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明清时期牌坊装饰图像创新设计
1
作者 蔡丽 杜娟 《湖南包装》 2024年第4期22-26,共5页
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江西明清时期牌坊的建筑形制结构和材料特点,归纳其装饰图像的类型、构图、图像叙事特征和表现手法。提出在尊重纹样原有语义基础上提炼赣明清时期牌坊图像符号、通过材料载体的创新、数字化设计等多角度创新... 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江西明清时期牌坊的建筑形制结构和材料特点,归纳其装饰图像的类型、构图、图像叙事特征和表现手法。提出在尊重纹样原有语义基础上提炼赣明清时期牌坊图像符号、通过材料载体的创新、数字化设计等多角度创新设计策略。此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了装饰图像创新设计实践,以期为赣传统装饰图像创新设计提供材料支撑,为传统图像在现代设计语境下提供创新策略,从而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为传统石雕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牌坊 石雕艺术 装饰图像 创新设计
下载PDF
10-14世纪泉州多元文化的共处形态——以元代泉州印度教龛状石刻的图像表达为中心
2
作者 吴燕玲 王丽明 《国际汉学》 2024年第4期93-99,158,共8页
10—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荟萃,来自国内不同民族地区的习俗、海外不同国家的宗教以及本土传统文化汇集在一个并不太大的空间里,各种异质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接触,共存模式独具特色。多元文化共处的状况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许多方面,留存... 10—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荟萃,来自国内不同民族地区的习俗、海外不同国家的宗教以及本土传统文化汇集在一个并不太大的空间里,各种异质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接触,共存模式独具特色。多元文化共处的状况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许多方面,留存下来的除了少量的文献记载外,艺术作品或许是最重要和直接的表达。泉州元代印度教石刻正是其时难得的异文化雕刻作品,其中,图像组成最为复杂的是五方龛状石刻,其上含有多种艺术元素,这些元素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既有独立存在的,也有借用的,还有重新组合创作的。制作者创作出来的图像,不仅代表了其个人的心理状态,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时的社会共识。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形成,除了10—14世纪泉州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外,“泉州人”“泉州文化”特有的发展轨迹或许是值得关注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印度教龛状石刻 多元文化 共存模式 图像表达
下载PDF
论拉堆洛域巴隆寺新发现的石刻像题记及大铜锅铭文
3
作者 洛桑 拉巴次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3年第2期86-98,共13页
拉堆洛域(南拉堆,今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是西藏历史上杰出翻译家雄邦师徒及博东班钦等的诞生地,也是藏传佛教前、后弘期印藏知名学者们往返印藏腹地的必经之地。元初,在此设立拉堆洛域万户,成为西藏十三万户之一,统辖自亚沃拉至昌波以... 拉堆洛域(南拉堆,今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是西藏历史上杰出翻译家雄邦师徒及博东班钦等的诞生地,也是藏传佛教前、后弘期印藏知名学者们往返印藏腹地的必经之地。元初,在此设立拉堆洛域万户,成为西藏十三万户之一,统辖自亚沃拉至昌波以上的地区。以2022年三月份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新发现的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巴隆寺所藏石刻题记和大铜锅铭文为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在详细介绍了两种新材料的发现经过以及抄录与注释铭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读,提出此两种铭文大约在16世纪,由噶举派大师阿旺扎巴及其施主鉴普袏本凿刻,铭文内容主旨为发愿文。此外,对两种铭文的工艺特征、文献与文物价值等进行了探讨,认为此两种铭文的发现及巴隆寺所藏的石刻造像等文物,不仅对研究元明时期拉堆洛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且对研究16世纪西藏西部石刻雕塑技艺等工艺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隆寺 石刻像题记 大铜锅铭文 价值
下载PDF
遗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意象表达——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设计为例
4
作者 武宏伟 《城市建筑》 2023年第6期127-130,共4页
文章以重庆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相应的地域特征与石刻艺术文化,运用归纳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意象表达的五个类型、意象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探讨建筑意象表达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期突破建筑设... 文章以重庆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相应的地域特征与石刻艺术文化,运用归纳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意象表达的五个类型、意象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探讨建筑意象表达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期突破建筑设计单纯建筑表皮和符号模仿的方式,为建筑设计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来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遗产文化 建筑设计 意象表达
下载PDF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的价值挖掘与数字化保护策略
5
作者 张瀚跃 汪新叶 王熙然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7期83-85,共3页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文章探讨了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保护、开发的价值,并提出了构建资源数据库以及建立网络共享平台的具体方法步骤,以期为农耕图像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农耕图像 数字化保护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变换等技术的川南石刻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雅梅 吴中福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299,共4页
川南石刻图像自动识别系统中的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预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面特征提取与识别的质量。论文详细讨论了图像预处理的方法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川南石刻图像分割、灰度、二值化、增强、边缘提... 川南石刻图像自动识别系统中的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预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面特征提取与识别的质量。论文详细讨论了图像预处理的方法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川南石刻图像分割、灰度、二值化、增强、边缘提取等预处理方法,最后在仿真实验中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石刻图像 图像预处理 形态学 数字艺术
下载PDF
秦安西魏石塔诠索 被引量:2
7
作者 俄玉楠 杨富学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6,共10页
甘肃秦安出土西魏石塔一通,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长期不为学界所知。石塔上的萨坻垂本生和涅磐木图像显示出地域造像的特质和风格样式上的创造性。该西魏石塔在一些细部做法上继承北魏风格,同时又显现北周风格的端倪,是研... 甘肃秦安出土西魏石塔一通,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长期不为学界所知。石塔上的萨坻垂本生和涅磐木图像显示出地域造像的特质和风格样式上的创造性。该西魏石塔在一些细部做法上继承北魏风格,同时又显现北周风格的端倪,是研究这三个时期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的非常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秦安 西魏石塔 佛本生故事 图像
下载PDF
川南石刻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雅梅 吴中福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1-264,共4页
本文以四川南部地区南宋墓葬石刻艺术为切入点,提出石刻图像特征提取的具体方法,并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石刻图像 模式识别 特征提取
下载PDF
雕版印刷的起源 被引量:3
9
作者 郑也夫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21,共18页
七千年前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在战国时期传入中国,压盖印章的封泥则在造纸术发明五百余年后转变为纸张。石碑起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贵族彰显孝廉之风使得刻写墓志铭的石碑盛于东汉。以后为了书同文和一统今古经文之争,东汉皇帝利用... 七千年前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在战国时期传入中国,压盖印章的封泥则在造纸术发明五百余年后转变为纸张。石碑起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贵族彰显孝廉之风使得刻写墓志铭的石碑盛于东汉。以后为了书同文和一统今古经文之争,东汉皇帝利用石碑刻写经文。唐代佛经的传入,动辄就要捺印成千上万次佛像的宗教习俗,促进了印章与石刻拓片技术的应用,终演变成印刷术。冯道的贡献在于儒家经文的勘定和考生读本的普及,而非雕版印刷的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章 石刻 佛印 冯道
下载PDF
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研究
10
作者 陈平 方磊 黄雅琼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武夷山摩崖石刻现存400多幅,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石刻流传着大量的传说故事,有民间传说、文人传说、宗教传说,塑造了许多典型的物象和意象,它们共同讲述着武夷山的历史,传承着武夷山的文化命脉。
关键词 武夷山摩崖石刻 传说 形象 风俗 自然观
下载PDF
汉画像研究范式的历史转型(下)——文化学式与艺术学式的研究
11
作者 朱存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35-40,共6页
通过对汉画像研究方法的历史嬗变进行探讨,清理出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金石学式的、考古学式的、文化学式的、艺术学式的研究。此四种方法有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时代学术兴趣和研究成果的不同反映;从横向上看,又是一个时代对... 通过对汉画像研究方法的历史嬗变进行探讨,清理出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金石学式的、考古学式的、文化学式的、艺术学式的研究。此四种方法有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时代学术兴趣和研究成果的不同反映;从横向上看,又是一个时代对相同研究对象的逻辑展开,是对汉画像图像的不同层面的不同阐释。四种范式当然不是一个历史的替代过程,而是相辅相成,时有包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艺术研究 方法论 历史转型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的“人非人”形象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6-169,共4页
敦煌莫高窟的人形有翼兽有多种称谓,"人非人"即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这类形象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在洛阳、西安、太原等地都有发现,其含义与名称也各不相同。南北朝是佛教、儒家礼教、道教、祆教等杂糅共处的时代,莫高窟的人... 敦煌莫高窟的人形有翼兽有多种称谓,"人非人"即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这类形象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在洛阳、西安、太原等地都有发现,其含义与名称也各不相同。南北朝是佛教、儒家礼教、道教、祆教等杂糅共处的时代,莫高窟的人形有翼兽恰好就处在一个交叉点上。不同的信仰者均使用了同一类图像,这就使研究者产生很大分歧,在图像与观念、实物与文献之间不断产生困惑。正如早期基督教艺术对希腊罗马异教图像的篡改一样,汉地旧有的神灵图像也在佛教、道教、祆教图像的建立过程中被挪用和更改,这是莫高窟的人形有翼兽带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石雕形象 人形翼兽 “人非人”
下载PDF
陕西发现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述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合心 徐进 《文博》 2016年第6期16-42,共27页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壁面的小型佛塔两种。迄今为止,学界有关著述大都偏重于前者而鲜少谈及后者。本文谨将后者定义为室内"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系列,就所掌握的资料按年代序列,择要叙述,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之遗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供奉塔 造像塔 支提 佛堂 善业泥
下载PDF
水族墓葬石雕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墓葬石雕作为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视觉因素和表现形式都反映了水族宗教、民俗、信仰的视觉习惯。而本文关注的是水族墓葬石雕中极为特别的一个类型: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些是独立的圆雕,有的是浮雕中的一个图像,虽然散... 墓葬石雕作为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视觉因素和表现形式都反映了水族宗教、民俗、信仰的视觉习惯。而本文关注的是水族墓葬石雕中极为特别的一个类型: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些是独立的圆雕,有的是浮雕中的一个图像,虽然散落在墓葬的各个角落,但如果串连起来放入特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就能够发现蕴含其中的隐含图像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墓葬石雕 女性形象 民俗 信仰 宗教
下载PDF
新发现拉萨杰丁噶石刻造像群艺术图像考
15
作者 武维臣 格桑多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8-134,共7页
杰丁噶石刻造像群位于西藏拉萨市蔡公堂乡杰丁噶山谷内。作为新发现早期佛教遗迹,永中久美于2017年对此进行了首次公开报道,称在拉萨蔡公堂“协”村山谷内发现了大面积11-13世纪摩崖石刻佛像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拉萨杰丁噶石... 杰丁噶石刻造像群位于西藏拉萨市蔡公堂乡杰丁噶山谷内。作为新发现早期佛教遗迹,永中久美于2017年对此进行了首次公开报道,称在拉萨蔡公堂“协”村山谷内发现了大面积11-13世纪摩崖石刻佛像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拉萨杰丁噶石刻造像群进行重新整理、编号、测量、绘制及文献梳理,并从艺术学角度对图像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杰丁噶石刻造像艺术形象精且美,意象深且远,展现了西藏早期宗教艺术审美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杰丁噶石刻 图像 审美
下载PDF
弹性波CT技术在大足石刻岩体破碎带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孔得天 李高 +1 位作者 郑旭辉 石金山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8年第1期35-44,共10页
大足石刻是中国现存的重要石质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有的石刻造像曾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最近,文物保护部门又启动了对危岩体的加固和防渗工程。为确定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岩体中破碎带发育... 大足石刻是中国现存的重要石质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有的石刻造像曾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最近,文物保护部门又启动了对危岩体的加固和防渗工程。为确定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岩体中破碎带发育情况,应用跨孔弹性波CT技术对指定位置的工程岩体进行了探测。CT探测得到的岩体弹性波速成像清楚地揭示了两个钻孔之间岩体中破碎带的规模和产状,与岩体所在的区域地质构造应力场作用协调一致,证明了探测成像结果的可靠性,为大佛湾岩体的渗流和稳定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岩体破碎带 跨孔弹性波CT 波速成像
下载PDF
论汉代建鼓形制与图像配置的汉文化意蕴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敬民 李沁憶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在汉画中,建鼓无论在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抑或在神话仙境和鬼怪传奇等图中,无不体现出它所承载的汉代社会生活与审美旨意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汉画图绘的建鼓形制以及图像配置,均将天、地、人、神、鬼融入同一个场域,勾画出一幅沉雄强... 在汉画中,建鼓无论在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抑或在神话仙境和鬼怪传奇等图中,无不体现出它所承载的汉代社会生活与审美旨意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汉画图绘的建鼓形制以及图像配置,均将天、地、人、神、鬼融入同一个场域,勾画出一幅沉雄强悍、诡异升仙的幻想世界,承载着汉代艺术最深刻的文化意蕴、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建鼓形制 图像配置 艺术价值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南阳汉画像石的龙形象解析
18
作者 陈家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92-94,共3页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龙的造型 图像意义 文化渊源
下载PDF
汉画像石中的“高禖”形象考辨
19
作者 周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高禖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禖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兽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 高禖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禖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兽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图式。汉画像石中的高禖形象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的原始理解,也反映了汉代人当时的原始信仰、宗教生活和社会习俗,展现了对死后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高禖 形象 考辨
下载PDF
中国传统石狮雕刻南北方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鄢光建 倪静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6-78,125,共4页
石雕狮子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通过对大量南方和北方石狮的观察、总结和对比研究,文章对南狮和北狮做了定义,对它们所处的地理区位进行了划分。从石狮身体各个构成部分的细致对比中,总结出南狮与北狮雕刻的差异。由于雕刻方式不同,石狮... 石雕狮子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通过对大量南方和北方石狮的观察、总结和对比研究,文章对南狮和北狮做了定义,对它们所处的地理区位进行了划分。从石狮身体各个构成部分的细致对比中,总结出南狮与北狮雕刻的差异。由于雕刻方式不同,石狮在审美特征上也不相同。南狮注重装饰和细节处理,形象华美,北狮注重气势,造型粗犷,形象威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狮雕刻 南狮 北狮 形象差异 审美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