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a half-microgal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7
1
作者 Wei Jin Zhao Bin +3 位作者 Tan Hongbo Yu Dan Shen Chongyang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3期7-11,共5页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verify simulations of dislocation theory. In this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GS15 gravimeter, located 99.5 km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on April 20, 2013 at 08 : 04 UTC + 8,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quake from 2013-04-16 to 2013-04-26 after a time calibration, tide correc- tions, drift correction, period correction and relaxation correction were applied to its data.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process of the spring in the gravimeter took approximately 430 minutes and showed a 2. 5 ×10^-8 ms^-2 gravity change. After correcting for the relaxation process, it is shown that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59 +-0. 4 ~ 10-Sms-2 was observed by the GS15 gravimeter; this agrees with the simulated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31 ~ 10 -8 ms-2. The rate of the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and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 as measured by one-second and one-day sampling interval GPS unit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ate of change. Therefore, the GS15 gravimeter at the Pixian Station observed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This and similar measurements could be applied to test and confirm the theory used for thes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15 gravimeter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下载PDF
新疆M_S6.0和M_S6.6两次地震前近场泥火山宏观异常现象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海涛 高小其 +3 位作者 李志海 吴传勇 张涛 黄新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5,159,共7页
自2011年8月对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施24小时连续观测以来,在距泥火山200km范围内,相继发生了MS5.0、MS6.0和MS6.6地震.其中,在MS6.0和MS6.6地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异常变化... 自2011年8月对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施24小时连续观测以来,在距泥火山200km范围内,相继发生了MS5.0、MS6.0和MS6.6地震.其中,在MS6.0和MS6.6地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异常变化现象,而地震都发生在泥火山液面下降的过程中.这一现象与已知的霍尔果斯泥火山震例异常有所不同,显示了泥火山的震兆异常特征可能与其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Ms6 0-7 0地震 泥火山 宏观异常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形变特征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建国 周瑞琦 +1 位作者 吴伯黔 周光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5,共8页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主震发震构造为玉龙山山前近南北向断裂,但其破裂过程可能存在“跳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破裂 形变特征 断层
下载PDF
利用图像信息方法研究芦山M_S7.0地震前川滇及附近地区的图像异常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小涛 张永仙 +2 位作者 夏彩韵 吴永加 余怀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0-789,980,共10页
图像信息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给出地震活动状态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地区(即显著平静或显著活跃的地区),称为"地震热点".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预测效能较高的中长期地震... 图像信息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给出地震活动状态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地区(即显著平静或显著活跃的地区),称为"地震热点".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预测效能较高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在剔除余震、选取完备震级的基础上,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结果中预测效能较高的计算参数,即网格尺度为2°×2°、预测时间窗为9年,分析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到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川滇地区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09—2010年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交汇区(29°—31°N,101°—105°E)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2011—2012年该地震热点缩小至(29°—31°N,101°—103°E)范围,2012年以后消失,继而于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本文还对比研究了网格尺度为1°×1°时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结果显示2009—2010年芦山地震附近的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南部、龙泉山西缘断裂南段、马边—盐津断裂带、峨边断裂带、天全—萦经断裂带(29°—30°N,103°—104°E)也出现过地震热点,2011年以后该热点消失,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本文讨论了计算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分析了川滇及附近地区今后强震发生的可能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方法 地震热点 芦山ms7.0 地震 川滇及附近地区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震后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红蕊 王涛 +2 位作者 石丽梅 傅罡 李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7,共5页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震前道路基础地理信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建立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道路震害因子(如地震烈度、设防烈度)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对道路损毁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雅安地区芦山县、宝兴县、雨城区以及天全县四个区县的道路损毁风险评估中,评估结果与报告第一时间报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评估结果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和天地图联合开发的芦山7.0级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地震灾区道路损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为震后长期恢复及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道路损毁 风险评估 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芦山M_S7.0与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君 安张辉 +2 位作者 范莹莹 杜学彬 崔腾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52,共10页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部分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资料,主要利用电磁扰动原始波形比较以及电磁脉冲能量分析两种方法,对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4个电磁扰动台站原始曲线...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部分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资料,主要利用电磁扰动原始波形比较以及电磁脉冲能量分析两种方法,对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4个电磁扰动台站原始曲线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形式为观测值脉冲信号频繁突跳、增大以及震前波形畸变、反复出现阶跃;2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台站都记录到了明显的脉冲能量增大的异常现象,主要异常出现的时间在几天~2个多月;3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都在地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但反映出的异常时间及变化幅度不同步。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磁辐射的产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扰动异常变化 芦山ms7.0地震 岷县漳县MS6.6地震
下载PDF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23
7
作者 秦嘉政 刘祖荫 张俊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7,共11页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估算了丽江主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该次主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给出,丽江70级主震的断层破裂长度33km,宽度16km,断层破裂面积490km2,平均位错078m,地震矩M0=125×1018Nm,总破裂时间T=138秒,发震应力背景τ0=337MPa,应力降Δσ=46MPa。对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好象是两条新老断裂参与了活动,初始破裂为北西方向较老的中甸—丽江断裂,破裂长度约13km,破裂持续时间约54秒;主破裂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是一条比较新的活动断裂,破裂长度约20km,破裂持续时间84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云南 地震标定律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国华 罗增雄 赖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一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一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化,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降,但下降变化的幅值不大,且永仁—南华一带的重力变化还在继续上升;3距震中较远的保山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背景上的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最大幅值为68×10-8ms-2,震后还在继续下降,但昌宁—云县一带出现了局部上升变化。震前,根据前26期资料显示的重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震前兆 实验场 重力异常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忠华 苏有锦 刘祖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测点(震中距82km)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变异常...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测点(震中距82km)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变异常,而距震中最近的丽江测点(震中距42km),震前并没有显著的异常变化,但却有很大的同震变化。其它3个测点看不出与该次地震有明显联系的变化。尝试性地进行了两种计算,可能对孕震地区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测量 地震前兆 滇西实验场 水准测量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震源环境及其破裂过程讨论 被引量:18
10
作者 苏有锦 刘祖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丽江Ms70地震发生环境和破裂过程的分析讨论,得到以下认识:丽江地震发生在滇西北裂陷区北部块体内,这是一个由三组深断裂切割包围的三角形断块,断块内发育有裂陷盆地(大具—丽江裂陷盆地);该区除了水平应力作用... 本文通过对丽江Ms70地震发生环境和破裂过程的分析讨论,得到以下认识:丽江地震发生在滇西北裂陷区北部块体内,这是一个由三组深断裂切割包围的三角形断块,断块内发育有裂陷盆地(大具—丽江裂陷盆地);该区除了水平应力作用外,还有很强的来自地幔物质上隆引起的垂直应力作用;主余震分布在地壳一个由相对低速区包围的高速区内。地壳介质结构横向非均匀性—地壳高速块体的存在,可能是丽江地震震源成核的重要成因。丽江70级主震是一个单侧破裂过程,其过程非常复杂。主震为二次破裂事件,第一次破裂的中心位于大具,方向北北西,第二次破裂的中心位于黑水,方向转为北北东;整个破裂过程则从北向南沿着雪山东麓裂陷带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过程 丽江 地震 震源环境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光全 张建国 +2 位作者 周瑞琦 吴伯黔 王桂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2-100,共9页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是玉龙雪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结果,地震时断层活动以倾滑为主,伴有一定的左旋扭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地质 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被引量:6
12
作者 石绍先 邓志辉 范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本文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象;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 本文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象;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震级 地震 分形异常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娣华 叶建庆 +2 位作者 陈敏恭 蔡绍平 刘学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3-91,共9页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ongMO≤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ogMO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ogMOp=062Md+1993;ogMOs=059Md+1961。波谱拐角频率受地震辐射方向的调制,且与接受台站的场地响应有关。P波的拐角频率一般大于S波的拐角频率,平均拐角频率比为fO(p)/fO(s)=13。提出了归一化应力降的概念,给出了W(归一化应力降)随时间的分布。震源平均破袭尺度为400多米。平均震源深度为9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余震 震源参数 震级
下载PDF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兵 易天阳 +4 位作者 杨洋 苏琴 蒲晓霞 马伶俐 李菲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50,共8页
利用四川地区2010-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 利用四川地区2010-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观测数据 2013年芦山地震 动态演化特征 重力场变化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波特征的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喜玲 张爱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本文论述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洱源、腾冲两个地震台的多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异常及滇西北多台波速比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在时间进程上,多项地震波突变特征均在震前一年左右的时... 本文论述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洱源、腾冲两个地震台的多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异常及滇西北多台波速比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在时间进程上,多项地震波突变特征均在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现。其中,波速比在大震前的单点突变异常幅度为中强震的5倍之多;振幅比突变异常幅度约为中强震的3—5倍;尾波持续时间比则是在震前一年左右出现持续性的低值,时间尺度约为中强震异常时间的3倍以上。同时,在空间演化图像的分析也表明,呈条带分布的波速比异常区在震前1—3年出现走向上的转折,而异常条带转折的交汇区域即为未来大震的震中。因而指出了地震波在某一时段所呈现出的大幅度突变或波速比异常区发生的走向上转折的交汇区,可视为大震的中短期震兆信息。此外,突变点的空间位置对未来大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波 时空演化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1 位作者 崔笃信 王继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8-348,共11页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形变场 动态演化 孕震信息提取 震级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戴勇 高立新 +1 位作者 王树波 赵铁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27-29,共3页
分析2013年2—5月芦山地震震中区域长波辐射涡度场空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芦山7.0级地震前存在涡度场明显增强的异常现象,2009—2013年同期并未出现。这一震例再次证明,在部分大震前OLR存在异常增强的变化。
关键词 芦山7.0 级地震 长波辐射 涡度 异常变化
下载PDF
S210线轻钢结构滚石防护棚洞动力响应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天翔 何思明 +3 位作者 王东坡 程强 倪红 胡显明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1期69-74,共6页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生命通道S210线滚石灾害防治为背景,在崩塌滚石灾害特征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S210线应急抢险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轻钢结构滚石防护棚洞技术:采用钢板和槽钢为主骨架,双层钢板夹EPS材料为顶板,并将顶板设...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生命通道S210线滚石灾害防治为背景,在崩塌滚石灾害特征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S210线应急抢险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轻钢结构滚石防护棚洞技术:采用钢板和槽钢为主骨架,双层钢板夹EPS材料为顶板,并将顶板设为20&#176;~25&#176;以提高抗冲击能力。通过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开展滚石冲击荷载下轻钢结构棚洞动力响应机理与优化设计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轻钢结构棚洞具有较强的抗滚石冲击能力,能承受1500 kJ滚石冲击能量,且施工方便快捷,不影响正常交通,是S210线应急保通较为理想的滚石防护措施。目前轻钢结构棚洞已在S210线滚石危险区段投入使用,效果显著,对确保震后S210线畅通和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在类似山区公路滚石灾害防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S21 0线 滚石灾害 轻钢结构棚洞 动力响应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与Northridge M_W 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吉亮 武艳强 邹镇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409,526,共6页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应变积累(挤压应变率方位角约为284°),沿芦山地震破裂节面剪切变形不明显;芦山地震的同震位移场表现为逆冲兼少量左旋特征,反映了整个孕震周期的应变积累特性,可能表明震前10余年的观测并不能代表整个孕震周期特征。Northridge地震前,地表变形表现为有旋一挤压特征,同震以逆冲破裂为主,近场表现出类似“网屋顶形”的东西两侧水平运动和垂直向上运动,GPS观测到的震前变形与同震释放的变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相同震中距测点结果表明:Northfidge地震的同震地表位移幅度明显大于芦山地震,前者震前挤压应变积累速度显著大于1999-2007年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应变积累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orthridge地震 震前变形背景 GPS同震位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文超 王勤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71,共10页
使用芦山地震序列2013年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地震震相数据和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3 398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17个地震的矩张量解。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芦山地震序列... 使用芦山地震序列2013年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地震震相数据和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3 398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17个地震的矩张量解。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芦山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由主震断层和次级反冲断层组成,主震断层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为45°的高角度逆冲断层,次级反冲断层与主震断层走向相同,倾向相反,两条断层均未出露地表。主震和余震震源机制解均为逆冲型,几乎没有走滑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方位为北西向,与发震断层走向近乎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 双差重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结构 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