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1
作者 Ding Dongh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5-194,共10页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ch toward it in academia.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CSFH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a new practice of Marxist“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a reserved development of“One Unified World under the Heaven”and“Supreme Harmony Consummated by Coordination of Varied Interests”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 dimensional transcendence over the western“self-reliant”national stat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unity of Man and heaven national state
下载PDF
探索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充 王琳 张禹 《四川体育科学》 2024年第2期1-8,14,共9页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一方面,资本主义体育发展建设以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为理论阐释点,它同样蕴含着“人的发展”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在一定制度下面向“人的发展”的体育发展成果的探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则确定了“人的价值”的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与教育匹配的社会关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体育的“人的价值”的初心维度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到结论,“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是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理论起点 人的本质 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艳波 丁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视野来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主要包括3个维度: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思想;二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性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在对西方生态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的理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4
作者 谢遐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之性 性本善 文化存在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中国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
5
作者 吴照云 姜浩天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12,268,共12页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思想,上溯千年农耕经济基础、下延当代中国价值逻辑,是中国管理学派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人格介入性为边界,用“自然之天”与“类人之天”两大概念划分“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思想,上溯千年农耕经济基础、下延当代中国价值逻辑,是中国管理学派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人格介入性为边界,用“自然之天”与“类人之天”两大概念划分“天人合一”思想的管理学表征:“自然之天”代表农耕经济与乡土社会下的有机系统观,象征“心物一元”的管理哲学本体论,从而在对客观规律的研究上重视观测体悟;“类人之天”则代表向上与向下两种管理模式,既需要工具理性的自我定位,又需要价值理性的同理交互,呈现出找平衡、求渐变、谋共生的行为特点,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理论体系构建找到理论支点,推动“天人合一”思想的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管理学派 天人合一 自然之天 类人之天
下载PDF
论儒家教化思想的人性论根基
6
作者 蔡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儒家教化思想的框架可概括为“本性立教”,即强调将教化理论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施教者根据人人固有的天命之性,确立与开展教化工作。人性在儒家教化思想中,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人性蕴含着来自天命的人生目的,即为了成就孝悌美德... 儒家教化思想的框架可概括为“本性立教”,即强调将教化理论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施教者根据人人固有的天命之性,确立与开展教化工作。人性在儒家教化思想中,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人性蕴含着来自天命的人生目的,即为了成就孝悌美德;其二,人性在经验层面的形态会随着教化的推进,日渐彰显与实现;其三,人性在任何时刻都具有一个朝向至善目的的趋势,因而教化的实质是因性利导。由于儒家并不是将父子之道建立在私情或血缘的基础上,而是视为具有超越与普遍意义的人性,所以儒家教化能够以父子之道作为基础,将孝德推向他人乃至天下万物。其原理是父子之道与天人之道相结合,一切伦理关系都需要置于天人关系的视野下才能得到理解。总之,人性是教化的根基,教化是人性的实现,二者之间相互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人性 孝德 目的 天人关系
下载PDF
以身度天:董仲舒“天人一”参证进路及其价值
7
作者 白立强 杜蘅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董仲舒“天人一”涵摄着理论与实践双重向度。天人同元奠基了“天人一”的理论前提,而“以身度天”则为参证“天人一”的具体生成进路。“以身度天”通过对自身性天的观照,在天人互鉴中启发乃至培固先天良正之品质,进而重塑自身的主体... 董仲舒“天人一”涵摄着理论与实践双重向度。天人同元奠基了“天人一”的理论前提,而“以身度天”则为参证“天人一”的具体生成进路。“以身度天”通过对自身性天的观照,在天人互鉴中启发乃至培固先天良正之品质,进而重塑自身的主体性地位。由此建构起以德立人、以人立天的“天人一”良序格局。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一” 以人立天 天地秩序 天人关系
下载PDF
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新思考
8
作者 杨庭硕 张振兴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0-35,共6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辩证统一的视角出发,澄清人类具有生物性与...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辩证统一的视角出发,澄清人类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这一实质,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意识导致生态副作用这一历史教训始终保持警惕,乃是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实现必不可少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辩证统一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宇宙观看管理理论的底层逻辑
9
作者 吴照云 黄金枝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13,255,共13页
现代管理实践的难题无法在丰富的管理理论和逻辑中找到答案,面对如此困惑,追问和反思管理学的底层逻辑成为解惑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底层逻辑与牛顿力学的底层逻辑相同,现代管理理论是由牛顿宇宙观决定的。而后,本文从“天... 现代管理实践的难题无法在丰富的管理理论和逻辑中找到答案,面对如此困惑,追问和反思管理学的底层逻辑成为解惑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底层逻辑与牛顿力学的底层逻辑相同,现代管理理论是由牛顿宇宙观决定的。而后,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内涵出发,提出“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更宏大的宇宙观,其含融牛顿宇宙观。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凝练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表达形式——宇宙观_(无-有),宇宙观_(无-有)并不是对牛顿宇宙观_(有)的扬弃,而是一种升维与扩容。换言之,宇宙观_(无-有)是牛顿宇宙观的母宇宙观。进而可将管理理论置于更宏大的宇宙观_(无-有)视域下,突破在现代管理理论和逻辑中找不到答案的困境。宇宙观_(有)只涉及现象,而宇宙观_(无-有)触及本质,以宇宙观_(无-有)审视管理理论的底层逻辑,旨在通过充分吸收宇宙观_(无-有)的智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管理学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宇宙观_(无-有) 管理理论 底层逻辑 宇宙观_(有)
下载PDF
从冲突走向融合: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种形态
10
作者 张志云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外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通过上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进行审视观照,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外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通过上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进行审视观照,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由冲突对抗逐步走向协调和解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出现了四种对应的形态,即远古时期听命于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农业时期依存于自然的“天地与我并生”,工业化时期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信息化时期尊重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天人合一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再论“管理学人性假设的新思考”——兼论“人性善”和“人性恶”
11
作者 黄金枝 窦琳琳 《上海管理科学》 2024年第5期19-25,共7页
“人”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和精髓,从伏羲《易》是“己”以及“天人合一”,皆可窥见“人”的分量。尽管传统文化在字面上未提“人性假设”,但“人”贯穿于儒、释、道、易。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基础,梳理管理学文献,得出大凡涉及研究传统... “人”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和精髓,从伏羲《易》是“己”以及“天人合一”,皆可窥见“人”的分量。尽管传统文化在字面上未提“人性假设”,但“人”贯穿于儒、释、道、易。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基础,梳理管理学文献,得出大凡涉及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性假设”时,将人性假设研究归于且止于“人性善”和“人性恶”之辩。从本体上讲,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性假设研究仅止步于此,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人”的误读和错读。本文借由王阳明之见来破解“人性善”和“人性恶”之辩之惑。发掘出儒、释、道、易中的“人性假设”之宏阔,并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人性假设与当代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性善与人性恶 人性假设 “一”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发展境况与现实转换
12
作者 闫涛 李樑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面对日趋复杂的生态问题,西方所谓“主流”生态理论也尽显疲态,难有应对生态问题的“良策”,亦开不出针对生态问题立竿见影的“良方”。生态思想从来就不只限定于生态或自然本身,而是更侧重于讨论人与生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中... 面对日趋复杂的生态问题,西方所谓“主流”生态理论也尽显疲态,难有应对生态问题的“良策”,亦开不出针对生态问题立竿见影的“良方”。生态思想从来就不只限定于生态或自然本身,而是更侧重于讨论人与生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文化资源,古人以阴阳学说为基础,阐释人与自然二者内在关联,并以此建立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思想,其本质在于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也内嵌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链条之内,要以世界视角来审视未来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阴阳 天人同构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与吐蕃上层的政教之争
13
作者 张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重要事实,认为其与先秦诸子中“天人感应”学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通过内地与西藏地方的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吐蕃贵族学习并直接翻译借鉴儒家经典(如《尚书》《春秋》等)得以实现的。苯教、佛教双方共同接受这一思想,使“天人感应”学说在吐蕃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天人感应 吐蕃 政教之争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高清海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4
作者 程彪 《长白学刊》 2024年第6期54-62,F0002,共10页
高清海先生的“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具体阐释了“类”或人的“类本性”,而且充分体现出高清海类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高深的思想境界。高清海先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来理解和阐发... 高清海先生的“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具体阐释了“类”或人的“类本性”,而且充分体现出高清海类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高深的思想境界。高清海先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来理解和阐发人的“类本性”,进而把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类统一体”;认为“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的实现有赖于人性之丰富完善,有赖于人的存在境界之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与“生存使命”也在于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高尚的一体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的深刻内涵与高深境界,对于我们整体性地把握高清海类哲学思想至为关键,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本性 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 实践 高清海
下载PDF
融会通达:儒家“和合”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启示
15
作者 刘友田 李锦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87,共7页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浪潮之中,由人际“和合”渐次升华为人类“和合”,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广阔的发展路径实现二者的同向同构。在新时代,儒家“和合”思想所涵摄的世界观、社会观、实践观与发展观,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基于中华文明的现实资源不断丰富通达,为塑造人类文明新格局、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和合”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天人合一 同向同构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
16
作者 胡晓艺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89-200,275,共13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国哲学智慧,包括中国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体论承诺,中国哲学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华文化“材”“财”“才”相通的深刻认识等。学懂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不仅对理解习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国哲学智慧,包括中国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体论承诺,中国哲学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华文化“材”“财”“才”相通的深刻认识等。学懂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不仅对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知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也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的重要角度,更是增进“文化认同”和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方面,可以加深对“日用而不知”的民族思维的情感认同和学理领会,进而从生态智慧对中华文化的“根本”影响中汲取为政之道,践行以民为“本”,厚“植”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 生命共同体 为政智慧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新探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鹏伟 郭齐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20,共5页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 天命 良心
下载PDF
中国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健身气功养生观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涛 王巾轩 孙刚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9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视角,对健身气功的养生思想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气"作为中国生命哲学的特有范畴,是健身气功的生命动力源,也是健身气功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和养生根柢。虚静恬淡...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视角,对健身气功的养生思想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气"作为中国生命哲学的特有范畴,是健身气功的生命动力源,也是健身气功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和养生根柢。虚静恬淡、道器合一、阴平阳秘、调和气血、自然而然等分别体现了健身气功的生命本然观、生命整体观、生命运化观、生命和谐观、生命自然观的养生思想,折射出中国生命哲学的文化意蕴,彰显了中华养生文化的生命色彩。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健身气功理论和文化体系建设具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健身气功 天人合一 养生 身心平衡
下载PDF
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牧华 靳玉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39-43,共5页
不同文明时期 ,生态主义思想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渔猎文明时期 ,课程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专门形态 ,先民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观念影响着萌芽时期的生态主义课程思... 不同文明时期 ,生态主义思想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渔猎文明时期 ,课程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专门形态 ,先民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观念影响着萌芽时期的生态主义课程思想 ;农业文明时期 ,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德配天”等思想精华对生态主义课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工业文明时期 ,卢梭、福禄倍尔等人的自然教育思想推动了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发展 ;生态文明时期 ,以斯拉特瑞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生态主义课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主义 自然崇拜 天人合一 自然教育 后现代主义课程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朝旺 段艳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7-130,共4页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六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天人合一 艺术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