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Static English and Dynamic Chinese through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ts Two Versions in Chinese
1
作者 陈李艾伦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年第5期16-17,共2页
Based 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ts two versions in Chinese, the static feature of English is clarifi ed from two aspects: preponderance of nouns and feeble verbs while the dynamic feature of Chinese is ref... Based 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ts two versions in Chinese, the static feature of English is clarifi ed from two aspects: preponderance of nouns and feeble verbs while the dynamic feature of Chinese is refl ected by the frequent and fl exible application of verbs and verbal reduplication. The realistic value of this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that it can point out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 culties in learning English which is helpful for FL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lexic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analysis STATIC DYNAMIC NOUN VERB REDUPLICATION
下载PDF
A Metaphorical Study on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in English
2
作者 邹丽 《海外英语》 2013年第4X期257-258,共2页
In the framework of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in English,and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First the paper explor... In the framework of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in English,and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Firs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of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and points out that verbs converted from animal nouns can help enrich the vocabulary,make the expression vivid and concise,and achieve certain pragmatic effects as well.Second,it studies the mechanisms of the conversion by analyzing the mapping proces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wo domains.Last i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xt and the geographic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verbs converted from animal nou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sions from ANIMAL nouns to verbs METAPHOR ME
下载PDF
On the Syntactic Status of Edo Ideophones
3
作者 Edosa James Edionhon 《宏观语言学》 2020年第2期44-55,共12页
Ideophones are a particular lexical class of expressive words depicting perceptual events or states, and are said to be a universal or near-universal feature of language (Dingemanse, 2012:655;Kilian-Hatz, 2001:163). T... Ideophones are a particular lexical class of expressive words depicting perceptual events or states, and are said to be a universal or near-universal feature of language (Dingemanse, 2012:655;Kilian-Hatz, 2001:163).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Ẹdo ideophones to characterize them in terms of their occurrence in grammatical syntactic frames. It in vestigates what sets them apart within word classes inẸdo and how they differ from their non-ideophonic counterparts in sentential constructions.The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was adopted as the method for data analysis. This was done to show how ideophones manifest syntactically in the language. Ideophones appear in copular frames with some verbs in the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verb ‘to b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Ẹdo ideophones do not occur pre-nominally in the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ophones MODIFICATION QUESTION Ẹdo nouns verbs
下载PDF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Noun-verb Collocation of Knowledge
4
作者 柳婷婷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期210-211,共2页
Corpus-based analysis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acceptable noun-verb collocation of the word knowledge. Verbs like acquire, have etc. are found to be frequently collocate with knowledge, and the Chinese students' fa... Corpus-based analysis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acceptable noun-verb collocation of the word knowledge. Verbs like acquire, have etc. are found to be frequently collocate with knowledge, and the Chinese students' favorite patterns like learn knowledge, enlarge knowledge are not acceptable. The finding may encourage teachers to consider about the pedagogical value of corpus while teaching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un-verb COLLOCATION CORPUS-BASED KNOWLEDGE
下载PDF
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5
作者 潘海华 孙帆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共14页
本文从语义类型角度出发,讨论“名动包含”说的成因,关注“零句”说之下“名动包含”说的推导过程以及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指称性的由来。本文指出:类型为e的指称语、类型为t的命题或类型为<st,t>的命题集合均可以做话题;英语中-in... 本文从语义类型角度出发,讨论“名动包含”说的成因,关注“零句”说之下“名动包含”说的推导过程以及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指称性的由来。本文指出:类型为e的指称语、类型为t的命题或类型为<st,t>的命题集合均可以做话题;英语中-ing可以是区分主要动词和次要动词的一种句法手段,不一定意味着所附着的动词在主宾语位置需要经历指称化过程;动词“是”后的成分在等值结构和述谓结构中为不同的语义类型,并不都具有指称性;而正是由于名词成分语义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句法类别在语义类型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并列;即使假设动词成分事件化后具有指称性,能够指称事件个体,它与其他词类的指称语也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也是形成平行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句 名动包含 话题 指称性 语义类型
下载PDF
“陨石于宋五”的“五”是“五块”吗?
6
作者 关金子 郭昭军 《现代语文》 2024年第7期48-51,共4页
自《公羊传》《谷梁传》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将“陨石于宋五”的“五”解释为表名量的“五块”。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上古汉语的普遍语序规则的。从语义上看,“名+数”语序凸显的是数量而非名词。“陨石于宋五”符合上古汉语数词表动... 自《公羊传》《谷梁传》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将“陨石于宋五”的“五”解释为表名量的“五块”。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上古汉语的普遍语序规则的。从语义上看,“名+数”语序凸显的是数量而非名词。“陨石于宋五”符合上古汉语数词表动量的普遍语序,而不符合数词表名量的普遍语序。按照上古汉语的语序规则,“名+数”之间是不能插入修饰谓语动词的处所状语的,因此,如果“五”是表名量,其语序应该是“陨石五于宋”或“陨五石于宋”,而不是“陨石于宋五”。可见,“陨石于宋五”的“五”应解释为“五次”而非“五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于宋五” 语序 数词 动量 名量
下载PDF
地方记忆共同体的实词系统构建方式——以《马桥词典》为例
7
作者 苏热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57-61,88,共6页
小说《马桥词典》用回忆的方式串联起马桥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在极具地方性特色的认知形态、价值评判标准和施为方式中,体现出作为马桥记忆共同体的建构过程,显示出了地方性与记忆的复杂关系。名词词条展露马桥人极具特色的地方性认知,记... 小说《马桥词典》用回忆的方式串联起马桥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在极具地方性特色的认知形态、价值评判标准和施为方式中,体现出作为马桥记忆共同体的建构过程,显示出了地方性与记忆的复杂关系。名词词条展露马桥人极具特色的地方性认知,记忆共同体的实现以个体的认知形态作为基础;形容词词条表现马桥人价值评判标准在个人和共同体之中的牵系方式,形成带有明显地方情感和心理的认同;动词词条体现马桥人个体与集体的独特施为方式,在记忆中将行为放在社会共识下的伦理中进行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桥词典》 记忆共同体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下载PDF
“若是”的连词化过程及其动因
8
作者 徐东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2期108-111,共4页
连词“若”与系词“是”连用构成连词“若是”的初始环境,随着“是”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动词性成分,“若是”发生连词化,“是”成为词内的一部分。其中,系词“是”的主语以零形式存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动转名”的无标... 连词“若”与系词“是”连用构成连词“若是”的初始环境,随着“是”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动词性成分,“若是”发生连词化,“是”成为词内的一部分。其中,系词“是”的主语以零形式存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动转名”的无标记性和“是+动词性话题”的创新表达是“若是”形成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是” 跨层结构 连词化 话题句 “动转名”
下载PDF
基于情境认知的动名搭配若干问题思考
9
作者 牛儒雅 刘浩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48-56,共9页
从情境认知视角出发,以动名构式“刷N”的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点,对与动名搭配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动名搭配的教学而言,实际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场景信息、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对动名搭配语义概念化具有限制与约束作用,动名搭配的习... 从情境认知视角出发,以动名构式“刷N”的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点,对与动名搭配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动名搭配的教学而言,实际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场景信息、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对动名搭配语义概念化具有限制与约束作用,动名搭配的习得应充分考虑与其相关的情境因素。就动名搭配的性质而言,它可以统一归属为“认知”问题,亦即一种概念化问题。就动名搭配的统一性问题而言,它至少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语法规则与语义内容的统一、理据性与规约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异性的统一、横组合关系与纵聚合关系的统一。就动名搭配的语义建构而言,合成结构的语义凸显不仅取决于侧面决定体,而且取决于言者所植入的隐性情境信息;动词的语义增殖既源于构式的整体意义,也源于动词与名词的语义联结,还源于名词对动词语义凸显的次结构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名搭配 “刷N” 认知语法 情境因素 语义概念化
下载PDF
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涛 杨亦鸣 +4 位作者 张辉 张珊珊 梁丹丹 顾介鑫 胡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1-680,共10页
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通过词语搭配判断任务,考察汉语名词和动词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合的语法语境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所诱发出ERP差异主要反应在P200、N400和P600三个ERP成分上。在正确的语境中,名词诱发出... 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通过词语搭配判断任务,考察汉语名词和动词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合的语法语境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所诱发出ERP差异主要反应在P200、N400和P600三个ERP成分上。在正确的语境中,名词诱发出更大的P200,而动词则诱发出比名词更大的N400和减小的P600;当动名兼类词分别用作名词和动词时,虽然二者的N400没有显著差异,但前者诱发出一个增大的P600。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汉语名词和动词具有不同的神经表征和加工机制,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在汉语名动分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ERP 语法 神经表征
下载PDF
名动分类:语法的还是语义的——汉语名动分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杨亦鸣 梁丹丹 +2 位作者 顾介鑫 翁旭初 封世文 《语言科学》 2002年第1期31-46,共16页
大多数名动分类实验的结果支持名词和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是人们区分二者的依据,但这些实验只是从语义角度来设计研究方案的,大大制约了其结论的语言学价值。本文从语法角度来设计研究方案,通过ERP、fMRI两种实验手段证明了语法确实可以... 大多数名动分类实验的结果支持名词和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是人们区分二者的依据,但这些实验只是从语义角度来设计研究方案的,大大制约了其结论的语言学价值。本文从语法角度来设计研究方案,通过ERP、fMRI两种实验手段证明了语法确实可以作为汉语名动分类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词类 语法 语义 ERP FMRI
下载PDF
名词与动词加工的ERP差异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钦 丁锦红 +1 位作者 郭春彦 王争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3-760,共8页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记录ERP的方法 ,探讨了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差异以及词汇的具体性对这种词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 2 0 0~ 30 0ms、30 0~ 4 0 0ms(即N4 0 0 )时窗 ,词性与具体性的交互作用在两侧电极上达到显著水平 ,在两半...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记录ERP的方法 ,探讨了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差异以及词汇的具体性对这种词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 2 0 0~ 30 0ms、30 0~ 4 0 0ms(即N4 0 0 )时窗 ,词性与具体性的交互作用在两侧电极上达到显著水平 ,在两半球上具体名词所诱发的ERP比具体动词更负。并且 ,在N4 0 0上词性与电极位置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名词与动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左、右半球的额叶和颞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事件相关电位 语言表征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下载PDF
义符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13
作者 张积家 方燕红 陈新葵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义符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义符提供了重要的语法种类信息,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有重要作用。当义符与词类一致时分类快,与词类相反时对分类起干扰作用。实验2表明,高频词分类时间短,错误率亦... 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义符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义符提供了重要的语法种类信息,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有重要作用。当义符与词类一致时分类快,与词类相反时对分类起干扰作用。实验2表明,高频词分类时间短,错误率亦低。义符和词频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义符对低频词分类作用更大。实验3表明,具体性高的词分类时间短,错误率亦低。义符和具体性之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整个研究表明,义符不仅是结构的“块”,也是语义的“块”,还是语法的“块”。所以如此,与中文名词和动词的结构特点有关。中文名词大多用义符标记事物的物质组成,动词大多用义符标记动作发出的器官或完成动作的工具。义符语法意义的发现丰富了中文和中文认知的理论,对中文教学也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符 名词 动词 分类
下载PDF
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涛 马鹏举 +2 位作者 于亮 刘俊飞 杨亦鸣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6-551,共6页
文章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考察了汉语名一动兼类词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兼类效应反映在N170和N400成分上;名一动兼类词与非兼类名词、动词所诱发的P600成分没有显著差异,名一动兼类词分别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时所表现出的P600差异... 文章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考察了汉语名一动兼类词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兼类效应反映在N170和N400成分上;名一动兼类词与非兼类名词、动词所诱发的P600成分没有显著差异,名一动兼类词分别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时所表现出的P600差异,与非兼类名词、动词的P600差异相同。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与相应的非兼类名词、动词相比,从语法角度划分的汉语名一动兼类词没有特异的脑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动兼类词 名词 动词 ERP 语法 神经机制
下载PDF
动、名词的认知及其脑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新葵 张积家 方燕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3-129,共7页
动、名词是语言中的两个主要词类。动、名词的获得时间、心理表征及其神经机制存在差异,影响提取的因素也不同。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对动、名词的认知及其脑机制的研究为不同语言的动、名词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动词 名词 认知 脑机制
下载PDF
汉语名、动、形充当名词修饰语的fMRI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梁丹丹 杨亦鸣 +1 位作者 封世文 李建策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5,共8页
已有的汉语名动分离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存在重大不足。本研究通过对名、动、形充当名词修饰语的脑机制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名、动、形充当修饰语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表明根据语法功能得到的名、动、形三类词各有其神经基础作支持;动词充当... 已有的汉语名动分离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存在重大不足。本研究通过对名、动、形充当名词修饰语的脑机制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名、动、形充当修饰语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表明根据语法功能得到的名、动、形三类词各有其神经基础作支持;动词充当修饰语激活主要负责句法分析加工的左额中回,表明存在无语音形式的屈折加工;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激活的脑区则未表现出明显的句法或语义优势,这与理论上认为形容词的功能介于名、动之间的观点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汉语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下载PDF
儿童早期词汇获得的词类差异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杰 Twila Tardif 孟祥芝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3-428,共6页
儿童早期词汇获得存在词类差异,很多语言中名词比例都要高于其他词类,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名词优势”理论。但是,一些对汉语和韩语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获得的动词比例与名词没有显著差异,甚至高于名词,同时汉语和韩语动词比例也远大于... 儿童早期词汇获得存在词类差异,很多语言中名词比例都要高于其他词类,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名词优势”理论。但是,一些对汉语和韩语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获得的动词比例与名词没有显著差异,甚至高于名词,同时汉语和韩语动词比例也远大于英语动词比例。针对不同语言儿童早期获得的动、名词比例差异现象,研究者认为语言结构特征和成人对孩子的言语输入可以解释不同语言儿童早期词汇中动、名词比例的差异,其中成人言语中词类的频率、单词位置、词形变化复杂性和语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早期词汇获得。此外,不同的词汇测量方法、观察情境、词类定义、词汇量水平、单词理解与说出也会造成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名词 名词优势 行为 客体.
下载PDF
动、名词词类特异性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8
作者 舒华 韩在柱 +1 位作者 柏晓利 熊汉忠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词汇的各类知识信息(如,语法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和加工方式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已成为了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期间,人们发现脑损伤使得一些患者对动词或名词表现出选择性认知加工障碍,即出现了动、名词词... 词汇的各类知识信息(如,语法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和加工方式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已成为了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期间,人们发现脑损伤使得一些患者对动词或名词表现出选择性认知加工障碍,即出现了动、名词词类特异性损伤。通过探讨这一现象发生的机理,将为揭示词类的语法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和加工方式提供了契机。文章介绍了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即一些脑损伤患者对有关动词的知识比有关名词的知识丧失得更严重,而有些患者的损伤模式却与其恰好相反。另外,文中也阐述了对该现象的3种理论解释:语法解释、语义-概念解释和词典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特异性损伤 名词特异性损伤 认知神经心理学 表现形式 理论解释 汉语研究
下载PDF
汉语名词特异性损伤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在柱 舒华 +1 位作者 毕彦超 柏晓利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09-911,880,共4页
报道了一例汉语命名性失语症个案,他在口语命名图形与口语产生句子时均表现为对名词的作业能力差于动词,而且这种动-名词分离现象仅局限在语音输出通道上。初步推测,他在语音输出通道存在名词特异性损伤;动、名词信息的表征具有相对独立... 报道了一例汉语命名性失语症个案,他在口语命名图形与口语产生句子时均表现为对名词的作业能力差于动词,而且这种动-名词分离现象仅局限在语音输出通道上。初步推测,他在语音输出通道存在名词特异性损伤;动、名词信息的表征具有相对独立性;词汇与句子水平的损伤彼此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名词 特异性损伤 语音输出通道 语法功能 语言能力 生理心理学
下载PDF
基于动词的汉语复合名词短语释义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萌 黄居仁 +1 位作者 俞士汶 李斌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9,共7页
复合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隐含的语义关系。该文针对汉语复合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首次采用动态的策略,提出了"基于动词的短语释义"的方法,利用语料库及Web数据,自动获取复合名词短语的释义短... 复合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隐含的语义关系。该文针对汉语复合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首次采用动态的策略,提出了"基于动词的短语释义"的方法,利用语料库及Web数据,自动获取复合名词短语的释义短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为复合名词短语提供多种可能的语义解释,而且能够反应相似的复合名词短语之间细微的语义差别。此外,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服务于问答系统、信息检索、词典编纂等多个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复合名词短语 语义解释 释义短语 释义动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