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念的异化”及其消除——唯物主义的意识理论
1
作者 韩立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9,206,207,共14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为扬弃“观念的异化”,马克思采取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他看来,观念的东西无论是采取客观化了的思想形式,还是采取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只要不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身出发予以扬弃,就无法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为扬弃“观念的异化”,马克思采取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他看来,观念的东西无论是采取客观化了的思想形式,还是采取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只要不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身出发予以扬弃,就无法避免思想观念对现实的统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推翻“思想的统治”,就必须颠倒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从存在出发去说明意识。由此出发,他建立起了一个唯物主义的意识理论:确立起从存在出发去说明意识的两条原则;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观念,以脑体分工来解释普遍观念的诞生;将意识和对象的关系视为意识的本质,并给出意识产生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观念的异化” 青年黑格尔派 意识理论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内天下”观:概念、维度与实践
2
作者 都永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0,共14页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其文化的明显差异,如何化解这种明显差异产生的张力?如何让“五方之民”在“天下”共存共在?需要适应“内天下”状态的观念之形成,并且要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内天下”观的形成和成熟促成了两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属性;二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化进程。内聚属性与“天下”的“漩涡内聚”效应及观念相关,而“内聚化”则是“内天下”观的实践过程,其最高目标和成果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实现“天下”一体的目标就是要在“内天下”观的统摄下,形成化解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各种方法,实现“夏夷互变”“声教”定“天下”“化异为和”等。“内天下”观是今天进行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内天下”观 中心 夏夷 共同体
下载PDF
论马克思劳动观的四重结构及其理论渊源
3
作者 刘胜 田方林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劳动是历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绕不开的话题,也是马克思本人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继承和批判了以往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以劳动为锁匙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大门,揭示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劳动... 劳动是历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绕不开的话题,也是马克思本人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继承和批判了以往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以劳动为锁匙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大门,揭示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内涵可分为劳动本质观、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观和劳动解放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劳动观 解放 异化
下载PDF
消费主义思潮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异化、生成与调适
4
作者 黄文静 孙艳秋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8-53,共6页
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青年消费群体,科学的消费观对其行为指导意义重大。但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物欲性、符号性、虚假性等影响下,其衍生出了超前性、炫耀性、情绪化消费等异化现象。反思大学生消费观异化背后大学生自身认知不足、“... 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青年消费群体,科学的消费观对其行为指导意义重大。但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物欲性、符号性、虚假性等影响下,其衍生出了超前性、炫耀性、情绪化消费等异化现象。反思大学生消费观异化背后大学生自身认知不足、“圈层化”消费观的裹挟与带动、大众传媒与信贷平台的推波助澜等生成逻辑的同时,可以从强化消费观教育,提升大学生认知、突破“圈层化”消费行为,重构朋辈系统、规范新媒体信息,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实现消费主义思潮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异化的现实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思潮 大学生 消费观 异化表征
下载PDF
夏、商、西周时期的忠观念——中国传统忠德溯源之二 被引量:2
5
作者 桑东辉 《武陵学刊》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经过炎黄到尧舜禹时期的嬗变,源于尚中习俗的忠意识得到不断发展,并在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际发展成为忠观念。夏、商、西周时期是忠观念的发展演进期。受三代文化差异的影响,忠观念在夏、商、西周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面向和特质。... 经过炎黄到尧舜禹时期的嬗变,源于尚中习俗的忠意识得到不断发展,并在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际发展成为忠观念。夏、商、西周时期是忠观念的发展演进期。受三代文化差异的影响,忠观念在夏、商、西周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面向和特质。夏代文化的特点是“尊命”,其忠观念主要表现出朴忠的特质;商代文化的特点是“尊神”,其忠观念主要表现出敬忠的特质;西周文化的特点是“尊礼”,忠观念也成为支撑礼乐制度的重要价值观念而日益走向成熟,不断向践行主体明晰、责任义务明确的道德规范演进,并最终在东周时期发展成忠德这一德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观念 忠德溯源 夏代 商代 西周
下载PDF
民主观念谱系及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阐释性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宬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在人类政治文明历史演进中,以古希腊为源点、以人民主权为根基、以人的解放为宗旨、以精英为模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谱系丰富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对民主的探索中,人们也遭遇到民主泛化、独尊化、标签化、宗教化、工具化... 在人类政治文明历史演进中,以古希腊为源点、以人民主权为根基、以人的解放为宗旨、以精英为模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谱系丰富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对民主的探索中,人们也遭遇到民主泛化、独尊化、标签化、宗教化、工具化、格式化和终极化等民主观念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一再阻碍着人们对民主内涵与本质的正确把握。在探索民主政治发展中,中国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观念,认为民主是一个复合型的观念,是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五大民主”观念的高度互通、互相依存和协同一致,能够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性,切实发挥出民主的治理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不仅是民主观念的更新,更是对时代蜕变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展示出人类对民主制度孜孜不倦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观念 谱系 民主异化 观念创新
下载PDF
试论儒家礼刑观对西夏刑事法律制度的影响
7
作者 杨丛笑 苏凤格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刑事法律制度 儒家 礼刑观
下载PDF
从夷变夏——十六国诏令所见民族首领对君权合法性的诉求
8
作者 郭晨光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15-33,380,381,共21页
西晋末年,五胡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打破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格局。“华夷之辨”思想成为五胡民族首领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的难题。诏令文书蕴含着民族首领对自身政权、帝位合法性的理念建构,是民族首领身份认同的鲜明呈现。因此,将民... 西晋末年,五胡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打破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格局。“华夷之辨”思想成为五胡民族首领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的难题。诏令文书蕴含着民族首领对自身政权、帝位合法性的理念建构,是民族首领身份认同的鲜明呈现。因此,将民族首领的诏令文书作为切入点,探究其对君权合法性的政治诉求可知,他们解放思想,为自身争取君权的合法性,就是一个以夷变夏、化夷为夏的过程,此诚为中古政治文化的新变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身份认同 夷夏观念
下载PDF
论东汉后期夷夏观念中的两种逻辑——以“弃凉之议”为线索
9
作者 杨佳将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90-96,共7页
罗志田曾指出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具有两面性,同时包含着“开放”与“封闭”两种逻辑。东汉后期的“弃凉之议”展现出夷夏观念内部两种逻辑的对立与冲突。主张“弃凉”者拒绝承认夷夏之间的互动,认为应当割弃凉州以永绝“夷狄”之扰,体... 罗志田曾指出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具有两面性,同时包含着“开放”与“封闭”两种逻辑。东汉后期的“弃凉之议”展现出夷夏观念内部两种逻辑的对立与冲突。主张“弃凉”者拒绝承认夷夏之间的互动,认为应当割弃凉州以永绝“夷狄”之扰,体现了其夷夏观念的封闭性。王符等反对“弃凉”者则强调“王者无外”,认为圣王即使是对“夷狄”也负有教化责任,体现了其夷夏观念的扩张性。虽然争论双方的观点导向截然对立的政治实践,但无论何种夷夏观念,其根本前提均为夷夏之间在道德上有着高下之分。具有歧视属性的夷夏观念加剧了汉羌冲突,而汉羌冲突最终将东汉王朝推向覆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念 东汉后期“ 弃凉之议” 王符 《潜夫论》
下载PDF
形式逻辑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异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兴 马小华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89,共4页
作为从形式上判定概念思想表达是否合理的工具,形式逻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视了以形式逻辑为准绳和旨归的现有的体育概念研究思维范式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异化。体育概念难产的背后正是形式逻辑思维图景作怪:形式逻辑立足于物的现成性存... 作为从形式上判定概念思想表达是否合理的工具,形式逻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视了以形式逻辑为准绳和旨归的现有的体育概念研究思维范式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异化。体育概念难产的背后正是形式逻辑思维图景作怪:形式逻辑立足于物的现成性存在方式。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不考察思维的具体内容,因而其必然性只能来自于外延。而体育是人的运动行为,人本身就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传统的属加种差定义是一种特殊的、适用面很窄的正命题,不适合体育概念论域。据此,作者提出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不能困于一隅,应该在非形式逻辑领域得到更多的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逻辑 体育概念 异化 定义范式
下载PDF
我国科技期刊通讯作者的标注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伟 乔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82-486,共5页
我国科技期刊中,标注通讯作者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通讯作者的历史由来,阐述了通讯作者的概念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其概念的异化.分析了通讯作者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论述了我国科技期刊对通讯作者的要求和在通讯作... 我国科技期刊中,标注通讯作者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通讯作者的历史由来,阐述了通讯作者的概念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其概念的异化.分析了通讯作者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论述了我国科技期刊对通讯作者的要求和在通讯作者标注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在通讯作者的标注时,应遵循国际惯例,从通讯作者本身的概念出发,使其更加规范、科学和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讯作者 历史由来 概念的异化 合理性
下载PDF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美君 魏胤亭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7-30,共4页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它忽视物质能量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化经济行为中改变了生产、消费和需要三者间的关系,最...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它忽视物质能量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化经济行为中改变了生产、消费和需要三者间的关系,最终使消费背离它的终极目的。消费异化有悖于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它使人的需要得到畸形满足,一方面是物质需要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满足的物质化。在异化消费中,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由,也没有真正获得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异化 科学发展观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下载PDF
共生交往观的阐扬——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 被引量:22
13
作者 谢清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3,共9页
近年来,"中国"日益成为学界热议的关键词,如何理解"中国"的内涵,成为中国崛起迫切需要理解和传播的问题。传播学界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呢?一个可行的方案便是将"中国"阐释为一种传播观念,即具有中国特色... 近年来,"中国"日益成为学界热议的关键词,如何理解"中国"的内涵,成为中国崛起迫切需要理解和传播的问题。传播学界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呢?一个可行的方案便是将"中国"阐释为一种传播观念,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共生交往观"。因为"中国"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内含着沟通、合适、中和等传播观念,从而确保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年。当今世界,"中国"是一种元传播符号,它集中代表着一种新的交往气象:以"文明中国"的姿态坚守"中道"传统;在世界交往中阐扬"共生"精神。总之,"中国"是一种负责任,敢担当的宏大传播叙事主题与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学 中国 传播观念 共生交往观 元传播符号
下载PDF
中国民法典与社会本位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丁南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52,共12页
基于人的局限性、物尽其用以及社会共同体关系,我国民法典确立了社会本位理念。为克服权利本位导致的权利异化的现象,民法典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本位理念。权利的本质是利益而非意志。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等价值... 基于人的局限性、物尽其用以及社会共同体关系,我国民法典确立了社会本位理念。为克服权利本位导致的权利异化的现象,民法典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本位理念。权利的本质是利益而非意志。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等价值,并构成了权利的目的与前提。社会是私权主体以外的必须关注到的主体。对于利益的发现、衡量和判断,就构成了利益法学派的主要任务。利益法学有助于克服概念法学固有的僵化和封闭,是适应社会本位要求的民法方法论。认识社会本位的意义并厘清在民法典中的表现,有助于保护正当私权,从而防范社会本位在立法和司法上的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法自治 社会本位 权利异化 权利观 利益法学
下载PDF
辽宋夏金政权历史地位辨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斌 石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夷夏”观念 辽宋夏金政权 现代“中国”
下载PDF
陈侠先生课程教材与教法思想述评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来兵 程功群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0,共6页
在长达60年的教育和编辑出版工作中,陈侠先生立足科学研究与中国教育实际,对教育领域中课程、教材、教法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课程观、教材观、教法观。他的课程、教材、教法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发展仍具... 在长达60年的教育和编辑出版工作中,陈侠先生立足科学研究与中国教育实际,对教育领域中课程、教材、教法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课程观、教材观、教法观。他的课程、教材、教法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侠 课程观 教材观 教法观
下载PDF
打破常规 标新立异——另类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泽民 李建强 罗先群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3,共3页
另类服饰文化作为一种不遵循原有着装规范的表现,一种对传统高雅艺术的反叛,给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服装设计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就另类服装的表现及其本质进行分析,探讨了另类服饰如何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成为当代服饰设计思想的主流。
关键词 另类 服饰 设计思想
下载PDF
转型期农民、土地的深层隐喻——以贾平凹小说《秦腔》中夏天义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继红 薛世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7-100,117,共5页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的夏天义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象征。土地是他的根,他对土地的眷恋与执著是作品的外在呈现,而他的生死命运都是一种隐喻,即乡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一种走向。这一悲剧性的暗示,呈现了在社会转型期,中...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的夏天义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象征。土地是他的根,他对土地的眷恋与执著是作品的外在呈现,而他的生死命运都是一种隐喻,即乡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一种走向。这一悲剧性的暗示,呈现了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在城镇化、现代化浪潮下所面临的冲击与选择,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夏天义 土地观念 悲剧性 隐喻
下载PDF
试论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4-50,共7页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 ,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 ;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 ,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 ;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态。辽、夏、金作为以武力建国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吸纳汉族文化的同时 ,本民族文化也取得长足进展 ,与此相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史学 中都 风气 少数民族政权 正统观念 汉族文化 武力 民族矛盾 国史
下载PDF
作为传统国宪基本理念的“天下为公,立君为民”——兼及“公天下”与“家天下”之辨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9-45,共7页
宪法实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宪。传统国宪的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天下为公,立君为民",这一理念是华夏贤哲对政治共同体的起源与目的... 宪法实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宪。传统国宪的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天下为公,立君为民",这一理念是华夏贤哲对政治共同体的起源与目的、共同体治理者及其治理权的来源与宗旨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堪称传统中国的国制灵魂与精神宪法。这一理念所体现的"公天下"主张与夏禹传子开创的"家天下"体制之间并非尖锐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公天下"是理想的治理理念,"家天下"是现实的统治思维,"公天下"的理想涵盖了"家天下"的现实,并对其进行论证、解释,或者批判、校正,使传统政治实践不致过分偏离华夏治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立君为民 传统国宪 公天下 家天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