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press Influence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Rise in Popularity of the Virgin Mary and Kuan Yin
1
作者 Krista K. Rod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1期1396-1406,共11页
The feminine spiritual figures of compassion, the Catholic Christian Virgin Mother Mary, and the Chinese Buddhist, Kuan Yin, share a number of traits and attributes in spite of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y also sh... The feminine spiritual figures of compassion, the Catholic Christian Virgin Mother Mary, and the Chinese Buddhist, Kuan Yin, share a number of traits and attributes in spite of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y also share a common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devotional worship through two empresses who identified themselves with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icon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political roles while endearing themselves to the common people through their promotion of the spiritual figures of compassion. This paper seeks to show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rise in devotion to the Virgin Mary under the Byzantine Empress Pulcheria (399-453) and the corresponding rise in the interest in, and feminization of, Avalokiteshvara/Kuan Yin under the Tang Dynasty Empress Wu Zetian (625-705). While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amount written about how ancient political leaders used selected deities as vehicles for asserting their power, there are only a few that have looked at these two unique Empresses and none that compares their influenc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devotional worship to Mary and Kuan Yi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begin to fill that g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cheria Wu Zetian virgin mary Kuan Yin Tang Dynasty Byzantine Empire
下载PDF
拉斐尔油画作品色彩分析
2
作者 袁甜 《色彩》 2024年第2期81-83,共3页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美丽、和谐、优雅而闻名,尤其是他的圣母像,被誉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巅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拉斐尔经典画作之中的色彩。他的作品以色彩...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美丽、和谐、优雅而闻名,尤其是他的圣母像,被誉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巅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拉斐尔经典画作之中的色彩。他的作品以色彩明净、柔和的光线以及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著称。作品光影处理温和明亮,始终是鲜艳的色调,多数作品采用红、黄、蓝、绿、白等多种明亮的色彩去绘画衣饰来间隔人物。色彩和谐温暖,用以表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拉斐尔 色彩 圣母 构图
下载PDF
从“天后”到“母亲”:德国晚祷像与圣母形象的演变
3
作者 吴雪婧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6期82-86,共5页
晚祷像的诞生存在一个有关圣母崇拜的宗教语境,在中世纪中晚期盛行的灵修练习里,虔诚的信徒常常会将耶稣的生平与圣母的生平想象性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上,经由独立的圣母像、柱式圣母像,再到灵修的晚祷像,马利亚经过复杂的“天后—母... 晚祷像的诞生存在一个有关圣母崇拜的宗教语境,在中世纪中晚期盛行的灵修练习里,虔诚的信徒常常会将耶稣的生平与圣母的生平想象性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上,经由独立的圣母像、柱式圣母像,再到灵修的晚祷像,马利亚经过复杂的“天后—母亲”的身份转变,进入到了最关键的基督受难叙事。哀伤的圣母马利亚象征着她与耶稣的“共情共难(Compassion)”,这种马利亚形象充满母性,也富有同情心。在晚祷像中,苦难的母亲抱着已逝的儿子,Pietà(圣母怜子)主题中渗透着一种神圣的“勿忘你终有一死”(memento mori)精神,它通过将此精神概念与耶稣与其母亲的受难相联系,给予人类的受难以尊严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祷像 中世纪美术 圣母崇拜
下载PDF
圣母崇拜在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中的兴起与扩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丽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4-120,共7页
文章从在华天主教会的宣教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天主教民圣母崇拜的形成过程。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这种热情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中西宗... 文章从在华天主教会的宣教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天主教民圣母崇拜的形成过程。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这种热情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中西宗教文化的交融由此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天主教民 圣母崇拜
下载PDF
中西女神信仰辨异——以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丽敏 《桂海论丛》 2008年第6期86-88,共3页
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二者的起源可以共同追溯到人类原初的母性崇拜心理。由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宗教传统的差异,二者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通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文章从对女神的神性与神... 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二者的起源可以共同追溯到人类原初的母性崇拜心理。由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宗教传统的差异,二者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通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文章从对女神的神性与神功的不同理解出发,分析了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的差异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女神信仰 天主教 圣母崇拜
下载PDF
从晚清乡土社会天主教民的圣母崇拜看中西宗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丽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2-106,共5页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现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清晰的图景,带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天主教民 圣母崇拜 本土化
下载PDF
文艺复兴时期园中圣母的神性主题 被引量:2
7
作者 于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37-139,共3页
玛利亚以圣洁的处女之身孕育了人类的救世主耶稣,被史上艺术家化身为给人类带来新生的宗教与艺术女神。在文艺复兴时期,无数绘画大师倾注毕生心力刻画这对人性与神性交辉的的母子形象,并且常常通过花园、玫瑰和果子等的象征寓意来描绘... 玛利亚以圣洁的处女之身孕育了人类的救世主耶稣,被史上艺术家化身为给人类带来新生的宗教与艺术女神。在文艺复兴时期,无数绘画大师倾注毕生心力刻画这对人性与神性交辉的的母子形象,并且常常通过花园、玫瑰和果子等的象征寓意来描绘这对母子的神圣性。文章通过对此方面作品的赏析,来揭示文艺复兴时期园中圣母的神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母 花园 玫瑰 果子 神性
下载PDF
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鉴赏理论与方法——以美国鉴赏家伯纳德·贝伦森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郁火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5,共7页
艺术鉴赏方法理论是在19、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重要的艺术研究方法,它从经验出发,在观察、比较具体作品细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描绘特征,来最终推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等艺术史信息。伯纳德·贝伦森是西方艺术理论界... 艺术鉴赏方法理论是在19、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重要的艺术研究方法,它从经验出发,在观察、比较具体作品细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描绘特征,来最终推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等艺术史信息。伯纳德·贝伦森是西方艺术理论界著名的艺术鉴赏家,他在继承莫雷利艺术鉴赏传统的基础上,对艺术鉴赏理论的性质、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了一种在西方艺术史论研究领域行之有效的权威研究方法。艺术鉴赏方法有力地回击了20世纪初期艺术史研究领域黑格尔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艺术研究手法的多样性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史 研究方法 艺术鉴赏理论 伯纳德·贝伦森 艺术家人格表现 《圣母子与圣徒》 《九幅有待鉴定的作品》
下载PDF
基督教艺术中的圣母荣耀与圣母加冕图像
9
作者 陈云海 黄厚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6-199,共4页
圣母荣耀与圣母加冕图像是圣母神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们诠释形塑了中世纪盛期基督教宗教信仰的重大变迁,并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见证了罗马式艺术向哥特式艺术的转变。传统的罗马式艺术,圣母处在基督孩童期的生命历程中并充当了基... 圣母荣耀与圣母加冕图像是圣母神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们诠释形塑了中世纪盛期基督教宗教信仰的重大变迁,并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见证了罗马式艺术向哥特式艺术的转变。传统的罗马式艺术,圣母处在基督孩童期的生命历程中并充当了基督道成肉身的智慧宝座;而圣母荣耀和圣母加冕图像,圣母处在其自身的安眠(死亡)和升天(复活)的生命历程中,成为成年基督在天堂的合作者,体现了圣母与基督之间一种崭新的平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艺术 图像 基督教艺术 圣母荣耀 圣母加冕 艺术形式
下载PDF
从原型理论看《棘心》的宗教意识
10
作者 陈由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棘心》 原型 母亲 圣母 受难者 救赎者
下载PDF
海斯特·白兰的母亲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
11
作者 岳莉 《蚌埠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94-96,共3页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了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的女主人公海斯特,主要解读其母亲形象,指出三种隐含的《圣经》原型——"夏娃"、"圣母"和"天使"。霍桑匠心独运,利用不...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了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的女主人公海斯特,主要解读其母亲形象,指出三种隐含的《圣经》原型——"夏娃"、"圣母"和"天使"。霍桑匠心独运,利用不同的原型使海斯特的形象鲜活丰满,同时也深化了小说善与恶、罪与罚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夏娃 圣母 天使 《圣经》
下载PDF
《亨利八世》中的圣母敬礼
12
作者 胡鹏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3年第1期20-25,共6页
《亨利八世》作为莎士比亚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不仅仅源于编年史,也源于大众的记忆与视角。而西欧中世纪盛行的圣母敬礼,虽然作为宗教剧的主题于16世纪中后叶衰落,但对当时的大众及作者都有深刻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剧中的凯瑟琳王... 《亨利八世》作为莎士比亚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不仅仅源于编年史,也源于大众的记忆与视角。而西欧中世纪盛行的圣母敬礼,虽然作为宗教剧的主题于16世纪中后叶衰落,但对当时的大众及作者都有深刻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剧中的凯瑟琳王后形象以及暗含的伊丽莎白一世形象,找出其中隐藏的圣母映射的异同,指出莎士比亚实际上暗含的赞颂伊丽莎白一世和女性统治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母玛利亚 凯瑟琳王后 伊丽莎白一世
下载PDF
构造性——解析拉斐尔圣母子绘画构图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敏 侯吉明 《艺术探索》 2007年第1期31-31,33,共2页
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三杰之一,其圣母子绘画艺术的构图风格,是严谨地安排、明确地坚持古典绘画法则的构造风格,其构图形式稳定、和谐、严谨,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拉斐尔 圣母子 构图 构造性
下载PDF
重构处女——天主教与欧洲后现代后新小说的碰撞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7,共7页
在当今欧洲社会,天主教衰落后求变,后现代思潮影响式微。面对时代的新变化,德国小说《处女》借主人公洛塔以"禁欲"表达对天主教原有的进步元素复兴的探索和期望。洛塔通过有选择地引用、辨析和演绎德国著名神学家汉斯·冯... 在当今欧洲社会,天主教衰落后求变,后现代思潮影响式微。面对时代的新变化,德国小说《处女》借主人公洛塔以"禁欲"表达对天主教原有的进步元素复兴的探索和期望。洛塔通过有选择地引用、辨析和演绎德国著名神学家汉斯·冯·巴尔塔萨等人的著作,试图将"处女",即童贞玛丽亚塑造成一个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宗教圣像和文化符号,达到激发天主教会在后现代以后社会中的进步作用,促进后现代极端个人主义群体与天主教会这两个相互冲突,甚至敌视的思想派别的沟通,寻求两个派别的相互制约,相互包容,和平共处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后现代 处女玛利亚 天主教
下载PDF
童话的形态与意义——以《圣母玛利亚的孩子》为例
15
作者 李翔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84-89,共6页
《圣母玛利亚的孩子》是格林童话故事中的一则。笔者以普罗普叙事理论为指导,分析《圣母玛利亚的孩子》这则童话的构成单位及其相互关系,按照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分析童话中功能项,得出这则童话故事的功能图示,并通过分析童话象征性语言,... 《圣母玛利亚的孩子》是格林童话故事中的一则。笔者以普罗普叙事理论为指导,分析《圣母玛利亚的孩子》这则童话的构成单位及其相互关系,按照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分析童话中功能项,得出这则童话故事的功能图示,并通过分析童话象征性语言,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从无意识视角解读主人公心理,探讨童话对于培育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母玛利亚的孩子》 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 功能图示 象征意义 教育意义
下载PDF
传统节日的地方性仪式表达与社会文化功能的强化——以岚县上明乡元宵节龙灯文化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晓虹 邸无雨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2-39,共8页
五龙圣母传说作为岚县上明乡民间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民间信仰体系的构建以及节日仪式的呈现方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和表征以及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通过礼俗互动的方式强化了... 五龙圣母传说作为岚县上明乡民间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民间信仰体系的构建以及节日仪式的呈现方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和表征以及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通过礼俗互动的方式强化了文化记忆,促进了当地的文化认同。活态的传说、固定的庙宇以及生动的仪式展演将民众联系起来,强化了关系网络,增强了村落的活力、凝聚力以及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是农村乡土社会形态得以维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龙圣母传说 仪式表达 节日民俗 文化记忆
下载PDF
阿尔忒弥斯崇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婕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2-107,共6页
金芭塔斯根据原始思想和考古资料发现阿尔忒弥斯就是古欧洲—安纳托利亚的大女神。阿尔忒弥斯在历史的变迁中保留着自相矛盾的远古的特性。其同时也是月亮女神,月亮不断变化象征永生。而大地上的生命处于永恒的转化之中,在创造与毁灭、... 金芭塔斯根据原始思想和考古资料发现阿尔忒弥斯就是古欧洲—安纳托利亚的大女神。阿尔忒弥斯在历史的变迁中保留着自相矛盾的远古的特性。其同时也是月亮女神,月亮不断变化象征永生。而大地上的生命处于永恒的转化之中,在创造与毁灭、诞生与死亡之间不断地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女神 三位一体 金枝 圣母 女巫
下载PDF
契诃夫小说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18
作者 齐丹锋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5-67,95,共4页
本文将结合东正教的圣母崇拜分析契诃夫小说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具体从女性的美、女性的神圣和女性以爱为生命的精神三个方面来阐述。在她们身上,作者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 圣母崇拜 契诃夫小说 传统女性形象
下载PDF
电视剧《美丽的事》中何美丽形象的审美意味
19
作者 黄媛媛 吴迪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电视剧《美丽的事》塑造了一个"生气贯注"的母亲形象。母亲是每个民族文艺创作不可割舍的母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母亲主题代表了大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 母亲 原型 圣母 女性主义
下载PDF
“高高在上的”玛塞莉娅:《米兰公爵》中的女性主导
20
作者 龚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51,共9页
本文从近代英国天主教反新教伊丽莎白崇拜与新教反天主教圣母崇拜这两种反女性-偶像崇拜话语之间的对立出发,探讨《米兰公爵》中的玛塞莉娅崇拜。本文认为,该剧挪用并糅合了礼拜圣母/反伊丽莎白崇拜话语及礼拜伊丽莎白/反圣母崇拜话语,... 本文从近代英国天主教反新教伊丽莎白崇拜与新教反天主教圣母崇拜这两种反女性-偶像崇拜话语之间的对立出发,探讨《米兰公爵》中的玛塞莉娅崇拜。本文认为,该剧挪用并糅合了礼拜圣母/反伊丽莎白崇拜话语及礼拜伊丽莎白/反圣母崇拜话语,坚持自身宗教立场的模糊性以迎合不同宗教身份的观众/读者,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对剧中的女性-偶像崇拜进行选择性解读,表达对女性主导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拜伊丽莎白 礼拜圣母 玛塞莉娅崇拜 女性主导《米兰公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