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朱陆之争”到“内在理路”——余英时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理念与方法管窥 被引量:4
1
作者 侯宏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共11页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平衡。同时,在宋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特别是由于朱陆之争这条线索的发现,余先生提出并实践了"内在理路"的学术文化发展理念与研究方法。在宋明理学如何转向清代考证学的研究中,余先生认定"内在理路"说解释的有效性。而这一"内在理路"又可概括为两大精神或要义:一是强调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一是注意抉发中国思想文化的知识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中国学术思想史 朱陆之争 内在理路
下载PDF
儒家心性论视阈下的“德育”思想论略——兼论“朱陆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6,共8页
我们对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误解。事实上,儒家理解的"德育"应指一种"成德之教",在根本的意义上,它是关于我们如何实现良心自觉的学问。儒家认为自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修身;一是教化。其根据是儒家所... 我们对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误解。事实上,儒家理解的"德育"应指一种"成德之教",在根本的意义上,它是关于我们如何实现良心自觉的学问。儒家认为自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修身;一是教化。其根据是儒家所持有的独特的心性论。关于修身历来有"朱陆之争",但事实上他们的不同只是一个强调在日常生活的具体道德实践中"逆觉体证",一个强调通过格物、阅读经典等来觉悟而已,各有长短。同样,教化的根源性的方法是"启发",它反映的人伦关系不是权力性的压制关系,而是出于一种天下一家、天下关怀的道德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恰恰反映了儒家积极性的人伦观。祛魅了这一人伦观,我们最终将无"家"可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德育 修身 教化 朱陆之争
下载PDF
晚清陆王心学复苏的若干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史革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陆王心学,尤其是王学,在清代曾经长期受到压抑,直到晚清方始复兴。随着汉学在乾嘉后的衰落,各种学术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为陆王心学的萌动提供了契机。大致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陆王之学尽管受到理学正统派士人的抨击,未能恢复到明末清初... 陆王心学,尤其是王学,在清代曾经长期受到压抑,直到晚清方始复兴。随着汉学在乾嘉后的衰落,各种学术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为陆王心学的萌动提供了契机。大致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陆王之学尽管受到理学正统派士人的抨击,未能恢复到明末清初时的规模,但其学说则通过持调和论学者的阐发,保留下来,得到潜在性的传播。这一时期赞成陆王之学的士人不少都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他们对陆王之学的肯定、发挥,都用程朱理学的观点进行过滤,阐扬的内容只限于那些对封建统治无妨害而与程朱理学学理不相悖违的部分,而陆王之学中与程朱义理相矛盾的内容却掩而不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理学 陆王心学 程朱陆王之辨
下载PDF
论朱陆之争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大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朱熹和陆九渊前后有六次争论,可归约为为学之方、经典诠释、人物评价等三项内容,反映了朱陆在理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深刻分歧。朱陆之争在其后的理学进程中有重要意义,是理学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对朱陆之争理... 朱熹和陆九渊前后有六次争论,可归约为为学之方、经典诠释、人物评价等三项内容,反映了朱陆在理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深刻分歧。朱陆之争在其后的理学进程中有重要意义,是理学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对朱陆之争理论性质的诠定,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显示了明清以来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为学之方 经典诠释 人物评价
下载PDF
朱陆鹅湖会的反思与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赏析
5
作者 刘奎杰 王玉新 李奎 《烟台南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0-73,共4页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自鹅湖之会始争论不休。本文对朱陆鹅湖之会所引发的争辩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揭示鹅湖之会争辩的缘起、分歧、实质和启示。
关键词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 实质 启示
下载PDF
电视剧《三国》中的一个逻辑谬误分析
6
作者 王太忠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逻辑谬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交流之中,虽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逻辑谬误,但是逻辑谬误有时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艺术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常常运用逻辑手段使其扣人心弦。电视剧《三国》中的一... 逻辑谬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交流之中,虽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逻辑谬误,但是逻辑谬误有时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艺术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常常运用逻辑手段使其扣人心弦。电视剧《三国》中的一段论辩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逻辑谬误,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论辩 逻辑谬误 鲁肃 诸葛亮 张飞
下载PDF
从朱陆之争看清代前期理学走势 被引量:1
7
作者 聂红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9-31,68,共4页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q...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使"道问学"成为清代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政治层面,对王学的政治伦理批判深刻影响了清朝意识形态的确立。清代前期是理学继续发展的时期,理学主要围绕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考证向着"道问学"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清代前期理学走势 “尊德性”与“道问学” 经典考证
下载PDF
朱陆“禅学辩”刍议
8
作者 郭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0-74,共5页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的学说为禅学的激烈辩护。表面上来看这一论辩涉及的是儒佛的关系问题,而就其实质来说,则事关儒门的道统问题,是朱陆二人借此辩难来树立己说的儒学之正统地位。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朱陆"禅学辩"实质上不过是二人的门户、道统之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禅学辩 异端
下载PDF
“心具众理”与“心皆具是理”:朱陆“心”义之同异
9
作者 郑义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6-93,共8页
朱陆“心”义之同在于,朱陆皆认为由于心之虚灵,故心能知觉思虑,而且此知觉思虑之心兼有善恶的意义;朱陆“心”义之异根本在于,朱熹“心具众理”命题强调心所具有的是万事万物的殊别之理,而陆九渊“心皆具是理”命题强调本心所具有的是... 朱陆“心”义之同在于,朱陆皆认为由于心之虚灵,故心能知觉思虑,而且此知觉思虑之心兼有善恶的意义;朱陆“心”义之异根本在于,朱熹“心具众理”命题强调心所具有的是万事万物的殊别之理,而陆九渊“心皆具是理”命题强调本心所具有的是同一共同之理。朱陆之辨的根本差异不在于“性即理”与“心即理”,而在于“心具众理”与“心皆具是理”。对于明“理”的目的,朱熹从“心具众理”出发,主张通过“格物穷理”而复“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从“心皆具是理”出发,主张通过“格此物致此知”和“发明本心”以明得此同一共同之理。朱陆“心”义之差异缘于朱陆对于程颐的思想的不同态度,以及陆九渊更倾心于孔孟之道“一以贯之”的易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具众理” “心皆具是理” 朱熹 陆九渊 “心”义 朱陆之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