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6期40-45,共6页
关键词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下载PDF
The Rich Relics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at Sanmentang
2
作者 Wu Zhengguang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0年第6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the Rich Relics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at Sanmentang
下载PDF
Farming Ritual and Festival Folk Custom of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3
作者 蒋星梅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3期92-94,共3页
In order to pray for harvest and express gratitude, Dong ethnic arranged sacrifices of farming in accordance with periodicity of rice production and its requirements to festivals and calendar. Meanwhile, New Year, Pra... In order to pray for harvest and express gratitude, Dong ethnic arranged sacrifices of farming in accordance with periodicity of rice production and its requirements to festivals and calendar. Meanwhile, New Year, Pray in Spring and Return in Autumn not only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also evolve to farming holidays which are enriched with more social connotations. Centered on husbandry and production, some folklore that is rich in local color has been formed in Dong society. The writer introduced some farming ritual of Dong ethnic group, such as, sowing, Kai Yang Men, Rain-praying, Chang Xin, reaping and Lunar New Year, summarized their belief in the land worship, festival ritual, ancestor ritual and ceres ritual. It is concluded that sacrifice is a production-related folklore, which is formed by repeated operation and constant practice. Some taboos were also prohibited in agricultural sacrifice because people were not able to change the unfavorable reality of farming with their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however, they resorted to witchcraft for the purpose of harves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ctivity of sacrifice will also be kept in the life of Dong ethnic group due to their dependency on agriculture and the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Farming ritual FESTIVAL Folk custom
下载PDF
Genomic footprints of Kam Sweet Rice domestication indicate possible migration routes of theDongpeople inChina andprovide resources for future rice breeding 被引量:6
4
作者 Chunhui Liu Tianyi Wang +10 位作者 Huicha Chen Xiaoding Ma Chengzhi Jiao Di Cui Bing Han Xiaobing Li Aixia Jiao Renchao Ruan Dayuan Xue Yanjie Wang Longzhi Han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15-431,共17页
The Dong people are one of China’s 55 recognized ethnic minorities,but there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debate about their origins.In this study,we performed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of Kam Sweet Rice(KSR),a valuable,... The Dong people are one of China’s 55 recognized ethnic minorities,but there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debate about their origins.In this study,we performed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of Kam Sweet Rice(KSR),a valuable,rare,and ancient rice landrace unique to the Dong people.Through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of KSR and other rice landraces from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China,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ancestors of the Dong people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t least 1000 years ago.Alien introgression and admixture in KSR demonstrated multiple migration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ong people.Genomic footprints of domestication demonstrated characteristics of KSR that arose from artificial selection and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by the Dong people.The key genes GS3,Hd1,and DPS1(related to agronomic traits)and LTG1 and MYBS3(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were identified as domestication targets,reflecting crop improvement and changes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Dong people during migration.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ed a candidate yield-associated gene,Os01g0923300,a specific haplotype in KSR that is important for regulating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RNA-sequencing and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gene was more highly expressed in KSR than in ancestral populations,indicating that it may have great value in increasing yield potential in other rice accessions.In summary,our work develops a novel approach for studying human civilization and migration patterns and provides valuable genomic datasets and resources for future breeding of high-yield and climate-resilient rice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 ethnic group Kam Sweet Rice genomic evolution population genetics
原文传递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一个共生理论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金倩 田亚男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8期27-30,共4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核心议程,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框架,探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赋能...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核心议程,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框架,探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赋能效果。文章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与旅游业间的共生发展模式,不仅分析了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互动,还展示了这种模式如何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民族文化的活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经济,还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为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旅游赋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同时也证实了共生理论在推动地区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价值。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利共生关系中,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民族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 赋能 黔东南州
下载PDF
蜘蛛纹与侗族民族形象建构研究
6
作者 李莉 毛子晗 谭珍珍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立足新时代国家形象战略,探索文化认同视域下侗族民族形象的构建策略。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挖掘侗族纹样的精神内涵,探析侗族形象建构的底层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以增强文化认同为基点、深化民族形象为宗... 立足新时代国家形象战略,探索文化认同视域下侗族民族形象的构建策略。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挖掘侗族纹样的精神内涵,探析侗族形象建构的底层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以增强文化认同为基点、深化民族形象为宗旨,从自塑、他塑与共塑深入剖析蜘蛛纹之侗族形象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归纳侗族形象建构策略,洞察侗族形象之未来发展方向。以蜘蛛纹为据,提炼新时代侗族民族形象建构策略,推进侗族民族文化本真性传承,发挥侗族纹样符号的形象功能,打造广泛认同的文化标识,凸显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侗族民族形象进行民族化、重复化、现时化的展示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蜘蛛纹 民族形象 形象建构
下载PDF
信仰的延伸与嬗变——榕江苗族蜡染鸟纹的设计观念与艺术风格
7
作者 吴安丽 何海南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71-73,共3页
蜡染鸟纹作为榕江苗族图腾信仰有形表达的群体无意识原型,在历史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公共性和传承性。由于鸟纹具有恒定而准确的方向性和引导性,榕江苗族在设计蜡染纹样时,多以鸟为常规化题材,以风格化蜡染鸟纹造型为基础,对... 蜡染鸟纹作为榕江苗族图腾信仰有形表达的群体无意识原型,在历史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公共性和传承性。由于鸟纹具有恒定而准确的方向性和引导性,榕江苗族在设计蜡染纹样时,多以鸟为常规化题材,以风格化蜡染鸟纹造型为基础,对鸟的造型进行改造或结构重组,将一个有限的原型发展出多个主题及无限多的形态,以凸显特定群体的共同特征,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基于榕江苗族蜡染鸟纹设计观念,分析以图腾信仰为原型的鸟纹在群体构建过程中深层内核的稳定性,及对群体独特性与群体认同构建产生的集体无意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榕江苗族 蜡染鸟纹 设计观念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苗族习惯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当代价值
8
作者 阮正贤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苗族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议榔、贾理、理老断案习惯,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治理价值和纠纷诉解工具价值,议榔、贾理、理老断案习惯的精神理念,包含有培育温情家庭邻里社会的伦理基础,补缺国家刚性司法不足的柔性调适作用,塑造个人人格行为模... 苗族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议榔、贾理、理老断案习惯,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治理价值和纠纷诉解工具价值,议榔、贾理、理老断案习惯的精神理念,包含有培育温情家庭邻里社会的伦理基础,补缺国家刚性司法不足的柔性调适作用,塑造个人人格行为模式的文化功能,促进民主和谐共生社会关系生成的社会机制。从价值分析的角度,许多价值对当下化解家庭邻里等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推动社会协调有机运行具有积极的价值,应当加以利用,与国家司法诉解纠纷互促互进,融通协调运行。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利用议榔、贾理、理老断案习惯,应当发挥好习惯的文化教育引导作用,为法治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伦理基础,用好习惯在法治留给社会自治空间中的规范调节作用,规避习惯的消极因素,使其在法治的引导下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纠纷 邻里纠纷 社会矛盾 苗族习惯 价值
下载PDF
海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短缺”设计特色及变迁分析
9
作者 张红梅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海南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是我国苗族女性服饰中的一种独立类型,但外界对其服饰的设计特色知之甚少。由研究可知,海南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具有突出的“短缺”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上衣的前襟左长右短、蜡染裙的门襟开敞暴露等方面,但又通过... 海南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是我国苗族女性服饰中的一种独立类型,但外界对其服饰的设计特色知之甚少。由研究可知,海南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具有突出的“短缺”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上衣的前襟左长右短、蜡染裙的门襟开敞暴露等方面,但又通过上衣和下裙相互取长补短的配套设计弥补了这种“短缺”。海南苗族女性服饰具有半遮半露的独特风格,是适应海南苗族独特的地理居住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同时,针对因这种“短缺”设计而引起的当代海南苗族女性传统服装样式的变迁现象,从非遗传承活态流变性规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苗族 女性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 活态流变性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侗族传统民居
10
作者 程娟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侗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环境意象、精神空间等历史文化特色。因为缺乏文字记载和图纸记录,聚落民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的主体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侗寨传统民居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侗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环境意象、精神空间等历史文化特色。因为缺乏文字记载和图纸记录,聚落民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的主体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侗寨传统民居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建筑和村落的形式起源,追溯建筑语言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文化人类学 传统村落 民居
下载PDF
非遗语境中的文化内涵“深描”:苗族“祭鼓”仪式活动的古经辞语汇释译
11
作者 吴正彪 骆科俊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15,共6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民族性是文化民族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会通过语言的积淀得到反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解读,同样离不开从民族语言入手进行“深描”式的科学阐释。关于苗族“鼓藏节”的调查与研究,这...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民族性是文化民族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会通过语言的积淀得到反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解读,同样离不开从民族语言入手进行“深描”式的科学阐释。关于苗族“鼓藏节”的调查与研究,这是一项以“祭鼓”作为民族关键符号的祭祀祖先神灵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鼓藏节”的“祭鼓”活动中,其内容通过古经辞的丰富语汇得到呈现,而“祭鼓”仪式活动的古经辞语汇释译,不但是研究这一节日文化“深描”的基础,也是从“指称论”的语言哲学理论视角出发,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苗族文化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祭鼓”仪式 语汇释译
下载PDF
基于贵州苗族文化背景下地域化建筑设计研究
12
作者 李星宁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建筑出现了趋同性。以贵州苗族建筑项目案例分析着手,通过对苗族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银饰、服饰、音乐和装饰等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应用,得出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设计表达方式,为贵州今后的苗族地域化建筑设...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建筑出现了趋同性。以贵州苗族建筑项目案例分析着手,通过对苗族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银饰、服饰、音乐和装饰等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应用,得出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设计表达方式,为贵州今后的苗族地域化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地域文化 建筑设计 贵州
下载PDF
从特征辨识到图像生成:基于AIGC范式的苗族服饰设计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鹏 张毅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苗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服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商品化发展中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但产品同质化现象将阻碍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发展为传统服饰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基于苗族服饰现代化的需要,通过搭建多模... 苗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服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商品化发展中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但产品同质化现象将阻碍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发展为传统服饰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基于苗族服饰现代化的需要,通过搭建多模型组合流程,为苗族服饰成衣化设计提供灵感样本。实验结果表明,以服饰辨识性为基础,采用Lora训练方式,仅需少量样本即可实现苗族服饰特征在Stable Diffusion生成内容中的迁移。将深度学习引入非遗服饰现代化的进程中,旨在助力非遗服饰朝着成衣化、多样化、大众化方向发展,以数字化方式推动民族服饰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苗族 非遗服饰 少样本风格迁移 Stable Diffusion Lora 辅助设计
下载PDF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造物的童帽艺术研究
14
作者 余捷妮娜 冯信群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苗族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着生活中造物。文章以贵州黔东南苗族村落为调研对象,了解苗族文化中不仅有着繁衍生命、多子多孙的生殖崇拜,更有着重视佑护子孙长大成人的美好寓意。庇护幼童的文化行为主要表现为民风民俗的造物行为。这类造物行... 苗族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着生活中造物。文章以贵州黔东南苗族村落为调研对象,了解苗族文化中不仅有着繁衍生命、多子多孙的生殖崇拜,更有着重视佑护子孙长大成人的美好寓意。庇护幼童的文化行为主要表现为民风民俗的造物行为。这类造物行为主要涉及服饰、器具等方面,以此形成苗族文化造物的多个类型。内容以苗族宗教信仰为线索,一是阐述苗族“佑子观”的形成及三种主要的传统造物类型;二是以苗族孩童头帽作为样本对象,寻访民间制作人,并通过图纹、材料、形制、刺绣针法等分析头帽的传统制作工艺;三是表明苗族“佑子观”的深层意蕴下现今苗族孩童童帽的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帽艺术 传统文化造物 贵族苗族 民族服饰 图纹刺绣 文化寓意
下载PDF
“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与海南黎族形成研究
15
作者 赵龙成 阎根齐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期黎族居住地的总称。海南岛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代,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秦汉时期并奠定了海南黎族称谓产生的基础,繁荣于唐宋时期并形成了海南黎族称谓,至明末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民国时期才消失,并催生了“黎族”和黎族文化。本文就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与海南黎族产生形成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开展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域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下黎族先民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峒 社会历史文化 海南黎族 黎族称谓
下载PDF
湘黔交界区苗族传统民居平面类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6
作者 陈洪梅 肖大威 +1 位作者 卓晓岚 李婧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9期102-109,共8页
文章以湘黔交界区内苗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性调查和实地测绘,以堂屋空间形态及堂室组合关系为依据进行平面类型划分,揭示苗族传统民居对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表达。进一步分析了苗族传统民居的接地方式、祭祀空间、火... 文章以湘黔交界区内苗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性调查和实地测绘,以堂屋空间形态及堂室组合关系为依据进行平面类型划分,揭示苗族传统民居对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表达。进一步分析了苗族传统民居的接地方式、祭祀空间、火塘间等造成民居平面类型差异的因子特征及作用机制,以期维持民族建筑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为乡村新民居的建设集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平面类型 影响因子 苗族 湘黔交界区
下载PDF
仪式与形式——通道侗族芦笙衣的演变与转向
17
作者 成竹 成雪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芦笙衣,又名百鸟衣,为侗族传统的服饰之一,普遍出现在侗族的重大节日或者祭典仪式上,其中湖南通道、贵州黎平、广西三江的侗族芦笙衣最具代表性。通道侗族芦笙衣集多元文化之基因,以物化的形式成为侗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侗族的... 芦笙衣,又名百鸟衣,为侗族传统的服饰之一,普遍出现在侗族的重大节日或者祭典仪式上,其中湖南通道、贵州黎平、广西三江的侗族芦笙衣最具代表性。通道侗族芦笙衣集多元文化之基因,以物化的形式成为侗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侗族的历史人文信息。多元文化与民族工艺的碰撞,文化基因与造物者意识形态的融合,铸就通道侗族芦笙衣丰富的审美意蕴及艺术特征,并深刻诠释了其文化形态特征和衍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芦笙衣 演变与转向
下载PDF
基于STEAM理念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红玲 丁芹 李雯佳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3期93-104,共12页
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范畴,强调将非遗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基于STEAM理念,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课程开发资源,设计兼具教育价值和非遗传承意义的研... 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范畴,强调将非遗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基于STEAM理念,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课程开发资源,设计兼具教育价值和非遗传承意义的研学旅行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框架、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在设计课程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加课前预学环节,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评价效力;结合本地特色开发校外非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AM理念 非遗 研学旅行 教学设计 侗族木构建筑
下载PDF
浅谈侗族元素在柳州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湛 郭立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期36-38,共3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柳州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其包装设计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侗族元素作为柳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将侗族元素应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柳州土特产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其包装设计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侗族元素作为柳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将侗族元素应用于土特产包装设计中,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还能满足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土特产 包装设计
下载PDF
黔西北白苗族纹样与服饰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若白 《西部皮革》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白苗是贵州黔西南苗族的重要支系之一,其服饰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白苗族较为常见的服饰纹样与服饰基本形制,并通过对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在该民族服饰中表现的探究,解读了白苗族纹样与服装特征,以期为民族传统服饰文... 白苗是贵州黔西南苗族的重要支系之一,其服饰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白苗族较为常见的服饰纹样与服饰基本形制,并通过对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在该民族服饰中表现的探究,解读了白苗族纹样与服装特征,以期为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苗族 民族文化 服饰纹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