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精髓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海青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3,共6页
要想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必须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依据理论依据、文本依据与现实依据等"三个依据"有机统一的原则,可以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实事求... 要想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必须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依据理论依据、文本依据与现实依据等"三个依据"有机统一的原则,可以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就事实维度而言,人民中心是就价值维度而言,知行合一是就实践维度而言。把"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国理政 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 人民中心 知行合一
下载PDF
孔孟民本主义思想差异探微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60-64,共5页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 ;君、社稷、民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 ;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 ;君、社稷、民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 ;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民本主义 差异分析
下载PDF
论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
3
作者 庞天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0,共6页
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是复杂的。他以正统思想审视历史,通过总结西汉的兴衰成败,美化其统治,神化其地位,为东汉王朝提供历史借鉴;他以变易思想考察历史,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各种制度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分析事物应注意其... 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是复杂的。他以正统思想审视历史,通过总结西汉的兴衰成败,美化其统治,神化其地位,为东汉王朝提供历史借鉴;他以变易思想考察历史,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各种制度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分析事物应注意其相对性,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他既受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刻影响,又试图从人事来考察灾异大量出现的原因,指出民为治国的根本所在,从而将天人感应思想与民本思想结合起来;他以儒家思想作为评价人物与评判史事的标准,反映出东汉学者师圣体经的经学思维方式。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值得认真研究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苟悦 正统思想 天人感应 以民为本 儒家思想
下载PDF
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莉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3-55,共3页
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但“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局限性。
关键词 人本管理 企业 以人为本 能本管理
下载PDF
论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中的“人本”思想
5
作者 唐祯熹 董兴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9-61,共3页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而且拓宽了“以人为本”的外延,提出了“大人本”思想——即如何实现好、维护好“以人为本”这个执政理念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邓小平 爱国主义思想
下载PDF
民生法治的理论阐释与立法回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伯礼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27,共6页
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的突出民生问题需要通过法治手段予以解决。民生法治既是对民本主义和法本质功能的承继与回归,亦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法治的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国家是民生保障的唯一义务主体... 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的突出民生问题需要通过法治手段予以解决。民生法治既是对民本主义和法本质功能的承继与回归,亦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法治的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国家是民生保障的唯一义务主体,公民个人不应成为民生保障的直接义务主体。当前,应使民生保障逐渐褪去政治色彩,走入法治话语体系。立法作为民生法治的第一环节应通过确立人本主义的立法观、建构立法的公众参与程序以及完善法律文本的规范结构以回应民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法治 民生主义 立法
原文传递
宪法宣誓、人民主权与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国旺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35,共13页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则会得出下述认识:第一,宪法宣誓制度包含着政治过程、法律过程和社会动员过程三个维度,政治过程是动因,法律过程是形式,社会动员过程是本质;因而它不是向宣誓者施加责任的法律机制,而是示范某种特定情感的社会仪式。第二,宪法宣誓既包含"向宪法宣誓",也包含"通过宪法来宣誓",宪法宣誓的聆听者不再只是宪法,而更多的是借由宪法而在场的"人民";宣誓者既是向结构化的人民宣誓,也是通过已结构化的人民向"人民本身"宣誓。第三,宪法宣誓的主体不仅代表其个人,而且也代表执政党向人民重申自身的政治伦理。第四,执政党政治伦理的激活必须直面宪法、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在的多重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宣誓 宪法实施 社会动员性 人民 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