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urism and Land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 River Basin,Guilin,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MAO Xi-yan MENG Ji-jun WANG 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606-1619,共14页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land use change w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land use and encour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Using the Li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a hybrid approach using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usechange between 1989 and 2010 to examine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Results reveal that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xpansion expose this area to risk of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Construction increased by 141% between 1989 and 2000 and by 195% between 2000 and 2010.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on expansion shifted from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89 and 2000 to investment growth after 2000.New construction primarily occurred on crop and woodlands areas,with shares of 81.25% and 6.38%,respectively,between 1989 and 2000,and with shares of 57.79% and 15.29%,respectively,between 2000 and 2010.Moreover,these drastic increases in construction also led to frequent transitions between croplands,woodlands,and grasslands.Traits including distances to urban areas and roads and scenic locations exert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and-use change.Woodland regrowth in the areas thatsurround scenic locations consisted of fluctuating woodlands,whereas stable woodland regrowth was often absent in these areas.Likewise,permanent woodland clearing tended to be closed to near scenic locations.That is,construction at scenic locations negatively affected forest conservation in the L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漓江流域 旅游业 转化 桂林 中国 可持续发展 风景区
下载PDF
The Role and Natur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
作者 WANG Lun SUN Jing-yi 《海外英语》 2013年第8X期152-153,163,共3页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in fact a kind creation for literature, which involves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language work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target-language work. It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in fact a kind creation for literature, which involves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language work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target-language work. It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wo literatures and now has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existing for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ERARY TRANSLATION essence NATURE COMPARATIVE li
下载PDF
用TRMM/LIS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闪电活动 被引量:46
3
作者 戴建华 )秦虹 郑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8-736,共9页
统计分析了1998~2004年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由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观测的闪电资料,发现了该地区LIS闪电活动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3倍;7~8月盛夏季节是闪电高发期,闪电次数和日数分别... 统计分析了1998~2004年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由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观测的闪电资料,发现了该地区LIS闪电活动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3倍;7~8月盛夏季节是闪电高发期,闪电次数和日数分别占全年的70%和60%;闪电高发期间的抬升指数(IL)小于-2 ℃;7~8月闪电主要集中于午后,3~6月则集中在上半夜;上海地区单日LIS闪电次数超过8次时,多伴有强对流天气和短时强降水;长三角地区的闪电活动区主要分布在上海的东部,部分沿江、沿湖地区和浙江的龙门山等山区;水域闪电少于陆地,大城市城区下风方向闪电活动较多,部分雷暴刚入海时有加强的趋势.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地形的动力作用和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对LIS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并与地基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对比.LIS闪电活动特征的分析,对雷暴预警和防灾减灾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闪电活动 TRMM资料 liS资料 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元代文人的长江记忆建构及其文化认同——以“长江万里图”题咏为例
4
作者 王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9,共10页
“长江万里图”题咏自宋发端,入元为盛。元代文人在题咏“长江万里图”的实践中实现了长江记忆的建构,包括宋末元初长江所蕴含的遗民兴亡反思和元廷经制长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诗人与读者协同作用下凝定的关于长江经历、想象、文化的地... “长江万里图”题咏自宋发端,入元为盛。元代文人在题咏“长江万里图”的实践中实现了长江记忆的建构,包括宋末元初长江所蕴含的遗民兴亡反思和元廷经制长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诗人与读者协同作用下凝定的关于长江经历、想象、文化的地理意象。元代文人“长江万里图”书写中的乘船上扬州、骑鹤上扬州和“扬州梦”的典故运用,从现实描述、文学想象以及文化记忆三个层面,塑造了扬州意象。“长江万里图”作为想象与实践的共同体,对它的题咏成为元代南北文人长江文化认同的媒介。在长江记忆的统摄之下,形成了元代文人的长江文化认同,分别是对隐逸文化和对大元气象的认同。长江文化认同反映了大一统时期元朝文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意识在元亡后短暂地表现为对故乡的归属感,随即汇入下一个一统时代的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长江万里图” 长江记忆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永远的先锋”:谍战的外壳与哲思的肌理--论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破界书写
5
作者 王晓菲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5-31,共7页
孙甘露的新作《千里江山图》打破了其创作史的书写惯性、读者对先锋作家的审美期待以及红色革命题材的书写方式,对于孙甘露而言,正是因为不断的“破界”,才能有“永远”的先锋。孙甘露在形式和肌理层面赓续其“先锋”的写作理想。于形... 孙甘露的新作《千里江山图》打破了其创作史的书写惯性、读者对先锋作家的审美期待以及红色革命题材的书写方式,对于孙甘露而言,正是因为不断的“破界”,才能有“永远”的先锋。孙甘露在形式和肌理层面赓续其“先锋”的写作理想。于形式层面而言,作者借谍战小说的叙事形式将讲述复杂故事的叙事能力进行再复活,同时以一种“节制”“均衡”的书写方式来中和广袤而又迅速的压力流与矛盾和。对形而上哲学问题的思索是融入小说肌理式的存在,革命历史题材为其表达抽象哲思提供了向心力,从而实现了小说抽象思辨与诗性表达的有机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 先锋精神 谍战叙事 哲学思辨
下载PDF
试论李育善散文及其非虚构写作
6
作者 张文诺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8,共10页
在当代非虚构散文创作方面,李育善是一位取得重大创作实绩的作家。李育善散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大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工作经历、社会调查。李育善的散文书写他的故乡记忆、反映山里农民的故事、描写丹江传奇,反映处于社会转... 在当代非虚构散文创作方面,李育善是一位取得重大创作实绩的作家。李育善散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大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工作经历、社会调查。李育善的散文书写他的故乡记忆、反映山里农民的故事、描写丹江传奇,反映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陕南农民的生活变迁与思想情绪,揭示了社会转型中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了鲜明的现实感。李育善的散文视角独到、观察细致、笔触优美、富于哲理,拓宽、丰富了非虚构散文的题材与写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育善 散文 非虚构 《走过丹江》
下载PDF
南洋欲望、梦魔氛围与阴郁美学的生成一以李永平《大河尽头》为中心
7
作者 王军 《华文文学》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长篇小说《大河尽头》是李永平返回婆罗洲、书写熟悉的故土经验,以及展开对生命本源思索的集大成之作。李永平在作品中描绘出一幅斑斓驳杂的南洋欲望图景,这包括男女两性的情爱、动物的野性交欢或殖民暴力的性侵。在殖民战争的历史阴影... 长篇小说《大河尽头》是李永平返回婆罗洲、书写熟悉的故土经验,以及展开对生命本源思索的集大成之作。李永平在作品中描绘出一幅斑斓驳杂的南洋欲望图景,这包括男女两性的情爱、动物的野性交欢或殖民暴力的性侵。在殖民战争的历史阴影下,少年永和克丝婷备受心灵创伤。这种对极端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在整部作品中表征为一种压抑的、梦幻式的情景再现,而人物则以幽灵附体的方式到处游荡,笼罩在一片梦魔氛围中,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息。《大河尽头》是一部历史之书、欲望之书与生命之书,有着绚烂而明丽的一面,但总体上是灰暗而感伤的,生成了一种独特的阴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永平 《大河尽头》 欲望书写 梦魔氛围 阴郁美学
下载PDF
杜甫《春日忆李白》的“渭北”辨析
8
作者 杜宇翔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对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渭北”的注解存在“长安”与“咸阳”的分歧。通过考证诗歌的创作背景推断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天,与那年杜甫在长安参加制举考试时间相距不久,故“渭北”指长安。此外,用... 对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渭北”的注解存在“长安”与“咸阳”的分歧。通过考证诗歌的创作背景推断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天,与那年杜甫在长安参加制举考试时间相距不久,故“渭北”指长安。此外,用“以杜证杜”的方法,结合杜甫《社日两篇》其二的诗旨诗意,能侧面佐证“渭北”指长安。使用“渭北”指代长安是唐人的行文习惯,究其原因与秦汉时期关中的都城建制历史有关。明确唐诗“渭北”指代长安的事实,可以为分析唐人认同渭北等同于长安的空间认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春日忆李白》 渭北 长安 咸阳
下载PDF
深刻领会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内涵要义和主要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茂山 刘小勇 刘卓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6期9-12,共4页
河流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着眼于人与河流关系演化历史,提出了幸福河的内涵要义和主要特征。幸福河是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时河流所处的状态,通... 河流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着眼于人与河流关系演化历史,提出了幸福河的内涵要义和主要特征。幸福河是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时河流所处的状态,通过建立稳定的河流系统,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供给;幸福河具有人民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河 和谐共生 内涵要义 主要特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对流域内锂的物源制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东林 苗卫良 +2 位作者 张西营 李雯霞 袁小龙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5-38,共14页
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盐湖型锂矿区和工业设施最为完备的卤水锂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关于其尾闾盐湖区锂的物源问题备受关注。尽管目前的众多研究已经对流域内地表水体及尾闾区盐湖中锂的物源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盆... 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盐湖型锂矿区和工业设施最为完备的卤水锂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关于其尾闾盐湖区锂的物源问题备受关注。尽管目前的众多研究已经对流域内地表水体及尾闾区盐湖中锂的物源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盆地周缘围岩风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仍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部分保守性微量元素在物源示踪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流域内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REEY、Li、Sc、Co、Nb、Ta、Th等微量元素开展其地球化学行为方面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的物源属性特征及其中锂元素的主要来源,为深入认识盐湖区可溶态锂资源的物源来源提供了新的证据。结果表明,那棱格勒河流域与毗邻的东、西对比区河流沉积物有着相似的化学风化背景和基岩类型,源岩均具有显著的长英质岩和基性岩的二元混合特征,且基性源岩所占比重更大;除尾闾盐湖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锂明显受到富锂孔隙水体夹带的影响外,其它地区锂的来源特征与沉积物的物源特征相同,表明地表迁移过程对沉积物中锂的通量影响较弱,沉积物中的锂更多是以赋存在相关矿物结构中的形式存在;研究区来自源岩风化作用提供的可溶态锂的量较为有限,尾闾盐湖中的锂资源主要以昆仑山深大断裂带涌出的富锂热泉水的长年补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棱格勒河流域 微量元素 卤水锂矿 物源属性 源岩风化作用
下载PDF
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11
作者 C. Y. Jim Howard Hung To Li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1997年第1期42-55,共14页
Recent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is character-ized by broad geographical dispersion, diversities of scales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small-scale t... Recent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is character-ized by broad geographical dispersion, diversities of scales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small-scale township and individual enterprises. Such a pattern of fast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widespread 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 that is becoming difficult to contain or control. This study surveys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status in urban areas of PRD, assesses the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valuates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 li ZHANG 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原文传递
从屈宋赋象审美意识到“丽”范畴的定型--中国赋体语言审美家园的筑造
12
作者 刘朝谦 张丹 《云梦学刊》 2023年第2期73-80,共8页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扬雄最早把美学范畴“丽”用为赋体文学审美范畴,用以指赋言本身之美,以及赋言所呈现的赋象之美。曹丕将扬雄命题重说为“诗赋欲丽”的观点,至刘勰《文心雕龙》把“丽”在赋美学语境中扩展为一个词群。经历这样的历史建构,“丽”最终被确立为赋美学本质论的核心范畴,赋体文学审美的家园因此得以成功地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象之美 审美意识 赋言之美 赋美学本质论
下载PDF
基于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的漓江流域水供给服务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佳 肖玉 +1 位作者 张昌顺 黄孟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099-6116,共18页
喀斯特区域水循环过程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区别,其水供给服务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地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较少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产水量的空间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和地... 喀斯特区域水循环过程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区别,其水供给服务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地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较少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产水量的空间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和地下水补径排泄特征提出了一种产水量分割方法,并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概念模型。选取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漓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上述方法校正了InVEST模型产水量模拟结果,从栅格、地貌分区和子流域3个尺度分析了漓江流域2000—2020年产水量校正前与校正后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2000—2020年InVEST模型产水量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水供给服务空间分布格局为北高南低。产水深度在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几乎没有差异,但在岩溶区内部差异明显:裸露型岩溶区产水深度高于覆盖型和埋藏型,峰林平原产水深度高于峰丛洼地。子流域分区平均产水深度排序为漓江上游区>漓江中游区>恭城河区>荔浦河区>漓江下游区。(2)利用地表与地下水分割校正后,水供给服务空间分布格局为四周高于中部,西北部高于东南部。非岩溶区产水深度明显高于岩溶区,埋藏型岩溶区产水深度高于覆盖型和裸露型,峰林平原产水深度高于峰丛洼地。子流域分区平均产水深度排序为漓江中游区>漓江上游区>恭城河区>荔浦河区>漓江下游区。(3)相比InVEST模型,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的漓江流域产水量与实测径流量之间的偏差更小,其时空分布模拟结果更为准确地评估了喀斯特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本研究可为水资源保护政策制订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更合理的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供给服务 产水量分割 喀斯特地貌 漓江流域 InVEST模型
下载PDF
里运河水生态状况评价及保护对策
14
作者 张奇谋 林思群 +1 位作者 郜雅 高俊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5-613,共9页
河流的水生态状况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准确评价河流水生态状况,可以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依据江苏省地方标准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评价2017—2020年里运河水生态状况。结果显示:1)近... 河流的水生态状况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准确评价河流水生态状况,可以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依据江苏省地方标准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评价2017—2020年里运河水生态状况。结果显示:1)近4年来里运河水生态状况总体评价为“良”,水生态状况有变好的趋势;2)评价等级为“良”和“优”的指标主要在水安全、水生物和水生境层面上,8个指标中,有5个指标达到“优”,2个指标为“良”;在水空间层面上,管理(保护)范围划定率达到100%;公众满意度由2017—2018年的“中”提升至2019—2020年的“优”;3)岸线利用管理指数评价等级为“中”,综合治理指数没有明显的提高。根据评价结果,需要加强对里运河的水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岸线,并完善河道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运河 水生态状况 水生态保护 河流管理
下载PDF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审美转换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仁腾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0期165-168,共4页
《只此青绿》是以北宋王希孟所绘制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卷为基石创作的舞蹈诗剧。该剧通过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穿越”之旅展现了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创作者打破“青绿”固有色彩符号印象,着重表现人文之美,以... 《只此青绿》是以北宋王希孟所绘制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卷为基石创作的舞蹈诗剧。该剧通过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穿越”之旅展现了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创作者打破“青绿”固有色彩符号印象,着重表现人文之美,以叙事和舞美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体现“丰亨豫大”的美学思想,用现代语言叙说画卷中蕴含的传统美学的魅力,实现了由“画”到“诗”的审美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里江山图》 《只此青绿》 审美转换 再创作
下载PDF
黄河文化的新时代书写——以邵丽的《黄河故事》为例
16
作者 张雪莹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2-96,共5页
邵丽的中篇小说《黄河故事》以黄河为主题和表现对象,讲述新时代黄河儿女的奋斗故事,聚焦平凡人物,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黄河儿女奋斗群像,于黄河儿女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当代黄河文化的精髓。审视当下,回溯往昔,讲好黄河故事,弘... 邵丽的中篇小说《黄河故事》以黄河为主题和表现对象,讲述新时代黄河儿女的奋斗故事,聚焦平凡人物,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黄河儿女奋斗群像,于黄河儿女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当代黄河文化的精髓。审视当下,回溯往昔,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在历史流变中发掘黄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书写黄河文化的当代内涵,彰显黄河文化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事 邵丽 黄河文化 黄河
下载PDF
漓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17
作者 宋凯月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9期48-51,共4页
通过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管理流域内的各种行为,清晰地界定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自2019年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尽管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立法滞后、资金供... 通过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管理流域内的各种行为,清晰地界定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自2019年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尽管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立法滞后、资金供给不足、上下游政府协调不足等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当加快立法进程,科学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拓宽横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上下游政府间的协作,推动漓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漓江流域上下游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横向生态补偿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岩溶区河流洪水过程中的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红波 何师意 +4 位作者 闫志为 于奭 王玲玲 王艳雪 王培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2-518,共7页
2012-05-08—17期间,漓江先后出现3次洪水,在洪水期间对漓江进行了高频率昼夜监测。发现洪水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碳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Ⅰ和Ⅴ阶段的河流水化学由于基本未受洪水影响,pH、水温和PCO2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E... 2012-05-08—17期间,漓江先后出现3次洪水,在洪水期间对漓江进行了高频率昼夜监测。发现洪水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碳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Ⅰ和Ⅴ阶段的河流水化学由于基本未受洪水影响,pH、水温和PCO2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EC、流量和HCO3-则相对较稳定;Ⅱ、Ⅲ和Ⅳ阶段由于洪水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Ⅳ阶段由于雨后碳酸盐岩的溶解,降雨主要分布于岩溶区及降雨量较小等因素导致Ⅳ阶段流量与HCO3-为正相关,与Ⅱ、Ⅲ阶段相反。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碳汇与流量和HCO3-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7和0.33。本次洪水监测期间的碳汇通量为3 491.06 t C,其中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是洪水前的4.5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洪水 碳汇 漓江
下载PDF
夏季岩溶区河流的水化学及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红波 何师意 +3 位作者 于奭 王艳雪 王玲玲 梁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61,共7页
在2012年7月6日至2012年7月13日期间,对漓江进行每两小时一次的高频率昼夜监测,分析河流的水化学和碳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监测期间漓江河水的pH值介于7.83~8.44之间,平均值为8.14,呈弱碱性;HCO3-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87.26~93.36... 在2012年7月6日至2012年7月13日期间,对漓江进行每两小时一次的高频率昼夜监测,分析河流的水化学和碳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监测期间漓江河水的pH值介于7.83~8.44之间,平均值为8.14,呈弱碱性;HCO3-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87.26~93.36mg/L,平均值为90.02mg/L,受到降雨稀释效应影响,由于河水温度的变化及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CO2浓度变化导致HCO3-具有白天低夜晚高的特点;漓江受流域的岩溶作用影响强烈,SIc变化为0.09~0.67,平均值为0.38,呈过饱和状态,SIc变化趋势和pH值变化相似,表现为白天较高,夜晚较低;p(CO2)的变化范围为41.28~176.08Pa,平均值为88.63Pa,p(CO2)的变化与SIc刚好相反.监测期间漓江的碳汇量总体呈不断降低的趋势,从监测初期的1 873g/s下降到最后的1 173g/s,平均碳汇量为1 525g/s.通过分析发现碳汇量与流量显著相关(R2=0.992 1),碳汇量与HCO3-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则较低(R2=0.348 6).通过计算得知,本次监测期间漓江阳朔监测断面的碳汇量为955.31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岩溶 碳汇 漓江
下载PDF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型式分类及生态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任远 王冬梅 信忠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423-4434,共12页
通过以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0个样地实地调查其草本层盖度、植被类型、河岸带宽度、坡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位置、人为干扰度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型式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划分... 通过以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0个样地实地调查其草本层盖度、植被类型、河岸带宽度、坡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位置、人为干扰度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型式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划分结果为: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T1)、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T2)、城区人工乔草型式(T3)、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T4)、农商用地人工林乔灌草型式(T5)和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T6)。通过对各种植被配置型式的生态特征分析,探讨了漓江流域现有的不同植被配置型式的退化状况及其存在的生态退化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生态恢复建议: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和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生态退化程度较小,宜采取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法;城区人工乔草型式采用近自然方法治理;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适当采用引种和育植方法治理;农商用地人工林乔灌草型式生态恢复应注重生境多样性的恢复;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退化较为严重,采用全系列生态护坡和土壤生物工程护坡进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水陆交错带 植被配置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