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Disastrous Weather of Serious Drought in Northwest Hunan in Summer and Autumn of 2009
1
作者 CHEN Meng-qiong ZHU Jin-ju +1 位作者 HUANG Ping ZOU Jin-m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6期14-18,共5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he disastrous weather of serious drought in Northwest Hunan in summer and autumn of 2009.[Method]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in Zhangjiajie of Northwest Hunan durin...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he disastrous weather of serious drought in Northwest Hunan in summer and autumn of 2009.[Method]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in Zhangjiajie of Northwest Hunan during the drought period from June to September,2009,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drought in summer and autumn were analyzed.Based on NCEP/NCAR 2.5°×2.5° reanalysis data,by using the climatic diagnostic method,the formation reason of serious drought was initially analyzed from th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the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 Eastern Pacific Ocean and the tropical system activity.[Resul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ious drought in Northwest Hunan in summer and autumn of 2009 were the quick developed speed,wide influence range,long duration,big disaster loss and long high temperature time.The influence range,duration and harm degree were rare to see in the history.During the arid period(June-September),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as abnormal.The polar vortex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as weak,and the center was by north.It was two-trough-one-ridge type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The long-wave trough existed respectively near Balkhash Lake and from Sea of Okhotsk to the east coast in China.The long-wave ridge maintained from Lake Baikal to Central Asia and stabilized in 90°-110° E of Central Asia.From the middle dekad of June to the middle dekad of September,the westerly index increased.The zonal circulation was the main one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The cold air in the high-latitude frontal zone spread eastward with the small-amplitude fluctuation form along the latitude circle direction,and was difficult to pass the westerly barrier near 45° N to reach the low latitude.Meanwhile,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jumped northward to control Jiangnan and South China for a long time.The down airflow was prevalent.It was hot and rainless.The drought developed quickly.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 Eastern Pacific Ocean started to rise in June,and it entered into El Nino state.When El Nino event of obvious temperature increasing started to appear in spring and summer,the plum rain amount was less in the middle and 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year or next year.The probability was 80%.In El Nino year,the typhoon was less.In addition,for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the landing pathway of typhoon was by east or south.The kind of typhoon had the small role for easing the drought in Northwest Hunan.[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theory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level of short-term climat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drought in summer and autumn Disastrous weather Analysis of formation reason Northwest Hunan China
下载PDF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explain the variability of Fagus sylvatica treeline elevation in fifteen mountain groups across the Apennines
2
作者 Giuliano Bonanomi Maurizio Zotti +7 位作者 Valentina Mogavero Gaspare Cesarano Luigi Saulino Angelo Rita Giulio Tesei Marina Allegrezza Antonio Saracino Emilia Allevato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51-63,共13页
Background:Fagus sylvatica forms the treeline across the Apennines mountain range,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1589 ma.s.l.Previous studies evidenced that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the treeline in the Apennines is heavi... Background:Fagus sylvatica forms the treeline across the Apennines mountain range,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1589 ma.s.l.Previous studies evidenced that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the treeline in the Apennines is heavily depressed as a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 past human pressure.In this study we correlated treeline elevation in the fifteen major mountain groups in the Apennines with selected climatic,geomorphological,and human disturbance variabl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 detail the site-specific features affecting the current treeline distribution.Results:Treeline elevation was lowest in the North Italy(Apuan Alps),while the highest treeline was found in Central Italy(Simbruini).An absolute maximum treeline elevation of F.sylvatica exceeding 2000ma.s.l.was found on 13 mountain peak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taly.Noteworthy,treeline elevation was largely lower on warmer south-facing slopes compared to northern slopes,with values several hundred meters lower in the Gran Sasso and Velino-Sirente.Although the causes of this pattern are still unknown,we argue that treeline elevation on southfacing slopes may be limi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limatic constraints(i.e.summer drought)and human disturbance.Evidence of a pervasive anthropogenic effect depressing treeline elevation was found in the North(Apuan Alps)Central(Gran Sasso,Velino-Sirente,Sibillini)and Southern part of Apennines(Pollino).By contrast,treeline elevation of the Laga,Simbruini,and Orsomarso mountain groups appears less affected by past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Finally,we recorded in the several mountain groups(i.e.Majella,Marsicani and Pollino)the coexistence of very depressed treelines just a few kilometers away from much higher treelines,among the highest ever recorded for F.sylvatica.Conclusions:Finally,we argue that F.sylvatica treeline across the Apennines is locally shaped both by the interaction of low temperatures experienced by the species in its earliest life stages in snow-free open spaces with summer soil water depletion and human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GENIC impact Latitudinal gradient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Population density summer drought winter TEMPERATURE
下载PDF
2022年湖北省长阳县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3
作者 左达敏 姚润 +1 位作者 彭仕明 陈行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为及时了解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气候状况及变化特点,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利用长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历史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对2022年长阳县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长阳县气候年景等级为差,年平均气温17.5℃,排1959... 为及时了解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气候状况及变化特点,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利用长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历史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对2022年长阳县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长阳县气候年景等级为差,年平均气温17.5℃,排1959年建站以来第1位;前冬暖、后冬冷,春夏秋三季持续气温偏高,盛夏高温,多站破纪录。年降水量1 233.1 mm,比历年平均略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春季和夏初区域性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多发,梅雨强度偏弱但“面弱点强”,对流特征显著,汛期反枯;秋季降水持续偏少,出现大范围的伏秋冬气象干旱。2022年主要气象灾害有伏秋冬连旱、盛夏高温、低温雨雪(冰冻)、暴雨、强对流、雾霾等,对各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伏秋冬连旱 湖北省长阳县
下载PDF
商丘地区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丁大伟 陈金平 +4 位作者 申孝军 宋妮 谢坤 任文 王景雷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物需水规律及成因。【方法】基于1954—2019年商丘市气象数据、1999—2019年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物生育期观测数据和2011—2018年大型蒸渗仪观测数据,采用描述...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物需水规律及成因。【方法】基于1954—2019年商丘市气象数据、1999—2019年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物生育期观测数据和2011—2018年大型蒸渗仪观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探究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变化趋势,并通过主导分析法探索气象因子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1954—2019年,周年有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冬小麦季、夏玉米季有效降水量上升速率为3.09、5.23 mm/10a;仅丰水年下冬小麦季和周年有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周年作物需水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冬小麦季、夏玉米季作物需水量下降速率为6.72mm/10a(P<0.01)、18.47mm/10a(P<0.01);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和作物周年需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周年作物缺水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冬小麦季、夏玉米季作物缺水量下降速率为9.81、23.70 mm/10 a(P<0.01);仅丰水年冬小麦季缺水量呈上升趋势。在平水年和枯水年,日照时间是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首要因子,但在丰水年相对湿度为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首要因子;夏玉米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日照时间、平均风速和最高温度,在3种降水年型下日照时间均为首要因子,其次是平均风速和最高温度。【结论】在丰水年型下,商丘地区冬小麦应在拔节—抽穗期灌溉,夏玉米季不灌溉;在平水年型下,冬小麦季应在拔节—抽穗期灌溉,夏玉米抽雄期灌溉;在枯水年型下,冬小麦和夏玉米在播前灌溉的基础上,还需分别在拔节—抽穗期和拔节—抽雄期进行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冬小麦-夏玉米连作 降水年型 气象因子 主导分析法
下载PDF
连旱对夏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彦彬 卢争光 +4 位作者 李道西 周庭全 侯皓森 刘欢 杨沛文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1,39,共7页
【目的】探明连续干旱胁迫对夏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夏玉米抗旱稳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用夏玉米“DHA757”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B)、抽雄期(C)和灌浆期(G)设置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分别为:正常(CK... 【目的】探明连续干旱胁迫对夏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夏玉米抗旱稳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用夏玉米“DHA757”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B)、抽雄期(C)和灌浆期(G)设置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分别为:正常(CK)、轻旱(1)、中旱(2)、重旱(3),分别对应田间持水率(FC)的(70%,80%)、(60%,70%)、(50%,60%)、(40%,50%)。通过移动防雨棚下桶栽的方式控水,试验设置拔节期单旱2个,两阶段连旱(拔节—抽雄期)3个,三阶段连旱(拔节—抽雄—灌浆期)3个,研究了连旱胁迫对夏玉米耗水量、SPAD、Fv/Fm、Fv/Fo、产量和WUE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连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的耗水量、SPAD、Fv/Fm和Fv/Fo,且降幅随干旱程度的加剧而增大。不同干旱处理均会造成夏玉米减产,在拔节期单旱处理下,B3减产最明显,B2次之;两阶段连旱和三阶段连旱处理下,轻旱减产不明显,其他干旱程度均导致产量显著降低。WUE在B2、B1C1、B2C2处理下相比CK分别增加了5.1%、2.8%、6.3%,说明低程度干旱有助于WUE的提高。【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WUE,拔节期中旱(50%~60%FC)和拔节—抽雄期两阶段连续轻旱(60%FC~70%FC)是节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适宜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旱 夏玉米 叶绿素荧光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引黄灌区夏玉米-冬小麦连作实时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建琴 张雅琪 郝秀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124,156,共6页
为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连作模式下的节水灌溉制度,针对现有实时灌溉预报忽略了实际生产中复种连作的问题,统筹考虑复种连作时上下季作物生育期间隔时段内土壤水分的收支变化,建立了作物连作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以三刘寨引黄灌区2014-2017... 为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连作模式下的节水灌溉制度,针对现有实时灌溉预报忽略了实际生产中复种连作的问题,统筹考虑复种连作时上下季作物生育期间隔时段内土壤水分的收支变化,建立了作物连作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以三刘寨引黄灌区2014-2017年夏玉米-冬小麦连作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制度相比,采用该模型所确定的实时灌溉制度其灌溉定额年均减少20.4%,灌区的灌溉用水量年均节省1470万m3,各年度夏玉米-冬小麦总产量分别增加2.4%、2.2%、0.8%,各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3.6%、12.3%、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冬小麦连作 引黄灌区 灌溉制度 实时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湖南2022/2023年夏秋冬季持续极端干旱事件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谢傲 罗伯良 +1 位作者 邓剑波 高霞霞 《干旱气象》 2023年第6期910-922,共13页
湖南是干旱灾害多发区,针对湖南地区开展干旱事件特征与成因分析,对于提高湖南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水平、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地面观测站日降水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分析2022/2023年夏秋冬季湖南发生的持续极端干旱事件特征... 湖南是干旱灾害多发区,针对湖南地区开展干旱事件特征与成因分析,对于提高湖南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水平、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地面观测站日降水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分析2022/2023年夏秋冬季湖南发生的持续极端干旱事件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湖南夏、秋、冬三季连旱具有降水显著偏少(全省平均累积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持续时间长(历时201 d)的特点,同时2022年夏季还伴随罕见的长江全流域性极端高温热浪,湖南平均气温、高温天数等多项指标均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给湖南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次夏秋冬持续干旱事件与海温和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前期春季拉尼娜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模态导致沃克环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抬。2022年8—11月西太副高西伸至105°E,湖南地区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湖南夏秋干旱发展;12月至2023年2月上旬,西太副高相比历年同期偏弱,东亚大槽增强,且位置在湖南以东,难以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湖南,印缅槽偏弱,不利于槽前西南气流发展,湖南地区水汽输送受阻,导致冬季湖南干旱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冬三季连旱 湖南 干旱成因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农业干旱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楠 辜玉慧 马孝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83,共9页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模拟,基于蒸散发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SI)作为评价农业干旱强度的指标,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去趋势分析评估了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间华北平原北部农业干旱强度大于南部,且随着冬小麦发育,其农业干旱强度逐渐降低;夏玉米生育期间,华北平原进入雨季,整体较为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农田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在冬小麦/夏玉米生育中期大于生育初期和末期,其中农业干旱的空间变异性对冬小麦NEE的解释力在3月最大(q=0.681),对夏玉米NEE的解释力在8月最大(q=0.792)。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加重,若不考虑籽粒碳含量,麦田和玉米田从强碳汇变为弱碳汇,若考虑籽粒碳含量,则其最终转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碳通量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Extreme drought change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被引量:46
9
作者 ZHANG Mingjun HE Jinyun WANG Baolong WANG Shengjie LI Shanshan LIU Wenli MA Xuen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3-16,共14页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we calcul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humi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extreme drought f...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we calcul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humi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n inter-annual, inter-decadal, summer monsoon period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indicated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ern Hengduan Mountains, southern coast of Guangxi and northern Guizhou are the areas where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ast 50 years. As for the decadal change,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1990s is the wettest decade and the whole area is turning wet. In the 200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rises quickly,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 (2)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growing, which generally occurs in the high mountains arou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parts of Guangxi and "the broom-shaped mountains" in Yunnan. It is distinct that the altitude has impacts on the ex- treme drought frequency;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the area is relatively wet an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decreasing. (3)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abrupt change is observed in 2003, whereas the abrupt change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is in 1989. The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variation is a superposition of abrupt changes during summer monsoon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s. The departure sequence vibration of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quasi-5 years and quasi-12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extreme drought summer monsoon winter monsoon
原文传递
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秉根 陈建业 +4 位作者 何俊杰 张静 张蕾 刘向阳 潘金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给人畜饮用水和灌溉造成极大的影响,按照正常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高原,冬春季节应该多阴雨天气.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原来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局地环流强度... 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给人畜饮用水和灌溉造成极大的影响,按照正常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高原,冬春季节应该多阴雨天气.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原来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局地环流强度加强,致使南支西风(西南暖流)势力特别强大,促使昆明准静止锋和华南准静止锋东移,在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单一的西南暖流控制下,造成持续干旱,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多阴雨天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9-2010年 冬春季节 西南地区 持续干旱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氮肥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董文旭 胡春胜 +2 位作者 陈素英 秦树平 张玉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78-2284,共7页
【目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而对氮素氨挥发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下华北农田施肥后氨挥发发生规律,探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率。【方法】采用间歇动态箱式法对翻耕、旋耕和免耕3种耕... 【目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而对氮素氨挥发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下华北农田施肥后氨挥发发生规律,探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率。【方法】采用间歇动态箱式法对翻耕、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氨挥发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相对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显著促进了小麦季和玉米季地表追肥的氨挥发,但显著降低了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速率。翻耕、旋耕和免耕下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为15.8、18.4和28.6 kg hm-2 a-1,分别占施肥量的4.9%、5.7%和8.8%。实验室培养分析表明,免耕和旋耕显著提高了表层(0—5 cm)土壤脲酶活性,加速尿素水解为NH4+,从而促进氨挥发。【结论】免耕条件下,肥料表施易发生氨挥发,采用一次性深施是减少免耕氨挥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氨挥发 间歇动态箱式法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下载PDF
近50年广东冬半年降水的变化及连旱成因 被引量:26
12
作者 纪忠萍 温晶 +4 位作者 方一川 高晓容 谷德军 吴秀兰 李茵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6,共8页
利用EOF分析、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东近50年(1957—2006年)冬半年(当年10月—次年3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冬半年降水存在显著的准40年、准2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偏少阶段主要发生... 利用EOF分析、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东近50年(1957—2006年)冬半年(当年10月—次年3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冬半年降水存在显著的准40年、准2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偏少阶段主要发生在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1990年代末至今。冬半年发生连旱的频率远大于连涝的频率。广东冬半年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与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的海温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连续干旱年出现在Nio3.4区的海温为负、正异常年的频率分别为61.5%、38.5%。通过对冬半年异常连旱年Nio3.4区海温分别为正、负异常时的大气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可知极涡偏弱,欧洲槽偏强,巴尔喀什湖附近的高压脊偏强,广东为一致的偏北风距平场控制,冷空气活跃,而亚洲大陆中低纬度西风带低压扰动不活跃,南支槽活动偏弱,是导致广东冬半年产生连续干旱的共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旱成因 EOF分析 冬半年降水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豫北冬小麦、夏玉米多年需灌水次数及典型生育期需灌水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震 李金山 +3 位作者 黄修桥 贾艳辉 孙秀路 杨晓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4-283,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之间变化关系,建立干旱灌水指数模型。此模型中干旱灌水指数(DII)分布在[-1,1]之间,小于0时即干旱需灌水。在现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利用干旱灌水指数模型计算多年需干旱灌水指数,并进一步得到灌水次数。选择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湿润(1985—1986年)、正常(2004—2005年)、干旱(1983—1984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度,夏玉米生长季分别为湿润(2003年)、正常(1993年)、干旱(2009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计算了不同代表年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需水情况。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典型湿润、正常、干旱3个不同代表年的干旱灌水指数,并进行了有无灌水的干旱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每年需灌水2~7次不等,平均需灌水5.1次。冬小麦和夏玉米湿润、正常、干旱3个代表年蒸散发量(ETC)分别为489.4 mm、551.4 mm、481.7 mm和466.1 mm、477.8 mm、529.3 mm。在无灌水条件下典型代表年内,冬小麦、夏玉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典型湿润、正常、干旱代表年冬小麦分别灌水2次、3次、4次,夏玉米分别需灌水1次、2次、3次后,基本可以消除干旱对其正常生长影响。综上,通过干旱灌水指数来量化需灌溉次数是可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近10年(2003—2013年)需灌水频次变化大,年际间干旱事件频发,更好的科学灌溉管理可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 干旱灌水指数 灌水次数 典型年份
下载PDF
2009/2010年西南地区秋冬春持续干旱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晓敏 周顺武 周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99-1407,共9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大气环流监测指数,结合西南地区335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逐日OLR资料,通过REOF提取干旱空间分布型,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大气环流监测指数,结合西南地区335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逐日OLR资料,通过REOF提取干旱空间分布型,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对流活动、水汽输送及垂直运动等几个方面,揭示了2009/2010年西南地区秋冬春持续干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在中等强度中部型l Nino背景下,受其影响,反Walker环流导致赤道120°E附近形成显著异常的下沉运动,菲律宾周边地区存在一个强大的异常反气旋,同时,西南地区受异常西北气流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对流层低层存在明显气流辐散区,其持续异常是极端干旱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秋冬春 持续干旱 成因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冬季环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1 位作者 周国连 鲁亚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0-349,共10页
夏季气候异常的前期信号特征分析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的重点。利用1948—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61—2004年云南124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1948—2003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云南夏季旱涝的时空特征,探讨... 夏季气候异常的前期信号特征分析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的重点。利用1948—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61—2004年云南124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1948—2003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云南夏季旱涝的时空特征,探讨了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大气环流和大气热力状态变化的关系,发现云南夏季旱涝前冬12月—1月,特别是1月东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和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的热力状态对云南夏季旱涝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当前冬东亚大槽强(弱),冬季风强(弱),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温度偏低(高)时,后期云南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时,初步探讨了东亚冬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相互联系及热带海温变化的可能影响,指出冬季到夏季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海温异常有可能通过改变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进而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云南夏季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夏季旱涝 前期大气环流异常 东亚冬季风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海燕 张谊 +4 位作者 钟秀君 蔡晓莉 姚亮 汤杰 杨佩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冷哮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冷哮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评分(ACT)、缓解药物使用次数、血清总Ig 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结果:治疗组愈显率(痊愈+显效)为96.7%,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治疗组对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对喘息、咳嗽、胸闷及寒象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ACT评分、缓解药物的使用次数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总Ig E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在治疗前后均有下降(P<0.01),治疗组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冷哮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喘息、咳嗽、胸闷及寒象等中医证候积分,提高ACT评分,减少缓解药物的使用次数,有效降低血清总Ig E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有利于支气管哮喘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穴位敷贴 直流电离子 中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朱乾根 兰红平 沈桐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93-500,共8页
本文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在(30—46°N,90—120°E)的区域上进行了3个试验,结果表明干土壤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有不同的影响特征。高... 本文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在(30—46°N,90—120°E)的区域上进行了3个试验,结果表明干土壤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有不同的影响特征。高反射率造成降水减少。并指出地表过程的作用可能是经常发生在华北的春夏连旱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湿度 地表反射率 气候影响 北方 中国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种植保险天气指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69
18
作者 杨太明 刘布春 +2 位作者 孙喜波 李德 荀尚培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9-235,共7页
利用安徽省宿州市1993-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并结合区域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通过对历史产量损失与主要灾害的气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设计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确定了干旱指数、倒春寒指数、干热风指数、阴雨日数指数... 利用安徽省宿州市1993-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并结合区域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通过对历史产量损失与主要灾害的气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设计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确定了干旱指数、倒春寒指数、干热风指数、阴雨日数指数Ⅰ、阴雨日数指数Ⅱ共5个小麦关键生育期天气指数。通过历史天气指数赔付率与历史产量损失率的对比,定义基差风险函数和最小化基差风险,确定指数保险赔付的触发值及赔付标准。将设计的保险产品在安徽省宿州市试验应用,2010-2012年成功销售推广1300hm2,总保费约11万元,因触发干旱指数,实际赔付额超过22万元。表明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应用,能客观、快捷地提供灾害的经济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种植保险 天气指数 干旱指数 倒春寒指数 干热风指数 阴雨日数指数 农业保险
下载PDF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间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分析与未来预估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宇平 蒋亚茹 肖恒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基于19个气象站点实测降水资料和RCP4.5情景下5个全球气候模式降水预估数据,采用集合论的方法定义单一和同时发生的气象灾害事件及其组合,分析了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间历史(1961-2015年)和未来30年(2021-2050年)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 基于19个气象站点实测降水资料和RCP4.5情景下5个全球气候模式降水预估数据,采用集合论的方法定义单一和同时发生的气象灾害事件及其组合,分析了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间历史(1961-2015年)和未来30年(2021-2050年)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5年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间初夏旱发生的频率最大、卡脖旱次之、花期阴雨最小,且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基准期(1971-2000年)相比,21世纪以来(2001-2015年)旱灾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花期阴雨发生的频率有所减少。但RCP4.5情景下气候模式预估2021-2050年降水量较基准期明显增加,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可能将发生改变。受花期阴雨发生频率增幅较大的影响,发生主要气象灾害的频率增加5.8%;而两种主要气象灾害同时发生的频率则减少5.2%。同时,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可能将更为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气象灾害 初夏旱 卡脖旱 花期阴雨 频率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相关的统计 被引量:5
20
作者 汤懋苍 张拥军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6-1009,共4页
通过对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的相关分析,发现:除高原主体外,冬季的大地冷涡对应着春夏季为干旱少雨区;而且大地冷涡东面的地冷涡绝大多数也是春夏季的干旱少雨区。冬季大地冷涡在中国的出现频率为80%,可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冬季大地冷涡 春夏季干旱 短期气候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