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u Zetian’s Manipul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1
作者 YAO Lu-qin BAI Xin-xin LU Ji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1年第6期439-442,共4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Wu Zetian’s image as a stateswoman and a pragmatic“thinker”.The author studies Wu Zetian’s attitude toward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and analyzes her manipulati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Wu Zetian’s image as a stateswoman and a pragmatic“thinker”.The author studies Wu Zetian’s attitude toward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and analyzes her manipul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for political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 Zetian’s images confucianism buddhism overseas dissemination
下载PDF
UbD Framework in Teaching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Its Relevance in Modern Society
2
作者 CHANG Shu-yuan WANG Li-hu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1期1048-1054,共7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asting relevance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promotes individual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 framework is pr...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asting relevance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promotes individual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 framework is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eaching Confucius’ wisdom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learning outcomes. 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backward design” which prioritizes meaningful understanding over memorization. Integrating filial piety into the UbD framework enhanc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while also strengthen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UbD approach develops language skills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encouraging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 nature of cultural values. The meaningful outcomes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approach into filial piety curriculum design can support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self-awareness, empathy, and ethical maturity, which foster values essential for ethical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oriented responsi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 filial piety SELF-CULTIVATION 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framework backward desig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Cultural Matters
3
作者 HE Mao-l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5期391-394,共4页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between the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Saudi ones wh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i...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between the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Saudi ones wh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ifferent religions make the big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cation styles CULTURES RELIGION confucianism ISLAM
下载PDF
Present re-recogni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s
4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4期21-23,共3页
The literati paintings are a special art nourished by the philosophy, religion, poetry and calligraphy and many other cultural form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riental comprehensive symphony. In t... The literati paintings are a special art nourished by the philosophy, religion, poetry and calligraphy and many other cultural form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riental comprehensive symphony. In terms of the depth of the art, it is the tower accumulated by various Chinese cultures, rich solid. It contains the "morality", "elegant banter", "super shape", and "fun" of the literati,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 difficulty and deep degre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and it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pain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erati painti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WRITING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回鹘人的中华文化观
5
作者 牛汝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5,共21页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回鹘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情结。可以尝试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即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回鹘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回鹘 儒学 道教 佛教 耶稣
下载PDF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反映的初唐时期“三教融会”思潮蠡探
6
作者 张元林 周晓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文章以《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论衡相关的佛教文献之间的比较、辑考,探讨了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融会”思想及其对敦煌的影响。文中还对碑文部份缺字进行了辑补。
关键词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 三教融会 蠡探
下载PDF
苏轼诗中的“人”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7
作者 王素美 王献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通览苏诗,可以发现“人”意象成为苏诗一个蔚为大观、具有独特艺术品质的意象集群。这些“人”意象根据组群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有人”和“无人”意象,仙人、道人、佛人意象,以及古人与今人、舟人与游人等其他意象,苏诗中的大量“人”意... 通览苏诗,可以发现“人”意象成为苏诗一个蔚为大观、具有独特艺术品质的意象集群。这些“人”意象根据组群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有人”和“无人”意象,仙人、道人、佛人意象,以及古人与今人、舟人与游人等其他意象,苏诗中的大量“人”意象集群的出现既有对前人意象的承继,也与其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密切相关,是其哲学思辨下美学意蕴的生动体现,融哲思与诗意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意象 诗学审美 儒释道思想
下载PDF
大足宝顶山石刻开凿者重考
8
作者 牟群 杨贤水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5期45-64,共20页
本文于大足学研究中,首次提出宝顶山石刻并非由赵智凤开凿,而另有其人其因。宝顶山石刻并非学界约定俗成的民间工程性质,而具皇家工程属性。本文提供一种跨界综合的方法论,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解读,提出宝顶山并非密宗道场,而是佛教各宗... 本文于大足学研究中,首次提出宝顶山石刻并非由赵智凤开凿,而另有其人其因。宝顶山石刻并非学界约定俗成的民间工程性质,而具皇家工程属性。本文提供一种跨界综合的方法论,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解读,提出宝顶山并非密宗道场,而是佛教各宗集成。进而认为,宝顶山释儒道三教融合以及世俗化特征,来自皇权意志与民间诉求的互为与包容,形成巴蜀地域实用主义宗教观、审美艺术观,提出宝顶山石刻是借佛教教义、形象,传播儒学伦理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宝顶山摩崖 开凿者重考 皇家工程 佛宗集成 以佛宣儒 开放包容
下载PDF
闻知与体认:论杨慎融通道释的生命智慧
9
作者 范靖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5,219,220,共9页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理路与身心内在平衡,从闻知与体认两个维度构建支点,实现学问的自洽与精神的自适。在闻知上,他通过老庄思想重塑生命存在观,并援引道释二家对理学与心学进行批评与修正。在体认上,他聚焦道家养性护命思想的诠释,通过任诞行为解构礼教,并对佛教展开具身的再认识,完成了生命境界的超越。同时,杨慎将道释思想融入文学书写,尝试通过文学实践调和儒道释精神结构以达至更加圆融的生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儒道释 生命智慧 文学书写
下载PDF
宋代妇女佛教信仰探析
10
作者 马列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3期106-109,共4页
作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发展与妇女群体息息相关。在佛教的世俗化发展、动荡的底层社会环境、封建理学的压抑、健康及基本生存难以保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信仰佛教成为宋代众多妇女缓解痛苦压力、维持自身生存的寄托与手... 作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发展与妇女群体息息相关。在佛教的世俗化发展、动荡的底层社会环境、封建理学的压抑、健康及基本生存难以保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信仰佛教成为宋代众多妇女缓解痛苦压力、维持自身生存的寄托与手段。作为宋代佛教中的重要派别,禅宗因通俗的教义、简明的修行程序,在妇女信徒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除女性僧人外,宋代妇女信徒包括宫廷妇女、知识分子周边妇女、平民妇女等,其中又以平民妇女为主体。关于信仰方式,非出家妇女有布施、诵经等;比丘尼的信仰方式则更加系统,包括受具足戒、出外云游以及开坛讲经等。在宋代,妇女信仰佛教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复杂多样:对佛教而言,大量妇女信仰佛教扩大了信徒基础,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对社会而言,妇女信仰佛教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秩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控制疾病传播,又会减少劳动力来源、导致社会不良风气的发生;对妇女群体而言,信仰佛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文化水平,对保证广大底层妇女的基本生存具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 佛教信仰 理学
下载PDF
论圣贤精神在古琴文化艺术中的根脉性作用
11
作者 昶国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74-80,共7页
古琴文化艺术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而成的圣贤精神为古琴文化艺术注入了人文情怀、赋予了思想理念、提供了精神指引。反过来,古琴文化艺术又演绎诠释着圣贤精神,将圣贤的自然观、宇宙观、社... 古琴文化艺术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而成的圣贤精神为古琴文化艺术注入了人文情怀、赋予了思想理念、提供了精神指引。反过来,古琴文化艺术又演绎诠释着圣贤精神,将圣贤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以琴曲予以呈现,使古琴艺术与圣贤精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古琴文化艺术,随圣贤精神的根系伸展而生长,是圣贤精神孕育出的艺术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精神 古琴文化艺术 道家 儒家 佛学 理学 楚骚
下载PDF
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记班班多杰教授与洪汉鼎先生的对话(下)
12
作者 米玛加布 格朗(译)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5,187,共16页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探讨与学术总结。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探讨与学术总结。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又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以上对话和探讨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经学诠释学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试析《往生集》中云栖袾宏的融合思想
13
作者 荆琳琳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1期65-68,共4页
明朝末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佛教除净土宗与禅宗外其他宗派每况愈下,诸宗派为求复兴,以融会净土宗与禅宗修行的方式,弥补世俗化的缺陷。作为僧人的袾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生集》从男女尊卑、有限与终极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男女尊... 明朝末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佛教除净土宗与禅宗外其他宗派每况愈下,诸宗派为求复兴,以融会净土宗与禅宗修行的方式,弥补世俗化的缺陷。作为僧人的袾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生集》从男女尊卑、有限与终极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男女尊卑观;从师道尊严、始于事亲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忠孝观;从佛性论与性善论、“信愿行”与“知行合一”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佛儒思想融合。袾宏在书中展现出的融合思想,皆是在为佛教于汉地的传播提供合理性上的护卫。他认为无论是在儒家或佛教的观念中,众生无论男女贵贱在解脱权利上皆为平等,只是智慧程度不同,并且人人都需要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云栖袾宏 《往生集》 儒家思想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论纲
14
作者 曾仲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全面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进而进行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包括缘起论、思想论、形式论、主体论、作品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阐释论、组织论、礼仪论、美育论、境界论、传播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思想史意义、文学史意义、批判拯救意义、社会政治意义、理论范式革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 哈贝马斯 理论建构 重要意义 儒佛(禅)互补
下载PDF
中华传统勇德思想探源——基于儒道释三家勇论的分析
15
作者 李保玉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一种向善与为善的道德科目,正是这种德性内涵才使其超越时空而备受古今中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 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一种向善与为善的道德科目,正是这种德性内涵才使其超越时空而备受古今中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的论述对当下国民道德人格培养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从内涵上看,儒家强调“道义之勇”,赋予勇德以道德德性,将其限定在知与仁的道德阈限内,认为勇德只有发乎仁、合乎知、导于义、成于礼,才能祛其劣性、扬其德性;道家主张“无为无待之勇”,赋予勇德一种顺应自然、遵循本性的自然德性,呈现出向往自由、追求独立、不断超越的行为特征;释家呼吁“放下之勇”,赋予勇德以坚韧、静修、劝善的精神德性,提倡一种放下执念、清心静修、普度众生的出世精神。从弘扬上看,儒家遵循的是由内而外的发现逻辑,而道家与释家遵循的是由外而内的生成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勇德 儒道释 文化传承 精神弘扬
下载PDF
试探祆教的中国化——以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16
作者 郑旭东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祆教 中国化 儒释道关系 入华粟特人墓葬
下载PDF
王、湛的交往与论辩及其对“心”的不同理解
17
作者 张细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2-67,94,共7页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主张其“至善”性来源于“本心”自身,而甘泉则主张来源于“至善”之“天理”;其三,甘泉强调“心”是“体万物而不遗”的“大心”,“心”与“物”不存在内与外的分别,阳明则强调“心”在感应过程中的主宰作用。由此三方面的不同,就导致他们在儒释道之关系和“格物”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致思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湛甘泉 儒释道关系 格物 本心
下载PDF
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
18
作者 魏子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了挑战佛道的圣人观,朱子以“敬”字阐释《尚书》“钦”字,以实现其对“尧舜之道”理学圣人观的构建。从工夫修养看,朱子认为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指出佛老工夫论过于关注心地、忽略现实的缺失问题。从体用关系看,朱子认为以“钦... 为了挑战佛道的圣人观,朱子以“敬”字阐释《尚书》“钦”字,以实现其对“尧舜之道”理学圣人观的构建。从工夫修养看,朱子认为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指出佛老工夫论过于关注心地、忽略现实的缺失问题。从体用关系看,朱子认为以“钦”体“明”用,反对佛老以“静”释“敬”,以致发展出体用殊绝之弊。从圣贤境界看,朱子认为尧之德“钦”是第一个字,而佛老自谓光明,实是扰乱人伦。总体而言,朱子对“钦”的理学阐释,旨在揭示儒家与佛老何者为本,批判其持敬工夫、敬之本体及光明境界,敞开了程朱理学视域下的“尧舜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朱子 三教辩证 圣人观
下载PDF
明代士人儒佛之辨探微
19
作者 郎宁 国靖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4-29,共6页
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历程:以明代开国时期文臣宋濂为代表的儒佛融合为开端,此时期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维护统治之必要。然明代初期士人在学问理路上大都承继朱子学,因而此时的士人大都本着... 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历程:以明代开国时期文臣宋濂为代表的儒佛融合为开端,此时期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维护统治之必要。然明代初期士人在学问理路上大都承继朱子学,因而此时的士人大都本着维护儒家正统地位、谨守朱子学学术精神而对佛教有排斥批判之倾向。明代中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发展,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冲破传统理学禁锢而直任本心,此学问之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学向佛教禅学思想的偏斜与靠拢,因而明代中后期,居士佛教盛行,出儒入禅之士人众多,此亦为明代中后期佛教自身的更新提供了契机。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亦推动着明代儒佛学术思想的交汇融合,儒佛二者也正是在一次次地分支而又融汇中展开着自身的学脉与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人 儒佛之辨 融合
下载PD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 Student Perspective from English Majors
20
作者 Xue Zhou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Management》 2024年第2期50-53,共4页
Nowadays,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has gained significant popularity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However,there appears to be a stagnation in its application effects.Therefore,this thes... Nowadays,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has gained significant popularity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However,there appears to be a stagnation in its application effects.Therefore,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tate of CLT implementation and identif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execution within English major classroom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a student perspective.30 students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naire and 5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interviews to provide detailed insights.Through analysis,it was observed that CL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glish classes and received positive feedback from students.Factors including the Test-oriented Educational system,teacher factors,student factors,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us idea about teaching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ts implementation.Additionally,this article offers potential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reconciling the CLT Approach with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nfuci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