Ms6.5 earthquak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 Gravity variation Gradient zon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Crustal movement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Sichuan-Yunnan area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trong-motion records and damage implications between the 2014 Yunnan M_S6.5 Ludian earthquake and M_S6.6 Jinggu earthquake 被引量:1
2
作者 Peibin Xu Ruizhi Wen Yefei Re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1期12-18,共7页
Seri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have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ity in southwestern of China. The Ludian Ms 6.5 earthquake and the Jinggu Ms 6.6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4. ... Seri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have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ity in southwestern of China. The Ludian Ms 6.5 earthquake and the Jinggu Ms 6.6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4. There is a question of why the two events with almost the same level of magnitude caused differences in earthquake damage. To underst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phenomen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 motions and post-earthquake field investigation for the two events. Firstly,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residuals between the Ludian earthquake and the Jinggu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YW06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GMPE), and explain the unusual destructiveness of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Then we analyze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at selected typical station, based on the strong motion parameters: equivalent predominant frequency and Arias intensity. The result exhibit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hinese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This study would be helpful to gain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bility of ground motions for Ms6 class earthquakes in China and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to future earthquakes with similar focal mechanism and local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an earthquake jinggu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earthquake damage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nges in Stress-drop of the Jinggu MS6.6 and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s
3
作者 Zhou Shaohui Jiang Haikun Qu Junhao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2期151-168,共18页
The earthquake stress-drop values of two sequences were accurately calculated after taking away the effects due to regional earthquake anelastic attenuation and station site response,using waveform data and seismic ph... The earthquake stress-drop values of two sequences were accurately calculated after taking away the effects due to regional earthquake anelastic attenuation and station site response,using waveform data and seismic phase data of sequences of the Jinggu M_S6. 6,and Ludian M_S6. 5 earthquakes in Yunna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drop with magnitude increases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of magnitude. After elimin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magnitude,the average value of stress-drop in the Jinggu sequen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udian sequence at the same magnitude range.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stress stat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s of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of stress-drop,before M_S5. 8 strong aftershock,the stress-drop is "slowing down-turning up-keeping a high value"after the mainshock,meanwhile,almost all of the abnormally high stress drop value i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M_S5. 8 strong aftershock, showing that the stress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was increasing after the mainshock. And after the M_S5. 9 strong aftershock,stress-drop rapidly declines to a relatively stable state,meanwhile,the high value of stress-drop i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strong aftershock,showing that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gets more fully release,its stress environment begins to rapidly decrease.For the Ludian sequence without a strong aftershock occurring,the average value of stress drop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Jinggu earthquake sequence at the same magnitude range,while at the same time,the stress-drop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lmost hasn't changed much. In the time after the mainshock,combined with the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energy,the stress in the region is excessively released,the subsequent stress in the region gradually returns to normal.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he activity of Ludianaftershocks significantly was weaker and subsequently there were no strong aftershocks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drop Aftershock sequence ludian earthquake jinggu earthquake
下载PDF
2014年云南3次M>6地震灾害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彦琪 陈维锋 +3 位作者 卢永坤 陈坤华 林国良 李世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2,共9页
以2014年云南地区发生的盈江6.1、鲁甸6.5和景谷6.6级等3次震级相近的地震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3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基础上,分析引发鲁甸地震灾害较重及盈江、景谷地震灾害相对较轻的原因,针对地震灾害区域性差异特点提出了农居房屋建房... 以2014年云南地区发生的盈江6.1、鲁甸6.5和景谷6.6级等3次震级相近的地震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3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基础上,分析引发鲁甸地震灾害较重及盈江、景谷地震灾害相对较轻的原因,针对地震灾害区域性差异特点提出了农居房屋建房理念、结构抗震选址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盈江地震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云南地区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与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致灾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侯建盛 李洋 +2 位作者 宋立军 卢永坤 袁志祥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00-101,143,共3页
介绍了2014年连续发生的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与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情况,从地震烈度、房屋建筑震害、人口密度、次生灾害与地理环境等致灾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总结了两次地震灾情差异性。
关键词 景谷6.6级地震 鲁甸6.5级地震 致灾因素 地震烈度 震害 次生灾害 差异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和景谷地震的震害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洪海春 尤捷 +1 位作者 陶小三 王恒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3-1022,共10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S6.6地震。这2次地震的震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相差不大,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却相差很大。在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地...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S6.6地震。这2次地震的震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相差不大,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却相差很大。在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砂土液化、房屋建筑损毁等灾害轻重差别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鲁甸地震灾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人口密度大,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而景谷地震灾区地质环境较好,植被茂密,人口密度低,相比同量级地震的加速度小,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较好。总体而言,鲁甸MS6.5地震的震害比景谷MS6.6地震要严重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地震烈度 震害 崩塌 滑坡 地裂缝 砂土液化 房屋建筑损毁
下载PDF
芦山地震、鲁甸地震、康定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地壳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苏琴 祝意青 +4 位作者 徐锐 马伶俐 郑兵 李菲菲 王双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8-574,共7页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鲁甸地震 康定地震 三岔口地区 地壳形变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与云南景谷M_S6.6地震滑坡灾害对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代博洋 吴波 +2 位作者 常昊 晏祥省 白仙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对时间相近、震级相差不大的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和10月7日景谷M_S6.6地震造成的滑坡灾害的规模、数量及灾害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造成鲁甸M_S6.5和景谷M_S6.6地震滑坡重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文环境的差异、岩性的差异、... 对时间相近、震级相差不大的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和10月7日景谷M_S6.6地震造成的滑坡灾害的规模、数量及灾害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造成鲁甸M_S6.5和景谷M_S6.6地震滑坡重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文环境的差异、岩性的差异、地形地貌的差异以及植被的差异。对于鲁甸震区而言,巨大的地形高差、玄武岩和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以及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冰冻风化与化学风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是造成地震滑坡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滑坡 自然地理条件 玄武岩 风化作用
下载PDF
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及其强余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崔建文 刘琼仙 +7 位作者 段建新 林国良 杨藜薇 徐硕 李世成 包一峰 段洪杰 高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8-315,共8页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_S6.6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NSMONS)的40个台站(阵)获取了主震的强震动记录。位于极震区永平镇的强震动台站完整记录了地震动时程,其北南向PGA为627.1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教学楼破坏严重,与记录所反映...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_S6.6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NSMONS)的40个台站(阵)获取了主震的强震动记录。位于极震区永平镇的强震动台站完整记录了地震动时程,其北南向PGA为627.1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教学楼破坏严重,与记录所反映的强烈震动程度相吻合。12月6日主震区再次发生MS5.8、5.9强余震,NSMONS的多个台站(阵)及布设于震区的强震动流动台站获取了两次地震强震动记录。首先介绍获取强震动观测记录,接着对其强震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对比分析景谷地震与鲁甸地震强震动的差异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观测记录 强余震 景谷地震 鲁甸地震
下载PDF
利用小波变换提取川滇地区流动重力异常特征——以2014年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双喜 陈兆辉 +2 位作者 王青华 刘金钊 张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3,共7页
首先介绍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分析影响小波多分辨率分解效果的因素,提出选择coif5小波基函数、交叉验证确定分解阶次的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然后在模型实验中利用该方法对模型局部和区域异常实现有效分离,并结合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对分... 首先介绍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分析影响小波多分辨率分解效果的因素,提出选择coif5小波基函数、交叉验证确定分解阶次的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然后在模型实验中利用该方法对模型局部和区域异常实现有效分离,并结合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对分解重构异常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最后对川滇地区201309~201404期流动重力差分动态变化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在分解得到的D4~D 6异常、重构的局部和区域异常中,2014年鲁甸MS6.5和景谷MS6.6地震主震位置均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特征。结合地质构造背景信息对该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川滇地区 异常特征提取 径向对数功率谱 鲁甸地震、景谷地震
下载PDF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少辉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7,共15页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余震序列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下载PDF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德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共14页
继中长期预测了芦山地震之后,笔者中期预测了鲁甸、景谷和康定地震。例如,鲁甸地震的预测震级为7级左右或6.5级以上(实为里氏6.5级),地点为北纬26°~29°、东经101.5°~105°(实际震中北纬27.1°,东经103.3&... 继中长期预测了芦山地震之后,笔者中期预测了鲁甸、景谷和康定地震。例如,鲁甸地震的预测震级为7级左右或6.5级以上(实为里氏6.5级),地点为北纬26°~29°、东经101.5°~105°(实际震中北纬27.1°,东经103.3°),发震时间可能是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实际为2014年8月3日)。本文总结了鲁甸、景谷、康定地震和陆内地震热流体物理综合预测的原理、方法和步骤;阐明了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多级物质循环热构造背景下,大陆地壳非均匀流动(“热河”)过程中热能的源、汇、释过程与热灾害链及其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根据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和活动“热河”地震空区相结合进行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测,与根据热流体直接和间接前兆异常开展立体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有机结合的新思路。根据当前热灾害链的演变规律和异动“热河”地震空区分布,进一步分析了西南和华北地震的发展形势,强调华北(特别是东北)的震情极为严峻,短临地震监测和预测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非均匀流动 热流体撞击 地震预测 鲁甸 景谷 康定地震
下载PDF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地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鸿杰 张建经 +4 位作者 陈逸民 余宽原 韩嘉怡 樊惠惠 胡蓉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31,共9页
根据2014年云南地区M6.1盈江地震、M6.5鲁甸地震和M6.6景谷地震的主震、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地震震级快速估算中3个预警参数(最大卓越周期τpmax、特征周期τc和最大位移幅值Pd)与震级的相关性,提出了云南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 根据2014年云南地区M6.1盈江地震、M6.5鲁甸地震和M6.6景谷地震的主震、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地震震级快速估算中3个预警参数(最大卓越周期τpmax、特征周期τc和最大位移幅值Pd)与震级的相关性,提出了云南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再和其它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在短时间内(2~4 s)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Pd方法估算效果最优,τc方法次优,τpmax方法较弱。在震级较大的主震震级估计中,3种方法均没有出现明显的震级低估(震级饱和)现象。对于τpmax方法,云南地区的估计模型与南加州地区较为接近,但与四川地区区别较大,可能与该方法的计算稳定性有关;而τc方法的估计模型则与四川及世界其它地区均较为接近,更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由于云南地区尚未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系统,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震中距。与震源距相独立的τpmax和τc两种算法则显得较为实用,其中:τc方法略优于τpmax方法,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度要求,因此推荐使用τc方法应用于云南地区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快速震级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盈江地震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地震预警 震级估算
下载PDF
2014年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异常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丽峰 郭晓 +2 位作者 张璇 魏从信 秦满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3-719,共7页
为了研究2014年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以风云气象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基础数据,对上述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地震前短期内均存在明显的长波辐射相对功率谱异常变化,异常特征... 为了研究2014年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以风云气象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基础数据,对上述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地震前短期内均存在明显的长波辐射相对功率谱异常变化,异常特征展布的边缘及走向与断层密切相关,震前短期内地震当年功率谱明显偏离其背景值及标准差,偏离持续时间约2个月,最大偏离差在7倍以上。2014年云南地区的这2次6级以上地震所表现出的长波辐射时空异常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可为长波辐射资料用于该地区的地震监测提供震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长波辐射 相对功率谱异常
下载PDF
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 被引量:23
15
作者 池顺良 张晶 池毅 《国际地震动态》 2014年第12期3-13,共11页
根据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弹性理论模型,四个分量的观测值S1、S2、S3、S4之间存在"自洽方程":S1+S3=S2+S4。"十五"期间新建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中已有一批台站,无论是几天的... 根据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弹性理论模型,四个分量的观测值S1、S2、S3、S4之间存在"自洽方程":S1+S3=S2+S4。"十五"期间新建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中已有一批台站,无论是几天的短期数据,还是6年以上的长期数据,两组面应变相关系数k值都超过了0.99。k值不受降雨、河湖水位、机井抽水等外界干扰影响,具有稳定性。但姑咱台和昭通台,分别在汶川8.0级、鲁甸6.5级和康定6.3级地震前,观测到了k值发生明显变化即数据自洽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导出自洽方程的条件是安装应变仪钻孔附近岩石完整及应力源与观测点间介质的连续性要求,由此,作者认为,姑咱台和昭通台面应变相关系数发生变化可能由于台站附近发生的大地震的地震成核过程中震源区地层介质连续性逐渐受到破坏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应变观测 自洽方程 汶川地震 鲁甸地震 康定地震 地震成核
下载PDF
2014年云南盈江M_S6.1、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前通海台垂直摆倾斜仪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薇 杨铭昌 +3 位作者 王华柳 杨学慧 姚远 徐金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11期30-36,共7页
对云南省通海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在2014年云南盈江MS6.1、鲁甸MS6.5、景谷MS6.6地震前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海台倾斜仪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中期、短临异常,有明显的趋势转折、破年变、矢量反向、速率超2倍均方差等现象。
关键词 盈江MS6.1地震 鲁甸MS6.5地震 景谷MS6.6地震 垂直摆倾斜仪 异常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及构造含义
17
作者 陈兆辉 陈石 +1 位作者 张双喜 刘金钊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关性较好,川滇地块剧烈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非均衡状态与其强烈的地壳变形、断裂及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强震多分布在断裂带两侧重力异常的过渡地带和高梯度带,断裂带两侧横向和垂向的显著介质密度差异是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揭示的鲁甸、景谷震源区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暗示鲁甸和景谷地震孕震环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青藏高原东南缘 EGM200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下载PDF
鲁甸M_S6.5与景谷M_S6.6地震灾区房屋抗震能力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和嘉吉 卢永坤 +3 位作者 代博洋 庞卫东 贺素歌 非明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2,182,共6页
介绍2014年鲁甸MS6.5与景谷MS6.6地震灾区房屋概况,对两次地震灾区房屋的震害特征进行阐述,从房屋建筑材料、结构选型、场地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两次地震灾区的房屋抗震能力,进一步分析景谷灾区房屋抗震性能优于鲁甸灾区的原因,并强调抗... 介绍2014年鲁甸MS6.5与景谷MS6.6地震灾区房屋概况,对两次地震灾区房屋的震害特征进行阐述,从房屋建筑材料、结构选型、场地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两次地震灾区的房屋抗震能力,进一步分析景谷灾区房屋抗震性能优于鲁甸灾区的原因,并强调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提出建议以供恢复重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害特征 房屋抗震设防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下载PDF
矩震级及震源机制相似地震的辐射能量差别——2014年鲁甸地震与景谷地震宽频带体波震级的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潇潇 吴忠良 +1 位作者 蒋长胜 李佳威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和10月7日景谷地震具有相似的矩震级和震源机制,但所造成的灾害却相差甚远。为考察地震辐射能量在这两次地震致灾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利用震中距6°~80°范围内记录了鲁甸地震的142个台站、记录了景谷地震... 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和10月7日景谷地震具有相似的矩震级和震源机制,但所造成的灾害却相差甚远。为考察地震辐射能量在这两次地震致灾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利用震中距6°~80°范围内记录了鲁甸地震的142个台站、记录了景谷地震的138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记录,计算了累积宽频带体波震级mBc。结果表明鲁甸地震的mBc高于景谷地震,因此地震辐射能量的差别对解释两次地震灾害的差别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地震辐射能量 宽频带体波震级 矩震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