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福利制度下新西兰华人新移民家庭的代际期待与伦理文化冲突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晶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68-76,共9页
本文以新西兰华人新移民家庭为案例,通过对其移民经历和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探讨西方福利体制框架下移民家庭的代际期待、代际互惠模式,以及家庭赡养观念的转变。研究发现,由于中国伦理文化与西方福利制度之间存在价值冲突,尽管新移民... 本文以新西兰华人新移民家庭为案例,通过对其移民经历和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探讨西方福利体制框架下移民家庭的代际期待、代际互惠模式,以及家庭赡养观念的转变。研究发现,由于中国伦理文化与西方福利制度之间存在价值冲突,尽管新移民家庭在迁移意愿和迁移轨迹上呈现出明显的家庭伦理逻辑,但在移民后普遍遭遇代际关系冲突和家庭赡养观念的调整,反映出移民家庭隐性的文化传统在显性的制度环境中的策略性妥协。反思中国伦理思维与西方社会福利思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理解海外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摸索更好的家庭服务模式提供政策参考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华人移民 新移民 代际关系 文化传统 家庭伦理 孝道观念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被引量:3
2
作者 肖群忠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38-43,共6页
本文对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李大钊等人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做了分别分析 。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孝道批判 社会变革 新伦理观
下载PDF
传统“孝”伦理的法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新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43,共3页
"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可以清晰地... "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其中的父母与儿女代际间的社会契约法律关系。而且,这一契约关系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这一契约关系在古代传统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有着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伦理道德 “孝”伦理 社会契约 法律
下载PDF
“忠”“孝”在中日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地位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娜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7-50,共4页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对孝观念的冲击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岚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54-57,共4页
春秋时期 ,随着人本主义、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作为奴隶制宗法道德体系基础的孝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孝德失去了对人们行为的强制约束力 ;孝观念的宗教意义悄然消隐在政治、伦理意义的背后 ;“敬养父母”逐渐... 春秋时期 ,随着人本主义、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作为奴隶制宗法道德体系基础的孝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孝德失去了对人们行为的强制约束力 ;孝观念的宗教意义悄然消隐在政治、伦理意义的背后 ;“敬养父母”逐渐成为孝观念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思潮 伦理道德 孝观念 宗法制 周礼 "父慈子孝" 春秋时期
下载PDF
儒佛伦理观的冲突与融合——从《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谈起
6
作者 张惠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4-26,82,共4页
文章从陈寅恪先生的《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入手,引出对儒佛伦理观的冲突分析。作者通过对儒佛思想的不断融合,不断中国化的探讨,概括出儒佛思想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重视人生问题、明晰善恶观念、凸显孝道思想、调和政治伦理等... 文章从陈寅恪先生的《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入手,引出对儒佛伦理观的冲突分析。作者通过对儒佛思想的不断融合,不断中国化的探讨,概括出儒佛思想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重视人生问题、明晰善恶观念、凸显孝道思想、调和政治伦理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观 果报观 善恶观 孝道 政治伦理
下载PDF
泰州学派对传统孝观念的改造及现代性价值——“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
7
作者 吴锋 钱国平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泰州学派继承了王学的基本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传统孝观念的传承,从性命、化民成俗、修身、忠孝关系等角度创新性地阐释,提出了具有现代性价值的"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的新观念。其可借鉴的意义... 泰州学派继承了王学的基本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传统孝观念的传承,从性命、化民成俗、修身、忠孝关系等角度创新性地阐释,提出了具有现代性价值的"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的新观念。其可借鉴的意义是很显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哲学 传统孝观念 改造 劝谏
下载PDF
董仲舒孝道伦理观的逻辑向度
8
作者 吴锋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12,共5页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孝道 伦理 以天论孝 孝治天下 孝行重志 经礼权变
下载PDF
论雍正帝的孝治理念及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亚东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7-23,共7页
清初帝王奉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对于儒学文化采取接纳的态度,非常重视《孝经》的研究和孝道的弘扬,延续了“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特别是雍正帝,他继承了顺康二帝坚持儒治和孝治的理念,御注《孝经》,并进一步加强尊孔的力度和对儒... 清初帝王奉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对于儒学文化采取接纳的态度,非常重视《孝经》的研究和孝道的弘扬,延续了“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特别是雍正帝,他继承了顺康二帝坚持儒治和孝治的理念,御注《孝经》,并进一步加强尊孔的力度和对儒学的推崇;同时在实践中落实孝道,尤为重视陵寝规制、丧葬祭祀等方面的改革,一方面营造了浓厚的倡孝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清初满汉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伦理与礼制的互动。总体上,雍正帝的孝治理念和实践,起到了教化万民而强化皇权的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帝 孝治理念 孝道实践 伦理 礼制
下载PDF
从传统到现代:我国新型慈孝关系之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华 王腾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5-38,共4页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慈”与“孝”关系的演变,反映了家庭伦理观念的演进轨迹,同时折射出了社会政治变迁。我国慈孝观经历了“慈孝并举”、以“孝”为先、“重孝轻慈”的演变过程,其原因是“慈”在良好亲子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人为削...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慈”与“孝”关系的演变,反映了家庭伦理观念的演进轨迹,同时折射出了社会政治变迁。我国慈孝观经历了“慈孝并举”、以“孝”为先、“重孝轻慈”的演变过程,其原因是“慈”在良好亲子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人为削减和抽离。厘清“慈”与“孝”的本质内涵,重新构建新型的以“慈”生“孝”、以“孝”促“慈”伦理规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孝道伦理滑坡的困境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慈孝观
下载PDF
“新”时代的“旧”女性——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雁》
11
作者 贺丽灵 王闰梅 《外语教育》 2020年第1期260-268,共9页
《雁》是森鸥外的名作之一,讲述了生活在明治初期的女主人公小玉被迫做妾,恋慕医大学生而最终恋情破灭的故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聚焦于小玉及其父亲"面临困境一做出选择一陷入新的困境"的过程,分析小玉难以逃离... 《雁》是森鸥外的名作之一,讲述了生活在明治初期的女主人公小玉被迫做妾,恋慕医大学生而最终恋情破灭的故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聚焦于小玉及其父亲"面临困境一做出选择一陷入新的困境"的过程,分析小玉难以逃离伦理困境且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深层原因。作为一名身处庶民阶层、恪守儒家伦理道德的"旧"女性,小玉与明治时期所倡导的文明开化之风无缘,不具备"独立自主"精神,也不能彻底摒弃传统伦理观念,因此,小玉无法在"新"时代收获"新"人生。森鸥外通过小玉的选择与遭遇,向读者展现了明治时期庶民阶层被隔绝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之外、固守封建伦理秩序的真实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 儒家伦理观念 父权家长制 伦理选择 伦理困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