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争议浅析——以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苏文成 卢章平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8,43,共8页
文章以笔者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学院泰德·安德伍德教授的数字人文课程上开展的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总结数字人文方法应用中的争议点,探讨算法机械性、研究方法与主题互动性弱、人文学科属... 文章以笔者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学院泰德·安德伍德教授的数字人文课程上开展的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总结数字人文方法应用中的争议点,探讨算法机械性、研究方法与主题互动性弱、人文学科属性遭削减等现阶段数字人文方法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研究方法 争议 宋词流派 远距离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叶帮义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在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中,宋诗研究在逐步推向深入,但宋诗的命运却是走向冷落的。这就说明:宋诗研究自有其价值,但不必过分推崇宋诗。
关键词 诗学研究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宋诗钞》与清初宋诗风的兴起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共5页
《宋诗钞》的编选、刊刻及流传是清初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宋诗钞》被广泛赠送京师著名诗人,为宋诗风由京师向全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吴之振、吕留良的宗宋诗论,尤其是对江西诗派的推重,大大促进了宗宋诗风兴起的进程。
关键词 清初 唐宋诗之争 《宋诗钞》 宋诗
下载PDF
《香奁集》归属问题考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6-60,共5页
Since Shen Kuo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raised the question and attributed the book to He Ning of the Five Dynasties,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author of Xiang Lian Ji continued up to date. Generation after gener... Since Shen Kuo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raised the question and attributed the book to He Ning of the Five Dynasties,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author of Xiang Lian Ji continued up to dat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scholars have tried to identify the real author of this collection of love poems in terms of edition, contents, life of the auth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reface, etc. and brought this historical case of scholarship to an end. I believe that this book was not written by Han Wo; instead, it was a collection of love poems produced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Ren Zong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meet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奁集 作者 争论 艳情诗歌
下载PDF
“诗哲之争”视域中的《伊索寓言》翻译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定安 王晓凤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77-381,共5页
《伊索寓言》自明末被利玛窦部分地译入中国起,至林纾的译本,被一再改写以传达神学或童蒙教育的主张;直到周作人,反对将文学服务于外在教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周作人之所以一反前译作法而提出这一主张,独立文学观是构成他翻译的策略性原因... 《伊索寓言》自明末被利玛窦部分地译入中国起,至林纾的译本,被一再改写以传达神学或童蒙教育的主张;直到周作人,反对将文学服务于外在教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周作人之所以一反前译作法而提出这一主张,独立文学观是构成他翻译的策略性原因,是将西方反逻各斯思潮以反文以载道的形式在中国语境下展开。这些译者无论是执着于道,还是执着于文,其翻译实践及效果恰恰与其主张相背离。文章通过这些不同译本,浅析译者受限的主体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 《伊索寓言》 诗哲之争 文以载道 周作人
下载PDF
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唐宋诗之争 源流 正变
下载PDF
《蕙的风》诗案与闻一多
7
作者 雷世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9,共9页
汪静之的新诗集《蕙的风》以"情诗"扬名于文学史,也因"情诗"引来道德争议。《蕙的风》诗案中,闻一多是站在了胡梦华一边,他不认为胡梦华所说的"《蕙的风》是不道德"的观点是错误的,闻氏对《蕙的风》的否... 汪静之的新诗集《蕙的风》以"情诗"扬名于文学史,也因"情诗"引来道德争议。《蕙的风》诗案中,闻一多是站在了胡梦华一边,他不认为胡梦华所说的"《蕙的风》是不道德"的观点是错误的,闻氏对《蕙的风》的否定甚至比胡梦华更尖锐,闻氏用"诲淫"、"只诲淫而无诗"、"没有诗而只淫"等语汇评定《蕙的风》,足见他对《蕙的风》的厌恶程度。另外,闻一多基于艺术本位观念的信仰,判定《蕙的风》是"粗劣的玩艺儿"。闻一多对《蕙的风》"情诗"的批评,与胡适、朱自清、周作人、鲁迅为代表的主流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但是,由于主流批评的强势影响,人们几乎没有注意到闻一多对《蕙的风》的否定意见和对胡梦华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蕙的风》 诗案 情诗 诲淫 辩护 闻一多
下载PDF
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李白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邱美琼 叶克俭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5-89,共5页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学批评 李白论 视野 辨析
下载PDF
宋代诗话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
9
作者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5-99,共5页
宋人诗话对苏轼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对其作诗本事的记述及诗作特征等的品评中,抓住苏诗创作取向和诗法用事着意进行了评析,对苏轼作为诗人的襟怀情性、人品气节亦有论及,这基本见出了苏轼及其诗作的内在特征,为后世进一步把握苏诗提... 宋人诗话对苏轼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对其作诗本事的记述及诗作特征等的品评中,抓住苏诗创作取向和诗法用事着意进行了评析,对苏轼作为诗人的襟怀情性、人品气节亦有论及,这基本见出了苏轼及其诗作的内在特征,为后世进一步把握苏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评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话批评 苏轼论
下载PDF
宋代词学批评中苏轼论的历史嬗变及其特征
10
作者 邱美琼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3-86,共4页
宋代词学批评中的苏轼论摆幅较大,特征各异:北宋,苏轼论是非多誉少,执着传统词体观念;南宋,苏轼论则是褒多贬少,立足词作含寓的现实内涵;延宕到南宋末,又表现为抑扬相共,已开始从词体审美表现形式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立论。这实际... 宋代词学批评中的苏轼论摆幅较大,特征各异:北宋,苏轼论是非多誉少,执着传统词体观念;南宋,苏轼论则是褒多贬少,立足词作含寓的现实内涵;延宕到南宋末,又表现为抑扬相共,已开始从词体审美表现形式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立论。这实际上已超出了单个词人词论的意义,显露出后世词学理论发展中词派梳辨之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词学批评 苏轼论 抑与扬 词派梳辨
下载PDF
唐宋诗歌花肉互喻关系的书写流变与后世接受——以苏轼《定惠院海棠》为中心
11
作者 周玮璞 《南海学刊》 2023年第6期126-136,共11页
与传统以花喻人的手法不同,中唐以降古典诗歌出现了以人喻花,特别是以肉红喻花的反向应用,并在宋代蔚然成风。苏轼《定惠院海棠》中“红映肉”之喻,广为后世诗人接受仿写,并在唱和与品评中不断经典化。但“红映肉”在清代却因尖新俚俗... 与传统以花喻人的手法不同,中唐以降古典诗歌出现了以人喻花,特别是以肉红喻花的反向应用,并在宋代蔚然成风。苏轼《定惠院海棠》中“红映肉”之喻,广为后世诗人接受仿写,并在唱和与品评中不断经典化。但“红映肉”在清代却因尖新俚俗的鲜明宋调风格,在“宗唐”与“宗宋”两派的诗学接受中产生了明显的分化乃至论辩,甚至日本汉诗学家都参与了这一讨论。对“红映肉”一类以肉喻花语典的接受,可以成为从具体文本考察创作与诗学接受中唐宋诗之争的典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喻花 苏轼 红映肉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