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an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1
作者 Weihong Qia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7期2069-2092,共24页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an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re phenomena that can be perceived by people. But their interpretation and theoretical study took a long tim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lectricity began wit...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an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re phenomena that can be perceived by people. But their interpretation and theoretical study took a long tim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lectricity began with the discovery of Coulomb’s law in 1785, whil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agnetism began with the discovery of Oersted’s Law in 1820. From the 1850s to the 1870s, Maxwell summarized a set of theoretical equations for electromagnetism based on some laws of predecessors. However, this set of equations contains a few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and empirical concepts, so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physical nature o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and principles. This paper explained that the macro phenomenon of electricity is the separation of unlike charges of new electrons produced by the orthogonal collision of old particles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s. The physical nature of magnetism is the potential energy (magnetic energ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overall orientation of the moving electrons solidly recorded in the material. The physical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describes how change in electric current intensity generates change in magnetic intensity and vice versa through orthogonal interaction of ordered electrons. Thi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does not require th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electromagnetic force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magnetic moments, and magnetic dom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ITY MAGNETISM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rthotropic Collision Unlike charg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下载PDF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s of Electrons, Protons, and Modifying Redundancies in Electro-Magnetism
2
作者 Salama Abdelhady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23年第5期59-72,共14页
When considering electromagnetism, the unit of the Ammeter’s measurement should be limited to its proper unit in “Watt/Volt” which is, according to physical principles, the division quotient of the measured electri... When considering electromagnetism, the unit of the Ammeter’s measurement should be limited to its proper unit in “Watt/Volt” which is, according to physical principles, the division quotient of the measured electrical power by its electrical potential. However, the Ammeter’s reading has also a traditional definition as the rate of flow of electric charges whose unit is “Ampere”. 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 that define the electric charge as energy possessing an electric potential, such traditional definition is wrong as the Ammeter’s reading should, then, has the unit “Watt”. Such duality of the Ammeter’s reading is due to the wrong definition of electric charges as electrons and insertion of the “Ampere”, as a wrong unit of the flow of electric charges. This duality represents a “redundancy” in electromagnetism as the proper Ammeter’s reading, in Watt/Volt, is a unit of entropy of the flowing energy charges. Such redundancy led to further redundancie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magnetism. In this article, it is followed the impacts of inserting the “Ampere” as illogic unit and it is derived the proper modifications of the results of replacing the “Ampere” by its logical substitute “Watt/Volt”. Such modifications lead to a robust definition of the electron as an elementary particle which has an elementary charge of energy 1.602 × 10<sup>-19</sup> Joules and has a negative electric potential of 1 Volt and to a proper definition of the protons as elementary particles which are charged by a similar charge of electron, but it has a positive potential of 1 Volt. Additionally, the electron-volt is properly defined as an elementary charge whose energy is 1.602 × 10<sup>-19</sup> Joules and whose potential is ±1 Volt. Such modifications also lea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magnetic induction and modifying the equations that characterize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ic machines. The truth of such innovative understandings is verified analy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in this 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charge Magnetic Flux Electromagnetic Waves Entropy Field-Conductivities Magnetic Induction
下载PDF
The Spin Torus Energy Model and Electricity
3
作者 David Johnso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9年第6期451-479,共29页
Defining the electron to be a toroidal form of concentrated energy rather than a monopole point-charge, such as used for the Orbital Nuclear Atomic Model (ONAM), leads to a subt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for electricity... Defining the electron to be a toroidal form of concentrated energy rather than a monopole point-charge, such as used for the Orbital Nuclear Atomic Model (ONAM), leads to a subt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for electricity 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The Spin Torus Energy Model (STEM) is used to define the electron and positron, which are then used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electric current generation from battery and induction sources, capacitor charge and discharge, and superconductivity. STEM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free positrons exist within matter, and are equal in importance to electrons: as ONAM makes no provision for positrons within matter, this assertion has wide ranging implications for atomic structure models and 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POSITRON Bitron Electromagnetic Energy Chiral TORUS Induction electricITY electric FIELD Magnetic FIELD Electrostatic charge Static ATTRACTION REPULSION Capacitor Hole Superconductivity
下载PDF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弯道互感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骆强 胥飞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8,共8页
针对采用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汽车内部的能量拾取线圈在转弯过程中互感下降问题,提出使用内嵌入圆形线圈进行补偿,并通过遗传算法、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得到了补偿线圈最优化匝数和统一规格参数。通过搭建COM... 针对采用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汽车内部的能量拾取线圈在转弯过程中互感下降问题,提出使用内嵌入圆形线圈进行补偿,并通过遗传算法、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得到了补偿线圈最优化匝数和统一规格参数。通过搭建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MATLAB/Simulink平台结合的仿真平台和实物实验平台,实验数据证实:在转弯时采用内嵌圆形线圈进行补偿,优化补偿后互感波动保持在±0.4%左右,由于互感波动的平稳,使得电动汽车能量拾取系统电压优化补偿后波动为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无线充电 圆形补偿线圈 弯道互感 电动汽车
下载PDF
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弯道互感跌落研究及改进
5
作者 朱郭福 李建贵 +3 位作者 王隆扬 李强 陈晨 刘珊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8-235,共8页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多采用分段导轨结构实现接力式动态无线充电,但系统在导轨切换处存在较大的互感跌落导致系统传输效率降低且在弯道处更加突出这一问题,建立弯道动态无线充电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原、副线...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多采用分段导轨结构实现接力式动态无线充电,但系统在导轨切换处存在较大的互感跌落导致系统传输效率降低且在弯道处更加突出这一问题,建立弯道动态无线充电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原、副线圈互感与偏转角度的关系,提出1种弯道处导轨发射线圈的改进结构并进行仿真分析,搭建基于共振磁耦合的弯道动态无线充电平台并进行实验。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型导轨发射线圈结构后无线充电系统互感跌落现象显著减小,在偏移角度最大处系统传输效率提升了8.66%,验证了改进型线圈结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态无线充电 弯道 互感跌落 改进线圈结构
下载PDF
一种模态局域化感应式MEMS电场传感器设计
6
作者 刘语斐 彭春荣 +9 位作者 刘向明 高雅浩 彭思敏 厉嘉程 王俊鹏 毋正伟 任仁 韩炎晖 程千钉 张卫红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7,共6页
文中设计一种基于模态局域化效应的新型电荷感应式MEMS电场传感器,利用弱耦合谐振系统中的模态局域化现象所产生的大振幅比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传感器敏感结构为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系统,通过加入屏蔽盖板的方式屏蔽敏感结构上方一侧... 文中设计一种基于模态局域化效应的新型电荷感应式MEMS电场传感器,利用弱耦合谐振系统中的模态局域化现象所产生的大振幅比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传感器敏感结构为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系统,通过加入屏蔽盖板的方式屏蔽敏感结构上方一侧电场,以未屏蔽端谐振器与屏蔽端谐振器感应电流之比作为输出。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确定了传感器的关键指标,并完成了传感器工艺制作及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灵敏度为0.119 m/kV,线性度为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电场传感器 电荷感应 模态局域化
下载PDF
无线充电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刘海凤 唐家翔 +1 位作者 李越南 施兵 《蓄电池》 CAS 2024年第4期191-195,共5页
基于新型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技术阐述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以及目前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分析讨论了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对电池性能产生的相关影响。
关键词 绿色出行 电动自行车 有线充电 无线充电 电池性能 电磁感应 磁场共振 无线电波 电场耦合
下载PDF
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线圈特性对充电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杨夏喜 黄莹 +1 位作者 王猛猛 王小飞 《日用电器》 2024年第5期59-64,100,共7页
探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电动自行车充电有线、无线方式的特点。介绍电动自行车的无线充电原理,分析线圈特性在无线充电系统的影响。基于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平台,对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仿真,并着重分析系统中线圈的部分特性。仿真系统... 探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电动自行车充电有线、无线方式的特点。介绍电动自行车的无线充电原理,分析线圈特性在无线充电系统的影响。基于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平台,对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仿真,并着重分析系统中线圈的部分特性。仿真系统着重针对线圈的形状、轴向距离、水平偏移特性,以线圈互感为切入点进行仿真分析,并将数据整理成图表,直观的表现出线圈特性对无线充电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系统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仿真,由仿真结果可知,无线充电系统中的线圈特性对整个系统的电能传输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设计无线充电系统中的线圈,可以有效的提升无线充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 无线充电 线圈特性 充电效率 COMSOL Multiphysics 互感
下载PDF
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的仿真研究
9
作者 黄莹 杨夏喜 +1 位作者 王猛猛 王小飞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9期137-140,共4页
研究当下电动自行车充电环境,结合无线充电的发展势头,分析电动自行车的无线充电原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平台,对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仿真并分析其电磁辐射。仿真系统在尺寸、材料、空间位置以及电气参数上对标市面上成熟的电动... 研究当下电动自行车充电环境,结合无线充电的发展势头,分析电动自行车的无线充电原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平台,对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仿真并分析其电磁辐射。仿真系统在尺寸、材料、空间位置以及电气参数上对标市面上成熟的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装置,赋予实际充电参数后,对装置产生的磁场感应强度进行三维分析。对比如今国际、国内有参考价值的电磁辐射标准,对仿真的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值进行分析。仿真系统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由仿真结果可知,仿真系统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都在国际、国内标准的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 无线充电 电磁辐射 COMSOL Multiphysics 磁场感应强度
下载PDF
具有无线测温功能的带电换表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庄宇峰 孙宇 +1 位作者 苏新 行鸿彦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1,共8页
为减少停电换表对用户产生的用电影响,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用户用电体验,设计了一种具有无线测温功能的带电换表控制装置。该装置由带电换表装置、感应取电设备以及无线测温模块3个部分组成。可在带电的情况下辅助更换用户的低压三相电表,... 为减少停电换表对用户产生的用电影响,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用户用电体验,设计了一种具有无线测温功能的带电换表控制装置。该装置由带电换表装置、感应取电设备以及无线测温模块3个部分组成。可在带电的情况下辅助更换用户的低压三相电表,平衡三相电路相序,并利用温度传感器以及无线收发器实现相应的无线测温功能。经过实验验证,带电换表控制装置的电流电压平均检测误差小于0.1%,所设计的感应取电模块在低压下也可以满足低功耗测温需求,能有效地解决电池有限容量引起的传感器短寿问题,同时设备经过验证满足国家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电表 相序检测 无线测温 感应取电
下载PDF
互感平滑过渡的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三角对接磁路机构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伯军 赵书泽 夏晨阳 《广东电力》 2023年第7期13-21,共9页
为实现分段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磁路切换过程中的互感平滑过渡,提出一种用于分段导轨线圈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平滑过渡的三角对接磁路机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每个原边分段导轨在切换区采用三角形对接模式过渡,同时在切换对接区增加绕线... 为实现分段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磁路切换过程中的互感平滑过渡,提出一种用于分段导轨线圈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平滑过渡的三角对接磁路机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每个原边分段导轨在切换区采用三角形对接模式过渡,同时在切换对接区增加绕线匝数。首先定义该磁路机构的参数,并建立互感耦合模型,其中最重要的2个参数是对接角度θ和切换区与运行区线圈匝数比ζ。其次,通过仿真建模,分析并对比新型磁路机构在不同参数下的互感耦合特性。然后,提出一种磁路参数的优化方法,根据该方法求出互感平滑性最优时θ和ζ分别为70.65°和1。最后,使用上述参数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互感值的波动范围为±4.14%,且实验值与理论值的误差为2.05%,成功地实现了互感平滑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态无线充电 三角对接磁路机构 互感 优化
下载PDF
资源共享模式下多中心共同配送电动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勇 李慧星 +2 位作者 罗思妤 周景欣 许茂增 《系统管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9-1141,共23页
针对电动车辆路径优化在充电站共用和车辆共享相结合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充电站和电动车在多服务时间段内共享以及多中心间的集中运输调度策略,研究了基于资源共享的多中心共同配送电动车辆路径优化问题。首先,构建了包含电动车租赁成... 针对电动车辆路径优化在充电站共用和车辆共享相结合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充电站和电动车在多服务时间段内共享以及多中心间的集中运输调度策略,研究了基于资源共享的多中心共同配送电动车辆路径优化问题。首先,构建了包含电动车租赁成本、电量消耗成本、服务成本、违反时间窗惩罚成本的运营成本最小化和电动车使用数最小化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其次,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考虑客户地理位置和需求时间窗的3D-K-means时空聚类算法,提出一种基于Clarke-Wright(CW)节约算法的多目标粒子群(MOPSO)混合算法(CW-MOPSO)。该混合算法集成了CW节约算法生成的初始解,并在MOPSO中设计了充电站插入策略、外部存档更新策略和资源共享策略,提高了帕累托优化解的质量。再次,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多目标遗传算法和多目标梯度进化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CW-MOPSO混合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结合重庆某物流企业的实际数据对资源共享模式下多中心共同配送电动车辆路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电动车在充电站的排队等待时间存在不确定性、电动车电量消耗和速度呈阶梯性关系以及不同资源共享模式下多中心共同配送的运营成本、电动车使用数、电量消耗和充电站使用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充电站排队、其余充电站不排队场景下存在部分电动车为了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会选择较远距离的充电站进行充电的情景,进而增加了电动车的行驶距离并存在较高的客户延迟服务惩罚成本;而当不同服务时间段电动车具有不同速度状态时,电动车的电量消耗在长距离匀速行驶过程中比多次不同速度状态短距离行驶的电量消耗更少。此外,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实现多中心共同配送线路中充电站的共享、电动配送车辆的共享调度以及合理的电动车辆路径优化,并在有效提高多中心共同配送网络运营效率的同时降低物流运营成本,为城市物流配送企业进行充电站的合理化配置和电动配送车辆路径优化调度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共享模式 多中心共同配送 电动车辆路径 充电站 CW-MOPSO混合算法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变压器油中液滴荷电状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华 周爽 +3 位作者 刘漓枢 张国治 黎大健 麻守孝 《电气应用》 2023年第10期43-48,I0004,共7页
为了研究电场作用下液滴荷电效应对其形变的影响,对油中液滴表面电荷状态开展了理论研究,并借助仿真建模软件搭建典型油道模型,模拟了外加电场条件下分散相液滴的表面电荷密度分布,获得了液滴表面电荷的变化趋势图及其表面所受的电场力... 为了研究电场作用下液滴荷电效应对其形变的影响,对油中液滴表面电荷状态开展了理论研究,并借助仿真建模软件搭建典型油道模型,模拟了外加电场条件下分散相液滴的表面电荷密度分布,获得了液滴表面电荷的变化趋势图及其表面所受的电场力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静置于油中的水分子由于“H+”优先取向,水滴带有正的初始表面电荷。随着电场强度不断增大,表面电荷密度呈现正增长趋势。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电场下液滴的运动变形行为,可以进一步完善油中含有液滴时引起的放电机理,为变压器稳定运行提供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 电荷感应 水滴变形 电场
下载PDF
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郑栋 张义军 +2 位作者 孟青 吕伟涛 易笑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8-263,共16页
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 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活动突然减少,之后的活跃期产生了更多的闪电,其中一部分处于云砧区。闪电活动峰值超前降雹5 min左右,闪电活动中的地闪仅占6.16%,但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达20%,且降雹前的正地闪比例较降雹后要高,降雹发生后,正地闪很少发生。降雹阶段,参与放电的主要电荷区表现为反极性结构,-40℃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负电荷区,-15℃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在正电荷区之下,短暂存在一个较弱的负电荷区。降雹结束后,电荷结构经历了持续的快速调整过程,在第2次闪电活跃期,参与放电的主要区域表现为正常的三极性结构,即上正-中负-下正,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此三极性结构出现倾斜。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的特征与雷暴云内的动力、微物理过程紧密相关。文中对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具有强烈上升气流的灾害性天气可能更易形成反三极性的电荷结构,并在下部两个电荷区的作用下产生较多的正地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电荷结构 非感应起电机制 双向先导传输
下载PDF
电动汽车新型感应充电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民生 王耀南 +1 位作者 张细政 李建奇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9-724,740,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无接触感应充电系统及其电路拓扑结构,建立了基于互感理论的一次侧与二次侧的等效电路模型。分别为单负载和多负载系统推导出一次电路及二次电路的参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系统向负载传输的功率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关...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无接触感应充电系统及其电路拓扑结构,建立了基于互感理论的一次侧与二次侧的等效电路模型。分别为单负载和多负载系统推导出一次电路及二次电路的参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系统向负载传输的功率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充电功率控制电路,提出了恒压、恒流等智能充电控制方法。采用pspice电路模型对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感应充电 功率控制
下载PDF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6
作者 高大威 王硕 杨福源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14-327,共14页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WCT)是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非直接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具有运行安全﹑充电智能﹑配置灵活等优点。本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体系﹑类别与技术特点进行了综述。其研究热点包括:电力电子拓扑结构﹑磁耦合元...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WCT)是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非直接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具有运行安全﹑充电智能﹑配置灵活等优点。本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体系﹑类别与技术特点进行了综述。其研究热点包括:电力电子拓扑结构﹑磁耦合元件结构﹑能量传输水平﹑建模思路﹑生物安全等,对上述热点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概述了相关汽车企业与实验室的实用化成果。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电力电子拓扑结构与控制算法的创新与优化﹑生物安全以及新材料应用等,而应用趋势则包括:行进状态充电﹑辅助驾驶和V2X(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V2G)﹑车辆到住宅(Vehicle-to-Home,V2H)等)双向电能传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无线充电技术(WCT) 无线电能传输 电力电子 感应耦合 磁谐振耦合
下载PDF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7
作者 王振亚 王学梅 +1 位作者 张波 丘东元 《电源学报》 CSCD 2014年第3期27-32,共6页
主要介绍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然后介绍了两种主要的无线充电技术,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和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提高电动汽车... 主要介绍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然后介绍了两种主要的无线充电技术,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和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传输效率的措施,并讨论了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无线充电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下载PDF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鑫 贾二炬 范兴明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1,155,共5页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低噪声、零排放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接触式充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对电动汽车采用无线充电技术更加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三种常...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低噪声、零排放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接触式充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对电动汽车采用无线充电技术更加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三种常用的无线充电技术,描述了国内外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总结了感应耦合式和磁耦合谐振式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WPT技术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中的发展方向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充电 电动汽车 感应耦合 磁耦合谐振
下载PDF
闪电初始放电阶段亚微秒电场变化波形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冬杰 郄秀书 +2 位作者 杨静 王俊芳 王东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5-656,共12页
本文选取2008年西藏羊八井地区与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仪观测资料,对云闪起始阶段和地闪预击穿阶段亚微秒电场变化波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云闪还是地闪,初始阶段快电场变化波形均表现为一系列脉冲... 本文选取2008年西藏羊八井地区与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仪观测资料,对云闪起始阶段和地闪预击穿阶段亚微秒电场变化波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云闪还是地闪,初始阶段快电场变化波形均表现为一系列脉冲形式,且以归一化幅值小于0.5、脉冲宽度小于等于10μs的窄脉冲为主;同低海拔地区相比,高原地区地闪预击穿阶段脉冲总数相对较高,窄脉冲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幅值可与首次回击峰值相比拟的双极性大脉冲的发生比例较低。在统计的基础上,对产生双极性脉冲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较大的电流传输速度和电流衰减长度,是导致双极性大脉冲波形幅值远大于其它脉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初始放电阶段 亚微秒电场变化 下部正电荷区(LPCC) 传输线模型
下载PDF
电动汽车非接触充电负载自适应控制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爽 刘秀兰 +2 位作者 李香龙 迟忠君 陈建树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5-379,共5页
在电动汽车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系统中,电能接收端电路需要恒定的等效负载以保证系统运行在最大效率点。为此,针对电动汽车在恒流或恒压的充电模式中充电功率实时变化导致等效电阻无法保持恒定的问题,提出一种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负... 在电动汽车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系统中,电能接收端电路需要恒定的等效负载以保证系统运行在最大效率点。为此,针对电动汽车在恒流或恒压的充电模式中充电功率实时变化导致等效电阻无法保持恒定的问题,提出一种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负载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恒流恒压充电方式,通过制定参数初始匹配和负载自适应调节2个阶段的控制策略,将电池的充电电压、电流以及功率进行离散化分段控制;通过改变三相整流装置输出电压,间接改变非接触充电电能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实现充电功率的实时变化;基于直流降压电路输入端电压和电流的比值,通过实时改变占空比信号,以保持电能接收端等效负载不变。该方法在兼顾电池充电时间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确保系统工作在最大效率点。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非接触充电 电磁感应 最大效率点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