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故意的认定——要素分析模式的提倡与运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明儒 刘方可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3年第1期57-66,共10页
运用整罪分析模式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故意时,无法合理解释“情节严重”的认识问题以及“刑事推定下明知的过失化”现象,造成本罪故意认定困境。与整罪分析模式截然不同的要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要素分析模式下,故... 运用整罪分析模式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故意时,无法合理解释“情节严重”的认识问题以及“刑事推定下明知的过失化”现象,造成本罪故意认定困境。与整罪分析模式截然不同的要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要素分析模式下,故意的成立仅需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行为不法性有“明知”即可,其他犯罪事实要素的主观心态在所不问。以此为准,当行为人对自己所提供帮助行为违法性以及他人网络犯罪行为有所“明知”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中的“明知”即使因刑事推定方法而过失化,也不影响本罪故意认定。“情节严重”的各项情节中,除与帮助行为非法性提升存在密切关联的情节需故意心态外,其他的只需过失心态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罪分析模式 要素分析模式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故意 要素责任
下载PDF
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适用场域——以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界分为视角
2
作者 付恒 付雷荣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2-78,97,共8页
自《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效力争论就从未停止。源于该解释确定的“网络型”寻衅滋事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未能从理论上厘清“险情”的涵摄范围,导致... 自《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效力争论就从未停止。源于该解释确定的“网络型”寻衅滋事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未能从理论上厘清“险情”的涵摄范围,导致在实践中存在模糊界域,以致司法实务难以把握二者的适用场域。基于承认解释有效的立场,从事实和规范的双重维度,采用限缩解释的技巧,确立“公共设施”标准界定“险情”内涵,可以较清晰解决两罪适用场域模糊之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 互联网谣言型犯罪 适用场域
下载PDF
国内外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法律责任比较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鹏 陈琬莹 +2 位作者 琚腊红 马丽萍 吕繁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1期90-93,共4页
针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处罚的条款,有些设立了独立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罪",有些则用其他罪名。在处罚方面,我国出现过故意传播性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实践;但是... 针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处罚的条款,有些设立了独立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罪",有些则用其他罪名。在处罚方面,我国出现过故意传播性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实践;但是,在应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方面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些问题需综合考虑,如修订故意传播性病罪的适用范围,增设独立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罪,修订监外执行和保外就医的范围,确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认定程序,对艾滋病感染者加强防艾教育和法律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故意传播 法律责任
下载PDF
从“网络寻衅滋事罪”到“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适用关系、优化路径与规制场域 被引量:17
4
作者 姜瀛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后,其所增设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由司法解释所确立的网络虚假信息型寻衅滋事罪的关系十分微妙。从规范条文来看,前者的规制范围限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而后者的规制范围不受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后,其所增设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由司法解释所确立的网络虚假信息型寻衅滋事罪的关系十分微妙。从规范条文来看,前者的规制范围限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而后者的规制范围不受限制;且前者的刑罚配置轻于后者。从逻辑上看,立法者并没有必要制定重复性规定来增设规制范围小且刑罚轻的特殊罪名,并将“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之外的危害程度不一的各类虚假信息交由寻衅滋事罪予以规制,“并存适用论”的理论预设违背了法益批判之比例原则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不具备正当性。当然,为了优化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适用范围,可采取拓展“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解释空间的解释论路径。日后,若须在“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之外扩充虚假信息类型,应延续明确列举的立法模式。而在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司法适用中,将现实的社会秩序之扰乱作为危害后果的评价对象更具目的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网络虚假信息型寻衅滋事罪 适用关系 优化路径 规制场域
下载PDF
艾滋病人犯罪与相关法律制度之完善 被引量:6
5
作者 金泽刚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10-14,共5页
近几年来,艾滋病人犯罪成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现象,值得关注。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危害特点,对艾滋病人违法犯罪要采取打击与关怀、惩罚与救助相结合的措施。但打击和防治艾滋病人犯罪必须健全和完善限制艾滋病犯罪人人身自由的特殊措施,从立... 近几年来,艾滋病人犯罪成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现象,值得关注。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危害特点,对艾滋病人违法犯罪要采取打击与关怀、惩罚与救助相结合的措施。但打击和防治艾滋病人犯罪必须健全和完善限制艾滋病犯罪人人身自由的特殊措施,从立法上解决艾滋病犯罪人的关押和服刑等问题。同时应修改《刑法》第三百六十条,增加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新罪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艾滋病犯罪人 故意传播艾滋病霉
下载PDF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适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6
作者 刘文燕 马金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48-50,共3页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有效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但实践中,由于"两高"司法解释对编造、故意传播行为界定与本罪存在冲突,使得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处理面临很多争议。文章对该罪目前存在...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有效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但实践中,由于"两高"司法解释对编造、故意传播行为界定与本罪存在冲突,使得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处理面临很多争议。文章对该罪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应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解释 界定
下载PDF
应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奉文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54-57,共4页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构成传播性病罪,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表面上,这种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但事实上,定故意杀人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果关系难以证明、既遂、未遂难以确定等。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构成传播性病罪,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表面上,这种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但事实上,定故意杀人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果关系难以证明、既遂、未遂难以确定等。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传播性病罪 故意杀人罪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因果关系
下载PDF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法律责任分析——兼评“陈某犯传播性病罪”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焕超 刘川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防控艾滋病是国家的重要法律政策。司法实践中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规制主要是适用刑法第360条,课以传播性病罪的刑罚。这种路径失于法益的精细考察,而转向解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又失于构成要件的圆满。基... 防控艾滋病是国家的重要法律政策。司法实践中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规制主要是适用刑法第360条,课以传播性病罪的刑罚。这种路径失于法益的精细考察,而转向解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又失于构成要件的圆满。基于艾滋病防控的需要,刑法可新增"故意传播艾滋病罪",并可就该罪的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违法阻却事由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性病罪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法政策 构成要件
下载PDF
论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定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朱丽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年第2期50-54,共5页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定罪,刑法学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亦持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两种观点集中于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实践中被害人感染艾滋病至死伤结果出现其间距过长,因此在有限的诉讼时效内认定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面临着诸...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定罪,刑法学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亦持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两种观点集中于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实践中被害人感染艾滋病至死伤结果出现其间距过长,因此在有限的诉讼时效内认定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文章从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出发,另辟蹊径,探究了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合理定性,证明了该行为实质应为故意伤害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传播性病罪 故意伤害 故意杀人 疫学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疫情防控背景下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翟慎海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7-71,共5页
近20年来,我国刑法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已日臻严密,笔者特予以梳理;同时,探讨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恐怖信息的特征及恐怖疫情与普通疫情的区别,并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三个常见罪名的定罪分歧予以辨析。
关键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犯罪 恐怖信息 恐怖疫情与普通疫情 网络寻衅滋事犯罪
原文传递
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犯罪的规制路径——以犯罪学与刑法教义学的贯通为视角
11
作者 贾易臻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56-62,共7页
犯罪学的研究,尤其是犯罪成因的研究为刑事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借助"犯罪学—刑事政策—刑法教义学"的路径可以实现犯罪学与刑法教义学的学科贯通与良性互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虚假信息犯罪的规制为这种路径提供了绝佳的... 犯罪学的研究,尤其是犯罪成因的研究为刑事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借助"犯罪学—刑事政策—刑法教义学"的路径可以实现犯罪学与刑法教义学的学科贯通与良性互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虚假信息犯罪的规制为这种路径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平台。从相关司法文件来看,针对疫情期间的虚假信息犯罪,基本形成了依法严格惩处、区分分流两大刑事政策。从犯罪成因的角度而言,失范理论、紧张理论、差别交往理论可以为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行为提供注解;而亚文化理论与一般化紧张理论又可以较为清晰地解释虚假编造行为。针对犯罪成因的分析可以为刑事政策提供社会化与精准化的保障。同时,借助对《刑法》第291条之一中虚假信息、明知、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教义学分析,可以实现犯罪学与刑法教义学的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虚假信息犯罪 刑事一体化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