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代华夏岩石圈减薄与东亚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朱炳泉 王慧芬 +3 位作者 陈毓蔚 常向阳 胡耀国 谢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南海南西海盆、苏拉威西海、西菲律宾海等洋盆。35~17Ma期间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向东南挤出,使东亚沿NE向左旋剪切伸展受阻。因此,这一期间华夏块体上没有出现与拉张有关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始新世洋盆NE向扩张也逐渐被终止。关于南海的晚第三纪扩张,年代学与构造证据是与根据磁异常确定的32~17Ma扩张期相矛盾的。17Ma以后,华夏、东海至日本海岩石圈均出现了强的NE向伸展,也使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从左旋挤出转向右旋走滑。南海在这一期间再次出现扩张,应是一个合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亚边缘海 新生代 同位素地球化学 华夏岩石圈 年代学 地球化学制约
下载PDF
56Ma:华南岩石圈伸展和南海张开的重要转折时间 被引量:8
2
作者 朱炳泉 常向阳 +2 位作者 胡跃国 谢静 王慧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广东四会 吴川断裂带茂名、三水、河源、连平 南雄等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学和钕同位素资料表明 ,在 92~ 38Ma存在连续的火山作用 ,并在始新世早期 (约 5 6Ma)火山作用源区从下地壳突然转向上地幔 ,标志着华南岩石圈在这一时间出... 广东四会 吴川断裂带茂名、三水、河源、连平 南雄等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学和钕同位素资料表明 ,在 92~ 38Ma存在连续的火山作用 ,并在始新世早期 (约 5 6Ma)火山作用源区从下地壳突然转向上地幔 ,标志着华南岩石圈在这一时间出现大规模伸展减薄。这一重大转折事件与菲律宾海、南海等东亚边缘海盆的最早张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岩石圈减薄 新生代火山作用 东亚边缘海盆
下载PDF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被引量:62
3
作者 赵金海 《海洋石油》 CAS 2004年第4期6-14,共9页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欧亚板块 拉张 成因机制 东海地区 俯冲 太平洋板块 中国台湾 发展 东海海域
下载PDF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金海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2)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裂谷;(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欧亚板块 拉张 成因机制 东海地区 俯冲 太平洋板块 中国台湾 发展 东海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