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ue Fortun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
作者 阮雅君 《科技信息》 2009年第4期75-76,共2页
Charles Dickens(1812-1870)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English writers in the 19th century.Great Expectations written in Charles'later years is one of his mature works.It is the story of Pip's deterioration... Charles Dickens(1812-1870)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English writers in the 19th century.Great Expectations written in Charles'later years is one of his mature works.It is the story of Pip's deterioration from an innocent boy into an arrogant gentleman and his redemption as a good-natured person.The thesis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ruelty,hypocrisy of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lain,kindness of the working people,with the purpose of indicating the true fortune in one 's life is not the applied money or fame,but virtues,affection and goo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翻译方法 课外阅读
下载PDF
求真、向善、审美:高中物理思政育人的三重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建国 陈红梅 +2 位作者 李盈傧 李存 涂友超 《科教文汇》 2024年第3期155-158,共4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须以课程思政为关键举措,发挥物理学科隐含的育人功效,引导学生成长为具备求真、向善与审美素养的时代新人。求真是物理学科育人的根本追求,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利用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树立求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须以课程思政为关键举措,发挥物理学科隐含的育人功效,引导学生成长为具备求真、向善与审美素养的时代新人。求真是物理学科育人的根本追求,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利用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树立求真意识,内化求真思想;向善是物理学科育人的责任要求,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善待自然、善待他人、热爱祖国;审美表达了物理学科育人的人文诉求,教学中通过发掘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对称美、和谐美以及物理学家的人格美,强化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程思政 求真 向善 审美
下载PDF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矫克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24-228,共5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有着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印记。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儒家文化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善尽美、美善统一。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运用植物在"比...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有着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印记。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儒家文化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善尽美、美善统一。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儒家中庸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礼乐之美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礼"的特点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必须具备"礼"的精神和"乐"的精神才算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 美善相乐 礼乐文化 比德与比兴 中和之美 设计理念
下载PDF
科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价值及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向鹏 彭福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对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科技文化与社会文明具有的共同元素"真、善、美"分析入手,探讨了科技文化对社会文明建设推动价值的三个方面:科技文化决定社会文明的发展动... 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对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科技文化与社会文明具有的共同元素"真、善、美"分析入手,探讨了科技文化对社会文明建设推动价值的三个方面:科技文化决定社会文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水平,并提出了科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路径的两个步骤:科技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科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文化 社会文明 “真 美” 价值 路径
下载PDF
真善美的统一:“三生教育”内涵新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罗明东 何元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9,12,共6页
真善美是存在显现的不同纬度。真首先是一个存在问题,然后才是认识论、逻辑学问题;善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然后才是伦理学问题;美首先是关涉如何生活的问题,然后才是美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善美是生命存在的真善美,是"此在&q... 真善美是存在显现的不同纬度。真首先是一个存在问题,然后才是认识论、逻辑学问题;善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然后才是伦理学问题;美首先是关涉如何生活的问题,然后才是美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善美是生命存在的真善美,是"此在"显现的不同维度,即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而且,其必然体现于"三生教育"中,具体可表述为:生命教育求真,生存教育求善,生活教育求美。"三生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教育 真善美 内涵 求真 求善 求美
下载PDF
《觉醒》中艾德娜悲剧的巴尔塔萨式神学美学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宫玉波 马歆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24-128,共5页
生命本质的孤独感让艾德娜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依然难逃死亡。无疑,凯特·肖邦对艾德娜这一悲剧性抉择报以无限同情,然而她极力回避对艾德娜之死的道德怜悯,以直陈事实的勇气和坦诚迎接后世评说,而不是简单的做出品行训诫。从巴尔萨... 生命本质的孤独感让艾德娜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依然难逃死亡。无疑,凯特·肖邦对艾德娜这一悲剧性抉择报以无限同情,然而她极力回避对艾德娜之死的道德怜悯,以直陈事实的勇气和坦诚迎接后世评说,而不是简单的做出品行训诫。从巴尔萨塔的神学美学视角解读凯特·肖邦的传世佳作《觉醒》中艾德娜备受争议的自杀行为,可见神学美学将真善美融合统一,共同呈现了生命摇摇欲坠的惊心动魄。对于生死命题的倾心关注,将生死与美学相勾连,构成了凯特·肖邦的唯美主义文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学美学 相遇
下载PDF
《易传》的中和之美与文学精神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庆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35,共4页
《易传》对《易经》的阐释,以"中"为标准推断吉凶,以"和"为宗旨申说易理,以刚柔相济为尚,以刚柔适中为善,以追求崇高与美好为宗旨,以师法自然、生生不息为旨归,并以和融的语言为媒介,充满了中庸和穆的思想,反映了... 《易传》对《易经》的阐释,以"中"为标准推断吉凶,以"和"为宗旨申说易理,以刚柔相济为尚,以刚柔适中为善,以追求崇高与美好为宗旨,以师法自然、生生不息为旨归,并以和融的语言为媒介,充满了中庸和穆的思想,反映了以中和为美的观念,体现出中正和谐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和谐思想 刚柔相济 中和之美 文学精神
下载PDF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望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0,共6页
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纳创新;四是中和之道,臻于化境;五是家国情怀,至美大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善相乐 天人合一 夷夏一家 中和之道 家国情怀
下载PDF
“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春秋繁露》“天性”之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种价值取向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智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1,共5页
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类似西方文化"上帝"的功能。"天"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吕氏春秋》的天是一个属"义"的天,对"美"的追求是它的终极向往;《春秋繁露》和宋明儒的&qu... 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类似西方文化"上帝"的功能。"天"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吕氏春秋》的天是一个属"义"的天,对"美"的追求是它的终极向往;《春秋繁露》和宋明儒的"天"是一个属"仁"的天,它的本质特征是对善的归依。这两种异质的"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前者,"义"是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和价值尺度;在后者,"仁"是所有伦理概念的核心和出发点。中国文化的特质在秦汉之际或许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春秋繁露》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五个“秦可卿”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丁维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8,共8页
由于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复杂性,应从生活与小说、版本演变、现实与神话、神话隐喻的两重性等角度,区别五个不同的“秦可卿”,并澄清“钗黛合一”说之误。
关键词 秦可卿 生活原型 淫丧 心性高强 情可亲 兼美 钗黛合一
下载PDF
仁善之音——徐复观谈儒家艺术精神 被引量:4
11
作者 史爱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32-135,共4页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本文所要谈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心性是仁善,以此心性为基础的儒家的艺术精神则为美善合一。而儒家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于音乐上,乐由中出,即乐由性出,所以有乐合同,有仁善之音。而儒家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中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仁善 乐合同 美善合一
下载PDF
自由的童真世界与永恒的精神家园——论《社戏》艺术的真善美品格 被引量:5
12
作者 荀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2-107,共6页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纯真与善良的种子。无论是艺术还是叙事,《社戏》均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真善美品格。《社戏》中的真善美,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社戏》中的故乡也成了鲁迅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社戏 创作 真善美 艺术品格
下载PDF
真善美教育及其实施构想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正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4-27,共4页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善美教育 做事求真 做人求善 人生求美 人生境界
下载PDF
浅析“猕猴变人”的藏族人类起源神话 被引量:2
14
作者 才旦曲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9-41,共3页
在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猕猴变人”神话。该神话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与藏族先民的猴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该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期佛教思想的明显改造;该... 在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猕猴变人”神话。该神话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与藏族先民的猴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该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期佛教思想的明显改造;该神话反映出藏族先民们独有的原始智慧和“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图腾崇拜 唯物色彩 佛教化 以善为美
下载PDF
如何在大学历史教学中贯穿真善美教育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克森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需要重建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十分必要,而进行真善美综合知识教育,历史学是最适合的。在历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需要重建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十分必要,而进行真善美综合知识教育,历史学是最适合的。在历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第一是利用历史学的科学功能对学生进行求真的教育,然后要利用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艺术功能对学生进行"为善"的教育和审美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起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好的道德操守,从而改变社会风气,重建民族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历史教学 真善美知识 精神价值 重建 教育
下载PDF
从“三美论”看《葬花吟》的七种英译本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晶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2-96,共5页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注意译诗中韵的运用,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注意使用跨行手法,转存了原诗的形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吟》 英译本 “三美”
下载PDF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牛芙珍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12,共6页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中和之美
下载PDF
论郁达夫创作中的“真、善、美”原则及其内在和谐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玉林 王炳文 《湘南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64-71,共8页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求真 崇善 臻美 和谐性
下载PDF
席勒的“美育乌托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这是人类社会通向真正自由之路,也是人自身实现为人的自由王国之路。席勒的艺术美与美育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乌托邦的构建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乌托邦 美的假象国家 三种冲动
下载PDF
罪刑关系宽和性的当下拓展与重申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荣春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25-33,共9页
作为罪刑关系的一种特性,罪刑关系的宽和性应在刑事一体化的领域得到拓展。若联系刑事理念和刑事实践的最新发展,则罪刑关系的宽和性应在当下拓展出当事人性、可合作性与可暂缓性,并且当事人性、可合作性与可暂缓性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说... 作为罪刑关系的一种特性,罪刑关系的宽和性应在刑事一体化的领域得到拓展。若联系刑事理念和刑事实践的最新发展,则罪刑关系的宽和性应在当下拓展出当事人性、可合作性与可暂缓性,并且当事人性、可合作性与可暂缓性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说明之中"拱举"着罪刑关系的宽和性。由当事人性、可合作性与可暂缓性来充实的罪刑关系的宽和性是对罪刑关系本身的肯定,不仅有着深刻的人权意义,而且有着基本的刑事政策意义。罪刑关系是刑事法理论的一个制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关系 宽和性 当事人性 可合作性 可暂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