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rpretation of Thomas Hardy's Patriarchal Complexitie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
作者 成珍缘 《海外英语》 2017年第20期163-164,共2页
Tomas Hardy creates in his novel many of"new women", who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Victorian mode of female depiction. Though his view of women h... Tomas Hardy creates in his novel many of"new women", who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Victorian mode of female depiction. Though his view of women has certain advancement,as a Victorian male writer, he still cannot deprive of his traditional male angle and patriarchal thoughts. The deep-rooted patriarchal ideology results in his biggest problem that he sees women are innately weaker.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Hardy reinforces his patriarchal ideology by depicting the female protagonist Bathsheba's conforming to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Though she dares to choose her own life, the result is not good. And because of her choice of marriage, people suffer from endless bitterness. Hardy is praising her independ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lying this unconventionality is not supposed to be accepted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Thomas Hardy New woman View of Women Patriarchal Ideology
下载PDF
分裂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疯女人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燕 刘晓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60,共7页
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既有向传统挑战的叛逆一面,又有与社会妥协的保守一面。本文分析了《简·爱》中的疯女人就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简·爱与疯女人这两个形象正是夏洛蒂·勃朗特... 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既有向传统挑战的叛逆一面,又有与社会妥协的保守一面。本文分析了《简·爱》中的疯女人就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简·爱与疯女人这两个形象正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分裂的女性意识的体现,论文进一步揭示了女性作家内心的冲突及其双重的写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疯女人 女性意识
下载PDF
成就与缺憾的反思——《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论略 被引量:5
3
作者 杨莉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2-117,共6页
《阁楼上的疯女人》从禁锢—作者身份焦虑—应对策略这一路径出发,展开了对19世纪英美妇女文学的综合研究,同时高度重视作家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对文本结构、人物、意象等的影响,将文本细读与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等融于一炉;但其将作... 《阁楼上的疯女人》从禁锢—作者身份焦虑—应对策略这一路径出发,展开了对19世纪英美妇女文学的综合研究,同时高度重视作家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对文本结构、人物、意象等的影响,将文本细读与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等融于一炉;但其将作品表层与深层结构作二元机械对立,并过分强调作家与文本中角色、文本中主人公与次要人物之间对应关系的独断、机械之处与其他盲点,亦可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阁楼上的疯女人》 “作者身份焦虑” 成就 缺憾 反思
下载PDF
“疯癫”与“或然历史”——解读品特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反历史叙写 被引量:4
4
作者 于雷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1-75,118,共6页
哈罗德·品特的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只是一部用后现代形式包装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嵌入新历史主义思考的反历史叙写。它通过"轶事策略"将女主人公的"疯癫"作为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史的突破口,同时... 哈罗德·品特的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只是一部用后现代形式包装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嵌入新历史主义思考的反历史叙写。它通过"轶事策略"将女主人公的"疯癫"作为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史的突破口,同时在结构上运用"或然历史"的手法将19世纪与20世纪两个时空下发展的平行叙事进行交叉、替换,最终达到消解、重构历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品特 《法国中尉的女人》 疯癫 或然历史 反历史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女性主义的狂想曲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东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本文尝试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思想等理论资源来解读2014年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消失的爱人》,深入挖掘女主人公艾米的形象内涵。影片中的艾米有着复杂的三重形象,分别对应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 本文尝试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思想等理论资源来解读2014年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消失的爱人》,深入挖掘女主人公艾米的形象内涵。影片中的艾米有着复杂的三重形象,分别对应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但艾米的本我取代了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体系;艾米的形象是对美狄亚、阁楼上的疯女人等女性原型的激活,颠覆了以往银幕上自我牺牲或自我毁灭的女性形象;艾米的形象表面上体现了对女权主义立场的焦虑和反拨,似乎可以看作"反女性主义"的电影,实际上以狂想曲的形式反映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女性绝望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美狄亚 阁楼上的疯女人 大众传播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桑菲尔德阁楼上的是一个“疯女人”吗? 被引量:3
6
作者 肖淑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8-33,共6页
《简·爱》中的桑菲尔德阁楼上被囚禁的伯莎·梅森并非是个"疯女人",她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行动都是智者的所为。她不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线索的陪衬人物,而是独领一条线索,揭示了女性被剥夺话语... 《简·爱》中的桑菲尔德阁楼上被囚禁的伯莎·梅森并非是个"疯女人",她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行动都是智者的所为。她不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线索的陪衬人物,而是独领一条线索,揭示了女性被剥夺话语权与自主权后的艰难困境,全书并以这条暗线与简·爱所引领的公开争取妇女权利的明线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疯女人 伯莎·梅森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像》 被引量:1
7
作者 易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概括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和西蒙·德·波伏娃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阐述了伊莱恩·肖沃尔特所划分的西方女性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 概括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和西蒙·德·波伏娃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阐述了伊莱恩·肖沃尔特所划分的西方女性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像》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文学批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阁楼上的疯女人》 魔鬼与天使
下载PDF
《简爱》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被引量:15
8
作者 兰守亭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 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疯女人伯莎 男权社会 复仇形象
下载PDF
种族和性别权力下的疯子——美国三部小说中女性的疯狂 被引量:4
9
作者 蒋天平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6-41,47,共7页
有针对性地选取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和白人男性作家的作品《钟形罩》、《最蓝的眼睛》、《赫索格》为解读文本,从权力的角度探讨二战后美国小说中女性被疯狂化以及疯狂女性的反抗问题。父权和种族权力通过妖魔化女性,在女性身上内化权力... 有针对性地选取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和白人男性作家的作品《钟形罩》、《最蓝的眼睛》、《赫索格》为解读文本,从权力的角度探讨二战后美国小说中女性被疯狂化以及疯狂女性的反抗问题。父权和种族权力通过妖魔化女性,在女性身上内化权力意识以及隐性暴力和强化暴力等方式将女性逼至精神崩溃,女性利用主动性爱、暴力复仇和精神分裂等方式来进行反抗。女性疯狂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疯狂 女性 黑人女性
下载PDF
《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文惠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8-41,共4页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的视角解析了《简·爱》中两个配角“疯女人”、圣约翰和女主人公简·爱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即“疯女人”、简·爱和上帝(圣约翰)的观点。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单循环关系...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的视角解析了《简·爱》中两个配角“疯女人”、圣约翰和女主人公简·爱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即“疯女人”、简·爱和上帝(圣约翰)的观点。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单循环关系:本我满足自我———自我求助于超我———超我监督自我去管制本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人格 简·爱 疯女人 圣约翰
下载PDF
论《简·爱》和《雷雨》中疯女人的蜕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四新 邓云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从《简·爱》中的伯莎到《雷雨》里的繁漪,疯女人逐渐走下了紧锁的阁楼,在窒息的男权社会里争取话语的主动权。相同的命运遭际,不同的反抗形式,历经一个世纪后的疯女人,在夹缝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她们的蜕变,揭示了女性意识由&qu... 从《简·爱》中的伯莎到《雷雨》里的繁漪,疯女人逐渐走下了紧锁的阁楼,在窒息的男权社会里争取话语的主动权。相同的命运遭际,不同的反抗形式,历经一个世纪后的疯女人,在夹缝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她们的蜕变,揭示了女性意识由"他者"到"自我",从蒙昧到觉醒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女人 蜕变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下载PDF
绝望的爱情宣言,孤寂的高贵灵魂——女诗人荣荣的作品《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了一个死者》解读
12
作者 刁丽英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9-83,共5页
荣荣的爱情力作《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一个死者》无疑是一个高贵女人绝望的爱情宣言,把一种另类的爱情演绎得凄美而揪心,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诗歌通过营造颠覆性的情境,不仅对俗世爱情提出质疑,以微笑直面生死,而且对人性进行了深... 荣荣的爱情力作《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一个死者》无疑是一个高贵女人绝望的爱情宣言,把一种另类的爱情演绎得凄美而揪心,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诗歌通过营造颠覆性的情境,不仅对俗世爱情提出质疑,以微笑直面生死,而且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开掘,表达了对和谐幸福生活的深切企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荣 诗歌 《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一个死者》 爱情 宣言
下载PDF
《简·爱》的文本叙事策略初探——从疯女人的复仇说起
13
作者 刘晓露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68-69,共2页
《简·爱》是一部揭示罗切斯特对伯莎、对阿黛勒、尤其是对她自己残忍行为的小说。本文拟从疯女人伯莎的复仇入手,从文本叙事策略的角度探讨伯莎复仇失败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简·爱复仇的高明之处,即借用文本的力量获得成功。
关键词 疯女人 简·爱 复仇 文本
下载PDF
“塔里的疯女人”:现代文学中的悲剧典型
14
作者 郭彩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53-56,共4页
本文试图通过现代文学中四个"疯女人"的悲剧典型来分析不合理的社会对女性身心的扭曲与摧残,以及女性自身的弱点,及其折射出的社会和人性中值得反思的意义。
关键词 疯女人 现代文学 悲剧 典型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解读《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嬗变
15
作者 黄泽英 刘雨琪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46-48,共3页
《简·爱》出版一个多世纪之后,伯莎.梅森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嬗变:疯女人形象蜕变为男权文化压制和迫害的女性代表和最有力的反抗者。文章试从接受美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读者因受期待视野中历史及个人视界等因素的影响对伯莎产... 《简·爱》出版一个多世纪之后,伯莎.梅森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嬗变:疯女人形象蜕变为男权文化压制和迫害的女性代表和最有力的反抗者。文章试从接受美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读者因受期待视野中历史及个人视界等因素的影响对伯莎产生了偏见,视之为疯女人;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冲破了传统和历史的束缚,对伯莎有了新的认知能力并对其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简·爱》 疯女人形象 偏见 女权主义运动 接受
下载PDF
“疯女人”的前世与今生——《藻海无边》与《最后旅程》对《简·爱》“疯女人”的解构与重构
16
作者 张素娣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5-28,共4页
"疯女人"伯莎被《简·爱》的文本语境中的男权社会秩序和殖民话语权威树立为失语的"他者"。《藻海无边》以多重声音叙事模式,赋予了"疯女人"话语权,重构了"疯女人"的历史和疯癫原因。《最... "疯女人"伯莎被《简·爱》的文本语境中的男权社会秩序和殖民话语权威树立为失语的"他者"。《藻海无边》以多重声音叙事模式,赋予了"疯女人"话语权,重构了"疯女人"的历史和疯癫原因。《最后旅程》突破性地将"疯女人"作为男权文化中自我追求难以实现的女性的集体象征,作者为"疯女人"规划了出路,但是文本对"泛性论"的滥用和男性文本话语强权成为败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女人 后殖民女性主义 母本 解构
下载PDF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
17
作者 刘亚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49-52,共4页
1986-1994年间,《简·爱》在中国阐释的突出特点是以女性主义批评独领风骚,在阐释疯女人及小说后部某些情节的合理性,女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批评视角激烈交锋。批评方法逐渐转向心理分析和解构主义,论证也更深入、严谨。
关键词 《简·爱》 阐释 女性主义 现实主义 疯女人
下载PDF
现实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和小说里的简·爱——兼论《简·爱》中疯女人伯莎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一青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30-131,共2页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某种程度上《简·爱》也是作者的生平写照。小说主人公简·爱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都透着夏洛蒂.勃朗特的影子。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自尊自强、追求独立平等...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某种程度上《简·爱》也是作者的生平写照。小说主人公简·爱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都透着夏洛蒂.勃朗特的影子。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自尊自强、追求独立平等和纯粹爱情的理想在小说中通过简爱的不懈努力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女权主义 疯女人
下载PDF
黄色壁纸·疯女人·女性作家的困境与反叛 被引量:6
19
作者 钟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4-67,共4页
《黄色壁纸》中,房间、黄色壁纸和疯女人等一系列意象是对现实中女性作家的写作困境和反叛方式的隐喻;女性作家必须打破男性文本的禁锢,建构自己的文本方式,才能最终搭建起真正属于女性作家自己的"房间"。
关键词 《黄色壁纸》 女性作家 男性中心主义 男性文本 写作 美国 小说
下载PDF
《黄色糊墙纸》中“疯女人”的失语与顿悟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春华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63-365,共3页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一直以来被视为美国早期女性文学的一部力作。通过对小说《黄色糊墙纸》中女主人公疯癫历程的描述——从失语到顿悟,旨在揭示19...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一直以来被视为美国早期女性文学的一部力作。通过对小说《黄色糊墙纸》中女主人公疯癫历程的描述——从失语到顿悟,旨在揭示19世纪中产阶级妇女在社会和男性的双重压迫下的窘境及如何在压迫中寻找自我和解放自我,从而证实妇女获得自由和自我赋权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两性和谐共处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女人 失语 赋权 顿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