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传统思想资源——以湖湘文化为切入点 被引量:4
1
作者 彭平一 管桂翠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中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湖湘文化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格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形成的理论渊源与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圣贤... 中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湖湘文化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格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形成的理论渊源与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圣贤豪杰之特质"、"恃己"和"贵我"观是分不开的。以湖湘文化为研究切入点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进行新的解读,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视野,对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湖湘文化 经世致用 圣贤 恃己
下载PDF
圣贤理想境界的实现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娓 《唐都学刊》 2004年第6期82-85,共4页
圣贤不同的理想追求,影响着各自民族的发展与前景。研究其实现不同理想的共同途径,对于人类把握客观规律、掌握社会的前景与个人的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圣贤所开创的不同的理想之路,其本质竟不约而同:一曰修心:存思至诚,少私寡欲。二... 圣贤不同的理想追求,影响着各自民族的发展与前景。研究其实现不同理想的共同途径,对于人类把握客观规律、掌握社会的前景与个人的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圣贤所开创的不同的理想之路,其本质竟不约而同:一曰修心:存思至诚,少私寡欲。二曰修行:弃恶扬善,中道而行;舍己利人,普济众生。三曰超佛越圣:破佛圣之缚,无佛圣之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心 理想境界 修行 中道 命运 理想追求 本质 实现途径 社会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从习气中解放出来”——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及其旨要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义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9,共9页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续圣贤血脉 回向原典 回向生命 习气(习染) 气质之偏 物欲之蔽 传统主义
下载PDF
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建构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7,87,共6页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德目标 成德工夫 未发 尊德性 道问学 圣贤气象 朱熹 道德伦理学说
下载PDF
圣、贤与君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晓晴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0-63,共4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君子是理想人格的桑中体现,并要求人们做圣贤君子的同时成就圣贤人格。而其根本的手段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在这里,传统文化把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置于崇高的地位, 并“以天下为己任”,激励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和民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君子是理想人格的桑中体现,并要求人们做圣贤君子的同时成就圣贤人格。而其根本的手段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在这里,传统文化把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置于崇高的地位, 并“以天下为己任”,激励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体现出中华民族优良的道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圣贤 君子
下载PDF
论儒家心性哲学与民本思想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影响
6
作者 尚海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1,49,共6页
心性哲学乃传统儒学哲学精髓,肇始于孔子之仁学,民本思想是源于西周初年的中国古老政治思想,其实践不能不依托于圣贤政治,并最终奠基于心性哲学;作为民族危机与转型时代的革命先锋孙中山先生将心性哲学作为其思想理论依据,视之为民族精... 心性哲学乃传统儒学哲学精髓,肇始于孔子之仁学,民本思想是源于西周初年的中国古老政治思想,其实践不能不依托于圣贤政治,并最终奠基于心性哲学;作为民族危机与转型时代的革命先锋孙中山先生将心性哲学作为其思想理论依据,视之为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典型表现;孙先生在接受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圣贤政治、保民养民思想时,自然而然地将心性哲学视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涵,而与西式民主精神大异其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心性哲学 民本思想 圣贤政治
下载PDF
生命理念的投射:嵇康与《圣贤高士传赞》
7
作者 熊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6期4-9,85,共7页
在三国时期的人物传记作品中,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是第一部以"高士"命名的类传,嵇康采摭寓言、假说,收罗其所谓的"圣贤高士",借他们的行事,寄寓与投射自我的生命理念。这部作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世模仿其体例... 在三国时期的人物传记作品中,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是第一部以"高士"命名的类传,嵇康采摭寓言、假说,收罗其所谓的"圣贤高士",借他们的行事,寄寓与投射自我的生命理念。这部作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世模仿其体例,沿袭其题材的传记不断出现,代有其作,可以说,嵇康之作是有开路之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高士传赞》 嵇康 生命理念 遗响
下载PDF
“变”还是没变?——也谈王阳明的为学历程
8
作者 赵平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3,共3页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为学历程 溺于辞章 始慕圣贤
下载PDF
依违于儒与佛、道之间的心路嬗变轨迹——以王阳明两次游历九华山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应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王阳明于弘治、正德年间曾两次游历九华山。游历期间的具体境遇虽然有所区别,但基于儒者情怀的圣贤志向追求与学术传承的使命担当意识却是一以贯之的。王阳明兼摄佛、道思想所折射出来的归隐倾向以及对超迈洒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错综复... 王阳明于弘治、正德年间曾两次游历九华山。游历期间的具体境遇虽然有所区别,但基于儒者情怀的圣贤志向追求与学术传承的使命担当意识却是一以贯之的。王阳明兼摄佛、道思想所折射出来的归隐倾向以及对超迈洒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交织不仅铸就了王阳明亦显亦隐的丰实人格,也展现出王阳明依违于儒与佛、道之间的心路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九华山 圣贤志向 释老之学
下载PDF
教育便是教化:论传统儒家教育观念 被引量:4
10
作者 沈顺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4-160,共7页
儒家非常重视教化,儒家的教化也是一种教育。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恶论,即认为人天生性恶,故需教化以改造之,这和现代教育肯定天性的哲学不一样。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而现代教... 儒家非常重视教化,儒家的教化也是一种教育。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恶论,即认为人天生性恶,故需教化以改造之,这和现代教育肯定天性的哲学不一样。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而现代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绅士,偏重于文明修养。从教育内容来看,儒家以仁义之道为主要内容;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为灌输仁义之道;现代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尤其是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儒家的教师是知识与道德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反,现代教育在强调平等的同时,主张以学生为主。二者之间的这些差异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教育 教化 现代教育 圣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