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xploration to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1
作者 ZHU Hong-liang ZHANG Rui-qi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1期118-121,126,共5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implemen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urrent dual struc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rban-rural diff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implemen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urrent dual struc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rban-rur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production mode, management mode, culture a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has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production in China. But the rural areas still maintain their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natural economy.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ity politics is promoted by more economic elements of capital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bourgeoisie. During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 rural areas still adopt the traditional self-management mode.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city is the center of development, having large population, developed traffic, and prosperous culture. But the village is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its cul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modern times, affected by the foreign capitalist, urban area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modern productivity. After separating from agriculture, handicraft industry has transferred into urban areas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shown great changes. Thus, a new pattern of "Urban Industry, Rural Agriculture" has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LATION difference HISTORY China
下载PDF
The Analysis of Limitation of Engel's Coefficient——A Case Study of Rural Areas in Hebei Province
2
作者 HAO Jun1,LIU Jie2 1.Shijiazhuang Post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2.Business School,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4期24-29,共6页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relevant theories of Engel's coeffici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these theor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currently in China,for example,continuing to use original theory,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relevant theories of Engel's coeffici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these theor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currently in China,for example,continuing to use original theory,not in line with reality of China;comparison invalidity in length and breadth,is not conducive to relevant analysis;culling out the special factors easily causes distortion of conclusion.Taking rural areas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Engel's coefficient in analyzing the gap of rural economy:in terms of region horizontally,Engel's coefficient neglects the differenc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mong regions,and difference of economic stages among regions;in terms of time vertically,Engel's coefficient neglects the periodic chang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he ratio change of different families in different periods.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hina's rural areas,the correction model of Engel's coefficient is established as follows.Firstly,Engel's coefficient=Percentage of expenditure variation(food+ education+ medical service) /Percentage of total expenditure variation;Engel's coefficient=Percentage of expenditure variation(food+ education+ medical service) /Percentage of income variation.Secondly,Engel's coefficient=Percentage of expenditure variation of food/Percentage of variation of(total expenditur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medical expenditure.Thirdly,Engel's coefficient=Percentage of expenditure variation of food/Percentage of total expenditur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el’s COEFFICIENT difference of CONSUMPTION stru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xtracurricularreading environ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n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
3
作者 Xiaozhao DENG Haiyan YAO Shubei ZHU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年第3期1-17,共17页
Purpose: So fa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that discussed children’s reading environment in China’s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existed i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environment bet... Purpose: So fa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that discussed children’s reading environment in China’s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existed i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environ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n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 with empirical evidence.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empirical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105 participants. Then proposed hypotheses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bservation variables were respectively examined with ANOVA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SPSS19.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Finding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differences did exist in school and social reading environ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n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 2) differences in family reading environ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n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 were not obviously observed.Research limitations: The empir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only one county of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 which may have partially affected the generalization of our conclusions. In addition, the response rate of questionnaires was comparatively low due to a relatively limited research perio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s, libraries, schools and families to consider how to jointly narrow the gap in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ircumst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n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Originality value: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to explo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environ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n Chinese povertystricken areas, which will help research communitie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reading environment in Chinese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ding environment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rural-urban difference Children CHONGQING Reservoir Area
下载PDF
我国乡村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应对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祖辉 李懿芸 毛晓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根据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老龄化率为17.72%,先于城市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乡村老龄化整体呈现出老年抚养比增速快、低龄老人务农比例高等特征,与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老龄人口就业占比相对较高。分区域看,粮食... 根据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老龄化率为17.72%,先于城市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乡村老龄化整体呈现出老年抚养比增速快、低龄老人务农比例高等特征,与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老龄人口就业占比相对较高。分区域看,粮食主产区乡村老龄化增幅更多、老年抚养比更重、老龄就业比重更高;全国乡村老年抚养比28.13%,但粮食主产省份达31.28%。通过定性梳理乡村老龄化对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及其粮食生产行为效率等的影响,提出积极应对乡村老龄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老龄化 老年抚养比 粮食安全 粮食主产区 区域及城乡差异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 被引量:5
6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2,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老龄农村 乡村振兴 人口挑战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下载PDF
三峡库区乡村发展主体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基于重庆巫溪长红村的个案
7
作者 范春 李斌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让人民有较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党和国家新时期治国理政的伟大方略。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获得感如何?文章选取库区的重庆巫溪县长红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得感问... 让人民有较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党和国家新时期治国理政的伟大方略。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获得感如何?文章选取库区的重庆巫溪县长红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得感问卷调查和会见座谈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该村三类主体获得感的差异性,探寻导致这种差异的内外因素,并提出提升不同主体获得感的实施路径:增强个体发展能力,激发获得感提升的内生动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夯实获得感提升的经济基础;优化乡村治理模式,确立获得感提升的组织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落实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营造获得感提升的宽松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乡村发展主体 获得感差异 提升路径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能否弥合县域城乡就业差距?——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8
作者 张润君 王少凡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6期99-109,F0002,共12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新的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刻重塑农村发展轨迹与城乡就业结构。基于2010—2021年我国2721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城乡...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新的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刻重塑农村发展轨迹与城乡就业结构。基于2010—2021年我国2721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城乡就业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缩小县域城乡就业差距。对初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域,综合示范县的设立能够起到“先强带动后强”的积极示范作用,对城乡就业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就业结构合理化能够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对缩小城乡就业差距的影响,而对外开放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会削弱这种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展望:一是强化数字基建,铺就城乡就业联通之路;二是深化数字产业融合,拓宽城乡就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育,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城乡就业差距 电商进村示范县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基于湖南省革命老区的实证检验
9
作者 许春晓 张蒙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2-51,共10页
基于互联网OTA平台景区销售数据综合测算县域旅游发展水平,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9—2021年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域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扩大-缩小-扩大”的“N型... 基于互联网OTA平台景区销售数据综合测算县域旅游发展水平,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9—2021年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域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扩大-缩小-扩大”的“N型”趋势双重门槛效应;在同一发展时期,旅游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要略高于城镇居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作用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发达县旅游发展更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旅游发达县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据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振兴机制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挥旅游联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回归模型 区域异质性 湖南省 革命老区
下载PDF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炳钦 李婷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基于2010—2021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园和先导区试点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显... 基于2010—2021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园和先导区试点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显著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水平约1.5%,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效应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产业融合对西南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分维度分析显示,乡村产业融合主要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等3个维度对县域经济韧性发挥积极作用,在恢复能力维度作用还不显著。据此,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增设县域产业园区,构建全产业链;提高经营主体劳动效率,优化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风险管理意识,推广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融合 县域经济韧性 渐进双重差分法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从关系差序到知识差序:农村中老年人数字反哺研究——基于科学信息传播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兴政 张大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5,共8页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地区的科学信息反哺路径提供了技术和环境支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子辈会通过“授渔”的“传授式”反哺和“授鱼”的“代理式”反哺,向父辈传播科学信息或技能,帮助农村中老年人规避数字风险,全面提升生活...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地区的科学信息反哺路径提供了技术和环境支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子辈会通过“授渔”的“传授式”反哺和“授鱼”的“代理式”反哺,向父辈传播科学信息或技能,帮助农村中老年人规避数字风险,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媒介的去中心化和风险发展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前喻文化”的瓦解,“后喻文化”逐渐崛起。在此过程中,数字反哺的知识差序渐渐被关系差序取代,子辈获取和掌握科学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中老年人选择求助对象的核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中老年人 科学信息 数字反哺 差序格局
下载PDF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评估
12
作者 倪元利 陈云凡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1,共6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运用倾向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点H中学实施成效评估发现:该校将“以德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家校协同的合作、协调和协作各层面,有效抑制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运用倾向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点H中学实施成效评估发现:该校将“以德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家校协同的合作、协调和协作各层面,有效抑制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家校社协同应遵循“合作—协调—协作”实践逻辑,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建议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加强协同育人的针对性,不断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 农村地区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地区居民养老意识及个性差异的调查研究——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21年“千村调查”
13
作者 金菲 虞幸然 粟芳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66,共12页
推进农村养老事业发展不单是人口老龄化的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环节。本文基于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识及养老保险参与情况,发现养老意识仍倾向于传统,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 推进农村养老事业发展不单是人口老龄化的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环节。本文基于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识及养老保险参与情况,发现养老意识仍倾向于传统,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参与深度不够。进而,基于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构建指标,综合评价了养老意识的现代化水平。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差异化分解发现,养老意识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组内差异,即个性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则表明,主观感知村庄组织能力越强、金融素养越高的农村居民具有越为现代的养老意识,而家庭观念越重养老意识越传统。整体上对养老意识影响最大的前五大因素分别为村庄组织能力、政治面貌、金融素养、地区生活水平和年龄。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现代的养老意识,自发运用多种工具增强自我养老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养老意识 个性差异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性别差异分析——基于CLHLS数据的检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嘉雨 张威 陈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数据库,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分解法,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老龄化趋势严峻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数据库,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分解法,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老龄化趋势严峻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农村女性空巢老人认知正常比例显著低于男性,认知评分也显著低于男性;农村女性空巢老人表现出对婚姻状况、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敏感性,农村男性空巢老人表现出对自评经济的敏感性;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差异64.05%与性别自身相关,两性在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年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参与间的个体特征差异使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差异扩大。建议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等措施提供相关支持,缩小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从而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 农村 空巢老人 性别差异 非线性Oaxaca-Blinder分解法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地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司增绰 刘世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84-89,共6页
农业农村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逐步提升。基于新发展理念要求,文章从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了2010—2020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 农业农村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逐步提升。基于新发展理念要求,文章从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了2010—2020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省份间的差异,各省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Dagum基尼系数法 核密度估计法
下载PDF
空巢老人失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基于2018 CLHLS数据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李娟 王欣宇 +1 位作者 傅利平 唐雨婷 《卫生软科学》 2024年第8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我国空巢老人失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为预防老年人失能及完善老龄社会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数据(CLHLS),选取≥65岁的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利用Katz指数量表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4488... [目的]分析我国空巢老人失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为预防老年人失能及完善老龄社会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数据(CLHLS),选取≥65岁的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利用Katz指数量表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4488名空巢老人失能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空巢老人总体失能率为13.4%,城市空巢老人失能率(14.6%)高于农村空巢老人(12.2%),轻度失能者占比最高(9.9%),洗澡困难是失能老人最易遇到的自理难题。高龄、自评健康差、患多种慢性病、参与社交活动频率低是城乡空巢老人失能的共同危险因素(P<0.05)。吸烟、过去从事体力劳动、未每年体检是农村空巢老人失能特有危险因素,受教育水平高则是其失能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与一般老年群体相比,我国空巢老人失能率较高,且失能状况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应制定针对性预防和社会救助措施,完善老年照护服务支持体系,协同保障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老人 城乡差异 失能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农区集体经济发展悖论及其应对策略
17
作者 邢社贵 王向阳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44-55,共12页
基于各地集体经济探索的考察,通过探索式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区域差异显著,广大传统农区市场经营型集体经济普遍失败,造成国家财政资源严重浪费。受我国既有东中西部城乡产业分工格局的结构性约束,各地农村集体经济项目... 基于各地集体经济探索的考察,通过探索式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区域差异显著,广大传统农区市场经营型集体经济普遍失败,造成国家财政资源严重浪费。受我国既有东中西部城乡产业分工格局的结构性约束,各地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失败成为常见大概率事件;同时,鉴于政绩可视性、资本诱致性、幸存者偏差、责任模糊性、产业弱质性等关键性影响因素的普遍存在,导致各地集体经济深陷发展悖论。基于此,在项目选择上,要求各地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务必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调研,以走出“责任陷阱”;在项目实施上,要求各主体在做好土地、技术等要素保障基础上,务必做好产销等全链条经营管理,以切实降低项目风险;在项目基础上,要求各方充分认识到项目落地的经济社会基础特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处理各地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如何规避产业风险并减少财政资源浪费,探索匹配广大普通农村经济社会基础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仍需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区 集体经济 区域差异 乡村振兴 市场风险 经济基础
下载PDF
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及时空差异演进——以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为例
18
作者 和聪贤 周灿 宋炳泽 《老区建设》 2024年第6期46-60,共15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我国五个重点革命老区2011—2022年面板数据,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核密度法测算乡村建设指数,选取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我国五个重点革命老区2011—2022年面板数据,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核密度法测算乡村建设指数,选取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革命老区整体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两极分化减弱;子系统指数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宜业乡村、和美乡村、幸福乡村指数相对较高且增幅明显,宜居乡村指数偏低且增速较缓;子系统指数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分布趋向均衡态势;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变化差异显著;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大别山、赣闽粤革命老区和革命老区区域间差异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老区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下载PDF
供需耦合视角下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差异机制研究
19
作者 徐若西 陈上党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0期71-74,共4页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连接城乡居民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桥梁,其满意度直接反映了服务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居民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及居住区域等多方面的不同,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满意度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但无论如何,服务的核心始终...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连接城乡居民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桥梁,其满意度直接反映了服务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居民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及居住区域等多方面的不同,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满意度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但无论如何,服务的核心始终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满意度,并进行了合理分类,同时针对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提供有力依据,为解决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质量,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体育健身服务,从而提高全国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耦合 城乡 公共体育服务 满意度差异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消弭途径
20
作者 郑菲 黄玉琴 卫子月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6期96-99,104,共5页
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的浪潮下,数字网络迅速发展,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乡差距,这种差距在数字时代中逐渐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增大。随着我国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 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的浪潮下,数字网络迅速发展,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乡差距,这种差距在数字时代中逐渐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增大。随着我国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出强烈诉求,这就要求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消弭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乡差异 城乡协同发展 数字鸿沟 消弭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