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Precepts,Rules and Ethic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1
作者 Jin Yingkun Arthur(翻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第6期83-103,共21页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istocra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family precepts,rules,and eth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istocra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family precepts,rules,and ethics on children’s education.I believe that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family precept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study within the family,which promoted virtues like loyalty,filial piety,diligence,frugality and modesty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The rise and fall of Tang Dynasty famili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mily precepts,rules,ethics,and learning.Famous and respectable families often regarded these traits as important means to maintain the family’s status,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cholarship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s a“carry-on treasure”has become a common belief among scholars 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ducating Chinese society,enriching our culture,and keeping society in 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dynasty family ethics family precepts family rules family learning children’s education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汉唐百戏杂技的变异与融通
2
作者 董迎春 张艳秋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0期113-122,共10页
先秦时期的百戏杂技属于俗乐,主要承担娱乐功能,难以与雅正之声相抗衡。汉代通西域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文明互鉴提供了直接动力,在开放、包容、创新的民族精神指引下,中原地区与丝绸之路沿线诸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先秦时期的百戏杂技属于俗乐,主要承担娱乐功能,难以与雅正之声相抗衡。汉代通西域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文明互鉴提供了直接动力,在开放、包容、创新的民族精神指引下,中原地区与丝绸之路沿线诸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百戏杂技的文化外交功能被发掘出来,成了可以与雅乐相抗衡的民俗艺术。这种交流极大地改变了此前百戏的表演特征和内容,汉唐百戏杂技将异域文化元素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相融合,形成了重“祥瑞”“典雅”“恢弘”的艺术特色,重谈汉唐百戏文化交融与当代杂技作为外交纽带的传承与呼应关系,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从古至今坚持走出去的精神内涵与“融通”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汉唐百戏杂技 变异 融通
下载PDF
杨简《慈湖春秋解》的宋学旨趣
3
作者 朱汉民 鲁晓聪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5,F0002,共9页
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 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以及对王权的维护。同时,杨简认为以尊王为代表的众“道”具足于《春秋》,故他视《春秋》为明“道”之书,并揭示其“是非不相掩”的特点。在挖掘《春秋》之“道”时,杨简采取“以心释《春秋》”的方式创通经义,不但对三传及历代研治《春秋》之人皆有评判取舍,而且他摆脱“理”的约束,径以“心”为评判是非之标准。《慈湖春秋解》作为宋学中心学一派鲜有的《春秋》经解著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学一派的《春秋》诠释取向和《春秋》宋学的时代特色,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春秋解》 宋学 以心解经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4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初唐四杰的“文原五经”观
5
作者 崔德全 任竞泽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初唐四杰是活跃于唐高宗、武后时期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初唐四杰虽年辈略有不同,但其生活道路与思想观念却十分相似,其文章本源论也大略相同。初唐四杰所说的“文章”,既包含篇制短小的诗、赋、论、记等单篇作品,也包含篇幅较... 初唐四杰是活跃于唐高宗、武后时期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初唐四杰虽年辈略有不同,但其生活道路与思想观念却十分相似,其文章本源论也大略相同。初唐四杰所说的“文章”,既包含篇制短小的诗、赋、论、记等单篇作品,也包含篇幅较大的经、史、子等类著作。在文章本源这个问题上,初唐四杰一致认为“文本于经”,即后世文章皆起源于儒家“五经”。初唐四杰“文本于经”的观念,是由他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所决定的。在初唐四杰的引领下,初唐文风始变,大唐之气象风格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四杰 文章 文本于经 儒家思想
下载PDF
依山挟水——唐华清宫山水格局研究
6
作者 赵忆 许超然 刘庭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4-14,共11页
通过梳理唐都长安周边宏观层面上大山大水的地理形势,论述华清宫在京畿山水格局中的地位,辅以同时期山水画、壁画等反映出的山水格局,结合华清宫及昭应城舆图、地理志等探析其审美特征。利用ArcGIS与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DEM高程图... 通过梳理唐都长安周边宏观层面上大山大水的地理形势,论述华清宫在京畿山水格局中的地位,辅以同时期山水画、壁画等反映出的山水格局,结合华清宫及昭应城舆图、地理志等探析其审美特征。利用ArcGIS与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DEM高程图中的地理信息数据,绘制相应图形论证华清宫与周边山水的相互关系,探明华清宫山水格局下的政治内涵。利用文献考古结合地理信息数据的景观考古研究方法有助于补充华清宫研究中文字记录的缺失,证明设计思想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契合,并将其山水格局总结为“山-苑-宫-城-水”一体的“依山挟水”的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唐华清宫 山水格局 文献考古 景观考古
下载PDF
唐懿宗朝试赋研究
7
作者 郭家琦 王亚楠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试赋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唐代试赋的研究考证材料众多,但论者多以其程式化的体制、颂圣化的内容而忽视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人文精神。通过对唐懿宗朝6场试赋的赋题、赋韵、赋文、赋体、主考官等因素分析,发现6... 试赋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唐代试赋的研究考证材料众多,但论者多以其程式化的体制、颂圣化的内容而忽视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人文精神。通过对唐懿宗朝6场试赋的赋题、赋韵、赋文、赋体、主考官等因素分析,发现6场试赋既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学、史学价值,也具有崇儒宗经的文化导向、帝德建构的文化精神和朋党斗争的时代内涵。唐懿宗朝6场试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后人了解晚唐士人思想、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懿宗 试赋 崇儒宗经 帝德建构 朋党斗争
下载PDF
唐代经学教材修订钞刻沿革考述
8
作者 赵棚鸽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唐代经学教材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宗以前异说并存,杂乱无章。太宗朝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孔颖达又详作注疏,唐代经学教材遂完成统一。因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晚唐经学教材再度出现异文杂说,代宗朝张参等又考订《五经》文字,并誊... 唐代经学教材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宗以前异说并存,杂乱无章。太宗朝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孔颖达又详作注疏,唐代经学教材遂完成统一。因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晚唐经学教材再度出现异文杂说,代宗朝张参等又考订《五经》文字,并誊录于太学论堂屋壁之上。文宗朝又移刻于坚木,之后郑覃主事,再移刻于石,是为唐石经。唐代经学教材的每一次修订都充满异议和争论,但每一次成功修订都是对经学地位的一次有力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经学教材 修订沿革
下载PDF
唐代的书法世家 被引量:1
9
作者 介永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唐代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兴盛期,不仅涌现出许多书法名家,而且形成了不少书法世家。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既与毛笔手工书写的时代大背景相关,又与唐代尚好书法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书法是唐代士族普遍注重的家学,成为士族保持优良门... 唐代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兴盛期,不仅涌现出许多书法名家,而且形成了不少书法世家。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既与毛笔手工书写的时代大背景相关,又与唐代尚好书法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书法是唐代士族普遍注重的家学,成为士族保持优良门风的基本要求。唐代书法世家是士族保持家学和门风的结果,以唐前期最为繁盛。唐代中后期,随着士族“衣冠荡析”,门风废替,家学零落,书法世家也渐渐衰落。唐代书法世家承前启后,在笔法传承中发挥了接力作用,他们为法书名品的守护和递藏作出了积极贡献,还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碑志佳作,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书法 世家 士族 家学 文化传承
下载PDF
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孙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共8页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风和家学是家族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目,是实现家族门第世代传承的核心要素。世家大族对于《孝经》与三《礼》的研习与传承,推动了《孝经》与三《礼》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养成了士族子弟孝友之内行的家族风操。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之间的相互因袭,再加上儒家经学与士族门第之间存在的天然亲和力,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家族的核心思想信仰,儒家经学成为家族的核心家学内容。世家大族在家训中所秉持的教人之方与为人处世之道,同样是以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核心,并落实在家族子弟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传习,延续了因官学兴废而时有中断的官方经学传承,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经学 家族 家风 家学 家训
下载PDF
口传艺术“楚调唐音”歌吟词的音声意韵研究
11
作者 江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94-99,共6页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是我国传统吟诵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诗歌同体”“诗以歌传”是中国文学一个独特而又漫长的文化景观。歌吟的古雅音韵在世代传薪中建构了其特有的声音景观和审美意趣,通过以词为载体的歌吟音...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是我国传统吟诵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诗歌同体”“诗以歌传”是中国文学一个独特而又漫长的文化景观。歌吟的古雅音韵在世代传薪中建构了其特有的声音景观和审美意趣,通过以词为载体的歌吟音乐形态的分析,探寻歌吟中词的吟唱规律及其音声意韵的艺术观念,以丰富传统吟诵音乐形态的地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艺术 “楚调唐音”歌吟 音乐形态 音韵
下载PDF
唐代茶器及其组合研究
12
作者 徐晶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7,共8页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时期,备茶和饮茶的程序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可分为采茶、烘焙、碾茶、贮茶、煮茶、品(饮)茶等环节,备茶和饮茶器具也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成为专用茶器。经研究发现,多数茶器在不同的制茶工序中为成组使用...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时期,备茶和饮茶的程序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可分为采茶、烘焙、碾茶、贮茶、煮茶、品(饮)茶等环节,备茶和饮茶器具也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成为专用茶器。经研究发现,多数茶器在不同的制茶工序中为成组使用或出现,因而,本文主要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涉茶绘画,推测唐代茶器在不同工序中对应的茶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茶器组合 《茶经》 考古
下载PDF
以汉唐舞《踏歌》为例谈古代舞蹈形式“踏歌”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依依 《民族艺林》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汉唐古典舞《踏歌》是北京舞蹈学院创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女子群舞,是编导孙颖先生通过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编创而成的,蕴含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形态。作品《踏歌》既是历史的综合形态体现,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的集中展现,更... 汉唐古典舞《踏歌》是北京舞蹈学院创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女子群舞,是编导孙颖先生通过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编创而成的,蕴含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形态。作品《踏歌》既是历史的综合形态体现,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的集中展现,更是古代审美在现代肢体语言上的创造性复现。本文以最初版的《踏歌》为基础,剖析其独有的时代审美特性及典型特征。并结合作品的传播,兼谈“踏歌”这一古老歌舞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古典舞 踏歌 魏晋南北朝 传统文化 传承
下载PDF
唐代植物纹样与莫里斯纹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姚君 齐江华 安金芳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6期168-170,共3页
欧洲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内涵十分丰富。威廉·莫里斯作为欧洲艺术和设计领域的代表,其作品在现代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中国文化曾经对莫里斯图案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唐代植物... 欧洲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内涵十分丰富。威廉·莫里斯作为欧洲艺术和设计领域的代表,其作品在现代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中国文化曾经对莫里斯图案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唐代植物装饰纹样与威廉·莫里斯的纹样设计作品在艺术特征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从设计理念、设计特色等方面对莫里斯纹样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图案分类、构图特点、色彩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唐代植物纹样的艺术特征,并最终深入挖掘到现代设计的运用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莫里斯 唐代纹饰 植物装饰纹样 秩序感 师法自然
下载PDF
朝鲜朝初期文人群体的唐宋诗观研究
15
作者 朴哲希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2期124-130,159,共8页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们对唐风宋韵的理解不断深化,遂提出以“气”来分唐界宋,且其诗文作品亦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之后,随着海东江西诗派等学宋派以及南孝温、金时习、金净、李胄等学唐先驱的出现,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态度的转变在15世纪末逐渐凸显出来,其围绕应当“学唐”还是“学宋”见解各异,争执不休,为朝鲜朝中期“唐宋诗之争”的正式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初期 学唐 学宋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唐代童蒙“认知”教育解析——以“九愚”为中心
16
作者 金滢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0-33,共14页
考释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九愚”的含义,解析其文化内涵,对深度解析其与唐代童蒙教育、家教的关系颇为重要。“九愚”行为可分为三类:耽酒逐色、求财不足、好衣薄德、悭贪恡惜是背离儒家重德轻物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偏差“愚”行;自... 考释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九愚”的含义,解析其文化内涵,对深度解析其与唐代童蒙教育、家教的关系颇为重要。“九愚”行为可分为三类:耽酒逐色、求财不足、好衣薄德、悭贪恡惜是背离儒家重德轻物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偏差“愚”行;自谈己善、好说他人、妒嫉胜己则是言语不善方面的“愚”行;行恶不虑、被辱不耻反映的是知过不改,不明事理的“愚”行。《武王家教》不仅将“九愚”行为判定为认知方面的偏差,而且也是造成“人命长短不等”和个人身份贵贱的影响因素。因此,子弟应该远离酒色、重德轻物、谨言慎行、谦虚礼让、知耻后勇、积善弃恶,杜绝“九愚”行为,建立良好的“认知”观念,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达到修身、立身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蒙书 《武王家教》 唐代 “九愚” “认知”教育
下载PDF
唐宋时期王羲之书帖在习字教育中的运用
17
作者 任占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2-52,共11页
敦煌吐鲁番等文献中《千字文》《尚想黄绮帖》《兰亭序》写本的大量留存,是唐代重视王羲之书法以及习字教育兴盛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原文化西渐的体现。这三种书帖的习字常常出现在同一写本中,说明三者的学习时间相近,可能构成了习字教材... 敦煌吐鲁番等文献中《千字文》《尚想黄绮帖》《兰亭序》写本的大量留存,是唐代重视王羲之书法以及习字教育兴盛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原文化西渐的体现。这三种书帖的习字常常出现在同一写本中,说明三者的学习时间相近,可能构成了习字教材的组合,反映了当时的习字教育制度。三者的习字步骤相同,都是先顺朱,再临帖。不过通过三者的性质及写本的书写情况,可知《千字文》的学习时间在前,《尚想黄绮帖》《兰亭序》依次后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敦煌吐鲁番文献 王羲之书贴 习字顺序 习字组合
下载PDF
论唐代议文的经义逻辑
18
作者 刘志强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6期127-138,共12页
传统社会主要受儒家精神笼罩,唐代政治、学术、文学也不例外。“议文”与唐代“集议制度”关系密切,写作上遵循的是儒家经义逻辑。唐人以儒家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义作为权威依据,共同使用、维护、巩固儒家话语体系。议者通过引用、阐释... 传统社会主要受儒家精神笼罩,唐代政治、学术、文学也不例外。“议文”与唐代“集议制度”关系密切,写作上遵循的是儒家经义逻辑。唐人以儒家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义作为权威依据,共同使用、维护、巩固儒家话语体系。议者通过引用、阐释、类比、折衷以及分层次等方法使用经义来进行说理和构建观点,作为议文的主要论证方式。议文经义逻辑的讨论,可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上“文学”的讨论提供视角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文 唐代议文 儒家经典 经义逻辑
下载PDF
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博 仝芳洁 +4 位作者 高程熙 刘森林 罗寰 郭宪立 李荷莲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利用知识仓库建设管理系统平台(TPI),系统收集、整理、识别、归纳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的各种传本、校刊本、注释本,完成《黄帝内经》古籍数据库中汉唐时期的古籍建设。方法:将汉唐时期《黄帝内经》不同版本转换为PDF格式,录... 目的:利用知识仓库建设管理系统平台(TPI),系统收集、整理、识别、归纳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的各种传本、校刊本、注释本,完成《黄帝内经》古籍数据库中汉唐时期的古籍建设。方法:将汉唐时期《黄帝内经》不同版本转换为PDF格式,录入数据库,建立汉唐时期《黄帝内经》传本系统。结果:完成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著录47本,收录《黄帝内经》各种古籍版本12种,分别进入《黄帝内经》古籍数据库中的通行本、注释本和校勘本类别中。结论:建立《黄帝内经》古籍数据库,为保存汉唐时期《黄帝内经》珍稀善本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黄帝内经 数据库 TPI平台 中药古籍
下载PDF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被引量:7
20
作者 舒大刚 吴龙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3,共9页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易》《老》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今古兼治,扬马击郑,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经学 巴蜀 汉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