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itical History of Books:A Case Study of Precedents of Ritual Protocol for Jin's Imperial Ministers and Annotations to the Report on Jin's Official Posts
1
作者 Huang Zhen Zhu Guil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2期66-83,共18页
This article takes Fu Chang's Precedents of Ritual Protocol for Jin's Imperial Ministers and Xun Chuo's Annotations to the Report on Jin's Official Posts as a means to observ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 This article takes Fu Chang's Precedents of Ritual Protocol for Jin's Imperial Ministers and Xun Chuo's Annotations to the Report on Jin's Official Posts as a means to observ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ooks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Both Fu Chang and Xun Chuo were employed as high-ranking officials, with a background of being from the Central Plain, by the regime of the Later Zhao founded by Shi Le. Their purpose for writing the two books w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regime's i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The collapse of Shi Le's regime led to the flow of people and their possessions to the south. During these movements, the two books along with other materials and records were brought to Jiankang and then contributed to th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As historical facts and references for political reformation, these books revealed the duality of institutional writings. The collection and dispersion of books after the Disaster of Yongjia,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should be placed in a wider political process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the book the Later ZHAO founded by Shi Le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writing
下载PDF
东晋会稽士僧群与浙江诗歌之路的早期开拓
2
作者 蔡彦峰 魏小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中的重要区域,与钱塘江诗歌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会稽的诗歌创作风气,以及会稽士僧在迁移、流动中对会稽诗歌的传播,促进了剡县、天台山、钱塘、永嘉等地诗歌创作的发展,对浙江诗歌之路的形成具有早期的开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会稽 佛教 诗歌之路
下载PDF
魂瓶在两晋之交的衰落与消亡
3
作者 李鹏 《陶瓷研究》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魂瓶源于堆塑五联罐,是流行在我国吴晋时期东南地区的陶瓷明器,主要产自以上虞为中心的早期越窑,依托于葬俗中的神仙信仰存在。受永嘉南渡等因素冲击,以魂瓶随葬的习俗在两晋之交迅速衰落。这一时期,东南地区税赋、劳役负担沉重,通货紧... 魂瓶源于堆塑五联罐,是流行在我国吴晋时期东南地区的陶瓷明器,主要产自以上虞为中心的早期越窑,依托于葬俗中的神仙信仰存在。受永嘉南渡等因素冲击,以魂瓶随葬的习俗在两晋之交迅速衰落。这一时期,东南地区税赋、劳役负担沉重,通货紧缩,经济陷入长期萧条。豪门大族隐匿人口、侵夺山泽,商税苛重,早期越窑等民间手工业全面衰退。晋制葬俗等中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东南地区的社会文化风气,吴姓士族被侨姓大族压制和削弱,地方习俗难以维持,魂瓶等专用明器用量锐减。大约在咸康年间,随着侨姓大族深入会稽,魂瓶彻底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魂瓶 两晋之交 衰落 晋制 侨姓 吴姓
下载PDF
怀柔与威服:论西晋对匈奴的羁縻政策
4
作者 孟巧颖 王琪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西晋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伴随着内迁浪潮,许多民族开始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活跃起来。其中,匈奴展现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北方众多民族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巩固统治,新兴的西晋政权通过改变匈奴社会体制、... 西晋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伴随着内迁浪潮,许多民族开始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活跃起来。其中,匈奴展现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北方众多民族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巩固统治,新兴的西晋政权通过改变匈奴社会体制、调整匈奴部落聚居方式、封赏匈奴贵族,以及征调、贩卖匈奴人口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匈奴的控制。这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引发了匈奴的反抗情绪,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 匈奴 羁縻政策 民族关系
下载PDF
贵州马场东晋南朝墓出土簪钗探讨
5
作者 赵小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2,共6页
本文对贵州平坝县马场镇16座东晋南朝墓出土的簪钗进行了分型研究,对M37、M50出土簪钗的组合进行了分析,推测其用于固定假发、辅助高髻造型。东晋南朝时期,簪钗的形制和使用在马场周边区域相对稳定并流行,体现了贵州本土文化的复兴,为... 本文对贵州平坝县马场镇16座东晋南朝墓出土的簪钗进行了分型研究,对M37、M50出土簪钗的组合进行了分析,推测其用于固定假发、辅助高髻造型。东晋南朝时期,簪钗的形制和使用在马场周边区域相对稳定并流行,体现了贵州本土文化的复兴,为研究东南地区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马场 东晋南朝 簪钗 分型 本土文化
下载PDF
分立与整体: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发展轨迹
6
作者 程尼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8,共11页
辽宋夏金王朝是原唐朝统辖的民族在原唐疆域内建立的政权,各王朝统辖的各族人口中以汉人占多数。辽夏金王朝从国情出发,程度不同地继承中原王朝典章制度的同时,兼容了统治民族的传统制度和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内在机制与发... 辽宋夏金王朝是原唐朝统辖的民族在原唐疆域内建立的政权,各王朝统辖的各族人口中以汉人占多数。辽夏金王朝从国情出发,程度不同地继承中原王朝典章制度的同时,兼容了统治民族的传统制度和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轨迹。南北民族大迁徙使民族杂居状况更为普遍,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分布于内地与边疆、北族王朝与两宋王朝的同一民族内部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强化了古代中国社会底层的整体关系。各王朝统治者皆自称“正统”,将重建大一统王朝作为最高目标。儒家文化成为各王朝的主体文化,北族王朝积极吸纳汉文化精华发展本族文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在以儒学为主的整体文化层面上,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宋夏金 整体性 内聚力 正统观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构建正统: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的西周拟态论
7
作者 邱正涛 董刚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60,123,共15页
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与西周成、康、穆三王谥号相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谥号中比较罕见。成、康、穆三王是西周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东晋皇帝谥号的西周拟态现象很可能是效仿西周的“故事”进行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构建。这种... 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与西周成、康、穆三王谥号相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谥号中比较罕见。成、康、穆三王是西周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东晋皇帝谥号的西周拟态现象很可能是效仿西周的“故事”进行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构建。这种构建分为两个方面:对外而言,东晋通过册封、赐谥、接受朝贡等方式,在华夷体系下构建以东晋为华夏正统的天下格局;对内而言,司马皇室、门阀士族之间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利用西周诸侯拱卫周王室与士族官僚辅佐东晋皇室的相似之处,塑造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的选定是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谥号 正统性 天下秩序 政治合力
下载PDF
“重命”与“伪道义”:东晋南朝“荒政”制度新论
8
作者 潘嘉晖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由于“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促使东晋南朝时期的“荒政”制度呈现出“多样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制度有着鲜明的“重命”色彩。君王们之所以重视民命,客观上与“天灾”“人祸”这一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主观上受儒、佛、... 由于“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促使东晋南朝时期的“荒政”制度呈现出“多样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制度有着鲜明的“重命”色彩。君王们之所以重视民命,客观上与“天灾”“人祸”这一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主观上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综合影响下所形成之帝王“重命”观的影响所致。该观念一经产生便深刻影响了其时“荒政”的制定与社会的发展。然而,君主观念上的重视民命,并不意味着其实际行动就一定“民本”“道义”。这一时期的“荒政”制度自其制定与执行伊始,便具有帝王权术运作用以安定民心之“把戏”的性质。虽然其对当时社会在备灾、防灾、救灾、抗灾以及对于民命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深藏于其下君主维护王朝的“政权合法性”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朝 荒政 “重命”观 “伪”道义 政权合法性
下载PDF
两晋上层士族阶层女性家庭环境、婚姻关系与政治活动探讨
9
作者 李心灵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1,共7页
两晋时期,士庶有别。出身于上层士族阶层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除嫁给皇室司马氏之外,她们大多与同阶层高门士族联姻;在政治活动方面,嫁入皇室的士族女性对两晋政局的影响较大,嫁入同阶层高门士... 两晋时期,士庶有别。出身于上层士族阶层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除嫁给皇室司马氏之外,她们大多与同阶层高门士族联姻;在政治活动方面,嫁入皇室的士族女性对两晋政局的影响较大,嫁入同阶层高门士族的女性其政治表现也很突出。女性的出身阶层是两晋士族联姻成功的前提,女性的品行与教育有助于维系士族阶层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士族阶层女性的婚姻是推动两晋社会政治资源在同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个别女性影响了两晋政局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时期 士族女性 家庭环境 婚姻关系 政治活动
下载PDF
再论两晋南朝时期的弹劾文化
10
作者 李正君 王锦润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两晋南朝时期,弹劾文化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探讨这一时期弹劾文化机理是深入理解古代监察体制的重要视角,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弹劾精神文化,两晋南朝的君主和大臣都极力弘扬弹劾精神,营造浓厚的弹劾文化氛围;其二是弹劾行为... 两晋南朝时期,弹劾文化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探讨这一时期弹劾文化机理是深入理解古代监察体制的重要视角,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弹劾精神文化,两晋南朝的君主和大臣都极力弘扬弹劾精神,营造浓厚的弹劾文化氛围;其二是弹劾行为文化,君主通过各种制度手段规范监察官员的弹劾行为,增强其本身及弹劾实施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其三是弹劾激励文化,君主从地位待遇及情感两个方面激励监察官吏,认同其职任身份,以刺激其敢于弹劾,更好地发挥监察效能。文章从多维度解释、分析两晋南朝弹劾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朝 监察 弹劾文化
下载PDF
论西晋辞赋中的洛阳书写
11
作者 袁燕来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10,15,共6页
西晋辞赋共230多篇,其中与洛阳相关的约104篇。西晋辞赋寄寓洛阳邙山之“悲”,又为黄河、洛水加之以“德”,滋生出一个属于西晋洛阳的“山悲水德”。对洛阳建筑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太极殿”“金墉城”“二馆”“华林园”“神泉”等,无不... 西晋辞赋共230多篇,其中与洛阳相关的约104篇。西晋辞赋寄寓洛阳邙山之“悲”,又为黄河、洛水加之以“德”,滋生出一个属于西晋洛阳的“山悲水德”。对洛阳建筑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太极殿”“金墉城”“二馆”“华林园”“神泉”等,无不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植物赋、动物赋、器物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洛阳物阜民安。对祭祀、宴会和籍田礼的辞赋描写不仅突出了当时洛阳复兴周礼的风气,而且也意在表明西晋统治地位的正当性。西晋辞赋记叙了洛阳帝都的自然灾难和上层社会的穷奢极欲,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名士清流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 辞赋 洛阳书写
下载PDF
西夏任得敬分国考
12
作者 葛楠 郑权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58,共8页
“任得敬分国”是西夏仁宗朝的一次政治危机。史书皆载任得敬专权,甚至胁迫夏仁宗分国。然观仁宗之应对,疑点颇多。任得敬可称专权,但并未脱离仁宗控制;仁宗之退避忍让,源自其为应对宋、金对峙时,外部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 西夏 任得敬 分国 宋金关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被引量:50
13
作者 郑景云 满志敏 +1 位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 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 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低 0 5℃,最冷的 30年(480s^500s)较现代约低 1 2℃,是一个可与小冰期相比拟的寒冷气候阶段。2)魏晋南北朝的温度存在“冷 -暖 -冷”世纪波动;其中两个冷谷为 270s^350s及 450s^530s,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分别较现代低 0 5℃ (270s^350s)和 0 9℃ (450s^530s);而 360s^440s虽然相对温暖,但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中国东部 温度 变化
下载PDF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明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7,128-129,共11页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qu...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道林 东晋 阿弥陀佛像赞 中国最早 无量寿经变
下载PDF
从佛教词语考辨《大方便佛报恩经》的时代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一新 高列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9-147,共9页
从12条佛教词语(短语)入手,可以考察《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年代。其中"观世音菩萨"、"四围陀"、"释氏宫"见于后秦译经;"大悲愿","不请友",与《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如来十号相同的十种... 从12条佛教词语(短语)入手,可以考察《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年代。其中"观世音菩萨"、"四围陀"、"释氏宫"见于后秦译经;"大悲愿","不请友",与《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如来十号相同的十种具体名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及"萨遮尼乾","天宝香、天宝花(华)"和"一箭道"均见于东晋以后译经;"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最早见于东晋十六国及以后译经;"三藏九部"除《大方便佛报恩经》外,其余用例均见于南北朝以后的中土佛教典籍;"五盖十缠"最早见于南朝梁的《慈悲道场忏法》。这12条佛教词语表明,《大方便佛报恩经》不是东汉时期的文献。如果是译经,它的翻译年代当在东晋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教词语 东晋 译经
下载PDF
重庆巫山江东嘴晋墓的发掘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建秋 刘兴林 夏寒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55,共11页
2001年秋,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重庆巫山县江东嘴遗址,西晋大墓(M7)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有5人合葬。出土青瓷器皿、金银发饰、串饰、铜带钩、铜镜、铜弩机等30余件(组),出土器物... 2001年秋,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重庆巫山县江东嘴遗址,西晋大墓(M7)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有5人合葬。出土青瓷器皿、金银发饰、串饰、铜带钩、铜镜、铜弩机等30余件(组),出土器物的形制、种类与同时期北方地区晋墓所出十分接近,为研究西晋时期峡江地区的葬俗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巫山江东嘴 西晋 墓葬
下载PDF
两晋疫病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金凤 王芙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40-45,共6页
两晋时期,疫病流行的范围广、频率高,其发生与水旱等自然灾害、战乱、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疫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展开了自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用极其有限。两晋时期... 两晋时期,疫病流行的范围广、频率高,其发生与水旱等自然灾害、战乱、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疫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展开了自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用极其有限。两晋时期疫病发生与流行,也暴露出当时社会健康保障制度的严重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时期 疫病 成因 防治 影响
下载PDF
百济的天下意识与东晋南朝的天下秩序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71,153,共8页
在西晋大一统瓦解后各族纷纷建国的历史态势中,百济的道路代表其中一个重要类型。在"天下意识"下,百济与东晋南朝在形式上构建统一的政治体系、分享同一个文化世界。百济首次朝贡东晋便授官,这似与百济、夫余间的历史渊源有关... 在西晋大一统瓦解后各族纷纷建国的历史态势中,百济的道路代表其中一个重要类型。在"天下意识"下,百济与东晋南朝在形式上构建统一的政治体系、分享同一个文化世界。百济首次朝贡东晋便授官,这似与百济、夫余间的历史渊源有关,也是国际形势变动及各自内政需求的结果。自东晋起,对百济王除授形成常例,基本上每任百济王在即位之初便遣使东晋南朝,除授前王的官职。5世纪起,尤其是东城王牟大"内属",百济内部官僚由百济王假行职,再由南朝朝廷除正,也成惯例。与宕昌王、河南王相比,百济王在吸收江左文化制度时受到特殊优待,这是基于彼此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百济对东晋南朝天下秩序的自觉参与,使其国势盛衰也与江左王朝相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济 天下意识 东晋 南朝
下载PDF
晋宋建康城市空间管理制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庞骏 张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2,共6页
晋宋建康城市形制为套城制,第一重宫城设有六门,六门外置行马,为宫城外部空间的重要管理设施;第二重都城也以六门为标志,六门内人员出入行止主要体现在行车分道制度等。建康城市的空间管理突出了统治者在空间划分和对人的行为约束这两... 晋宋建康城市形制为套城制,第一重宫城设有六门,六门外置行马,为宫城外部空间的重要管理设施;第二重都城也以六门为标志,六门内人员出入行止主要体现在行车分道制度等。建康城市的空间管理突出了统治者在空间划分和对人的行为约束这两方面的控制功能,凸现了城市行为空间的等级制和象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宋 建康 城市空间管理制度
下载PDF
两晋、萧梁、北魏宗室起家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5,共8页
六朝为适应门阀政治,普遍奉行重用宗室的策略,并积极推进其士族化进程,宗室顶级贵胄的地位突出表现在初仕意义的起家问题上。截取中古制度传承链条的关键节点两晋、萧梁和北魏,比较其宗室起家状况,有助于捕捉时代特色。结果发现三朝宗... 六朝为适应门阀政治,普遍奉行重用宗室的策略,并积极推进其士族化进程,宗室顶级贵胄的地位突出表现在初仕意义的起家问题上。截取中古制度传承链条的关键节点两晋、萧梁和北魏,比较其宗室起家状况,有助于捕捉时代特色。结果发现三朝宗室起家年龄均未及弱冠,且有提早到成童之年的趋势,起家品级完全跨越旧令六品士族线,部分跻身四品以上宗室选,起家官类型频繁抢占清显职位,整体水平凌驾庶姓高门,彰显第一家族的权势气派。萧梁和北魏宗室起家制度基本翻版晋制,但在铨叙实践中又自成一系,分处不同的发展线路,中古南北形势之梗概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萧梁 北魏 宗室 起家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