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左玉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要求统治者采取相应政策,关心民众生计,使民众生活富足。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改善民生举措主要有重农抑商、务本兴农,轻徭薄赋、体恤民力,不违农时、使民以时,以及约束官吏、勿使扰民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促进了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发展,对当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本思想 民生实践 德治主义
下载PDF
勇德: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 被引量:3
2
作者 金玉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1,131,共10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生命能,它不是特定条目的形式之勇,而是由之形成的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主体德性的表现,它始终被限定为完成智、仁而生发出“依自不依他”的顽强意志品质。经历了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自然之勇,在注入“仁”“义”“礼”等伦理内涵后,逐渐走向道德德性,它趋于终极存在的生命精神。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根本指向,其思想意蕴主要体现在,心性之勇为“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德性之维;气力之勇为“浩然之气,勇武之魂”的生命之维;仁义之勇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君子之维。武术勇德的当代启示在于要重塑“身体作为成长的教育起点”的武术本体认知;夯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武术教育理念;厚植“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交织”的武术育人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教育 勇德 立德树人 生命能 身心一体
下载PDF
周代仁政之下法治思想系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祁志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 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法,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到了东周,虽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西周的仁政传统仍占主导地位,仁政不仅被儒家学说加以发展,也被道家学说加以补充、杂家学说加以兼取。即便法家、名家公开反对仁政德治,主张严刑峻法,也是打着仁义的旗号。在仁政之下兼行法治,或打着仁义的旗号强调严刑峻法,构成了周代法治思想的整体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仁政 法治思想 明德慎罚 以刑去刑
下载PDF
体育高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路径刍论——以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法治思想为视角
4
作者 孟萍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8期5-8,共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和成熟的标志,将其融入体育高职思政课教学,对落实体育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法治中国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体育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和成熟的标志,将其融入体育高职思政课教学,对落实体育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法治中国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体育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体育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体育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以切实提升体育高职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体育高职思政课 法治素养 立德树人 重要意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被引量:2
5
作者 褚宸舸 朱小龙 吴情树 《唐都学刊》 2002年第2期30-33,共4页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 ,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 ,注意修身和勤政 ,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为政以德” ,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 ,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 ,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 ,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 ,注意修身和勤政 ,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为政以德” ,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 ,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 ,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 ,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 ,警惕过分推崇道德 ,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包含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德治传统 以德治国 道德教育 法治 行政伦理观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公正司法的理论蕴涵 被引量:7
6
作者 梅传强 张嘉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1年第3期152-160,共9页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全面公正司法,应当坚持系统思维,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整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整体出发,深刻把握公正司法鲜明的党性、人民性和方向性,坚持情、理、法相统一,切实践行良法善治,努力让人民群众...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全面公正司法,应当坚持系统思维,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整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整体出发,深刻把握公正司法鲜明的党性、人民性和方向性,坚持情、理、法相统一,切实践行良法善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 法治与德治 司法体制改革
下载PDF
荀子治道思想的主要特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涂可国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46-54,共9页
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主义。荀子治道思想以治政为主导,最关心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思考重心是治家、治国、治天下、治世、治法等,治道理念逻辑上包含政道。二是德治主义。战国末期,围绕如何... 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主义。荀子治道思想以治政为主导,最关心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思考重心是治家、治国、治天下、治世、治法等,治道理念逻辑上包含政道。二是德治主义。战国末期,围绕如何实现德治,荀子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儒家内圣外王、王道政治和德主刑辅等观念,鲜明地体现了治道思想的德治主义特质。三是礼治主义。"礼主刑辅"或"礼本刑末"与"礼体法用"是荀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治道的说明,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礼法共治、礼法分治和礼主法辅三种情形,从以礼治人、以礼治民、以礼治国系统地阐发了"礼"的各种功能价值。四是人治主义。荀子是儒家人治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是强势人治主义而是弱势人治主义,重人轻法、为法在人和君子之治观念,无不体现了荀子治道思想的人治主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治道思想 德治 政道 礼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 被引量:6
8
作者 江国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16,共16页
"范畴"乃哲学思想的逻辑表达形式。基于思想学术体系构成之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抽象和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范畴,是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真精神及其学术化的必要环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法治事... "范畴"乃哲学思想的逻辑表达形式。基于思想学术体系构成之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抽象和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范畴,是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真精神及其学术化的必要环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法治事业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有关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权力与权利、法治与德治等辩证关系的创新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核心范畴 理论与实践 政治与法治 民主与法治 权力与权利 法治与德治
下载PDF
朱元璋“以德怀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红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84,共5页
以"以德怀之"来处理民族关系是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这一思想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民族关系的重视态度。"以德怀之"的思想,是对以往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朱元璋把... 以"以德怀之"来处理民族关系是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这一思想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民族关系的重视态度。"以德怀之"的思想,是对以往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朱元璋把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德怀之"思想在明代民族政策中的实践,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以德怀之 民族关系思想
下载PDF
从儒法治国方略看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本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耿立进 玉素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5-27,共3页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人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论先秦时期儒家的理想政治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俊武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0-83,共4页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知识分子开始组成了不同的派别,都想来拯救世界。各派争芳斗艳,都抱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对如何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各派都设计出一些理想的治国之策,对于儒学来说更是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国方略。儒家治...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知识分子开始组成了不同的派别,都想来拯救世界。各派争芳斗艳,都抱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对如何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各派都设计出一些理想的治国之策,对于儒学来说更是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国方略。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经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主张"宽猛并济";孟子倡导"仁政",主张"推恩于民";荀子"隆礼重法",礼法结合。他们的治国思想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的思想。儒家治国理念在中国封建社会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王之治 仁义治国 德治思想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孔祥安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为政以德 仁政德治 哲学思想
下载PDF
西周的“德治”思想与法制建设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四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8-140,共3页
西周的“德治”思想形成于殷周更替之际 ,是对殷商暴政亡国教训的总结 ,主要表现为“以德配天”与“明德慎罚”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把“德”的观念引进社会政治与法制领域 ,蕴含着“敬天—明德—保民—受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西周立... 西周的“德治”思想形成于殷周更替之际 ,是对殷商暴政亡国教训的总结 ,主要表现为“以德配天”与“明德慎罚”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把“德”的观念引进社会政治与法制领域 ,蕴含着“敬天—明德—保民—受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西周立法司法、治国理民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及其指导下建立的西周法制所昭示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勤政为民、德刑并用、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等社会政治发展方向和法制建设模式对以后传统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德治'思想 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下载PDF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化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弓》 《论语》 德治思想 《孔子家语》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思想融合发展的历史溯源及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傅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5-17,共3页
中国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最早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相争、相抗又相互融合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治国方略中。在西方,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以达法律道德、正义平衡。通过对中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简要比较,法治与德治在逻辑上... 中国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最早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相争、相抗又相互融合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治国方略中。在西方,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以达法律道德、正义平衡。通过对中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简要比较,法治与德治在逻辑上的互补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在认识论的层面,对理解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 法治 德治 法治德治融合
下载PDF
作为“法”的“礼”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存生 《法治社会》 2023年第4期12-26,共15页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国家权力产生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国家必须治之以法。但这只是一种应然和理想,要变为现实须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就我国而论,最初产生的是宗法组织的国家(家国),被这种国家所认可的两种“俗”是“礼”和“刑”。它们分别...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国家权力产生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国家必须治之以法。但这只是一种应然和理想,要变为现实须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就我国而论,最初产生的是宗法组织的国家(家国),被这种国家所认可的两种“俗”是“礼”和“刑”。它们分别产生于祭祀上的礼仪和战争中对俘虏的惩罚的习俗。后来也分别适用于上层社会的“士”和下层社会的“庶人”。其本质是“法律化”的“俗”。它们分别为历代所编纂,由此产生“九朝律”“周礼”和“大唐开元礼”。春秋战国时代所发生的“德治”(礼治)和“法(刑)治”之争,正是分别抓住一种“法”而提出的社会治理的两种主张。儒家是“德治”(礼治)的代表,“秦法家”则是“法(刑)治”的代表。汉时两种主张融而为一,德主刑辅,成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占主流的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本文就是想对“礼”和“礼治”论者作一些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作为“法”的“礼” 礼法之治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庆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5期80-86,共7页
坚持全面实行依法治国,是新时期党的"四个全面"战略主要内容之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仅要推进法治,也要发挥德治作用,既坚持依法治国,也提倡以德治国,两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两个手段缺少其一,也不能实现... 坚持全面实行依法治国,是新时期党的"四个全面"战略主要内容之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仅要推进法治,也要发挥德治作用,既坚持依法治国,也提倡以德治国,两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两个手段缺少其一,也不能实现我国和谐社会和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哲学思考
下载PDF
朱熹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寿宗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8-71,共4页
朱熹统摄各家治学学说 ,把儒、法、墨、道、佛五家治学、治家、治国的思想结合起来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更能发扬中国进步的传统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 朱熹 德治 中华民族 凝聚力 朱熹思想
下载PDF
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诠释
19
作者 李小峰 刘国强 胡晓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1-26,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念出发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认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由此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儒家法律思想 诠释 德治
下载PDF
新时代法学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宗科 《法学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2-20,共19页
习近平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出发,高度重视法学教育改革和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指出了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在性质上是高... 习近平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出发,高度重视法学教育改革和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指出了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在性质上是高水平素质教育与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要统筹国内法治人才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要致力于构建法学院校与政法实务部门合作育人实践育人新格局,形成了原创性、系统性、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法学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法学教育改革发展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开辟了法学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时代法学教育 法治人才培养 德法兼修 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