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ick Translation in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ony Pavilion
1
作者 张娜娜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4期116-117,共2页
Thick translation is a mod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seeks with annotation and accompanying glosses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rich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source tex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 Thick translation is a mod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seeks with annotation and accompanying glosses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rich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source tex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comparison,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adopted different degrees of thick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translation purpose. But thick translation should be proper and helpful rather than arbitrary and superflu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eony pavilion thick translation footnotes
下载PDF
变译理论视域下《牡丹亭》英译文本探析
2
作者 陈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8-73,共6页
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文学成就颇高。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 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文学成就颇高。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于海内外享有盛誉。文章运用变译理论探析《牡丹亭》的各种英语译介,研究发现变译的运用在该剧的翻译中特别常见,对中外译者皆是如此,变译为《牡丹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变译理论 译介 文本分析 戏剧翻译
下载PDF
翻译伦理视角下《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世坚 梁琪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8-33,127,共7页
运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从再现伦理和交际伦理两个维度研究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四个英译本在处理典故、集唐诗以及人物情感台词的翻译时体现的翻译伦理。通过实例分析四个英译本所体现的翻译伦理观,以及各译本达到的... 运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从再现伦理和交际伦理两个维度研究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四个英译本在处理典故、集唐诗以及人物情感台词的翻译时体现的翻译伦理。通过实例分析四个英译本所体现的翻译伦理观,以及各译本达到的文化翻译效果,可见译者各有所长、各有所重,而当前各译本往往仅在局部符合个别翻译伦理观。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翻译伦理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可为中国戏剧经典作品的外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为翻译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牡丹亭》 再现伦理 交际伦理
下载PDF
《牡丹亭》英译话语建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邹素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译者的话语建构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借助自身资本来完成翻译活动,并产生一定效果的实践过程。选取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国内学者汪榕培和华人译者汪班的《牡丹亭》英译本,对三者的话语建构环境、主体、载体和效果进行比较... 译者的话语建构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借助自身资本来完成翻译活动,并产生一定效果的实践过程。选取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国内学者汪榕培和华人译者汪班的《牡丹亭》英译本,对三者的话语建构环境、主体、载体和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相似建构环境和建构主体资本条件下,白之译本的建构效果优于汪榕培和汪班的译本。由此,在中国文化著作外译中,采用中外译者合译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英译 话语建构比较
下载PDF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被引量:7
5
作者 向鹏 陈凤 何树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英译 《牡丹亭》翻译研究
下载PDF
牡丹花开异域——《牡丹亭》海外传播综述 被引量:9
6
作者 曹迎春 叶张煌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戏曲的一朵奇葩,问世400多年来在国内舞台上以各种形式久演不衰。文章旨在研究该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综述《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在海外的翻译介绍情况和作为戏剧在舞台上的演出及...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戏曲的一朵奇葩,问世400多年来在国内舞台上以各种形式久演不衰。文章旨在研究该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综述《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在海外的翻译介绍情况和作为戏剧在舞台上的演出及引起的相关评论,通过综述《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和反响,了解传播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该剧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译介 舞台上的《牡丹亭》 海外传播
下载PDF
谈汪译《牡丹亭》 被引量:21
7
作者 郭著章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59,共4页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汪榕培 (牡丹亭) 汤显祖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建生 刘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45-51,共7页
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汪榕培的英译本和Birch的第一版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中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 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汪榕培的英译本和Birch的第一版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中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译者风格进行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译者风格 《牡丹亭》英译本
下载PDF
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征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2-66,74,共6页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而为;在英译唱词、诗文的过程中,他追求的是节律对应;在对待中国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他采取的是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规范对于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戏剧翻译规范
下载PDF
基于《牡丹亭》语料库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征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富,用词更加正规,单个句子承载的信息含量更大;在符号意象的处理上,译入文本更加尊重文本,多使用“存象存意”的翻译策略,而译出文本常常抛弃原文的具象,具有简化的趋势。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向读者和翻译理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群体风格 译入 译出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深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06-314,共9页
文章通过把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后得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语言呈现出整体诗性,而后者呈现出局部诗性。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 文章通过把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后得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语言呈现出整体诗性,而后者呈现出局部诗性。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基础文类和剧作者创作心态的差异,尤其是中西基础文类的差异所造成的。所以这种差异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西戏剧语言特点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增进了对中西不同的戏剧传统与不同文化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语言特点 基础文类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可译·常译·非常译——汪译《牡丹亭》双关翻译拾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瑞凌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在"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下,《牡丹亭》中的双关语是可译的。汪译《牡丹亭》双关的可译性限度达到了二个层次:"常译"和"非常译"。"常译"是汪榕培追求的最高翻译目标,着力点在于译出双关语的双... 在"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下,《牡丹亭》中的双关语是可译的。汪译《牡丹亭》双关的可译性限度达到了二个层次:"常译"和"非常译"。"常译"是汪榕培追求的最高翻译目标,着力点在于译出双关语的双重语境,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双关的修辞效果。如若不能,则是退而求其次:"非常译",即运用翻译补偿策略译出双关的隐含意义,弥补双关语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而带来的翻译失真与缺损,取得了与原文大体相同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榕培 《牡丹亭》 双关翻译
下载PDF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政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翻译时 ,除了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 ,更要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作者结合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本 ,从文化翻译之难 ,《牡丹亭》译本在文化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汪榕培 《牡丹亭》 文学翻译 英语 汤显祖 汉语 文化翻译
下载PDF
论汤显祖《牡丹亭》唱词中“红”的英译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在英语国家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中,戏剧文本是一大难题。戏剧文本的翻译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唱词为封闭语料,抽取出含颜色词"红"的语料38例,与汪榕培2000年的英译本逐一进行比对研究,总... 在英语国家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中,戏剧文本是一大难题。戏剧文本的翻译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唱词为封闭语料,抽取出含颜色词"红"的语料38例,与汪榕培2000年的英译本逐一进行比对研究,总结出了一部成熟戏剧译本的翻译规律与值得借鉴之处。汪榕培在《牡丹亭》"红"的英译中使用了很多隐喻、转喻、文化顺应策略。此外,利用做脚注、附录等方法注明词汇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整句唱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红” 英译
下载PDF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梅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3-54,共2页
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 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文本中互文标志的翻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 翻译策略 《牡丹亭》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阙下《牡丹亭》的审美意境翻译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亚棋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76-78,共3页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关键词 翻译美学 《牡丹亭》 审美意境
下载PDF
汪榕培《牡丹亭》“集唐诗”英译实务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华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12,共6页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集唐诗”是作者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精华,丰富其字里行间古典浪漫性情的文人写作风格。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集唐诗”英译韵体形似、英译选词合意、在情感互动方面亦“有所云”,译采纷呈,融通着《牡丹亭》多维...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集唐诗”是作者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精华,丰富其字里行间古典浪漫性情的文人写作风格。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集唐诗”英译韵体形似、英译选词合意、在情感互动方面亦“有所云”,译采纷呈,融通着《牡丹亭》多维时空的“情”缘,体现了译者“新格律派”的翻译方法在《牡丹亭》英译面貌和译介进程中的语际交流与输出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集唐诗” “新格律派”译法 输出实务
下载PDF
试论文学典故的翻译策略——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丽娟 《琼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6-87,共2页
本文结合汪榕培《牡丹亭》译本在文学典故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本 文学典故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识解理论下《牡丹亭》集唐诗英译研究
19
作者 李雪 闫伟杰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以《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为例,从认知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分析对比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为典籍翻译以及为以受众为视角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译者尽可能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但在措辞、句式表达、视角... 以《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为例,从认知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分析对比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为典籍翻译以及为以受众为视角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译者尽可能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但在措辞、句式表达、视角、翻译详略度等方面差异明显;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汪译本的详细度较低、多用归化策略、注重“传神达意”,而白之译本则多用异化策略,强调“形似”,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读者更多选择白之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解理论 《牡丹亭》 集唐诗 戏剧 英译对比研究
下载PDF
《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20
作者 苏子裕 《学术问题研究》 2010年第1期42-48,共7页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两座耸立的丰碑,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两相比较:同是爱情的颂歌,但主题思想开掘的深度不同;主要人物配置基本相同,但性格特征有所不同;都是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戏剧结构...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两座耸立的丰碑,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两相比较:同是爱情的颂歌,但主题思想开掘的深度不同;主要人物配置基本相同,但性格特征有所不同;都是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戏剧结构和舞台表现大不相同。二者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来说,《牡丹亭》略胜一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西厢记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