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from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in Southwest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rc-Back Arc Basin Magmatic Evolution 被引量:19
1
作者 QIN Xiaofeng WANG Zongqi +3 位作者 ZHANG Yingli PAN Luozhong HU Guiang ZHOU Fu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182-1199,共18页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NQTB)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Yangtze, Cathaysia and Indochina (North Vietnam) Blocks,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major lithotectonic subunits: the Qinzhou-Fangcheng Suture Zone...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NQTB)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Yangtze, Cathaysia and Indochina (North Vietnam) Blocks,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major lithotectonic subunits: the Qinzhou-Fangcheng Suture Zone (QFSZ), the Shiwandashan Basin (SB), the Pingxiang-Nanning Suture Zone (PNSZ), the Damingshan Block (DB) and the Babu-Lingma Suture Zone (BLSZ). On the basis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groups: (1)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1) from the Longjing region in the PNSZ and Hurun region in the BLSZ,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mediate Ti, P and Zr with low Ni and Cr contents; (2)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2) from the Naxiao and Chongzuo region in the DB, characterized by low-intermediate Ti, P and Zr with high Ni and Cr concentrations; and (3)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3) from the Siming region in the Jingxi carbonate platform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QTB, with intermediate-high Ti, P and Zr and low Ni and Cr contents. The Group 1 rocks yield a weighted mean 206 Pb/ 238 U age of 250.5±2.8 Ma and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basalts occurring in back-arc basin settings. The Group 2 rocks exhibit geochemical features to those basalts in island arcs, whereas the Group 3 rocks show geochemical similarity to that of ocean island basalts. All three group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ε Nd (t) values (-2.61 to +1.10) and high initial 87 Sr/ 86 Sr isotopic ratios (0.705309-0.707434),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 subduction-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experienced assimilation,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 or mixing during magmatic evolution. Accordingly, we propose the existence of an arc-back arc basin system that developed along the NQTB at the border of SW Guangxi Province (SW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and it was formed by continued north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Cathaysian (or Yunkai) Block under the Yangtze Block, and north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ochina Block beneath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Permia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arc-back arc basin the napo- qinzhou tectonic belt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Mineralization-related geochemical anomalies derived from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data using multifractal analysis in Pangxidong area of Qinzhou-Hangzhou tectonic joint belt,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焱 周永章 +8 位作者 王林峰 王正海 何俊国 安燕飞 李红中 曾长育 梁锦 吕文超 高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84-192,共9页
Distinguishing geochemical anomalies from background is a basic task in exploratory geochemistry. The derivation of geochemical anomalies from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data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se anomalies ... Distinguishing geochemical anomalies from background is a basic task in exploratory geochemistry. The derivation of geochemical anomalies from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data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se anomalies into their component patterns were described. A set of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data was obtained for 1 880 km 2 of the Pangxidong area, which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recently recognized Qinzhou-Hangzhou joint tectonic belt. This belt crosses southern China and tends to the northwest (NE) direc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cted samples was 7 236,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g, Au, Cu, As, Pb and Zn were measured for each sample. The spatial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 law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ere used to construct combination model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geochemical anomalies. Spectrum-area (S-A) fractal modeling was used to strengthen weak anomalies and separate them from the background. Composite anomaly modeling was combined with fractal filtering techniques 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geochemical data. The raster maps of Au, Ag, Cu, As, Pb and Zn were obtained by the multifractal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MIDW) method. PCA was used to combine the Au, Ag, Cu, As, Pb, and Zn concentration values. The S-A fractal method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first component pattern achieved by the P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bination anomali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variables coincide with the known mineraliz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lthough the combination anomalies cannot reflect local anomalies closely enough, high-anomaly areas indicate good sit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for unknown deposits. On this basis, anomaly and background separation from combination anomalies using fractal filtering techniques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later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多重分形分析 地球化学数据 水系沉积物 中国南部 构造带 钦州 杭州
下载PDF
桂西南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60
3
作者 覃小锋 王宗起 +3 位作者 张英利 潘罗忠 胡贵昂 周府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4-808,共15页
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的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主要沿着桂西南十万大山中新生代盆地两侧分布。其中出露于盆地北西侧的上-中三叠统北泗组火山岩主要由长英质熔岩(玄武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夹火山碎屑岩(主要为集块熔岩、角砾熔岩、... 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的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主要沿着桂西南十万大山中新生代盆地两侧分布。其中出露于盆地北西侧的上-中三叠统北泗组火山岩主要由长英质熔岩(玄武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夹火山碎屑岩(主要为集块熔岩、角砾熔岩、凝灰熔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等岩石组成,获得英安岩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246±2Ma;而出露于盆地南东侧的三叠系板八组火山岩主要由流纹岩夹珍珠岩、凝灰熔岩、集块熔岩和流纹质凝灰岩组成,获得流纹岩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250±2Ma。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属于典型的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U、Ba、Rb和Th)和轻稀土元素,而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并具有较高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0.713929~0.722178)和较低的ε_(Nd)(t)值(-10.33~-9.02),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本区存在有早古生代MORB型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二叠纪弧后扩张中心环境形成的E-MORB型玄武岩的资料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有古生代洋盆的存在,该洋盆的俯冲消减过程一直延续至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才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演化 桂西南 钦-杭结合带西南段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在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以前的板块构造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曾长育 周永章 +3 位作者 郑义 虞鹏鹏 牛佳 梁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3,共10页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至钦州湾地区发生碰撞-拼合事件,拼合界线大致位于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内,形成"两陆夹一盆"的主要格局。后碰撞过程经历了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大陆拉张裂解两个过程,在结合带形成广阔的拉张盆地,加里东期(460~410 Ma)以及印支期(250~200 Ma)发生的碰撞-拼合事件导致扬子和华夏地块多次再造,引发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华南统一的沉积环境。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125~140 Ma)使华南地区主要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调整为岩石圈减薄,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岩浆活动和成矿期。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差异,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3段。其中,中段与传统南岭大体一致;北段为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为南岭以南地区,大致与云开隆起—十万大山盆地相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在云开地块西缘的一系列变质基性岩、超基性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洋中脊(MORB)或者岛弧(ITA)特征的构造环境,最近在岑溪一带发现形成于加里东期(441 Ma)的变质火山岩同样具有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在十万大山两侧发现早中生代的酸性火山岩和流纹岩具有典型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见结合带南段曾经存在古老洋壳,先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事件,与北段演化历史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机制 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 钦-杭结合带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岛弧俯冲环境
下载PDF
湘东北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岩浆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启示 被引量:21
5
作者 许德如 邓腾 +8 位作者 董国军 宁钧陶 王智琳 张俊岭 邹凤辉 周岳强 陈根文 于得水 叶挺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22,共19页
湘东北位于华南钦杭结合带的北西侧,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钴、铅和锌等多金属矿产地。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其中所侵位的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性北东向长沙—平江断裂的南东侧,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 湘东北位于华南钦杭结合带的北西侧,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钴、铅和锌等多金属矿产地。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其中所侵位的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性北东向长沙—平江断裂的南东侧,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为两组,第一组具有较低的Eu-Sr-Ba和过渡金属元素Cr-Co含量,较高的CaO/Na_2O和FeO^T/(FeO^T+MgO)比值,指示了相对还原、干燥、贫泥质、富斜长石粗粒碎屑岩源区;相反,第二组则为相对氧化、富水和贫斜长石的富泥质源区。此外,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部分具有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ε_(Nd)(t)=-13.36^-13.65、(^(87)Sr/^(86)Sr)_i=0.722 86~0.730 97,说明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榴辉岩相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还具有较高的Sm/Yb和Gd/Yb比值以及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指示岩浆源区具有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45±1)Ma(MSWD=1.9)。结合华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湘东北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古太平洋板块平俯冲至华南板块之下有关。约145 Ma,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崩塌,下沉的俯冲板片和岩石圈地幔脱水,使得早已加厚的下地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而当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源区岩浆运移时,驱动了含金成矿流体的运移,其期后的岩浆热液形成了该区围绕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带状分布的多金属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湘东北地区 钦杭结合带 岩浆作用过程 成矿构造背景
下载PDF
浙江安吉多金属矿区坞山关杂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唐燕文 谢玉玲 +4 位作者 李应栩 邱立明 张欣欣 韩宇达 姜妍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2-715,共14页
安吉港口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坞山关杂岩体密切相关,该杂岩体包括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本文采用岩相学、CL和LA-ICP-MS等方法对前三套岩石单元中的锆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微区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 安吉港口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坞山关杂岩体密切相关,该杂岩体包括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本文采用岩相学、CL和LA-ICP-MS等方法对前三套岩石单元中的锆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微区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特征等相关研究。年代学结果显示,杂岩体大致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按前述排列顺序,三岩石单元成岩年龄分别为141.0±1.4Ma(n=13,MSWD=1.3),138.1±1.0Ma(n=14,MSWD=0.92)和137.0±1.8Ma(n=13,MSWD=1.9)。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年龄为518±9Ma和624±9Ma的继承锆石,暗示杂岩体成岩过程中有晋宁晚期和加里东早期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或同化混染。锆石Ti温度记显示,杂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锆石结晶温度基本一致,均值分别为657℃和653℃,钾长花岗岩锆石结晶温度略高,均值为698℃。区域构造环境、岩体被动侵位、构造张性和张剪性特征表明,矿区在约141~137Ma前后已处于拉张—伸展构造背景之下,杂岩体及其相关成矿作用受该环境控制。本次研究及野外调研结果表明,杂岩体与矿区多金属矿床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浙江淳安铜山锡矿、安吉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数据表明,钦—杭成矿带东段在晚侏罗世—白垩世约148~134Ma还存在一期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北 坞山关杂岩体 锆石U-Pb定年 钦—杭成矿带(QHMB) 构造环境 成岩成矿时代
下载PDF
奇异性理论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焱 周永章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58-3564,共7页
以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预测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异性理论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针对地球化学异常阀值选择较难的实际情况,应用奇异性分析法进行地球化学奇异值制图。为了解庞西垌地区浅部与深部... 以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预测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异性理论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针对地球化学异常阀值选择较难的实际情况,应用奇异性分析法进行地球化学奇异值制图。为了解庞西垌地区浅部与深部矿化类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S-A广义自相似法分解复合异常,并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圈定微量元素Ag,Au,Cu,Pb和Zn等组合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奇异性分析法不仅强调数据在统计上的特征,而且重视数据在空间域的特征,通过奇异值估计来确定异常,从地球化学数据集的多种类群的角度来识别和圈定异常;该方法避免了采用同一浓度阀值用于不同地球化学数据区域且该法直接处理原始数据,相对传统方法而言保留了原始数据特征;采用S-A法提取出的异常与研究区已知矿点吻合程度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塘蓬幅内,位于研究区石角幅区域已知矿床(点)较少,异常较弱;而通过S-A法分解出来的异常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隐伏矿床,可通过野外工作进一步查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性 地球化学异常 矿产资源预测 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 庞西垌
下载PDF
多重地球化学背景下地球化学弱异常增强识别与信息提取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焱 周永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78-291,共14页
为对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地区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异常识别研究与信息提取,利用含量-面积法(C-A)得出庞西垌地区成矿主元素的异常下限,得到各元素异常分布图,并与已知矿(床)点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已知矿(床)点与C-A法分析得到的... 为对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地区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异常识别研究与信息提取,利用含量-面积法(C-A)得出庞西垌地区成矿主元素的异常下限,得到各元素异常分布图,并与已知矿(床)点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已知矿(床)点与C-A法分析得到的异常区基本吻合,可根据该异常区预测未知矿床,从而为该研究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为进一步从研究区复杂的地球化学背景中分离出与成矿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采用分形滤波技术(S-A)提取致矿异常。研究表明,S-A法可在C-A法揭示的区域异常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提取出与矿化有关的局部异常用以反映研究区的多重地球化学背景,S-A法可有效地使弱异常增强进而提取出致矿异常,为庞西垌地区探寻隐伏矿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地球化学背景 弱异常增强识别 庞西垌 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
下载PDF
粤西-桂东四套成矿系统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构造启示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义 余盼 +1 位作者 王岳军 林振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2-694,共13页
粤西-桂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是研究区域成矿作用和大地构造演化耦合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粤西-桂东地区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内矿床精确定年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探讨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成因类... 粤西-桂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是研究区域成矿作用和大地构造演化耦合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粤西-桂东地区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内矿床精确定年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探讨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成因类型、成矿构造背景及其对钦杭结合带构造演化的启示。其中,广东云浮硫铁矿产于震旦系大绀山组,块状和条带状矿石呈层状产于火山沉积岩系中,是一套与海底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的VMS成矿系统,形成于新元古代俯冲相关的弧后(间)拉张盆地;盘龙铅锌矿产于泥盆系上伦组,角砾状和胶状矿石产于浅海相白云质碎屑岩中,是一套加里东期被动大陆边缘的SEDEX型铅锌成矿系统;河台金矿田赋存于震旦系乐昌组,脉状矿体严格受断裂和蚀变带控制,是一套变质热液主导的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形成于印支-燕山期陆内走滑或陆陆碰撞背景;圆珠顶铜钼矿床形成与燕山期(155Ma)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细脉浸染状矿石赋存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是一套陆内伸展背景的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总体而言,粤西-桂东地区经历了新元古代俯冲、加里东期被动大陆边缘、印支期陆内走滑(或陆陆碰撞)和燕山期陆内伸展四个重要的构造事件,这与钦杭结合带总体构造演化过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大地构造演化 粤西-桂东 大降坪硫铁矿 盘龙铅锌矿 河台金矿田 圆珠顶钼矿 钦杭结合带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南段(广东廉江)南和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10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2 位作者 李红中 周留煜 尹缀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4,共9页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泽相沉积。研究区的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个大的构造岩浆旋回。从研究区的岩性变化可以得到南和地区的变质作用规律,岩浆的参与程度因迁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导致距离越远的变质作用与岩浆的关系越低,形成了变质程度逐级降低的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图幅外)→变质砂岩。上述区域地质特征反映南和地区主体经历了伸展-挤压地质演化过程,也指示了钦-杭成矿带南段与北段、中段具有类似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即整体"两开、三合"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大地构造演化 钦-杭结合带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被引量:54
11
作者 徐德明 蔺志永 +4 位作者 龙文国 张鲲 王磊 周岱 黄皓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2年第4期277-289,共13页
介绍了钦杭结合带与成矿带的提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有关华南大地构造和华夏古陆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重新认定华夏古陆的基础上建立扬子与华夏古陆碰撞拼接模式,随之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钦杭结合带与成矿带,... 介绍了钦杭结合带与成矿带的提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有关华南大地构造和华夏古陆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重新认定华夏古陆的基础上建立扬子与华夏古陆碰撞拼接模式,随之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钦杭结合带与成矿带,这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转折,对华南大地构造和区域成矿的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钦杭成矿带不仅在华南大地构造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探讨全球Grenville造山、Rodinia超大陆裂解、新元古代成矿爆发等也有重要意义。目前已从岩石组合、构造特征、地球物理信息、成矿作用等方面对钦杭成矿带进行了论证。但毕竟钦杭成矿带的研究历史不长,还有许多基础地质和区域成矿问题尚无定论,为此提出了若干值得关注并可望在近期取得突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与成矿带 华南大地构造 华夏古陆 研究历史 进展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金属矿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易万亿 杨庆坤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3年第5期33-39,共7页
钦杭成矿带是我国华南陆块重要的岩浆—构造控矿带,资源潜力巨大。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情况,重点阐述了以下内容:1)钦杭成矿带的演化历史即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接过程,与此同时这一碰撞拼接过程也为华南陆... 钦杭成矿带是我国华南陆块重要的岩浆—构造控矿带,资源潜力巨大。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情况,重点阐述了以下内容:1)钦杭成矿带的演化历史即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接过程,与此同时这一碰撞拼接过程也为华南陆块由北西向南东推移增长的陆壳发展趋势提供了佐证;2)钦杭成矿带内主要的金属矿床类型及典型的矿床分布特征,在钦杭成矿带内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花岗岩类和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研究结论验证了钦杭成矿带内的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 构造演化 时空特征 华南陆块
下载PDF
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恩云 陈迪 +1 位作者 邹光均 熊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0-646,共7页
选择处于钦杭带中段的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蕴含的构造意义。回龙圩煌斑岩SiO_2含量48. 58%~52. 62%,Na_2O+K_2O为5. 41%~6. 30%,K_2O/Na_2O值为1. 54~1. 86,属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其稀土总量ΣRE... 选择处于钦杭带中段的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蕴含的构造意义。回龙圩煌斑岩SiO_2含量48. 58%~52. 62%,Na_2O+K_2O为5. 41%~6. 30%,K_2O/Na_2O值为1. 54~1. 86,属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其稀土总量ΣREE为(168. 72~186. 61)×10^(-6),LREE/HREE平均为9. 0,δEu为0. 87~0. 95,δCe为0. 90~0. 94,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微的Eu、Ce负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Zr、Hf、Nb、Ti、Th、Ce、K、Rb为负异常,正异常的元素有U、Ba、Pb。研究认为,回龙圩煌斑岩来源于富集地幔,在中侏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的NWW向挤压转为拉张过程中沿断裂上升侵位,岩浆在经历了板块俯冲导致部分熔融和少量分离结晶后形成的,在成岩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钦杭带中段 江永
下载PDF
桂东鹰扬关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与主要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6 位作者 田洋 李响 谢国刚 张楗钰 张宗言 曾波夫 钟志标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9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桂东鹰扬关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通过开展该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5)为指南,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从岩石学、构造学、地球化学角度,对鹰扬关岩群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其为一套构造混杂岩,... 桂东鹰扬关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通过开展该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5)为指南,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从岩石学、构造学、地球化学角度,对鹰扬关岩群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其为一套构造混杂岩,通过获得的变质火山碎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认为其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根据岩性特征、野外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等将区内岩浆岩划分为8个岩体,16个填图单位,获得了各岩体的高精度测年数据,确定了岩浆岩年龄格架;研究了其岩石成因,探讨了岩浆源区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解析,于鹰扬关构造混杂岩中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确定了相对时序。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查明了1∶5万太保圩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编制了元素地球化学图等系列图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 地层划分对比 构造混杂岩 岩浆岩格架 构造演化 鹰扬关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