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蚺城的约保 被引量:11
1
作者 廖华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97,共7页
蚺城约保的持续时间长、组织建构严密。约正和保正的素质较高,他们广泛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在蚺城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清代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演变,约保成为由蚺城富户承担的徭役。徭役化给蚺城约保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亦给官... 蚺城约保的持续时间长、组织建构严密。约正和保正的素质较高,他们广泛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在蚺城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清代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演变,约保成为由蚺城富户承担的徭役。徭役化给蚺城约保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亦给官府干预提供了正当理由,从而保证了约保的正常运转。蚺城约保在地方公共事务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他们和地方官的关系大致无法突破“官府-徭役”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蚺城 约保 公共事务 徭役化
下载PDF
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 被引量:9
2
作者 傅德元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82,共12页
本文叙述了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兴起的以李鸿章为总首领的淮军,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和积劳病故的官将兵丁,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几所淮军昭忠祠,分析了李鸿章修建淮军昭忠祠的目的,叙述了淮军昭忠祠实行的入祀、祭祀制度、日常管... 本文叙述了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兴起的以李鸿章为总首领的淮军,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和积劳病故的官将兵丁,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几所淮军昭忠祠,分析了李鸿章修建淮军昭忠祠的目的,叙述了淮军昭忠祠实行的入祀、祭祀制度、日常管理、资金来源,以及淮军昭忠祠的兴衰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对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进行了分析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淮军 淮军昭忠祠 祭祀管理制度
下载PDF
论清初遗民词的主题取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焕卿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133-136,140,共5页
清初遗民词的主题取向,主要集中在故国之思、离乱之叹、英杰之吊和隐逸之情这四个方面。较之明词及南宋遗民词,清初遗民词显示了较强的纪实性和叙事性,所表现的情感也趋于多元化,呈现出内容充实、风格多样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 清初遗民词 主题取向 艺术风貌
下载PDF
中国明末清初翻译活动中的翻译策略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冯亚玲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35-38,共4页
明末清初中国的翻译活动掀起了翻译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西方传教士选择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中国士大夫坚持的会通-超胜的翻译原则旨在消除文化差异,寻找文化认同,没有最大程度地凸显两种文化的本质内涵.真正的... 明末清初中国的翻译活动掀起了翻译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西方传教士选择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中国士大夫坚持的会通-超胜的翻译原则旨在消除文化差异,寻找文化认同,没有最大程度地凸显两种文化的本质内涵.真正的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应是“我-你”关系,而不应是“我-他”或者“我-它”关系.这对当前以及今后的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翻译 文化适应 会通 超胜 异化 对话
下载PDF
清代前期的外交机构与外事管理
5
作者 李云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3,共4页
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沿袭前代旧制,将礼部作为外事主管机构,而且在华夏中心意识的支配下,外交事务等同于朝贡事务。清初,外事管理分隶礼部主客司、会同馆和翰林院所属四译馆。这一管理体制至乾隆年间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将会... 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沿袭前代旧制,将礼部作为外事主管机构,而且在华夏中心意识的支配下,外交事务等同于朝贡事务。清初,外事管理分隶礼部主客司、会同馆和翰林院所属四译馆。这一管理体制至乾隆年间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将会同馆、四译馆合并,隶属礼部;二是主客司的一部分职权转归内务府。除此之外,从中央到地方,皆有官衙参与外事管理。直至近世,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和朝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传统的外事管理体制才发生根本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外交机构 外事管理 朝贡事务
下载PDF
谢清高的西洋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淑琼 江滢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3-61,共9页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海禁,设海关(江、浙、闽、粤),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时代。由于种种机缘,一些出身寒微的普通中国人登上了西洋的商船,踏足当时华人足迹罕至的西洋诸国。这些远涉西洋、身处异域之人,对西洋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的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海禁,设海关(江、浙、闽、粤),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时代。由于种种机缘,一些出身寒微的普通中国人登上了西洋的商船,踏足当时华人足迹罕至的西洋诸国。这些远涉西洋、身处异域之人,对西洋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程度如何,并形成怎样的西洋观?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试就乾隆年间远涉西洋的谢清高及记录其海外见闻的《海录》一书,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 海禁 出身 康熙 乾隆 华人 贸易 海关 问题 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