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vective Initiation by Topographically Induced Convergence Forcing over the Dabie Mountains on 24 June 2010 被引量:4
1
作者 Qiwei WANG Ming XUE Zhemin T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120-1136,共17页
The initiation of convective cells in the late morning of 24 June 2010 along the eastward extending ridg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n the Anhui region, China, is studi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include local ... The initiation of convective cells in the late morning of 24 June 2010 along the eastward extending ridg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n the Anhui region, China, is studi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include local data assimilation. A primary convergence line is found over the ridg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nd along the ridge line several locally enhanced convergence centers preferentially initiate convection. Thre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the overall convergence pattern are identified. First, thermally-driven upslope winds induce convergence zones over the main mountain peaks along the ridge, which are shifted slightly downwind in location by the moderate low-level easterly flow found on the north side of a Mei-yu front. Second, flows around the main mountain peaks along the ridge create further convergence on the lee side of the peaks. Third, upslope winds develop along the roughly north-south oriented valley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dge due to thermal and dynamic channeling effects, and create additional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peaks along the ridge.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above convergence features creates the primary convergence line along the ridge lin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Locally enhanced convergence centers on the primary line cause the initiation of the first convection cells along the ridge. These conclusions are supported by two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wind (dynamic forcing) or radiative and land surface thermal forcing are removed, respectively. Overall, the thermal forcing effects are stronger than dynamic forcing given the relatively weak environmental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Mountains convective initiation low-level convergence line thermal forcing dynamic forcing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MODYNAMIC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TWO TYPES OF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被引量:5
2
作者 苗春生 杨艺亚 +1 位作者 王坚红 李萍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4期494-507,共14页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s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from April to June during 2009-2014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types based on their low-level circulations. Type I is the southerly pattern with meridional con...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s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from April to June during 2009-2014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types based on their low-level circulations. Type I is the southerly pattern with meridional convergence line at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which is formed by the convergence of southeasterly, southerly, and southwesterly flows. Type II is the southwesterly pattern with a latitudinal convergence line at the east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which is formed by the convergence of westerly and southwesterly flows. Statistics on 6-hourly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afore-mentioned 6 years, there were on average 73.2 occurrences of the southerly pattern and 50.3 occurrences of the southwesterly pattern per year. After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both patterns increase remarkably. The synthetic diagnosis of pattern circulation shows that, at 500 h Pa, for the southerly pattern, there is a broad warm high ridge, and a temperature ridge is behind the high ridge, which causes an obvious warm advection at the high ridge area. There is no frontal region. For the southwesterly pattern, the circulation is a weak trough with a temperature trough behind it. The position of the frontal region is near Yangzi River, and the south China coast is in the warm-sector of the frontal region. At the vertical cross-section of each of the two categories of heavy rainfall, there is a strong vertical motion center stretching to 400 hPa, where the convergence layer in the rainfall region is deep and with several vertical convergence centers overlapping one another. Both types of heavy rainfalls are with abundant water vapor, accompanied with deep convective instability energy layers, and with strong release of latent heat caused by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r.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 leads to the warming-up and stretching of the air column, thus strengthens deep convergence and vertical velocity upward. There is a stronger latent heat-release in the southwesterly pattern than in the southerly pattern,while in the southerly pattern, the warm advection at middle and upper levels is stronger than the latent head release.To study the thermo-dynamic development mechanisms,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mad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wo rainstorm regions, latent heat release warms up the air column, henc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epth and strength of the vertical velocity. Moreover,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 strengthens convergent circulation at lower levels and weakens divergent circulation at middle levels, whose influence can be as strong as 30%-50% of the wind circulation strength of the two types of the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over the south China coast, and further enhances deep convection, promoting warm-sector storm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the convergence line at low level theRMODYNAMIC developing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 LatENT heat
下载PDF
Analysis of Rainfall Weather Process in Most of China from 3-6 October, 2021
3
作者 Yifei Li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11期184-193,共10页
Heavy rain is a common abnormal weather in China, which is prone to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 By using Chin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s DERF2.0 (the second-generation product of monthly dynamic extended ... Heavy rain is a common abnormal weather in China, which is prone to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 By using Chin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s DERF2.0 (the second-generation product of monthly dynamic extended ensemble prediction) models and 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data, and using synoptic and dynamic method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rainfall weather process in most of China from October 3-6, 2021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is process had a long duration, large cumulative rainfall and strong extreme. 2) The warm and wet flow and the cold air intersec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which resulted in a regional rainstorm process within ten days. 3) There was a low-level jet moving from Guizhou and Hunan to the south of Northeast China, bringing a lot of water vapor. To sum up, the rainfall process of this round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adjustment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Weather Process Subtropical High Warm and Wet Flow Cold Vortex low-level Shear line
下载PDF
基于FPGA的射频腔体系统数学模型在线辨识算法
4
作者 魏诗惠 马瑾颖 +10 位作者 朱正龙 高郑 薛纵横 徐呈业 施龙波 陈奇 孙列鹏 黄贵荣 王志军 张善超 邱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2-960,共9页
射频系统的数学模型包含了射频腔体的关键特征参数(如腔体半带宽、谐振频率和洛伦兹力失谐系数等),数学模型对腔体性能检测、控制系统仿真及低电平控制算法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分析仪通常用于测量射频系统的散射参数,进而构建射频系... 射频系统的数学模型包含了射频腔体的关键特征参数(如腔体半带宽、谐振频率和洛伦兹力失谐系数等),数学模型对腔体性能检测、控制系统仿真及低电平控制算法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分析仪通常用于测量射频系统的散射参数,进而构建射频系统的数学模型,但其测量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系统模型的在线自动辨识。本文通过模拟网络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在数字低电平系统内部构建了基于数控振荡器的扫频算法,实现了射频腔体系统的在线辨识。该算法的有效性已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前端示范样机的超导腔上验证,其测量结果与网络分析仪测量结果吻合。此外,本文利用该辨识算法还成功测得了由洛伦兹力失谐引起的超导腔频率响应畸变曲线,并讨论了洛伦兹力失谐量的大小对腔体关键特征参数测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函数模型 射频腔体 低电平射频系统 在线辨识 幅频响应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转阴的影响因素与治疗策略探讨
5
作者 陶学萍 李丽娇 +2 位作者 漆阳红 邓勇 欧书强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5期162-166,共5页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低病毒血症患者转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接受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120例为研究对...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低病毒血症患者转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接受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恩替卡韦或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3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未转阴患者(HBV DNA≥10 IU/mL)分为联合组(n=19)、换药组(n=19)、维持组(n=20),并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12周,收集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三组LLV的发生情况、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肝硬度值(LSM)。同时,比较转阴患者与LLV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V发生的因素。结果:治疗36周后,CHB患者转阴62例,转阴率为51.67%,未转阴患者58例,占比48.33%。三种不同治疗方案中,维持组的LLV发生率最高,为85.00%,其次为联合组和换药组,分别为26.32%、10.53%。三组LLV发生率、HBeAg、HBsAg、LS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BsAg、HBeAg、LSM均是影响LLV转阴的因素(P<0.05)。结论:目前临床上的一线NAs药物治疗对LLV患者的转阴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可通过改变治疗的药物或联合其他NAs药物来提高患者的转阴率,对于LLV患者的治疗方案还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低病毒血症 一线核苷(酸)类似物
下载PDF
“21·7”特大暴雨系统北上引发太行山中段区域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国翠 钤伟妙 +3 位作者 车少静 陈瑞敏 李禧亮 冯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0-1270,共11页
2021年7月18-22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暴雨(“21·7”特大暴雨),众多学者已有分析和研究。受系统北上影响,20-22日位于太行山中段的河北省中南部也出现区域性大暴雨。本文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 2021年7月18-22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暴雨(“21·7”特大暴雨),众多学者已有分析和研究。受系统北上影响,20-22日位于太行山中段的河北省中南部也出现区域性大暴雨。本文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和2508个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地基GPS水汽等多源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太行山中段区域大暴雨演变特征及暴雨落区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高空涡、切变线、低空急流,“烟花”和“查帕卡”双台风远距离输送也是有利的环流背景,大气环流稳定和低空偏东风长时间维持是降水的主要成因。(2)近乎南北向地面辐合线、地面露点温度锋区、≥30 d Bz雷达强回波带、小时降水量≥10 mm短时强降水带位置吻合,且稳定维持在太行山东麓,位置少动且持续时间长;强降水阶段,低层偏东风分量增大,且最大东风出现高度降低,最大东风分量为8~11.1 m·s^(-1),最大东风出现的高度最低为510 m;低空急流最大高度510~2310 m,最大低空急流指数33.1×10^(-3) s^(-1),0~1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最大分别为11.9 m·s^(-1)和16.9 m·s^(-1),偏东风表现为迎风坡水平辐合,对太行山东麓降水产生明显增幅作用。(3)深厚湿层从地面持续到400 h Pa,降水过程中抬升凝结高度接近地表,降水前期对流有效位能1925.5 J·kg^(-1);强降水阶段GPS水汽总量处于50 mm以上的高值阶段,高值开始时间提前于降水5~6 h;西部山区中低层水汽通量大值区维持时间长达10 h,水汽辐合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强降水出现在西部山区呈带状分布。(4)雷达回波质心低,30 d Bz以上的强回波在西部山区持续时间长达20 h,具有列车效应和暖云降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地形作用 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下载PDF
2022年桂林“龙舟水”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向红 张雅昕 +2 位作者 周希源 欧阳荣谦 阳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桂林“龙舟水”的降水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桂林“龙舟水”降水由三次连续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组成,雨量中心主要在铁路沿线湘桂走廊一带,累计雨量具有极端性,三次...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桂林“龙舟水”的降水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桂林“龙舟水”降水由三次连续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组成,雨量中心主要在铁路沿线湘桂走廊一带,累计雨量具有极端性,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同的低层水汽输送特征,异常强盛的西南季风带来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到桂林,影响系统有中层低涡稳定控制、高空槽的东移,低层有低空急流、静止锋等。暴雨触发与低空急流加强、切变线、低涡系统的控制,以及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关,湘桂走廊地形强迫也是暴雨的成因。低空急流的加强与高空槽、低涡迫近导致气压梯度加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暴雨 低空急流 辐合线
下载PDF
Converg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Intelligent Dual-Interactive Power System
8
作者 j.y. Wang N. Li +3 位作者 Y. Fu H.J. Sun B. Tong L. Zhang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1年第12期1213-1218,共6页
关键词 通信技术 电力系统 智能 交互式 国家电网公司 应用 通信信息 保护环境
下载PDF
微光条件下遥感器像移补偿机构设计及控制方法
9
作者 康建兵 王芸 +1 位作者 于婷婷 林喆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47,共9页
夜间成像时,遥感成像地面目标的辐亮度可低至白天的10–6,在提升弱信号获取能力的各种措施中,通过长曝光时间提升信噪比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在低轨遥感任务中其实现却受到极大限制。为完成探测目标凝视,文章提出通过光路中... 夜间成像时,遥感成像地面目标的辐亮度可低至白天的10–6,在提升弱信号获取能力的各种措施中,通过长曝光时间提升信噪比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在低轨遥感任务中其实现却受到极大限制。为完成探测目标凝视,文章提出通过光路中的像移补偿机构实现光轴稳定的解决方案,补偿了相机相面与地物的相对运动,在曝光时间内使探测器相面景物与地物景物保持相对静止,从而实现灵活微光成像模式;具体阐述了微光条件下遥感器像移补偿机构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对其原理及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仿真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像移补偿系统可将图像抖动补偿至0.2像元之内,为低轨遥感微光成像系统提供了优异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光成像 像移补偿 光轴稳定 信噪比 星载遥感器
下载PDF
2021年苏州与武汉两地龙卷的环境条件与雷达特征对比分析
10
作者 王艺娟 姚聃 +1 位作者 梁旭东 陶局 《暴雨灾害》 2023年第4期415-426,共12页
基于上海青浦双偏振雷达、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拼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和ERA5再分析等数据,对2021年5月14日夜间苏州、武汉相继出现的致灾严重的龙卷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地面触发机制、雷达探测特征和环境参数... 基于上海青浦双偏振雷达、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拼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和ERA5再分析等数据,对2021年5月14日夜间苏州、武汉相继出现的致灾严重的龙卷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地面触发机制、雷达探测特征和环境参数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苏州、武汉两地龙卷均发生在西南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低层高温高湿,均受到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影响,但两地龙卷发生位置与对应的急流位置不同,苏州龙卷西侧对应东侧急流出口区,武汉龙卷正好对应西侧急流出口区;(2)苏州龙卷是由阵风锋引起的辐合线配合强度适宜的弱冷池触发的;武汉龙卷发生时地面存在中尺度辐合中心和弱冷池;(3)两地龙卷均发生在孤立右移超级单体伴随低层中气旋突然加强之时,龙卷涡旋特征(TVS)分别出现在苏州龙卷和武汉龙卷发生前2 min和3 min;(4)有别于美国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苏州龙卷发生在高的对流有效位能、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对流抑制能量以及中等偏弱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武汉龙卷则发生在弱的对流有效位能、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较高的对流抑制能量以及强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比较而言,两地龙卷发生前和发生时,苏州龙卷的热力条件较好、动力条件中等偏弱,而武汉龙卷的动力条件较好、热力条件偏弱,可见两地龙卷均发生在热力和动力条件互补的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超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垂直风切变 环境参数
下载PDF
广西防城港沿海6·16特大暴雨成因及机制探讨
11
作者 陈绍河 郑凤琴 +2 位作者 蔡悦幸 赵胜男 唐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地面观测、FY-2G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广西防城港沿海地区2020年6月16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以及触发维持机制探讨。(1)此次极端降雨过程是一次暖区暴雨过程,降雨过程主...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地面观测、FY-2G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广西防城港沿海地区2020年6月16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以及触发维持机制探讨。(1)此次极端降雨过程是一次暖区暴雨过程,降雨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具有局地性强,雨势猛,强度大,降水难预报和突发性等特点。(2)暴雨在弱环流背景条件下发生,暴雨区有深厚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但天气尺度系统上升运动不深厚强度也不强,因而预报难度大。(3)初始对流在防城港南部近海海面触发,靠近海岸线时迅速发展加强,在防城港沿海地区演变成一个较大尺度的M_(β)CS,其西侧和南侧出现一连串强度45~55 dBZγ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经过暴雨区上空,形成列车效应最终导致极端降雨的发生。(4)天气尺度背景为北部湾近海海面出现对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低空急流的显著加强触发防城港市近海海面初始对流生成;不同性质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和M_(β)CS冷池出流造成防城港沿海地区出现中尺度低压及中尺度辐合线,致使对流在防城港沿海地区增强和长时间维持。(5)高温高湿环境中尺度扰动可能处于暖湿不稳定层结,微小的扰动也可以触发对流;预报服务中要利用多种新型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及时判断分析沿海地区是否会出现海陆风或冷池出流等形成中尺度低压或辐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特大暴雨 低空急流 中尺度辐合线 海陆风 触发维持机制
下载PDF
利用多源数据对2019年2月贵阳机场准静止锋低云天气诊断分析
12
作者 罗浩 张亚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44-51,共8页
利用多源数据对贵阳机场2019年2月发生的昆明准静止锋低云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当贵阳机场发生低云天气时,昆明准静止锋位于24°~27.5°N、104.5°~109°E;850 hPa及以下的偏南气流为准静止锋背景下贵阳机场低... 利用多源数据对贵阳机场2019年2月发生的昆明准静止锋低云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当贵阳机场发生低云天气时,昆明准静止锋位于24°~27.5°N、104.5°~109°E;850 hPa及以下的偏南气流为准静止锋背景下贵阳机场低云天气的发生提供了主要水汽来源,越接近地面,水汽来源越趋向于西太平洋;贵阳机场低云天气发生时,准静止锋具有浅薄冷空气层的特点,冷空气层平均厚度为390m,最厚780m,最浅时仅有120m。低云天气发生时,贵州中部一线多有地面辐合线出现,可分为三类:当准静止锋位于贵州西部或云南东部时,需要重点关注偏北风与东南风之间的辐合;当准静止锋东退时,近地面偏南气流大范围进入贵州中南部区域,并与偏北气流在贵州中部一线形成辐合;当准静止锋处于锋生时,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与昆明热低压前沿的偏南气流在贵州中部形成对峙,产生辐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准静止锋 低云低能见度 锋生函数 温度平流 水汽通量散度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浙北地区春季一次弓形回波造成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13
作者 宋刘明 田德宝 +2 位作者 吴建青 张珊珊 葛非凡 《科技通报》 2023年第8期7-13,共7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急流 中尺度辐合线 速度模糊 浙北地区
下载PDF
2019年9月12—14日陇南市持续性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14
作者 宁和平 段秀兰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2期136-140,146,共6页
本文对2019年9月12—14日陇南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外围有较强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同时700 hPa存在明显的强风速带的辐合,低层强烈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 本文对2019年9月12—14日陇南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外围有较强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同时700 hPa存在明显的强风速带的辐合,低层强烈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对物理量场分析发现,这次持续暴雨过程中,中低层有明显的湿层及水汽辐合,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云团演变特征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是在青海东南部的对流云与四川北部的对流云系东移合并加强后逐渐减弱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热带高压 切变线 低空急流 辐合 对流云团 甘肃陇南 2019年9月12—14日
下载PDF
低空切变线与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浙江梅汛期暴雨落区分型
15
作者 李悦 丁霖 徐亚钦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基于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实况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筛选出2015—2021年浙江地区12次梅汛期暴雨天气过程,对其暴雨落区进行分型,并对每一型暴雨影响系统的配置与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浙江梅汛期暴... 基于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实况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筛选出2015—2021年浙江地区12次梅汛期暴雨天气过程,对其暴雨落区进行分型,并对每一型暴雨影响系统的配置与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浙江梅汛期暴雨落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低空切变线的类型与强度、低空急流的强度和变动、高低空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密切相关,可以分为3类,即低空急流附近型、低空切变线附近型、低空急流与低空切变线之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落区 低空急流 低空切变线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漳州市一次梅雨期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
16
作者 黄铭绸 黄奕丹 +2 位作者 许乾杰 何秀恋 洪晓湘 《大众科技》 2023年第7期45-47,63,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9日发生在漳州市梅雨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过程是由近地层辐合线主导的局地性强降水,前期强盛的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提供较丰富的湿静力能量,辐合线的存在造成浅薄冷暖空气交汇,触发不稳定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9日发生在漳州市梅雨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过程是由近地层辐合线主导的局地性强降水,前期强盛的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提供较丰富的湿静力能量,辐合线的存在造成浅薄冷暖空气交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强降水的发生。通过雷达分析得出此次过程属于典型的低质心热带海洋性降水回波,后向传播机制是导致回波在漳浦县维持较长时间的主要原因,双偏振雷达资料表明该回波以大雨滴为主,用于雨强估测效果较好。CMA-上海模式对弱天气尺度强迫的对流性强降水有一定的体现作用,在主观预报难以判断此类强降水时,加强潜势分析和回波监测是增加短时临近预报提前量的有效应对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强降水 辐合线 低空急流 雷达 短时临近预报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17
作者 赵旻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热力动力条件、层结条件等方面,对2022年6月4—5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热力动力条件、层结条件等方面,对2022年6月4—5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东北冷涡前部暖湿切变造成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使冷涡移动缓慢,冷涡系统影响时间长、降水量增大。暖湿空气在切变处强烈辐合,与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重合,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为暴雨云团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辐合区与高层强辐散区重合,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偏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低层增温增湿使大气层结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中尺度切变线 低空急流 次级环流 暴雨
下载PDF
2018年北京“7.16”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雷蕾 邢楠 +4 位作者 周璇 孙继松 翟亮 荆浩 郭金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再分析资料及0.03°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再分析资料及0.03°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气团(θse高能区)中,无明显冷空气强迫,斜压性弱,有丰沛的水汽,850 hPa以下出现强水汽辐合.(2)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有3个过程:带状对流建立和局地强雨团影响、北京北部"列车效应"南部雷暴冷池出流造成对流加强和移动、平原地区线状对流重建.(3)暴雨发生前,低层西南风出现风速脉动,低空急流建立.首先在2500-3500 m高度形成低空急流,2 h后2500 m以下风速显著增大,5 h后急流厚度由边界层伸展到700 hPa.急流出口区降压,低层出现气旋性风场或切变,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触发和加强对流.(4)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这是对流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5)地面辐合线是对流触发并逐渐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地面辐合线方向、低空急流轴、回波移动方向三者几乎重叠是造成对流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的有利条件.(6)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增幅有重要影响.北京最大雨强≥40 mm/h站点中的77.4%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200-600 m海拔高度处.偏东风在华北西部太行山局地迎风坡触发对流,西南低空急流在北京北部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处辐合和抬升更为显著,造成局地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特大暴雨 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地形
下载PDF
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9
作者 王啸华 吴海英 +1 位作者 唐红昇 喜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60-1069,共10页
利用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_(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多个... 利用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_(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南京地区合并,合并后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强,移速慢,造成了南京地区的强降水。这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在云图T_(BB)资料上表现为对流云团合并后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强,移速缓慢,T_(BB)梯度大值区在南京地区停留;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南移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南京地区局地生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合并,使得地面风场辐合显著增强;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南京地区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并入形成大面积高效率降水回波,镶嵌其中的γ尺度对流单体沿着相同方向依次通过南京地区。分析中还发现,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这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识别和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特征,为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云团 地面辐合线 低空急流 低空切变线
下载PDF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徐珺 毕宝贵 谌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8-1229,共12页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分辨率0.5°×0.5°、间隔6 h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模拟结果,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分辨率0.5°×0.5°、间隔6 h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模拟结果,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自内蒙古南下的低层冷空气和中层干空气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于低涡西南侧的辐合线上,低涡入海过程中移速减慢使辐合线经过济南速度减慢,导致济南持续3 h的短时强降水;生成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30 km左右的对流系统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合并使降水增幅,最终导致极端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数值模拟 辐合线 阵风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