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抗日战场研究述略(上)
1
作者 曾景忠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中国抗日战场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体性内容 ,其内容应包括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文革”之前关于正面战场的研究几无进展 ,且评价消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渐趋客... 中国抗日战场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体性内容 ,其内容应包括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文革”之前关于正面战场的研究几无进展 ,且评价消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渐趋客观、准确 ,评价亦开始向积极、肯定方向转变。深化抗日战场研究 ,有赖于海峡两岸相关资料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还应明确研究视角 ,规范学术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下载PDF
浅析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抗日路线
2
作者 马海松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89-91,共3页
从 1 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 1 938年武汉保卫战结束 ,是中国八年抗战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 ,国民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积极“努力的”抗日路线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因素 ,... 从 1 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 1 938年武汉保卫战结束 ,是中国八年抗战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 ,国民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积极“努力的”抗日路线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因素 ,因而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正义性。抗战中后期 ,由于国民党抗日路线的逆转 ,这种全面性和正义性也随之发生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抗战初期 国共合作 正面战场 敌后游击战场
下载PDF
中共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理论的形成
3
作者 范德伟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1-65,共5页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是中共认识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形成,目前史学界尚无系统论述。从1937年开始,这一理论的提出,经过了区分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争、初步提出两个战场、回复到正面战争与游击战争、正式形成两个战场的理论四...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是中共认识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形成,目前史学界尚无系统论述。从1937年开始,这一理论的提出,经过了区分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争、初步提出两个战场、回复到正面战争与游击战争、正式形成两个战场的理论四个阶段,使这一理论由框架到丰满完善,成为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指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 抗日战争 “两个战场”理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敌后解放区战场
下载PDF
浅析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祖雷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9-63,71,共6页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抗日战争中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一直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两个战场相对独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抗日战争中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一直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两个战场相对独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独立指挥所属武装力量,按照各自政党所确定的抗战路线、军事战略及作战原则实施作战。两个战场在保持相对独立关系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相互配合,主要表现为战略配合,也有战役、战斗的配合。然而,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有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有消极客观上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下载PDF
中美合作所是一个抗日军事合作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洪小夏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7年第8期5-9,共5页
中美合作所是抗日战争中成立的一个抗日军事合作机构。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训敌后游击队。培训结束后,组织多支中美联合游击队,深入敌后对日开展游击战。本文首先概述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过程,以及培训敌后游击干部的基本情况,然... 中美合作所是抗日战争中成立的一个抗日军事合作机构。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训敌后游击队。培训结束后,组织多支中美联合游击队,深入敌后对日开展游击战。本文首先概述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过程,以及培训敌后游击干部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描述该所组建的中美联合游击队在敌后的抗日活动,从而论证中美合作所是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背景下建立的一个抗日军事合作机构,希望消除误解,还原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美合作所 中美联合游击队 敌后游击战
原文传递
从“民”到“兵”: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兵员问题*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龙飞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109,M0004,共20页
征兵历来就是一大难题。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特别是在日军连续发动“扫荡”和“清剿”的形势下,根据地的处境持续恶化,本已有限的人力资源日益枯竭,动员参军的难度不断加大。面对尖锐的供需矛盾,扩兵中还要求坚持自愿原则。在这种不利形势... 征兵历来就是一大难题。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特别是在日军连续发动“扫荡”和“清剿”的形势下,根据地的处境持续恶化,本已有限的人力资源日益枯竭,动员参军的难度不断加大。面对尖锐的供需矛盾,扩兵中还要求坚持自愿原则。在这种不利形势下,中共军事力量虽有起伏但总体大幅增长,数万偏师在短短几年内即成长为百万大军。究其缘由,介乎“民”和“兵”之间的民兵对这种逆势大发展有重要贡献。民兵作为中共军事力量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联通了民众和军队,军队生长于民众,遂能与社会结为一体,社会亦能持续生长出力量来。在不能推行义务兵役制的情况下,由“民”到“兵”的“群众-民兵-地方武装-正规军”同时并存而又梯级发展的武装体制,既舒缓了直接动员参军的困难,又确保了武装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兵 参军 中共武装 太行根据地 敌后抗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