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S OF TERRESTRIAL HEAT FLOWIN LONGITUDINAL AND LATITUDINAL DIRECTIONS——REVIEW OF CONTINENTAL HEAT FLOW DATA FROM CHINA,JAPAN AND ITS SURROUNDINGS AND THE UNITED STATES
1
作者 黄少鹏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9期761-765,共5页
The distribution of near-surface heat flow depends on not only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but also the various temporary and/or local therm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shallow depths and on the su... The distribution of near-surface heat flow depends on not only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but also the various temporary and/or local therm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shallow depths and on the surface. Different factors could affect the geothermal field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rmal perturb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HEAT flow longitudinal and latitudinal variation 1°×1° grid.
原文传递
国内外单纵轴流脱粒系统喂入技术研究现状
2
作者 刘晓飞 王帅勇 +3 位作者 杜鹏 赵子龙 魏志松 段国臣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3年第5期10-15,共6页
大型高效联合收获机大都采用纵轴流脱粒系统。为了提高我国联合收获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我国纵轴流联合收获机的发展进程,系统概述了单纵轴流脱粒系统的工作流程及总体布置形式,针对单纵轴流脱粒系统的喂入问题现状及形成原因... 大型高效联合收获机大都采用纵轴流脱粒系统。为了提高我国联合收获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我国纵轴流联合收获机的发展进程,系统概述了单纵轴流脱粒系统的工作流程及总体布置形式,针对单纵轴流脱粒系统的喂入问题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国内外单纵轴流脱粒系统的喂入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为我国研发高性能、高效率的单纵轴流式联合收获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获机 脱粒系统 纵轴流 喂入问题
下载PDF
全球空间测地站矢量场对板块运动的描述及地幔的经、纬向流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宗晋 任金卫 张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13,共9页
从 2 0 0 1年IERS公布的ITRF参考框架系下的 4 32个空间测地站中以面积平均随机选用了111个站 ;这些点的站速度矢量图描述了北半球欧亚 (EA)、北美 (NA)和北太平洋 (NP)三大板块的运动态势 :以北大西洋洋脊为轴 ,欧亚板块向NE—E—SE运... 从 2 0 0 1年IERS公布的ITRF参考框架系下的 4 32个空间测地站中以面积平均随机选用了111个站 ;这些点的站速度矢量图描述了北半球欧亚 (EA)、北美 (NA)和北太平洋 (NP)三大板块的运动态势 :以北大西洋洋脊为轴 ,欧亚板块向NE—E—SE运动 ;北美板块向NW—W—SW运动 ,呈绵羊角式张裂运动 ,两者在大西洋两侧的N向运动越过极区后 ,汇集指向阿留申 ;北太平洋板块以超过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 6倍左右的速度向NWW运动 ,与欧亚板块呈正面碰撞型关系 ,表现为大洋壳的深俯冲与大陆壳仰冲 ;北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以圣安德烈斯断层为界呈剪切拉张型关系。文中描述了南半球南美 (SA)、非洲 (AF)、阿拉伯 (AR)、印—澳 (IN—AU)和东南太平洋 (SP)的运动态势 :以东南太平洋洋脊为轴 ,其东侧的纳兹卡 (NZ)板块高速向东运动 ,而其前方的南美、非洲、阿拉伯和印—澳等板块则向NE—NNE运动 ,速度依次增高 ,可能与其间的大西洋洋脊、印度洋洋脊和红海裂谷张裂的正、反向叠加作用有关。西南太平洋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东北缘和东缘均呈强碰撞强剪切型运动关系 ,而纳兹卡板块与北美板块呈追尾型运动关系。南极板块 (Ant)从环南极洋脊的东南太平洋段为起点向南运动 ,过南极后继续向北、向非洲、印度洋方向运动 ,并略显右旋。上述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空间测地站 矢量场 地幔 纬向流 经向流
下载PDF
全球GPS矢量场的分区描述及规律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宗晋 张进 +1 位作者 任金卫 李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89-1100,共12页
以平均选择的GPS站点运动年速率编制了全球板块运动矢量场,从而揭示了以下几点规律:1从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西北太平洋岛弧带,欧亚大板块总体呈现顺时针宽弧形运动;2从北大西洋洋脊西侧直至美洲大陆西边缘,北美大板块呈现反时针宽... 以平均选择的GPS站点运动年速率编制了全球板块运动矢量场,从而揭示了以下几点规律:1从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西北太平洋岛弧带,欧亚大板块总体呈现顺时针宽弧形运动;2从北大西洋洋脊西侧直至美洲大陆西边缘,北美大板块呈现反时针宽弧形运动;3从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克马德克—新西兰一线,非洲板块和印—澳板块一并呈现从北东指向渐变为北北东指向的运动;4东南太平洋洋脊西侧太平洋板块总体向北西西方向运动;5东南太平洋脊东侧海底大小板块总体向北东东运动;6南美洲整体向北运动;7北极区总体向太平洋北缘运动;南极洲总体向大西洋区运动,并有分裂—对旋迹象。分析上述运动的分区展布,可推论以下几点运动动力学的认识:1拖动全球板块一级运动势态的地幔流可分解为由南极区向北的径向流与由大西洋洋脊和东南太平洋洋脊的东西两侧纬向流的二元动力联合作用,从而造成全球性指向北东和北西的斜向运动;2以重力大地水准面所展现的低阶双重非对称的地球,是引导表壳发育张裂洋脊带和汇聚俯冲带的力学条件;3沿赤道两侧不协调运动带呈现压扭、张扭的复杂变动除了南半球与北半球地幔流在运动指向和速度的差异而造成之外,还可能与地球质心的偏心和南、北半球自转速度的差异变化有关;4南极洲相对环南极洋脊的偏极分流运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造成三大洋脊在全球表壳的分布、全球深俯冲带仅仅在环太平洋边缘带内发育、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板块径向、纬向运动有整体性差异等问题的原因。造成上述现象是与地球整体的双重不对称性有关,即北、南半球和0°/180°半球的缩、胀和快、慢的双重非对称,而这种双重不对称性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热状态、运动状态以及质量分布等原因造成的,我们认为以重力大地水准面所展现的低阶双重非对称的地球表壳,既是约束地幔流的上边界条件,又是引导表壳发育张裂带的力学条件,目前地球表面的这些一级构造因素并不是随意造成的,它们有着深刻的地球物理背景。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双重非对称畸形壳体的构造力学背景,根据GPS资料建立了地球热流驱动的地幔经、纬向一级对流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矢量场 地球双重不对称性 地球低阶大地水准面 赤道不协调带 地幔经纬向流 自转差 质心
下载PDF
油菜联合收获机集成式纵轴流脱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海同 万星宇 +2 位作者 王华 蒋亚军 廖庆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116,共9页
针对油菜联合收获机链耙式输送器结构复杂、输送路程长、存在堵塞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集成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将强制喂入装置与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合二为一,二者呈"T"字形垂直排布,取代传统的链耙式输送器,依靠强制喂入装置... 针对油菜联合收获机链耙式输送器结构复杂、输送路程长、存在堵塞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集成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将强制喂入装置与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合二为一,二者呈"T"字形垂直排布,取代传统的链耙式输送器,依靠强制喂入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实现油菜输送、抓取、脱粒分离功能。依据集成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工作过程,确定了强制喂入轮和纵轴流脱粒滚筒直径和转速等主要参数。试验表明,喂入量为2.0 kg/s,强制喂入轮转速在300~450 r/min时,该装置脱粒油菜的夹带损失率低于1.31%;强制喂入轮转速为400 r/min、喂入量在1.0~2.5 kg/s时,夹带损失率低于1.18%,符合油菜脱粒分离装置的设计指标。田间试验表明集成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可适应油菜联合收获机的作业要求,实现物料由割台至脱粒分离装置的均匀连续输送和脱粒分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联合收获机 集成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强制喂入装置 试验
下载PDF
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的径向分布规律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炎 李耀明 +1 位作者 李洪昌 徐立章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112,共3页
为了研究联合收获机上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的径向分布规律,在自行研制的切纵轴流脱粒分离清选试验台上,分别采用梯形板齿和钉齿纵轴流脱粒滚筒进行水稻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了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的径向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可知,... 为了研究联合收获机上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的径向分布规律,在自行研制的切纵轴流脱粒分离清选试验台上,分别采用梯形板齿和钉齿纵轴流脱粒滚筒进行水稻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了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脱出物的径向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可知,纵轴流滚筒采用钉齿时脱出物径向分布更均匀,在相同喂入量的前提下有利于清选。该规律为纵轴流脱粒分离清选装置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获机 纵轴流 脱出物 径向分布
下载PDF
切纵流联合收割机纵轴流滚筒长度设计与优化(英文) 被引量:8
7
作者 唐忠 李耀明 徐立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8-34,共7页
为优化设计切纵流联合收割机纵轴流滚筒的长度,该文通过设计脱粒分离长度可变的纵轴流滚筒并进行喂入量为7 kg/s的水稻脱粒分离性能和籽粒分布试验,分析纵轴流滚筒下脱出混合物的分布规律,建立纵轴流滚筒的籽粒分布方程,计算纵轴流滚筒... 为优化设计切纵流联合收割机纵轴流滚筒的长度,该文通过设计脱粒分离长度可变的纵轴流滚筒并进行喂入量为7 kg/s的水稻脱粒分离性能和籽粒分布试验,分析纵轴流滚筒下脱出混合物的分布规律,建立纵轴流滚筒的籽粒分布方程,计算纵轴流滚筒长度;通过计算纵轴流滚筒顶盖导流板的最佳导角对纵轴流滚筒长度进行优化,确定纵轴流滚筒长度的最佳值并进行水稻脱粒分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喂入量为7 kg/s,纵轴流滚筒顶盖导流角为7.64°时,优化后的纵轴流滚筒长度最佳值为3 159.77 mm,经优化后的纵轴流滚筒脱粒分离的籽粒夹带损失率约为0.29%。该研究为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纵轴流滚筒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优化 联合收割机 脱粒分离 纵轴流滚筒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鼓形与圆柱形杆齿式纵轴流脱粒滚筒功耗对比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谢干 张国忠 +5 位作者 付建伟 周勇 王洋 高原 王伟康 Mohamed Anwer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209,共8页
为降低功耗,同时减少脱粒滚筒堵塞,提高水稻联合收获机收获效率,设计了一种鼓形杆齿式纵轴流脱粒滚筒,并对其功耗进行了仿真与试验研究。以具有相同外部尺寸的圆柱形杆齿式纵轴流脱粒滚筒为对照,以脱粒滚筒旋转轴总力矩为试验指标,进行... 为降低功耗,同时减少脱粒滚筒堵塞,提高水稻联合收获机收获效率,设计了一种鼓形杆齿式纵轴流脱粒滚筒,并对其功耗进行了仿真与试验研究。以具有相同外部尺寸的圆柱形杆齿式纵轴流脱粒滚筒为对照,以脱粒滚筒旋转轴总力矩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基于离散元法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喂入量下,2种结构的脱粒滚筒旋转轴总力矩存在明显差异,鼓形滚筒旋转轴总力矩小于圆柱形滚筒,且随喂入量增大,差异越大。与仿真条件一致的2种脱粒滚筒结构功耗对比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喂入量为0.8~1.6 kg/s时,随喂入量增加,滚筒功耗增大,与相同外部尺寸的圆柱形滚筒相比,鼓形结构的脱粒滚筒功耗平均降低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收获 联合收获机 脱粒分离装置 纵轴流 脱粒滚筒 离散元 功耗 脱粒性能 轻量化
下载PDF
Annu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volume and sources of warm water revealed by Argo data 被引量:2
9
作者 WU XiaoFen ZHANG QiLong LIU Zeng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269-2280,共12页
Based on gridded Argo profile data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0, together with the P-vector inverse metho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nu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olum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 Based on gridded Argo profile data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0, together with the P-vector inverse metho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nu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olum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are studied. The variations of latitudinal and longitudinal warm water flowing into and out of the WPWP and the probable mecha- nism of warm water maintenance are also discussed.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bottom, climatic WPWP tilts southward and its area decreases. The maximum depth could extend to 120 m, such that its volume could attain 1.86x10^5 m3.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WPWP volume shows two obvious peaks that occur in June and October, whereas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related to ENSO events. Based on a climatic perspective, the warm water flowing latitudinally into the pool is about 52 Sv, which is mainly through upper layers and via the eastern boundary. Latitudinally, warm water flowing outward is about 49 Sv, and this is mainly through lower layers and via the western boundary. In contrast, along the latitude, warm water flowing into and out of the pool is about 28 Sv and 23 Sv, respectively. Annu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net transportation of the warm water demonstrate that the WPWP mainly loses warm water in the west-east direction, whereas it receives warm water from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volume of WPWP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net warm water transportation, however, they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on inter-annual time scale.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in- fluences of ENSO events on the net warm water transportation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in the west-east direction.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and simplifications when using the P-vector method, it could still help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PWP,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sources of the war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volume variability latitudinal flow longitudinal flow Argo data P-vector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