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据地司法对风俗习惯的甄别、援用及其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为实现根据地的有效治理,根据地司法机关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甄别,并根据甄别结果作出相应处理。有的风俗习惯得到援用,或作为判决中的民事法源,或在案件的事实查明、法律发现、价值权衡、裁判论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有的风俗习惯则在甄... 为实现根据地的有效治理,根据地司法机关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甄别,并根据甄别结果作出相应处理。有的风俗习惯得到援用,或作为判决中的民事法源,或在案件的事实查明、法律发现、价值权衡、裁判论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有的风俗习惯则在甄别后被拒绝援用。根据地司法甄别风俗习惯时所秉持的逻辑,既遵循马克思主义认可习惯法权的立场,也对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社会资源成本进行了考量。甄别援用风俗习惯需要司法者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司法方法论,人民司法的若干特征也因此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据地 风俗习惯 甄别援用 唯物辩证法 人民司法
下载PDF
论陈确“有私为君子”说
2
作者 朱义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是当时盛行自私人性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明清之际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确不可能否认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天理”论,而是突出“人欲”主导性,强调“天理”得以“人欲”的满足为前提。“有私为君子”说,不仅是对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批判,且与传统君子观是大相径庭的,为中国古代君子文化中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有私为君子 君子 小人 学者以治生为本 天理 人欲
下载PDF
为何员工知而不言--员工沉默行为的本土化实证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何轩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52,共8页
为什么组织成员明明认识到组织中存在某方面的潜在问题,而且知道该问题如果得到改进将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但是他们却选择了沉默。员工沉默行为使得组织丧失了大量的改进和优化机会,而且对于员工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工作懈怠的表现。所以,研... 为什么组织成员明明认识到组织中存在某方面的潜在问题,而且知道该问题如果得到改进将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但是他们却选择了沉默。员工沉默行为使得组织丧失了大量的改进和优化机会,而且对于员工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工作懈怠的表现。所以,研究沉默行为对于企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实践经营,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布于全国22个城市的企业中收集员工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来自组织、领导、个人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分别对于三种沉默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不同的沉默行为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分配越公平,员工沉默行为程度却是越高,这与现有理论假设完全相反。文章尝试从本土化原因进行解析。同时,文章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加入了对社会赞许性问题和同源误差的分析,使得研究更为规范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行为 组织公平 信任领导 心理安全感 社会赞许性
下载PDF
伦理缺失·道德审判——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榆树下的欲望》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永辉 赵国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113,共3页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折射出一个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在伦理缺失的世界里,演绎着有悖伦理的故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然而道德审判并没有缺席,伊本对内心道德审判的接受,正表明了奥尼尔对人类道德的期待。
关键词 《榆下的欲望》 伦理缺失 道德审判
下载PDF
论荀子的“礼义”与“分” 被引量:4
5
作者 崔宜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6,152,共7页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礼治",其学说的主旨是"明礼",其所"明"者主要是"义"与"分"。其中,"义"是"礼"的价值性原则,"礼"因"义"而获得了道德的正...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礼治",其学说的主旨是"明礼",其所"明"者主要是"义"与"分"。其中,"义"是"礼"的价值性原则,"礼"因"义"而获得了道德的正当性;"分"是"礼"的功能性本质,"礼"因"分"而具有了现实的合理性。深入分析"义"与"分"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建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下载PDF
平等还是公正?——试论罗尔斯的教育哲学观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清富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罗尔斯主张,社会中凡是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都应得到大致相等的教育机会和成就前景。社会应该通过差别原则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和再分配,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为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调适社会... 罗尔斯主张,社会中凡是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都应得到大致相等的教育机会和成就前景。社会应该通过差别原则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和再分配,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为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调适社会心理、代际储备和加强社会成员的自律意识等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在教育问题上,罗尔斯追求公正,兼顾平等,他主张的教育是一定平等基础上的公正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教育哲学 差别原则 教育平等 教育公正
下载PDF
公正释义:基于社会“合意性”的阐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汪磊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一个社会共同体在何种程度获得"合意"认同,首要突显为资源和价值在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否得到合理有序的分配。失衡性的社会不公,易导致社会的分化离异,形成利益堡垒之间的相互对峙。因此,公正是社会合意性的基石,而对公正图式... 一个社会共同体在何种程度获得"合意"认同,首要突显为资源和价值在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否得到合理有序的分配。失衡性的社会不公,易导致社会的分化离异,形成利益堡垒之间的相互对峙。因此,公正是社会合意性的基石,而对公正图式的解构即可在道德感召层,也存在于程序的有效正义。从不公正的根源出发,沿此路径逆向去体认社会合意性的标识,进而构建以基础秩序、监督体系、分配体系为坐标的评判体系,能获得一个社会"合意性"的面相。在通向合意的道路上,应始终以"公正"作为社会运转的中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正 合意性 基础秩序 监督制约
下载PDF
论柏拉图的“灵魂观” 被引量:4
8
作者 侯晓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试图解读一直以来存在于柏拉图灵魂观中明显的矛盾来说明:柏拉图的灵魂观中不朽灵魂具有非常重要的形而上学意义和道德价值,实质上,这个不朽灵魂是一个逻辑在先的完整人格的价值预设。
关键词 灵魂 正义 理智 激情 欲望
下载PDF
一种新伦理观的张扬:戴震的理欲统一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2-95,共4页
作为一名思想家 ,戴震在批判、借鉴、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戴震赋予天理、人欲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内涵 ,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欲之中 ,并从自然与必然的层面 ,进一步深化了其理欲思想。戴震的新伦理观是通过... 作为一名思想家 ,戴震在批判、借鉴、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戴震赋予天理、人欲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内涵 ,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欲之中 ,并从自然与必然的层面 ,进一步深化了其理欲思想。戴震的新伦理观是通过对程朱理学主张的“存天理 ,灭人欲”的无情批判而得以阐释的 ,它一方面表现了戴震新伦理观的进步倾向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和启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人欲 自然 必然 统一
下载PDF
论性正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颜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6-11,共6页
性正义是相对于性压抑与性放纵而言的,是一种对性抱有的自然和自由的态度。自然是指还性以本来面目,祛除加诸其上的过多的意识形态内容,强调性的本能与天然,排除与自然或造化对着干的性压抑行为;自由是以一种放松、创造的态度面对人类的... 性正义是相对于性压抑与性放纵而言的,是一种对性抱有的自然和自由的态度。自然是指还性以本来面目,祛除加诸其上的过多的意识形态内容,强调性的本能与天然,排除与自然或造化对着干的性压抑行为;自由是以一种放松、创造的态度面对人类的性,强调性的非强制、操控性和创造性,与性纵欲相对。意识形态导致的性不正义主要表现在性本质的异化;性目标的偏离;性主体缺位;性情感缺失;性意志力衰减。女性解放是实现性正义的前提;加强男女两性沟通与理解是性正义的基础;加强以爱欲为核心的性文明建设是性正义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性压抑 性放纵 异化 性正义
下载PDF
先秦法家的司法公正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政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先秦法家对法的论述具有概念性思维的特征,将公正、权利义务的明分、无私和善的内容嵌入了法的概念性内涵,且认为已经制定的法律应是完备而详尽的。刑无等级、不避亲贵、不别亲疏和功过、一准于法、禁止赦宥、禁止私议法律和法贵下断,... 先秦法家对法的论述具有概念性思维的特征,将公正、权利义务的明分、无私和善的内容嵌入了法的概念性内涵,且认为已经制定的法律应是完备而详尽的。刑无等级、不避亲贵、不别亲疏和功过、一准于法、禁止赦宥、禁止私议法律和法贵下断,是法家所主张司法公正的内容。公正的司法能定分止争,减少或防止纠纷的发生,能规范民众的行为、富国强兵、稳定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法家 司法公正 刑无等级 一准于法
下载PDF
重评戴震--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57-71,共15页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评论和判定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从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其内在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传承关系所导致的原有思想理论的深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动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反省和反思戴震思想的地位和意义,重新评判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得到的结论是:首先,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戴震是新安理学的终结者;其次,从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看,戴震是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哲理化进程的终结者;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戴震是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批判的实践批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思想 新安理学 哲理化进程 理欲之辨 理学思辨模式
下载PDF
普遍规定者与理性立约者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立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9,共7页
通过比较黑尔的道德推理理论和两个版本的理性立约者理论,可以发现,理性选择论类型的理论,如果要导出功利主义的结论,都需要假定选择者以相等的概率处于有关各方的地位上。最终,我们将证明,由于可普遍化性规则涉及不同的可能世界,这个... 通过比较黑尔的道德推理理论和两个版本的理性立约者理论,可以发现,理性选择论类型的理论,如果要导出功利主义的结论,都需要假定选择者以相等的概率处于有关各方的地位上。最终,我们将证明,由于可普遍化性规则涉及不同的可能世界,这个假定将被排除。所以,普遍规定主义理论并非像黑尔以为的那样可以作为功利主义的基础,相反,它的规范性结论与罗尔斯属于同一个类型,即承认人际区分的公正的道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规定主义 功利主义 契约论 理性选择论 公正 人际区分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敬华 《唐都学刊》 2016年第5期38-43,共6页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推崇朱熹理学对理性的倡导和其中的平等观念,批评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冯友兰批评戴震对朱熹哲学的误解,指出朱熹所"灭"之"欲"为"私欲",同时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20世纪80年代之后,当代学者主要研究了朱熹理欲之辨的内涵,朱熹理学中"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朱熹理欲观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问题。根据朱熹思想,结合学术界的相关讨论,从伦理、政治和社会历史观三个不同视角来解读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或许更有利于理解朱子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朱熹 天理 人欲 冯友兰 胡适
下载PDF
朱熹义利观探微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懿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6-18,共3页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义利观 义利之辩 理欲之辨 公私之辨
下载PDF
欲望与人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兆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文章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在人性及其超越性角度认识欲望。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无法摆脱欲望,人能做的只是拥有什么样的欲望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有多样性内容,人超越自然欲望不仅是应然的,而且是可能的;社会的制度性安... 文章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在人性及其超越性角度认识欲望。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无法摆脱欲望,人能做的只是拥有什么样的欲望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有多样性内容,人超越自然欲望不仅是应然的,而且是可能的;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可以控制个人欲望及其满足方式,社会长治久安和有效治理有赖于对其成员欲望的合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人性 超越性 正义秩序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论经济法的分配正义观——从罗尔斯和诺齐克之争谈起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思萱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8,共4页
自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提出分配正义理念以来,众学者对此概念莫衷一是,并在现代形成了罗尔斯以国家干预为核心和诺齐克以产权独立为核心的截然不同的理论进路。国家角色的历史嬗变成为其在实现分配正义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社会贫... 自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提出分配正义理念以来,众学者对此概念莫衷一是,并在现代形成了罗尔斯以国家干预为核心和诺齐克以产权独立为核心的截然不同的理论进路。国家角色的历史嬗变成为其在实现分配正义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及其累进效应成为国家作用的必要条件。经济法契合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念,以国家作用为依托,达到对实质分配正义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利益分化 实质正义
下载PDF
周易与中国古典管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施炎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4,共9页
周易之"周",不仅指周代,更强调"周遍"。其意一是彰明易道之"广大悉备",二在昭示易道兼具思想传扬与文化传承之功能。为此,我主张凡提周易,其不用书名号者,所示既包栝《易经》、《易传》两书,又涵摄《易... 周易之"周",不仅指周代,更强调"周遍"。其意一是彰明易道之"广大悉备",二在昭示易道兼具思想传扬与文化传承之功能。为此,我主张凡提周易,其不用书名号者,所示既包栝《易经》、《易传》两书,又涵摄《易经》到《易传》的思想文化发展系列。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联系先秦诸子学派演变进化的背景,聚焦管理思想的层面,探讨"周易管理学(管理《易》)"的形成机制、内容特质和思想资源,力图在源头处和基因点上,阐述周易对"中国古典管理"的精神特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实践智慧等方面的塑造与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管理 推天道明人事 顺天应人 观其会通 义利之和
下载PDF
刑事法治视野下热点案件的困境与出路——以许霆案为样本 被引量:1
19
作者 俞小海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9-33,共5页
广州中院一审对许霆案的定罪和量刑有着充分的刑法依据。二审判决很大程度上是司法对民意的屈从。民众意见与司法认定的激烈冲突是当前我国类似热点案件面临的主要困境。公众诉求与法治样态的错位,司法与民众沟通的长期阻隔,以及过分依... 广州中院一审对许霆案的定罪和量刑有着充分的刑法依据。二审判决很大程度上是司法对民意的屈从。民众意见与司法认定的激烈冲突是当前我国类似热点案件面临的主要困境。公众诉求与法治样态的错位,司法与民众沟通的长期阻隔,以及过分依赖修改法律而不重视解释法律,是造成此种困境的深层原因。回到规范判断,立足法律挖掘案件背后的问题,才是法治视野下应当坚持的理性立场和对热点案件关注的真实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霆案 民众诉求 司法活动 法治样态
下载PDF
走出人伦道德的世界——近代中国权利文化生长的思想根源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明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6期9-17,共9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 人性 天理 人欲 人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