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ALA PALACE:Qing Emperor’s Memorial Tablet and Portrait Enshrined
1
作者 ZHAXICERING 《China's Tibet》 1997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emperor POTALA PALACE:qing emperors Memorial Tablet and Portrait Enshrined
下载PDF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说献疑
2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共22页
辛亥鼎革时期的袁世凯并没有在理念上经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出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及自身利益考虑,袁氏实际上是想造成虚君共和。他首先坚持以十九信条为宗旨,力图主导国民会议之组织,以防唐绍仪和伍廷芳会谈所... 辛亥鼎革时期的袁世凯并没有在理念上经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出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及自身利益考虑,袁氏实际上是想造成虚君共和。他首先坚持以十九信条为宗旨,力图主导国民会议之组织,以防唐绍仪和伍廷芳会谈所定国民会议方案造成民主共和结果。接着因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及国民会议商谈走进死胡同,他又意图由清廷授权其组织临时政府,以取消南京临时政府。为此他采取了模棱两可的策略,一方面劝导清廷“速定大计”,改建共和,使南方以为清帝将要退位,另一方面在预拟的相关诏书中竭力避用“退位”一类字眼,并试图将由其“全权组织临时政府”写入诏书。在遭到满蒙亲贵和革命党两方反对后,袁氏转而依靠段祺瑞等北洋将领联衔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定大局”,仍未放弃清帝。在得到与南方协商皇室优待条件的授权以后,袁氏奉旨反复拒绝将“逊位”二字写入诏书,主张改用“辞政”。因南方坚决反对虚君共和,袁氏才不得不于最后时刻经清廷授权,同意南方的提议,以“辞位”替代“逊位”。一系列史实证明,所谓袁氏“逼迫清帝退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放大了袁氏对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的贡献,而真正要逼迫清帝退位的,其实是革命党人和那些转向民主共和的立宪派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南北议和 袁世凯 虚君共和 民主共和 段祺瑞 清帝退位诏书
下载PDF
浅述清代治学《黄帝内经》的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玄振玉 胡惠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4-17,共4页
对《内经》清代研究性著作进行类归 ,并研讨其治学特点。清代《内经》研究著作可分为医经普及类、医家注解类、经学家注解类与专题研究类四种。清朝前期 ,宋明理学遗风使医家注解类著作占据主要地位 ,医者多基于各自临床所得对《内经》... 对《内经》清代研究性著作进行类归 ,并研讨其治学特点。清代《内经》研究著作可分为医经普及类、医家注解类、经学家注解类与专题研究类四种。清朝前期 ,宋明理学遗风使医家注解类著作占据主要地位 ,医者多基于各自临床所得对《内经》进行医理诠释 ;乾嘉时期 ,汉学日渐兴盛 ,以音韵、考据研究为方法的经学家注解类著作成为此期《内经》研究的特点 ;清末道光以后 ,文字的古音、古义已较为明朗 ,因而诞生了几部较有影响的《内经》校勘著作。清代乾嘉时期兴起的音韵、考据研究开辟了治学《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文献研究 清代 治学特点 中医学
下载PDF
袁世凯成败简论 被引量:7
4
作者 谢俊美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4,共6页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人物.革命党人希望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拥护革命;清政府和一切反对革命的人们则希望他成为曾国藩,荡平起义.袁世凯经过权衡利弊,选择了共和,因而成为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人物.革命党人希望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拥护革命;清政府和一切反对革命的人们则希望他成为曾国藩,荡平起义.袁世凯经过权衡利弊,选择了共和,因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民国改元后,封建统治的社会根基仍很牢固,在民国和国民之间还存在客观距离.袁世凯利用社会上的复辟思潮,在群小的包围下,悍然帝制自为,背叛民国,最终众叛亲离,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武昌起义 民主共和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洪宪帝制
下载PDF
清帝退位前袁世凯对北方反共和声势的因应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健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史上重要一环,但其实现并非易事。总体来看,清帝退位之前,全国大多数省份主张共和,反共和的省份尽管不多,但其力量及地理位置都不容忽视。面对北方反对共和的声势,为了尽快结束南北纷争的局面,袁世凯以大局为重,以... 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史上重要一环,但其实现并非易事。总体来看,清帝退位之前,全国大多数省份主张共和,反共和的省份尽管不多,但其力量及地理位置都不容忽视。面对北方反对共和的声势,为了尽快结束南北纷争的局面,袁世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小心试探,利用北洋集团的能量,对北方反共和力量采取了一系列谋划,说服和软化忠清的官僚士绅和军队接受共和,为清帝退位作了外部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退位 袁世凯 北方反共和声势
下载PDF
“家”“国”与“满”“汉”——再论清帝逊位和1912年大妥协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0,153,共10页
清帝逊位和1912年妥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次剧变。这不仅在于完成从帝制到共和的转折,还在于,这场妥协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中国历来的政治文化中,鼎革是惨烈的,"君死社稷,臣死封疆,士死制"... 清帝逊位和1912年妥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次剧变。这不仅在于完成从帝制到共和的转折,还在于,这场妥协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中国历来的政治文化中,鼎革是惨烈的,"君死社稷,臣死封疆,士死制"。"死",构成了一种政治规约。而1912年,在家国与种族的种种缠结当中,"坚守"丧失了合法性以及价值支撑,"妥协"则成为"奉天时""循尊养"的正当表达。妥协引导了一种平衡——皇亲、贵族、袁世凯,皆成为无负和平、齐赴共和的成员。西方世界的革命与现代转型大多循契约而成,这种由契约精神引领的妥协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鲜见的。因此,如果将妥协视为议会、宪政的一种基本原则,那么,辛亥年底的这场大妥协即具备了更为特殊的意义。革命,因种族之辨聚拢而成,却又在形成风暴之日迅速摆脱、超拔出这种单一的动员策略;进而,"家""国"与"满""汉"在平衡中达成和解。从反满到共和,撼动的不仅是帝制,还是随同帝制一起日渐消亡的政治与历史,它至少在形式上终结了帝制时代的政治文化,诠释并启航了中国政治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2年 清帝逊位 反满 政治转型
下载PDF
清朝的皇子教育及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霍玉敏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1,共5页
清朝的皇子教育经过入关后将近百年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形成“家法”,对于读书地点、就学年龄、教育内容与方法、师资来源等方面均有定制。概括地说,清朝皇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全”和“严”,即学习内容全面,管理极其严格。清朝的皇子教... 清朝的皇子教育经过入关后将近百年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形成“家法”,对于读书地点、就学年龄、教育内容与方法、师资来源等方面均有定制。概括地说,清朝皇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全”和“严”,即学习内容全面,管理极其严格。清朝的皇子教育是相对成功的,它与秘密立储制相辅相成,在客观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皇子教育 特点
下载PDF
清初程朱理学“复兴”标志论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昌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51,共8页
程朱理学推动了清初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也在这一过程中于康熙中叶前后实现了自身"复兴"。其标志主要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独尊地位的重新确立,在社会观念上获得广泛接受,以及编纂理学学术史著作热潮的兴起。
关键词 清初 康熙中叶 程朱理学
下载PDF
《清帝逊位诏书》的思想渊源及其历史价值
9
作者 张丹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1-226,共6页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以“和平统一”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清帝逊位诏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朝《大义觉迷录》所凸显的“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发...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以“和平统一”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清帝逊位诏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朝《大义觉迷录》所凸显的“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肯定清王室舍弃“一姓尊荣”的同时,《清帝逊位诏书》的思想渊源及历史价值,亦是须深思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华夷一家 禅让 革命
下载PDF
逊清皇室与《优待条件》的入宪
10
作者 滕德永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2,共9页
《优待条件》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对逊清皇室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政治特权、经济生活的重要保障。民国初年,《优待条件》遭遇危机。为了给《优待条件》提供安全保障,逊清皇室借助民国制宪之机,积极运作《优待条件》的入宪,但由于民国政局... 《优待条件》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对逊清皇室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政治特权、经济生活的重要保障。民国初年,《优待条件》遭遇危机。为了给《优待条件》提供安全保障,逊清皇室借助民国制宪之机,积极运作《优待条件》的入宪,但由于民国政局混乱,最终功败垂成。逊清皇室的努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优待条件》做了宣传,彰显了其法律地位。不过,《优待条件》入宪是一次执行的错位,面对乱局,即使入宪成功,亦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逊清皇室 优待条件 民国 入宪 政局
下载PDF
《清帝逊位诏书》的“中国观”探析
11
作者 张丹丹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9,共9页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层面赋予了“中华民国”承继这一领土的合法性。这对此后中国人的“中国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唯此,所有中国版图内的人民对于自身“中国人”的定位,开始成为无须赘言的自明前提,《清帝逊位诏书》的重要历史意义由此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中国观 中华民族 历史意义
下载PDF
梁士诒与清帝逊位
12
作者 刘岭峰 罗长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4-91,共8页
自秦至清,封建王朝的更迭,无不充满杀戮、破坏和剧烈的社会动荡。唯有大清朝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和平的方式。王室颁布皇帝逊位诏书,将一个版图完整的国家、军队和架构尚稳定的地方政权体系交给了革命党人。辛亥革命时期,三水梁士诒参... 自秦至清,封建王朝的更迭,无不充满杀戮、破坏和剧烈的社会动荡。唯有大清朝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和平的方式。王室颁布皇帝逊位诏书,将一个版图完整的国家、军队和架构尚稳定的地方政权体系交给了革命党人。辛亥革命时期,三水梁士诒参与清帝逊位、南北和谈、筹组"中华民国"政府等开天辟地活动。大智大勇,殚精竭虑,担当起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梁士诒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卓越表现,值得发掘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士诒 辛亥革命 清帝逊位 南北和谈
下载PDF
清代满(洲)族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治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2,共12页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她崛起于一隅之东北僻壤,进而武力定天下,在全国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奋力开拓,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把中国推进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颠峰———康乾盛世。满族发挥历史的主动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她崛起于一隅之东北僻壤,进而武力定天下,在全国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奋力开拓,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把中国推进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颠峰———康乾盛世。满族发挥历史的主动精神,以其民族活力,创造性地改变中国、发展中国,以文化中国。终因种种历史的局限,满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随着清朝的亡国,满族的统治亦告终结。鉴于此,我们应给予满族应有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崛起 清朝逊国百年 满族统治 清代满族
下载PDF
清代黄袍十二章纹的刺绣技艺及其创新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佩珠 李欣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448-458,共11页
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服饰内容之一,是体现中国统治者形象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中的十二章纹图案与自然中的元素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美学思想。文章以清代皇帝服饰中的十二章纹为... 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服饰内容之一,是体现中国统治者形象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中的十二章纹图案与自然中的元素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美学思想。文章以清代皇帝服饰中的十二章纹为例,从其应用概况、构图形式、装饰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构、重组、图底互换等技法,对清代黄袍中十二章纹的应用及装饰技法进行现代设计,同时融入传统寓意、流行色彩、几何造型等设计元素,使十二章纹具现代感与趣味性,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章纹 清代黄袍 刺绣技艺 应用研究 现代设计
下载PDF
从文化权力的转换看明清皇权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兴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127,共7页
孟子提出的"格君心之非"是儒臣以文化权力制约皇权的政治原则,宋代经筵制度的确立为儒臣将此原则付诸政治实践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在明代,经筵制度得到完善,虽然在制约皇权方面未能取得实质成功,但绝大多数君主并未否定儒臣... 孟子提出的"格君心之非"是儒臣以文化权力制约皇权的政治原则,宋代经筵制度的确立为儒臣将此原则付诸政治实践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在明代,经筵制度得到完善,虽然在制约皇权方面未能取得实质成功,但绝大多数君主并未否定儒臣通过经筵制约皇权的文化权力,儒臣在道德领域内也尊于君主。明世宗在主观认识上否定儒臣的文化权力,但海瑞与世宗的博弈表明,儒臣仍然保持着道德上尊于君主的地位。清代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儒家政治文化,但康熙中期以后,经筵制度变成了君主训导儒臣的制度,儒臣的进谏也无法在利用文化权力制约皇权方面有所作为,皇权兼并了道德观念上的文化权力。文化权力从儒臣转到君主,是明清皇权的实质性变化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皇权 文化权力 格君心之非
下载PDF
民国初年袁世凯施政述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135,共12页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作为权力赓续的继承者,为了在全国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面对民国初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做出了一些重大努力:切实恢复统治秩序,严谕军警遵守纪律;力图摆脱新旧价值体系冲突状态下的负面影响,高调宣称赞同民主共和,永...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作为权力赓续的继承者,为了在全国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面对民国初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做出了一些重大努力:切实恢复统治秩序,严谕军警遵守纪律;力图摆脱新旧价值体系冲突状态下的负面影响,高调宣称赞同民主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通谕各省要体谅时艰,各党派要休戚与共,共创民国大业;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袁世凯亦有独到的创见;为融合满汉蒙回藏各族,缓和各民族之间的纷争,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诸多因素,实现真正的五族共和,袁世凯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统筹兼顾,这对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具有很强的镇定作用;为促进民国初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袁世凯还全面阐明其锐进主义基本国策,主张从稳健入手,实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揽子计划,共谋国家之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清帝退位 民主共和
原文传递
奕劻在辛亥鼎革之际的努力与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平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6,共7页
作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的满族亲贵奕劻,是辛亥政局变动枢纽中之关键人物。在清王朝危机四伏之际,他受命组织责任内阁,却因朝野上下各种政治势力的掣肘、攻击而不得作为。武昌事变后,奕劻力荐袁世凯出山,不料,袁世凯却另有所图。在挽救清... 作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的满族亲贵奕劻,是辛亥政局变动枢纽中之关键人物。在清王朝危机四伏之际,他受命组织责任内阁,却因朝野上下各种政治势力的掣肘、攻击而不得作为。武昌事变后,奕劻力荐袁世凯出山,不料,袁世凯却另有所图。在挽救清王朝命运无望的形势下,奕劻退而求其次,竭力推动清廷交出政权,以清帝逊位的和平方式,换取优待清室条件,保全清皇室。从其在辛亥鼎革之际的表现来看,奕劻务实而不保守,能够与时俱进,既全心全意维护清皇室,又不完全拒绝共和,是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这些在历史表象背后隐藏的诸多细节,实在值得认真发掘并客观地加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奕劻 皇族内阁 袁世凯 辛亥政局 清帝逊位
原文传递
清王朝覆亡的文物见证
18
作者 曹欣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16,共11页
1911年,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传位玉玺及清朝的龙旗等... 1911年,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传位玉玺及清朝的龙旗等一组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文物,共同见证着100年前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本文拟结合历史背景对这一组文物的内涵、影响及流传经过等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覆亡 清帝退位诏书 清朝传位玉玺 清朝龙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