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Change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被引量:1
1
作者 YAO Yiying WU Dafang +1 位作者 LIU Yanyan LIU Yihua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6期42-48,52,共8页
Ecological security of arable 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ain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took 12 typical index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pressure, state and response of arable land considering 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arable 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ain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took 12 typical index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pressure, state and response of arable land considering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index system of arable land i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and adopted o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ecurity level of arable land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logical security pressure value and response value of arable land in Pany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3 increased and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was low, manifesting the level of "sensitive–risky–sensitive". Specifi cally, ecological security of arable land in 2008 was sensitive, risky from 2009 to 2011, and the security level rose to the sensitive level again in 2012 and 2013.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building of arable land should be enhanced,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early warn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y protect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and, so as to protect arable land resources effectivel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able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le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Security level Panyu District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uangxi
2
作者 杨如军 邢玉玲 詹长根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6期1126-1132,共7页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 land can reflect the re- source level, economic scal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ur- ban land carrying.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land...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 land can reflect the re- source level, economic scal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ur- ban land carrying.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4 aspects of resource,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Guangxi and the 14 cities in 2005-2014, and analyzed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driving forces, with the aim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uangxi increased in 2005-2014,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ies among the cities in Guangxi in 2005-2014, in which Liuzhou, Guilin, Nanning belonged to th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carrying capacity, while Beihai, Yulin, Wutong belonged to the regions with hig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ies of the other citie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but could not directly represent the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GUANGXI Principal compo- nent analysi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Influ- encing factors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and Diagnosis of Obstacle at County Scale in Sichuan Basin:Taking Lezhi County as Example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 Guangjian 1, 2, 3 , LIU Qing 1 1.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Academy of Land Reconnaissance and Layout of Sichuan Province , Chengdu 610031,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4期1046-1051,共6页
This paper established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evaluating indicators fit for hilly area i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of China, and evaluated the case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of Lezhi County from 1990 to 2001.... This paper established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evaluating indicators fit for hilly area i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of China, and evaluated the case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of Lezhi County from 1990 to 2001.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bility in Lezhi County is belong to Second level (better sustainable). Secondly, this paper diagnosed some years obstacles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of Lezhi County from base period to goal period and compared the obstacles factors in the indicators system. There were 16 indexes orderly become major affect factor to l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ezhi county in indicator system, of which there are 8 obstacles indexes exist both in 1990 and 2001. The value of obstacles degree of five indicators exceeded 5 in 1990, but in 2001, only two indicators' values were more than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assessment indicators diagnosis of obstacle
下载PDF
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206
4
作者 沈仁芳 陈美军 +5 位作者 孔祥斌 李永涛 同延安 汪景宽 李涛 鲁明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0-1217,共8页
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耕地质量概念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认为耕地质量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包含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 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耕地质量概念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认为耕地质量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包含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四层涵义,评价指标包含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分析了我国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偏低,其中肥力质量、管理质量及经济质量逐渐趋好,但是健康质量和环境质量却日趋恶劣,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问题严重。文章还提出了针对我国国情的耕地质量建设及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管理措施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 被引量:71
5
作者 吕昌河 贾克敬 +1 位作者 冉圣宏 齐永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本文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面,设计了11个...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本文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面,设计了11个指标用于预测和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可能影响程度,并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案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指标能较好的预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潜在影响,为规避土地利用调整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与生态影响,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生态保护
下载PDF
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石淑芹 曹玉青 +3 位作者 吴文斌 杨鹏 蔡为民 陈佑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0-1222,共13页
耕地集约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约束、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等压力作用下人类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作者在论文中从耕地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及粮食安全的互动框架切入,对现有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 耕地集约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约束、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等压力作用下人类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作者在论文中从耕地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及粮食安全的互动框架切入,对现有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基于互动框架的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技术、方法及相关成果分别评述,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要点及发展方向。研究认为耕地集约化、农业可持续、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之间主要存在正负双重及互相促进作用。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频度、投入、产出、潜力、增产、综合指标体系、集约度及能值等多个方面考虑。基于互动框架的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均劳动力投入、地均化肥、农药投入及灌溉指数等基本指标,粮食安全系数、非农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等表征农业可持续的指标,地下水矿化度、生物多样性和碳排放等影响生态保护的指标,以及复种指数、稳产指数、粮食单产和地均产值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的指标;具体评价时还需依据不同研究区、研究尺度进行针对性选择和修订。研究方法中,频度指标是遥感技术在耕地集约化领域的重点关注热点之一;潜力指标以模型模拟为主;增产指标中,产量差研究成果丰富,收获面积差所受关注较少;集约度综合测度模型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还可引入其他相关成果开展评价。今后耕地集约化指标类型呈多样化态势,需推动新方法与新技术手段的综合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化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技术手段 互动框架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17
7
作者 贾克敬 谢俊奇 +1 位作者 郑伟元 蔡玉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15-20,共6页
研究目的 :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 ,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 :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基本工作程序、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结论 :应深入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 研究目的 :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 ,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 :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基本工作程序、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结论 :应深入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尽快出台相关技术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程序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71
8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2 位作者 叶智宣 丁洪建 牟永铭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9-143,共5页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最后以杭州市为例,对杭州市及所辖六区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可持续利用度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杭州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认识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衍毓 王静 +1 位作者 史衍玺 李玉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4-81,共8页
应用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对陕西省横山县的107个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获取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知识并研究其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民选用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指标评价耕... 应用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对陕西省横山县的107个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获取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知识并研究其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民选用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指标评价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与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将耕地分为高产地和低产地,发现农民在两类耕地上的种植结构、施肥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农民能够准确鉴别耕地质量并有合理的评价指标;现有生产模式下农民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行为会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将农户指标与基于遥感手段的耕地质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长城沿线风沙区与黄土高原交错地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用以指导该区域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农户指标 农户响应 农户调查 PRA
下载PDF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及模型分析 被引量:57
10
作者 闫一凡 刘建立 张佳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4-210,共7页
耕地地力的定量评价和分等定级是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田地力定向培育和精准农作的基础。该文从地力评价指标筛选、评价单元划分与赋值、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耕地地力评价的主要流程和重要研究进展,对中... 耕地地力的定量评价和分等定级是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田地力定向培育和精准农作的基础。该文从地力评价指标筛选、评价单元划分与赋值、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耕地地力评价的主要流程和重要研究进展,对中国农业部推荐方法(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法等评价方法的原理及其优劣进行了较系统的述评。进一步地,还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指标体系通用性、评价结果可比性、数据缺失等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了探讨。在未来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应将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与近年兴起的分类与回归树等数据挖掘新技术相结合,建立起更为客观、全面的地力定量评价模型,为中国精准农业生产提供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数学模型 耕地地力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权重系数
下载PDF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被引量:420
11
作者 刘占锋 傅伯杰 +1 位作者 刘国华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1-913,共13页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46
12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陈逸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为分析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的效果,论文把目标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否对耕地流失面积的减少产生了影响;二是如果有显著影响,效果有多大,即因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耕地流失面积减少了多少。论文收集了2... 为分析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的效果,论文把目标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否对耕地流失面积的减少产生了影响;二是如果有显著影响,效果有多大,即因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耕地流失面积减少了多少。论文收集了2004-2007年的省级面版数据,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和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均不优于混合OLS模型。在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耕地流失的影响,并计算了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分析表明:①在2004-2007年期间,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减少耕地流失面积产生了显著影响,基本农田保护率每提高1%,每省每年平均耕地流失面积约能减少364.4 hm2;②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2004-2007年期间,全国耕地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853 445.19 hm2,847 724.91 hm2,859 559.37 hm2和857 961.26 hm2,4年合计减少耕地流失面积3 418 690.73 hm2,约为期间实际耕地流失面积3 020 769.49 hm2的1.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学 政策效果评价 耕地保护 基本农田保护
下载PDF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48
13
作者 戴尔阜 蔡运龙 傅泽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1-238,共8页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 状态 响应”模型为基础 ,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 ,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 1991~...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 状态 响应”模型为基础 ,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 ,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 1991~ 1999年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 ,结果发现虽然近十年来唐山地区土地利用持续性在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 指标体系 持续性评价 唐山地区 系统特征 土地利用 “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
下载PDF
土地督察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30
14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1 位作者 谭梦 彭佳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43,共6页
为分析土地督察的耕地保护效果,论文把这目标分解为两个问题,即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是否对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产生了影响;如果有显著影响,效果有多大。论文收集了1999-2007年的省级面版数据,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和混合OL... 为分析土地督察的耕地保护效果,论文把这目标分解为两个问题,即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是否对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产生了影响;如果有显著影响,效果有多大。论文收集了1999-2007年的省级面版数据,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和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通过相关检验,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土地督察的耕地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①土地督察的确对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有显著影响,土地例行督察的耕地保护效果要好于土地专项督察的耕地保护效果,土地专项督察比例(每提高1%,约能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261 hm2,例行督察比例每提高1%,约能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929 hm2;②由于实施专项督察,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32 160.52 hm2和6 442.90 hm2,分别占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17.08%和3.36%;2008年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41 127.79 hm2,约占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21.5%;③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面积32 160.52 hm2和47 570.70 hm2,分别占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17.08%和2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政策效果评价 土地督察:耕地保护
下载PDF
辽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80
15
作者 郑丙辉 张远 李英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8-936,共9页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2005年辽河流域河流生态调查结果,对流域内所调查的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河道栖息地综合指数与河流理化因子、底栖生物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辽河流域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差异显著,其中10个河段达到了较好等级以上,6个仅为中等水平,12个河段为较差等级以下;②栖息地质量与理化因子、底栖生物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栖息地质量是影响水质与生物状况的重要因素;③小流域的人类未利用土地比例与栖息地质量显著相关,表明小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对栖息地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是恢复与保护河流栖息地质量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河流 栖息地评价 评价指标 底栖生物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 被引量:72
16
作者 陈百明 周小萍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2-628,共7页
论文首先指出并不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继而认为人均耕地面积阈值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需要有明确的前提条件。为此按1995年的耕地实际生产力(在耕地面积中扣除菜地和经济作物用地面积),以人均400kg、450kg、... 论文首先指出并不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继而认为人均耕地面积阈值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需要有明确的前提条件。为此按1995年的耕地实际生产力(在耕地面积中扣除菜地和经济作物用地面积),以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量的生活标准,提出就全国平均而言,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92hm2、0.104hm2、0.115hm2(可以看作当前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根据2010、2030、2050年我国的预期耕地面积以及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按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量的生活标准,就全国平均而言,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59hm2、0.067hm2、0.074hm2(可以看作近期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2030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52hm2、0.058hm2、0.064hm2(可以作为中期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2050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46hm2、0.052hm2、0.058hm2(可以作为远期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耕地阈值 全国 区域性 耕地面积 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
下载PDF
重庆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估算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冬银 杨庆媛 何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6-82,共7页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内涵,估算重庆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方法:运用生产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估算方法,估算重庆市1997—2011年的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非市场价值。研究结果:(1)重庆市单位面积内耕地资源生态服...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内涵,估算重庆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方法:运用生产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估算方法,估算重庆市1997—2011年的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非市场价值。研究结果:(1)重庆市单位面积内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重庆市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中,营养循环功能价值、净化环境功能价值和大气调节功能价值上升幅度较大且所占比重较高;(3)重庆市耕地资源社会服务价值从高到低:基本生活保障价值(44.49%)>粮食安全功能价值(36.87%)>失业保障价值(18.63%),且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功能价值提升幅度较快;(4)农民作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体系的最基础价值主体,其价值需求尤其值得关注。研究结论:科学认识耕地生态和社会两大非市场价值,有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耕地资源 生态服务价值 社会服务价值 重庆市
下载PDF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整理潜力模糊评价研究 被引量:54
18
作者 张正峰 赵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3-88,共6页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选择耕地整理项目,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基础。目前许多地区在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时,往往以增加的耕地面积作为惟一衡量标准。实际上,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表现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选择耕地整理项目,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基础。目前许多地区在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时,往往以增加的耕地面积作为惟一衡量标准。实际上,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表现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产权关系,而且会受到资金、区位、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在耕地整理分区的基础上,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进行了耕地整理综合潜力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种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整理 潜力 评价指标 模糊 大兴区
下载PDF
试论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 被引量:141
19
作者 陈百明 杜红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2,共7页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占用压力十分巨大,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关系,可以应用Decoupling(脱钩)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我国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其主要思路是在全面分析、对比和总结国内外不同GDP增长阶段耕...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占用压力十分巨大,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关系,可以应用Decoupling(脱钩)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我国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其主要思路是在全面分析、对比和总结国内外不同GDP增长阶段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DPR(驱动力-压力-响应)系统的耕地占用与GDP增长之间的脱钩指标体系,应用脱钩指标分析耕地占用和GDP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DPR(GDP增长驱动力-耕地占用压力-政策响应)系统,建立耕地占用与GDP增长脱钩的新型管理制度,最后应用上述框架模式,分别按省、地、县三级选取一些典型区域进行同尺度之间的实证分析,并进行跟踪分析,以验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脱钩指标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效果,揭示我国各类区域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相互关系的典型模式,提升耕地保护研究的理论水平与促进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用 GDP增长 脱钩指标体系 管理制度 实证分析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2 位作者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1-96,共6页
针对目前尚未形成国内外公认的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方法,该文提出基于耕地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耕地自然等和利用等指标体系的3种区域性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确定3种基于3S技术的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模式... 针对目前尚未形成国内外公认的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方法,该文提出基于耕地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耕地自然等和利用等指标体系的3种区域性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确定3种基于3S技术的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模式。与基于粮食单产划分耕地等级进行评价的传统方法,共同构成了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的4种方案。还分析了4种评价方案的思想基础、特点及实用性的差异。并以东北地区为案例,利用耕地自然等和利用等指标体系方法,分析了1993~2003年东北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此外,提出作物种植结构以及作物品种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的建议。为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指标体系 影响评价 模式 3S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