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GNA CARTA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 Two INSTANCES OF HABEAS CORPUS VINDICATED
1
作者 H. Robert Baker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215-235,共21页
Magna Carta has long been understood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U.S. Constitution, and especially its enshrinement of the writ of habeas corpus -- the right of any prisoner to test his or her detention accordi... Magna Carta has long been understood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U.S. Constitution, and especially its enshrinement of the writ of habeas corpus -- the right of any prisoner to test his or her de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In the "Suspension Clause" of the U.S. Constitution (Article I, Section 8), Congress is granted permission to suspend habeas corpus only "when in cases of Rebellion or Invasion the public Safety may require it." This article surveys two failed attempts by the U.S. government to suspend the writ of habeas corpus. The first (which was actually the very first such attempt) was in 1807 and followed revelations of the so-called Burr Conspiracy. The second (incidentally the most recent in American history) occurred during the War on Terror and culminated with 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 ofBoumediene vs Bush in 2008.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se two historical episodes reveals just how different were the constitutional processes of the early republic and contemporary times. Additionally, comparing the uses of Magna Carta during the two episodes demonstrates marked chang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vital to early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olitical system, has shifted to an elite level. Likewise,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liberties has migrated from the popular branch of government (Congress) to the elite one (the Supreme Cour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hift in both constitutional processe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itutional Law legal history habeas corpus suspension clause MagnaCarta
原文传递
人身保护令准入反对家庭暴力立法维度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秀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10,共6页
在司法实践中,人身保护令是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立法对策之一,但在制止家庭暴力及其执法方面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缺乏综合、协调性立法系统,未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举证责任制度构建困难等。因此,实施人身保护令应从建立制止家庭暴力合议庭... 在司法实践中,人身保护令是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立法对策之一,但在制止家庭暴力及其执法方面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缺乏综合、协调性立法系统,未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举证责任制度构建困难等。因此,实施人身保护令应从建立制止家庭暴力合议庭,规范立法研究机制与合理的评估指标,完善人身保护令操作模式等方面突破障碍、改进对策,在立法与执法中,只有充分导入多元研究因素才能有效地推进人身保护令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人身保护令 举证责任制度
下载PDF
论人身自由权的暂时性法律保护——以行政强制措施检察监督为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伟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6-144,共9页
人身自由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权利,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护通过宪法确认,由具体的法律制度落实。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对行政权剥夺人身自由权的权力制约,从而使得人身自由权遭到严重侵害。暂时性法律保护的权力制约性、暂时性、及时... 人身自由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权利,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护通过宪法确认,由具体的法律制度落实。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对行政权剥夺人身自由权的权力制约,从而使得人身自由权遭到严重侵害。暂时性法律保护的权力制约性、暂时性、及时性(中止性)和救济中的救济能够实现人身自由权的保护。人身自由权遭受严重损害的现实和现有的监督机制不足以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使得人身自由暂时性法律保护成为必然。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政策要求、国外的成功经验、民法上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践经验以及刑罚执行上的"刀下留人"的经验使得人身自由暂时性法律保护成为可能。暂时性人身自由的法律保护制度适用于行政行为。借鉴西方人身保护状制度、建立限制人身自由行为的事前报告审查和行政相对人请求保护制度,能够实现人身自由的暂时性法律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自由 暂时性法律保护 令状主义
下载PDF
两大法系人身保护令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房国宾 黄承云 《西部法学评论》 2008年第5期130-135,共6页
基于对刑事诉讼目的、价值认识的差异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两大法系在构建各自的人身保护令制度时存在诸多区别。笔者于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人身保护令制度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 人身保护令 价值 比较 构建
下载PDF
《反家庭暴力法》适用主体探析
5
作者 余红 徐微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87-91,共5页
《反家庭暴力法》遵循"亲密关系"与"共居关系"的认定要素,扩大了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但对"离婚后暴力"的认定没有纳入其中。在离异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与家庭暴力一样,都具有持续性、控制性的特点,将这种... 《反家庭暴力法》遵循"亲密关系"与"共居关系"的认定要素,扩大了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但对"离婚后暴力"的认定没有纳入其中。在离异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与家庭暴力一样,都具有持续性、控制性的特点,将这种暴力行为纳入《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制范围符合立法意图和国际立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亲密关系 共居关系 离婚后暴力 人身安全保护令
下载PDF
宪政维度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崔俊杰 范毅 《行政与法》 2006年第8期84-86,共3页
人身保护令制度是有效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司法救济制度。当前中国刑事司法领域充斥的大量侵害公民人权的行为,基本原因在于宪政层面人身保护令制度的缺失。站在保护公民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有必要设计一套具有中... 人身保护令制度是有效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司法救济制度。当前中国刑事司法领域充斥的大量侵害公民人权的行为,基本原因在于宪政层面人身保护令制度的缺失。站在保护公民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有必要设计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人身自由 人身保护令 中国特色 制度进路
下载PDF
民初移植人身保护令制度述论
7
作者 杨慧清 尹灵芝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93-96,共4页
民国初期 ,随着制宪热潮的兴起 ,中国出现了移植人身保护令制度的活动。这一活动迎合了中国实现宪政的发展趋势 ,启发了人们的人身自由意识。但是 ,由于当时社会混乱、缺乏相应的法文化土壤 。
关键词 民国初期 人身保护令制度 法文化土壤
下载PDF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运行的实证考察与优化路径
8
作者 安琪 《前沿》 2024年第3期96-112,共17页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为人格权禁令在家事领域的具体体现,呈现出“确权性”的非诉程序特征,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了司法救济途径。基于对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表明,相较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家事案件总量,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公...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为人格权禁令在家事领域的具体体现,呈现出“确权性”的非诉程序特征,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了司法救济途径。基于对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表明,相较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家事案件总量,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不少误区,且囿于立法层面在适用该程序上的规则缺失,导致司法机关在申请主体的审查、证据采信、法理释明方面做法不一,易造成裁判标准的非统一性。为了实现对家庭暴力受害者权益保障的最大化,应厘清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中的略式裁判要素,修正既有的“家庭本位”裁判理念,增设“临时保护令”规则,通过法官积极行使释明权、调查权,消解家暴受害人的理解误区;构建以保障被害人利益为核心的证据规则,推进公安机关为主要执行主体的执行体系,形成多机关协同执行机制,以实现该制度实践效果的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安全保护令 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
原文传递
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 被引量:6
9
作者 薛竑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107,共7页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构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途径,将...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构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途径,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前羁押 司法救济 人身保护令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人身保护法”
10
作者 杨宜默 《当代法学》 200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民国时期 ,中国模仿英美人身保护令制度 ,先后制定了《保护状条例》和《提审法》。它们的产生 ,从观念意识到立法技术都为中国的人身自由及其保障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由于政治环境不允许 ,更由于缺乏相应的法文化土壤 ,这两个法并没有产... 民国时期 ,中国模仿英美人身保护令制度 ,先后制定了《保护状条例》和《提审法》。它们的产生 ,从观念意识到立法技术都为中国的人身自由及其保障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由于政治环境不允许 ,更由于缺乏相应的法文化土壤 ,这两个法并没有产生实际效用 ,中国也没有因此形成英美那样的制度。而其中深藏的问题 ,仍是当今中国人所应该思考和解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人身保护令 《保护状条例》 《提审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