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5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被引量:1
1
作者 Shuanghu Fang Mingjie Hu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3年第3期343-356,共14页
Objective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 Objective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Methods:A sample of 489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They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including Moral Elevation Scale(MES),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Moral Identity Scale(MIS)and Prosocial Tendency Measure(PTM).As part of the data analysis,we u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mong variables.Results: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discipline,the research found that:(1)Moral elevation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2)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3)Moral identity moderat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del(i.e.,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rosocial behavior).Specifically,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stronger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level moral identity compared to those with low-level moral identity.Conclusions:Moral identity significantly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the mediating model with moderated is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eleva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oral identity prosocial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下载PDF
Moral Infiltr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Based on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2
作者 董金帅 李鲜花(指导)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 2021年第3期61-66,共6页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systematic scientificknowledge to students,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but als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ermeate moral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systematic scientificknowledge to students,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but als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ermeate moraleducation among student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stage of puberty,and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in their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Teachers should serve as a guide on the aspect of their moral cognition,moral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English,as an important subject,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efficacy and observation in students’learning.Itis a"good dose"for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Not only will it help teachers to improve thequality of English class teaching,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moral qualities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educatio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 English clas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3
作者 Rui W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年第8期161-167,共7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high rat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this paper expl...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high rat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ourse.From the cognition of the behavior to the selec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odel behavior,and finally the selective extemaliz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 symbol to generate the behavior,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utility in each stage of the production of moral behavior are analyzed step by step,assist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and cultivating their"key abilities."When students face a complex and diverse social environment,they can make judgments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moral standards of the society,and then seek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standard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and strive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下载PDF
Media Effects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A Theological Moral Study in Africa
4
作者 Jacob Nwannabuike Aniok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关键词 儿童成长 社会道德 非洲 媒体网站 神学 媒介 社会生活 人际关系
下载PDF
Social Media Use Among Youth and Innov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5
作者 ZHANG Wei-we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7期521-527,共7页
关键词 教育工作 思想道德 大学生 新媒体 社会学 创新 中国 人际交往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Anonymity on Online Transgressions: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Excuses
6
作者 ZHANG Qianju 《Psychology Research》 2023年第6期246-252,共7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However,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some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surfaced.The anonymity of Internet 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However,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some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surfaced.The anonymity of Internet use has become a breeding ground for many acts that are contrary to public decency,and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anonymity on online transgressions and investigat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oral excuses.A total of 414 subjects,210 males and 204 females,participated in this experimental survey.The SPSS data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perceived anonymity play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role on online deviance(p<0.01),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excuses was not significant.This study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on of clearing cyberspace and to the regulation of public behaviour in cyber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NYMITY online socialization online transgressions moral excuses moderating effects
下载PDF
从遵从到创造:社会企业获取组织合法性的路径与策略——基于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
7
作者 许艳芳 朱春玲 曾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10,共16页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制度观和战略观,探索社会企业实现组织合法性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纵向追踪社会企业佳信德润的整个创业过程,从动态角度探讨该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组织行动和策略,可以发现,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佳信德...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制度观和战略观,探索社会企业实现组织合法性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纵向追踪社会企业佳信德润的整个创业过程,从动态角度探讨该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组织行动和策略,可以发现,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佳信德润在初创期和起步期,不得不服从外部制度压力,采取遵从环境等被动策略,以获取规制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则采取创造环境等主动策略,以提升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并通过建立联盟、公开讲述、获得第三方认证、推动行业发展等方式获取认知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创业 组织合法性 规制合法性 道德合法性 实用合法性
下载PDF
消费与社会责任:一个关于利益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及其出路探究
8
作者 吴金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 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大来源,在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相应的作用。西方社会中基于市场原理驱动并聚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响应的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模式,因其内含自相矛盾的一面而容易被“商业主义”收编而事与愿违。基于此,关注国家在推动社会责任消费中的作用,对于具有“强国家”传统的我国而言,不失为值得期待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责任消费 消费社会 利益 道德 国家
下载PDF
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袭开国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索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5月采用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10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1)大学生道德自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目的探索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5月采用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10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1)大学生道德自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1);(2)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3)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1);(4)社会支持在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预测机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5%。结论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预测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社会支持在道德自我和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我 社会支持 大学生 非安全性行为 影响
下载PDF
德法共治助推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与重构路径
10
作者 蔡欣欣 陈鹏帆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82-88,共7页
社会治理,要合理磨合与协调互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提升治理精度。从做实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做好社会治理的民众关切,做优社会治理的资源整合等方面重构德法共治社会治理的路径,以增强向心力,激活内驱力,提升服务力... 社会治理,要合理磨合与协调互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提升治理精度。从做实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做好社会治理的民众关切,做优社会治理的资源整合等方面重构德法共治社会治理的路径,以增强向心力,激活内驱力,提升服务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德法共治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及宏观成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祥坤 辛自强 侯友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875,共17页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脱离道德自我调节的认知倾向,它往往是在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寻找借口。以往研究主要在个体水平上考察道德推脱的成因和后果,很少关注它的历史变迁趋势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以Bandura和Caprara等人的道德推脱量表为工...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脱离道德自我调节的认知倾向,它往往是在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寻找借口。以往研究主要在个体水平上考察道德推脱的成因和后果,很少关注它的历史变迁趋势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以Bandura和Caprara等人的道德推脱量表为工具的已有研究进行两项横断历史元分析,分别考查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趋势及其与反映社会个体化水平和正义水平的宏观因素的关系。研究1发现,在2010至2021年间,我国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研究2发现,在2008至2020年间,我国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项研究中,社会个体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离婚率与结婚率之比)和社会正义水平(现行有效立法量)的上升趋势均能显著负向预测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下降趋势。综上,近10年来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社会个体化水平(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责任)和社会正义水平(对行为更多的外部约束)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推脱 个体化 社会正义 大中学生 社会变迁 横断历史元分析
下载PDF
主观社会阶层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独立型自我构念与零和博弈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12
作者 胡汉玉 彭明 陈天龙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694,共7页
本研究选取523名被试,进行道德判断、主观社会阶层、自我构念与零和博弈信念的测量,以探讨主观社会阶层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1)主观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功利型道德判断;(2)独立型自我构念和零和博弈信念在主观社会阶... 本研究选取523名被试,进行道德判断、主观社会阶层、自我构念与零和博弈信念的测量,以探讨主观社会阶层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1)主观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功利型道德判断;(2)独立型自我构念和零和博弈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预测功利型道德判断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3)零和博弈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和道德判断中起遮掩作用。本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社会性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社会阶层 自我构念 零和博弈信念 道德判断
下载PDF
美好生活何以可能: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与超越
13
作者 赵森 郑航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98,共8页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育的精确量化取向;社会变迁加速导致德育的代际不同步以及普遍知识化、抽象化;生活步调加速带来德育的离身化以及师生负担的增加。道德教育新异化形成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在本体论上遭遇安全危机,寄托数字体验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在认识论上坚持理性的霸权地位,导致绝对的技术崇拜;在价值论上奉行资本至上,导致时间和教育被物化。数智时代,对于道德教育新异化的超越,应寻求共鸣、促进德育质的提升;追寻中华文化传统,回溯家的教育意蕴;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意义;借助加速主义哲学的成果,拥抱加速,释放技术变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道德教育 新异化 社会加速 美好生活
下载PDF
现实和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14
作者 徐雅婷 韩布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135-1141,共7页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网络欺凌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为保护大学生安全上网提供依据。方法:问卷施测1563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在线社会支持问卷(OSSQ)、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行为问卷(BBQC)、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网络欺凌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为保护大学生安全上网提供依据。方法:问卷施测1563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在线社会支持问卷(OSSQ)、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行为问卷(BBQC)、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道德自我认同问卷(MIM)进行调查,进行链式中介作用检验。结果:(1)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道德认同和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彼此正相关;(2)中介检验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32;道德认同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047和0.020;公正世界信念和道德认同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也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033和0.016。结论:现实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直接正向影响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社会支持 网络社会支持 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 公正世界信念 道德认同
下载PDF
国外道德判断视角下婴幼儿社会评价研究述评
15
作者 吕雪雯 吴航 《早期儿童发展》 2024年第2期54-64,共11页
出于对道德判断起源的好奇,国外认知心理学界开启了婴幼儿社会评价的新领域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期。现有实验证据表明,婴幼儿对包括帮助/伤害、公平/不公平行为在内的道德相关事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复杂敏感,他们有能力基于意识感知和背... 出于对道德判断起源的好奇,国外认知心理学界开启了婴幼儿社会评价的新领域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期。现有实验证据表明,婴幼儿对包括帮助/伤害、公平/不公平行为在内的道德相关事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复杂敏感,他们有能力基于意识感知和背景信息整合展现出积极评价亲社会者的倾向,这表明婴幼儿有相当的道德意识,暗示道德判断可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遍能力。该领域未来研究可能涉及:继续验证基本结论;探明婴幼儿社会评价的影响因素;采用神经学方法厘清社会评价和道德判断的同构性问题;采取多视角、多范式探索道德判断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评价 道德判断 婴幼儿
下载PDF
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措施——以怀化市志愿者协会公益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姝滢 李爱民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儿童的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其中公益活动能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使儿童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校社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能极大地丰富学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资源。公益活动策划缺乏创新、忽视德育评... 儿童的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其中公益活动能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使儿童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校社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能极大地丰富学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资源。公益活动策划缺乏创新、忽视德育评价、活动参与各方对公益活动的价值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益活动团队的专业素质、增强区域间公益机构人员交流、建立信息化德育评价平台等措施来提升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活动 儿童德育 家校社 社会实践
下载PDF
重构政治社会:洛克式政府的有限道德责任及其繁荣目标
17
作者 吴允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5,共9页
洛克的政治理论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之上,他认为个体在自然状态中具有完全道德责任,而进入政治共同体以后只负有限制性道德责任。贯穿这一推理的指导思想是“权利导致权力”,在道德哲学层面则表述为概然性的政治权力基于必然性的道德权... 洛克的政治理论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之上,他认为个体在自然状态中具有完全道德责任,而进入政治共同体以后只负有限制性道德责任。贯穿这一推理的指导思想是“权利导致权力”,在道德哲学层面则表述为概然性的政治权力基于必然性的道德权利。这一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洛克对“社会性”与“政治”同构传统的破除,转而对社会性做道德化理解,对政治做功能化理解。政治自由因此被认为是对道德自由的偶然性限定,它代表的是对某种共同善的追求。财产是这一偶然性限定的表征,它是个体理性与意志主动外化的产物,个体在这一外化过程中成为道德主体。基于此,洛克认为,政治共同体的使命就是保护财产权、促进社会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洛克 道德 政治共同体 自然法 社会性
下载PDF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多维度分析
18
作者 李沙沙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5期122-124,共3页
通过问卷调查法多维度了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现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风建设均值高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还未达到理想水平。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学风建设及其思想道德、学习情况、政治素质、社会实践、学习态度、综合效果及学习... 通过问卷调查法多维度了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现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风建设均值高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还未达到理想水平。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学风建设及其思想道德、学习情况、政治素质、社会实践、学习态度、综合效果及学习成绩维度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思想道德、学习情况及实践创新方面的学风建设不会因专业属性不同而存在太大的差异,但社会实践、学习行为、道德素质及科技创新维度在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 社会实践 道德素质 科技创新
下载PDF
网络文化视域下公民道德问题的审视与治理
19
作者 仰义方 谭雪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进步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道德规范的构建也必定会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中形成了多元鲜活的网络文化...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进步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道德规范的构建也必定会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中形成了多元鲜活的网络文化景观,对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特别是不良网络信息的泛滥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阻碍。从公民道德建设与多元网络文化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网络文化文明进步的重要助推器,公民道德素养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网民文化认知水平、促进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维护网络空间文化安全和助力网络文化市场治理;另一方面,在不良网络信息的渗透影响下,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公民道德建设意识易被淡化、道德认知取向易被误导、社会道德情感易变冷漠和社会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易发等方面。重视网络文化视域下公民道德问题是时代发展进步和塑造崇高道德精神的必然要求,应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法育人、以情感人,通过弘扬网上主旋律文化、深化公民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情感价值建设,不断汇聚强大道德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公民道德 社会文明
下载PDF
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分配正义
20
作者 卞桂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诉求机会均等与伦理关怀的分配正义是新时代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题中之义。公共资源是公配正义的物质前提,品德是分配正义的必备条件。分配正义不仅可促成经济−政治−社会的有效互动、推动社会信任的合理循环,也有益于提升公民的权力−权... 诉求机会均等与伦理关怀的分配正义是新时代社会公共信任建设的题中之义。公共资源是公配正义的物质前提,品德是分配正义的必备条件。分配正义不仅可促成经济−政治−社会的有效互动、推动社会信任的合理循环,也有益于提升公民的权力−权利意识。强化分配正义中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分配正义的实践既要谨防分配的绝对平均化,忽视个体差异的经济化,更要杜绝过程中对地位、金钱或关系的依赖。理想的分配是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统一,在分配−发展中诉求公共资源分配的他律与自律结合,突出分配的发展原则、公正原则及共享原则。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有赖于执政党认知力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升,要有对社会客观规律与人民群众的敬畏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信任 分配正义 伦理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