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ddle Jurassic Sporo-pollen Assemblage from the Yan'an Formation of Dongsheng, Nei Monggol,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江德昕 王永栋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2期230-238,共9页
The Middle Jurassic palynomorphs from the Yan'an Formation in Dongsheng region of Nei Monggol, consist of 63 species of fossil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belonging to 34 genera, of which two species were described a... The Middle Jurassic palynomorphs from the Yan'an Formation in Dongsheng region of Nei Monggol, consist of 63 species of fossil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belonging to 34 genera, of which two species were described as new.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3 863 specimens identified in 10 samples from Hantaichuan, Nianpanlianggou and Liugou sections,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from the Yan'an Formation in Dongsheng region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light dominance of gymnospermous pollen grains (generally attaining proportion of 51%-54%), whereas the pteridophytic spores reach 46%-49% in abunda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adjacent regions as well as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the present sporo-pollen assemblage is regarded to early Middle Jurassic (corresponding to Bajocian Stage) in geological age. According to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reflected by the palynoflora, the paleoclimate in Dongsheng region is suggested to be warm temperate or subtropical warm and humid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pollen assemblage Bajocian stage the Yan'an Formation PALEOCLIMATE nei monggol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ulphur Fertilizer on Sulphur Cycl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Sulphur Fertilizer Requirement of Grazed Pasture in Warm Seasonal Rangeland of Nei Monggol Steppe of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汪诗平 EwaldSCHNUG 等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2期204-211,共8页
Sulphur (S) cycling and implications on S fertilizer requirement in sheep-grazed pastures receiving three levels of S fertilizer at rates of 0, 30 and 60 kg S/hm 2 in 1995 and 1996 were studied using a mass-balance a... Sulphur (S) cycling and implications on S fertilizer requirement in sheep-grazed pastures receiving three levels of S fertilizer at rates of 0, 30 and 60 kg S/hm 2 in 1995 and 1996 were studied using a mass-balance approach which accounted both for S inputs to and outputs from the soil-plant-animal syst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50% of herbage S uptake and 15% or more of S bio-cycling rate in grazing system. The total S recovery of 30 and 60 kg S/hm 2 treatments from 1995 to 1996 was 74.0% and 37.6% respectively.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S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 for pasture when other S sources are low, accounted for 70% of the total S inputs without S fertilizer. The grazing sheep h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the feature of S cycling in grazed pastures was that 90% of herbage S ingested by grazing sheep was returned to soils as excreta. The amount of S released by sheep excreta accounted about 30% of the total released S through S bio-recycling. Loss from soil S leaching beyond the major plant rooting zone was the main S output from grazing system. However, urinary and fecal S losses, including transfer and leaching losses, also affected S budgets of grazing system.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cycling rate of both urinary and fecal 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mass-balance principle, at least 10 kg S/hm 2 per year may be necessar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z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phur fertilizer MASS-BALANCE sulphur cycling sheep-grazed system nei monggol steppe
下载PDF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4
3
作者 肖安成 杨树锋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0,145,共5页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 构造反转 中新生代 二连盆地 地球动力学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胡玉琼 王跃思 +2 位作者 纪宝明 王明星 杜睿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7,共9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 N2 O、CO2 、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 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 ,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 ;影响草原 N2 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 ,日温变...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 N2 O、CO2 、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 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 ,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 ;影响草原 N2 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 ,日温变化主要影响其日变化强度 ;影响草原 CH4日变化形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和供氧状况 ,而温度和植物的生长状况则影响吸收强度。利用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固定的日变化形式 ,可以对相同生长季内每周 1次的观测结果进行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日变化 内蒙古 草原 人类活动 静态值-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的新生代剥蚀和隆起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绍平 邓起东 +1 位作者 杨桂枝 任殿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36,共10页
内蒙古大青山及其毗邻的呼和浩特断陷盆地是研究剥蚀和地壳均衡隆起的理想地区。本文提供了大青山新生代等高峰顶面和晚第四纪河流阶地拱曲变形的证据 ;依据呼和浩特盆地的地震探测获得的沉积厚度 ,计算出大青山的剥蚀和地壳均衡隆起量 ... 内蒙古大青山及其毗邻的呼和浩特断陷盆地是研究剥蚀和地壳均衡隆起的理想地区。本文提供了大青山新生代等高峰顶面和晚第四纪河流阶地拱曲变形的证据 ;依据呼和浩特盆地的地震探测获得的沉积厚度 ,计算出大青山的剥蚀和地壳均衡隆起量 ;提出地壳均衡隆起是大青山晚第三纪以来主要的区域变形机制 ;指出由於地壳均衡隆起 ,剥蚀作用最终只是使大青山高度略微降低 ;同时复原了大青山新生代景观演化历史。本文还讨论了剥蚀和地壳均衡隆起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断裂作用在其中的地位 ,认为大青山新生代景观演化是在剥蚀去荷失去重力平衡和均衡隆起恢复重力平衡的长期自身耦合作用中进行的 ,在此过程中断层的下降盘由主动盘变成被动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大青山 断陷盆地 剥蚀 地壳均衡隆起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季节动态特征及其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傅泽强 戴尔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3-116,共4页
森林火险季节是火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对于森林防火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内 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近30年的林火资料和临近火点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火险季节的时空分布 特征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 森林火险季节是火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对于森林防火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内 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近30年的林火资料和临近火点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火险季节的时空分布 特征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多年平均森林火险季节长度大于200d,且20世纪80年代以 来呈增长趋势;南北林区火险季节指标差异明显,南部林区比北部林区进入火险季节的时间早而结束晚;森 林火险季节长度与全年无雪日数有关,起止日期与春季和秋季的日平均气温-5℃的日期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兴安岭 森林火险季节 气候条件 时空分布 全年无雪日数
下载PDF
内蒙古的杨树栅锈菌 被引量:17
7
作者 尚衍重 郝俊贞 袁秀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6-92,共7页
从内蒙古各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栅锈菌标本近400号,经鉴定共有4个菌种:胡杨栅锈菌(Melampsora pruinosea Tranz.),山杨栅锈菌(M.laricis Hart.),落叶松杨栅锈菌(M.larici-populina Kleb.)和白杨栅锈菌(Al.aecidioidesPlowr.).寄主有90余个... 从内蒙古各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栅锈菌标本近400号,经鉴定共有4个菌种:胡杨栅锈菌(Melampsora pruinosea Tranz.),山杨栅锈菌(M.laricis Hart.),落叶松杨栅锈菌(M.larici-populina Kleb.)和白杨栅锈菌(Al.aecidioidesPlowr.).寄主有90余个分类单位,包括种、变种和杂交种(不包括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杨树 栅锈菌
下载PDF
徐武家麻粒岩相糜棱岩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敬辉 翟明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内蒙中部土贵乌拉南徐武家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中发育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其中发现有宽达5km 的麻粒岩相糜棱岩剖面,成分相当于紫苏辉长岩、钠质花岗岩和泥质岩的麻粒岩相糜棱岩出露齐全,保存完整。二辉斜长麻粒岩中紫苏辉石、斜长石、... 内蒙中部土贵乌拉南徐武家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中发育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其中发现有宽达5km 的麻粒岩相糜棱岩剖面,成分相当于紫苏辉长岩、钠质花岗岩和泥质岩的麻粒岩相糜棱岩出露齐全,保存完整。二辉斜长麻粒岩中紫苏辉石、斜长石、钾长石和透辉石斑晶普遍发育强烈的塑性形变;细粒重结晶相矿物组合 Hy+Di+Pl+Kf+Hb+Bi+Scap+Q 显示糜棱岩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二辉石矿物对给出温度 T=710℃。该糜棱岩带与麻粒岩相变辉长岩和地壳熔融型石榴子石花岗岩密切共生,这一事实既确证了韧性剪切带在麻粒岩变质过程中发育,为研究该区麻粒岩相岩带构造演化找到了一个构造标志,同时,也为深入探讨下地壳的实际构造过程,包括麻粒岩相条件下剪切形变发生的饥理以及克拉通化提供了地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岩相 糜棱岩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衣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立彦 赵遵田 贾泽峰 《山东科学》 CAS 2000年第4期35-38,共4页
本文首次报导了内蒙古自治区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衣 41种 1变型 ,隶属于 1 2科2 3属。其中 ,中国新记录 1种。
关键词 内蒙古 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 地衣 分类鉴定
下载PDF
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梅宝玲 陈舜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394,共11页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 ,自我调节能力差 ,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突出 ,提出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选用层次分析法将内蒙古 7个生态建设保护区、13个预警指标构成层次模型。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模型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和...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 ,自我调节能力差 ,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突出 ,提出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选用层次分析法将内蒙古 7个生态建设保护区、13个预警指标构成层次模型。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模型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得出内蒙古 7个生态建设保护区生态环境危急程度和各区预警因子的权重及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程度总排序。最后对各区域预警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为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生态环境 预警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阈值反应———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宁 顾卫 +1 位作者 谢锋 杜子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9,共6页
以2001年4月至2003年6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对沙尘暴的阈值反应。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有着单峰型日波动反应,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 以2001年4月至2003年6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对沙尘暴的阈值反应。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有着单峰型日波动反应,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午后4时和午前9时。(2)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的月际变化基本遵循以1a为周期作简单振动的变化规律,最低值出现在3~4月。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全年波动介于18.5%~37.3%之间,年平均值为26.5%。(3)沙尘暴的发生在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含量一定范围内并不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但当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低于19.5%时,则随着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的降低而明显增加,表现为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有明显的阈值反应。(4)引进沙尘暴时度的概念研究了沙尘暴发生的持续时间,由沙尘暴时度与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的指数关系发现,在时度大于200min和小于120min的两类沙尘暴中,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每降低1%,沙尘暴时度将分别增加19.94min和10.14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土壤水分 阈值反应 月际变化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巴彦花群被子植物花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鑫甫 宋之琛 张大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3-255,330-335,共13页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巴彦花群含有类型丰富、保存精美的被子植物花粉。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花粉类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彦花群的被子植物花粉主要由属于金粟兰科的Hammenia和S...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巴彦花群含有类型丰富、保存精美的被子植物花粉。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花粉类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彦花群的被子植物花粉主要由属于金粟兰科的Hammenia和Singhipollis,悬铃木科/金缕梅科的Tricolpites以及亲缘关系不明的Polyporites组成。这一被子植物花粉组合面貌指示的地质时代为中晚阿尔必期(Albian)。据相关现生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煤夹层的存在,推测在早白垩世晚期二连盆地处于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被子植物 花粉 早白垩世
下载PDF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中二叠纪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6
13
作者 王玉净 樊志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9,共12页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望,泰国东南部,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孟连地区中二叠世Guadalupian期地层中,它们属于FolicuculusscholasticusFo.ventricosus带,Fo.bipartitusFo.Charveti带或NeoalbailelaoptimaNeo.ornithoformis带中的重要分子。这个动物群的时代最有可能是Guadalupian中、晚期的,这个时间也可能是蛇绿岩带形成和蒙古洋最后封闭形成缝合线的时间。该蛇绿岩带应属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其北部蛇绿岩带不是属于中朝板块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二叠纪 蛇绿岩带 内蒙古 西拉木伦河
下载PDF
内蒙古库布齐沙带东段油篙(Artemisia ordosica)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玉琴 赵吉 廖仰南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98-102,共5页
内蒙古库布齐沙带东段油蒿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1)微生物三大类群总数量排列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2)芽孢细菌占无芽孢细菌数量比值随春、夏和秋的季节变化依次递减;3)在0.5~10cm土层中的芽孢细菌和... 内蒙古库布齐沙带东段油蒿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1)微生物三大类群总数量排列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2)芽孢细菌占无芽孢细菌数量比值随春、夏和秋的季节变化依次递减;3)在0.5~10cm土层中的芽孢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多于其它各层;4)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根际大于根外,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根际 土壤微生物 类群 数量 沙漠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区山地地衣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瑞 雍世鹏 马敏泉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5期587-595,共9页
首次系统地报道了内蒙古半干旱区山地的地衣区系名录,对野外采集所得到的1000余号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及地衣化学的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本地区共有地衣74种,隶属3目、6亚目、18科、32属,其中有24种地衣为内蒙古分布新... 首次系统地报道了内蒙古半干旱区山地的地衣区系名录,对野外采集所得到的1000余号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及地衣化学的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本地区共有地衣74种,隶属3目、6亚目、18科、32属,其中有24种地衣为内蒙古分布新记录。同时记述了每个种的生境和分布,对于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作了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半干旱区 山地 地衣 区系 瓶口衣目
下载PDF
内蒙古花卉真菌病害新记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荣禧 王东升 +2 位作者 李巧荣 张晓芹 李书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3-99,共7页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花卉真菌新病害48种,其中寄主新记录11种,国内寄主植物新分布36种,新种1个.
关键词 内蒙古 花卉 真菌病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与荒漠区几种锦鸡儿种群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政海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7-74,共8页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利用Greig-Smith的格子样方法对在内蒙古草原与荒漠区广泛分布的五种锦鸡儿的种群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包括形态学格局与环境格局两个方面.五种锦鸡儿的形态学格局差异较大,主...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利用Greig-Smith的格子样方法对在内蒙古草原与荒漠区广泛分布的五种锦鸡儿的种群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包括形态学格局与环境格局两个方面.五种锦鸡儿的形态学格局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生物学特性,而环境格局则可能受土壤和气候的影响.在研究灌木植物种群格局的过程中,绘图与Greig-Smith格子样方法结合使用具有比较明显的优越性,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是一种比较合理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鸡儿 种群格局 内蒙古 豆科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上侏罗统最原始的蠼螋昆虫化石(昆虫纲:革翅目:始螋亚目)(英文)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俊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8-362,共15页
我国上侏罗统牛津阶—基末利阶 (163— 15 0 Ma)保存有完好的最原始的蠼螋昆虫化石。首次描述、分析和讨论了原始蠼螋后翅脉序特征 ,认为与现代生存的蠼螋后翅基本相同。因此 ,提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分类学者不同的意见 ,认为始螋亚... 我国上侏罗统牛津阶—基末利阶 (163— 15 0 Ma)保存有完好的最原始的蠼螋昆虫化石。首次描述、分析和讨论了原始蠼螋后翅脉序特征 ,认为与现代生存的蠼螋后翅基本相同。因此 ,提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分类学者不同的意见 ,认为始螋亚目 (Aechidermaptera)应归入于革翅目 (Dermaptera)之中 ,且视其为一个最原始的类群较为合理。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原始类群的下列重要特征皆为首次发现 :胸骨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 ;革翅锁具 (Tegminalocking device)和刺脊突 (spiny crest)发育 ;前、中、后足跗节皆为 5节 ;后足基节显著伸长 ;颈部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颈片 ;革翅后缘收缩变尖。上述 5项被视为最原始蠼螋特有的祖征。下列特征应为早期蠼螋共有的原始性状 :虫体扁平 ,通常具毛 ;腹部侧缘彼此近平行 ;触角显长 ,丝状 ,多节 (通常多于 11节 ) ;两只单眼发育 ;上颚具齿 ;中胸小盾片显大 ;革翅较长 ,通常具有明显的翅脉 ;股节具隆脊 ;爪和爪垫通常发育 ;腹部各节背板与腹板不重叠 (两者位置非简单的上、下关系 ) ;尾须柔软、多节 ;雌性产卵器鞘显著外伸。本文建立了始螋亚目 1新科 Sinopalaeo-dermatidae和 2新属 2新种 Sinopalaeodermata neimonggolensisgen.etsp.nov.,Jurassimedeola orientalis gen.et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昆虫纲 革翅目 始螋亚目 上侏罗统 蠼螋昆虫化石 道虎沟组 新分类单元 原始类群
下载PDF
大耳猬冬眠前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贵生 邢莲莲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大耳猬冬眠前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杨贵生,邢莲莲(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大耳猬,活动节律,内蒙古)OntheDailyActivityRhythmbeforeHibernationofLong... 大耳猬冬眠前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杨贵生,邢莲莲(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大耳猬,活动节律,内蒙古)OntheDailyActivityRhythmbeforeHibernationofLong-EaredHedgehogY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耳猬 活动节律 冬眠
下载PDF
内蒙古东胜延安组孢粉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尚玉珂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8-420,462-465,共23页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Aaienian-Bajocian期)。根据化石孢子花粉可能的植物亲缘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生态条件,推测当时东胜地区存在以苏铁科、银杏科、松柏纲植物和桫椤科树蕨为主体,很多草本和木本蕨类参与其中的茂盛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延安组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