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汉本《法华经》语词札记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冠明 段晴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勘《法华经》的两个汉译本与梵文本,对《法华经》汉译本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及其理据进行了解释。这些具体的词语考释例证可以进一步证明梵汉对勘对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法华经》 札记 语词 语言研究 汉译佛典 词语考释 汉译本 对勘 解释 理据 例证
下载PDF
从常用词看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的差异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秀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6,共6页
利用数理统计,调查几组常用词在魏晋南北朝文与同期汉文佛典中的使用情况,了解两种文献在使用常 用词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文 汉文佛典 常用词 词汇 语言差异
下载PDF
同经异译语言研究价值新探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文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7,共6页
利用同经异译相互参校,是六朝就已开始运用的佛经研究方法。在今天的语言研究中,它对于考释词语、识别新的语法成分、管窥语言的发展和译经语言的复杂性、辨通假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同经异译的对比只是给问题... 利用同经异译相互参校,是六朝就已开始运用的佛经研究方法。在今天的语言研究中,它对于考释词语、识别新的语法成分、管窥语言的发展和译经语言的复杂性、辨通假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同经异译的对比只是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必然性,一般来说还必须有其他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同经异译 比较 语言 价值
下载PDF
也说“白衣”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娟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白衣"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东汉以后常用来指佛教在家者。佛经梵汉对勘研究表明,这一新义项是汉语向梵语源头语词汇avadāta-vasana(或avadāta-vastra)义借的结果,并非由"黑衣"表僧人相因生义而来。
关键词 白衣 梵汉对勘 义借
下载PDF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龙国富 范晓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敢”吸收并承载了“敢……皆”构式的全称量化义。其产生动因是因充分条件义和全称量化义逻辑上相通,yat kimcid……sa sarva句式在梵文中有充分条件和全称二义,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来译者以为汉语“敢……皆”构式也可如此。语言特殊用法的产生在同质语言中往往受特殊语境及特殊句法结构影响,在异质语言中常常因语言接触导致,“敢”表全称量化用法很好地诠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 来源 异质语言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下载PDF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继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1-94,共4页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佛教汉语 梵汉对勘
下载PDF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性质及其来源
7
作者 周晓彦 龙国富 《励耘语言学刊》 2021年第2期143-163,共21页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表现在:能于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表复数,能于指人名词、动植物名词和无生命名词之后表复数,能于“诸+名词”和“确数词+名词”结构之后表复数,并以此与表单数的代词、名词相区别。文章进一步论...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表现在:能于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表复数,能于指人名词、动植物名词和无生命名词之后表复数,能于“诸+名词”和“确数词+名词”结构之后表复数,并以此与表单数的代词、名词相区别。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以上用法中“等”的性质是复数词尾,并通过梵汉对勘证明了“等”这一新语法功能的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非生命体名词+等”这一形式未被汉语所继承,是由汉语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其单、复数形式对立观念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等”的用法 复数词尾 梵汉对勘
下载PDF
再释“在所”
8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下载PDF
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冠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8,192,共10页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经原典语OV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梵汉对勘材料证明了这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经翻译这种通过书面语言接触而影响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佛典 受事主语句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模式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姜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6,共8页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初步证明"S,N是"句是原文一类繁琐句型的汉译,虽然也表判断,但句中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判断句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从指称到陈述——试探古汉语“者”字结构的消亡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南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8-562,共15页
语言中的指称成分和陈述成分可以相互转化。以往研究较多关注谓词性成分如何通过添加指称化标记,如汉语的“的、者、所、之”等,由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本文试将目光转向指称到陈述的演变,借助中古译经及梵汉对勘材料,探寻古汉语“... 语言中的指称成分和陈述成分可以相互转化。以往研究较多关注谓词性成分如何通过添加指称化标记,如汉语的“的、者、所、之”等,由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本文试将目光转向指称到陈述的演变,借助中古译经及梵汉对勘材料,探寻古汉语“者”字结构由盛而衰的过程和机制,认为“者”字结构的瓦解与“为VP”结构的涌现、“主之谓”结构的消失等语法格式的兴衰并驾齐趋,共同呈现出汉语从指称到陈述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 陈述 “者”字结构 梵汉佛经对勘
原文传递
佛典数字koti和nayuta汉译演变考
12
作者 顾满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61,共15页
佛经有"六十数"之名,第八个数字为koti,第十二个数字为nayuta。在汉文佛典中,koti相继有"拘利""俱胝"等8种音译形式,nayuta相继有"那术""那由他""那庾多"等8种。二者的音... 佛经有"六十数"之名,第八个数字为koti,第十二个数字为nayuta。在汉文佛典中,koti相继有"拘利""俱胝"等8种音译形式,nayuta相继有"那术""那由他""那庾多"等8种。二者的音译形式还经常连用,koti在前nayuta在后的相继有"拘利那术""拘胝那由他""俱胝那庾多"等15种连用形式;次序相反的,相继有"那由他俱胝""那庾多拘胝"等8种;两类之中,前一类为常见。koti和nayuta也可以意译,《法华经》(koti)梵汉对勘材料表明,佛经中表示大数的"亿载""亿百千""百千万亿"甚至"亿百千垓兆载"和"亿百千那术垓"之类奇特的数字组合并非译者随意编造,而是严肃对应佛经原典必然会产生的用语现象。佛经中koti和nayuta两个数字的诸多汉译形式,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文献、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留下值得关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数字 音译 意译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辛岛静志的汉译佛典语言研究
13
作者 朱冠明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1-13,共13页
辛岛静志是当代杰出的中印佛教语文学学者,他在汉译佛典语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列举辛岛静志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他的研究方法,评价他的学术贡献,并简介他与中国佛教汉语研究界的学术交流情况.
关键词 辛岛静志 汉译佛典 梵汉对勘 学术交流
原文传递
汉译《维摩诘经》中“云何”的特殊用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2,95-96,共10页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触中的语法复制;在"云何+(某某)+反诘问/(Adv)VP不/是非问"中,"云何"是对梵语疑问小句tat kim manyase的简式翻译,具有与梵语疑问小句相当的询问意见的功能。《小品般若经》的对勘材料也支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勘 语法复制 简式翻译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及其来源
15
作者 张雨薇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6-746,768,共12页
本文探讨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来源。首先分类考察“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特点,认为其最基本的用法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后做谓语,修饰或说明名词的数量不可胜数,而且常与其他表示无穷... 本文探讨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来源。首先分类考察“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特点,认为其最基本的用法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后做谓语,修饰或说明名词的数量不可胜数,而且常与其他表示无穷大数的词语并列使用,所修饰或说明的名词都是佛教名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土文献和佛经梵汉对勘材料探讨其来源,认为“过数”类表达形式源于对两种梵语形式的翻译和改造:一是将表示“算数+超过”的梵语短语逐词翻译并转换成汉语的动宾结构;二是将表示“不+可计数的”梵语否定复合词翻译成意义相同的“过数”类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无穷大数 过数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梵藏漢對比分析在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
16
作者 龍國富 李晶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本文討論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研究發現,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1)有助於理解譯經中的語詞表達;(2)有助於對譯經文獻做出正確的校勘;(3)有助於對譯經中的異文進行分辨;(4... 本文討論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研究發現,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1)有助於理解譯經中的語詞表達;(2)有助於對譯經文獻做出正確的校勘;(3)有助於對譯經中的異文進行分辨;(4)有助於釐清梵藏漢版本之間的關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藏漢對比分析 漢文佛經 語言文獻 運用
原文传递
从《道行般若经》及其同经异译看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兼谈不同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
17
作者 于方圆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90-204,共15页
本文考察了《道行般若经》及其同经异译本中对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梵语中关系代、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汉语中没有完全一致的范畴,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是着眼于句法功能,翻译成汉语的关系小句或条件小句;或者是关注... 本文考察了《道行般若经》及其同经异译本中对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梵语中关系代、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汉语中没有完全一致的范畴,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是着眼于句法功能,翻译成汉语的关系小句或条件小句;或者是关注词汇意义,使用汉语中的指示词来翻译;或者在使用关系标记或指示词的同时,把“如”“随”“敢”等置于小句句首。以支谶为首的早期译者更多地译为汉语中的“者”“所”关系小句,在翻译时将小句翻译在主句外,且遵从梵语中关系小句相对主句的顺序。鸠摩罗什起,则绝大多数都译为条件小句,居于主句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小句 梵汉对勘 同经异译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从梵汉对勘看《道行般若经》中的关系小句
18
作者 于方圆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37-52,共16页
本文使用梵汉对勘的材料考察了《道行般若经》中关系小句的分布.整体看来,本经中的关系小句沿用了汉语的关系标记,遵循了汉语的关系化策略.关系标记间的差异较为清晰:在有核关系小句中,前置型关系小句以"所"字为主,主要关系... 本文使用梵汉对勘的材料考察了《道行般若经》中关系小句的分布.整体看来,本经中的关系小句沿用了汉语的关系标记,遵循了汉语的关系化策略.关系标记间的差异较为清晰:在有核关系小句中,前置型关系小句以"所"字为主,主要关系化动词、介词宾语,后置型关系小句以"者"字最为常见,主要关系化主语,"之"字关系小句仅见到少量前置用例,关系化主语和旁语.无标记的关系小句开始崭露头角,功能与"之"字关系小句类似.另外,本经中有一些语序十分特别的用例,如核心名词和中心语隔开的"者"字关系小句、关系化介词宾语时核心名词出现在介词后的"所"字关系小句、后置的无标记关系小句等,体现出原典语言对早期汉文译经语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关系小句 梵汉对勘 同经异译
原文传递
“見”字新解——從“見笑方家”到“慈父見背”“人見斷絕”
19
作者 姜南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32-443,共12页
對於漢語史上先後産生又共存於中古的三個"見"字式:"見笑方家""慈父見背"和"人見斷絕",以往研究雖能説出它們的分别,卻道不明它們的聯繫,結果難免造成對"見"字用法的誤讀和諸多解釋... 對於漢語史上先後産生又共存於中古的三個"見"字式:"見笑方家""慈父見背"和"人見斷絕",以往研究雖能説出它們的分别,卻道不明它們的聯繫,結果難免造成對"見"字用法的誤讀和諸多解釋困境。中古譯經及其梵漢對勘則别開生面,有望厘清幾個"見"字式間撲朔迷離的關係。它們相繼出現,實與漢語受事主語句的發展合流,即由表被動的狹義受事主語句向表狀態的廣義受事主語句派生擴展的結果,而前附於動詞的"見"字,其意義雖漸趨虚泛,但作爲語態標記的性質未變。這也符合跨語言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見”字式 受事主語句 語態標記 梵漢佛经對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