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骁 曹德祺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民族迁徙、信仰流播、“中心”与“边缘”等多元视角来看族群舞蹈文化的互动互融,印证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在历史上的动态流变,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研究的视角与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学说 南岭民族走廊 区域文化互动
下载PDF
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绍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共3页
武陵地区以土家、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武陵民族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而言是富矿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问题的研究颇富文化意蕴。因此,必须加强武陵民族区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 武陵地区以土家、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武陵民族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而言是富矿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问题的研究颇富文化意蕴。因此,必须加强武陵民族区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 武陵民族区 民族走廊 族群互动 民族研究
下载PDF
横断山的地缘环境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艾南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130-136,共7页
费孝通提出的“藏彝走廊”,其位置大致相当于地貌上的横断山区,行政上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和攀技花市,以及云南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两自治州和丽江市。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沿着这些通道... 费孝通提出的“藏彝走廊”,其位置大致相当于地貌上的横断山区,行政上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和攀技花市,以及云南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两自治州和丽江市。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沿着这些通道确实有过古代民族的迁徙。论文从地名的起源对横断山脉、从地缘政治角度对民族走廊、从地缘经济观点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觉探讨藏彝走廊的地缘环境特征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地缘政治学意义的藏彝走廊,既有通道的功能,又具屏障的作用:走廊中横断山脉间南北“纵贯”的河谷就是历史上民族迁徙的通道;而屏障有三:即地貌的屏障、生态的屏障和民族的屏障。这些条件就形成了走廊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呈南北走向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带的特征,给本地区的开发带来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最爱走的路是前人踏出来的路,而“张林源线”就是一条沿古代的民族迁徙的旅游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民族文化旅游 横断山 张林源线
下载PDF
苗岭走廊与明代屯军后裔族群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吕燕平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4-20,58,共8页
自古以来,贵州一带即为西南地区的连接地和过渡地带。元明以降,贵州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凸现,中央政府将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省的苗岭地区建省,横贯贵州的苗岭山脉所经地区形成了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族群的迁徙、互动、融合、建... 自古以来,贵州一带即为西南地区的连接地和过渡地带。元明以降,贵州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凸现,中央政府将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省的苗岭地区建省,横贯贵州的苗岭山脉所经地区形成了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族群的迁徙、互动、融合、建构较为频繁,留下了族群研究的丰富案例,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亦为其中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岭 苗岭走廊 屯军 族群
下载PDF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研究——基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7,共8页
在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一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交往密切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区内,族际通婚既是民族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从民族联姻视角展示该民族走廊族际共生关系的重要视窗。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分析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特... 在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一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交往密切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区内,族际通婚既是民族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从民族联姻视角展示该民族走廊族际共生关系的重要视窗。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分析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特点并剖析人口规模、人口流动、教育发展、文化互动、经济共生等因素对这一状况形成的影响及保障作用,以期继续发挥该民族走廊良好通婚关系对推进这一地区和谐共生民族关系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横断山区 民族走廊
下载PDF
燕山走廊的民族交融、文化逻辑与现实意义探论
6
作者 张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1,共7页
燕山走廊是以燕山山脉为核心的人文交通区域,位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交会处,主要由东路的卢龙—无终走廊和中路的御道走廊组成。该走廊基于客观的地理条件,以军事开发与政治管理为充分条件,以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为必要条件... 燕山走廊是以燕山山脉为核心的人文交通区域,位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交会处,主要由东路的卢龙—无终走廊和中路的御道走廊组成。该走廊基于客观的地理条件,以军事开发与政治管理为充分条件,以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为必要条件,其形成揭示了中华民族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逻辑。虽然这一区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然完成了从“中间圈”到“核心圈”的转变,但仍然保持着“一体”样貌之下的“多元”实质。对燕山走廊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中国社会整体性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走廊 卢龙—无终走廊 御道走廊 民族交融 文化逻辑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垂直地带传统聚落选址特征及分异研究
7
作者 李睿达 杨林梅 +1 位作者 程海帆 胡荣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3年第2期76-88,共13页
高山纵谷区受到严苛的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显著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异质性,对聚落分布与选址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以往主要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对聚落选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引入表征人文环境的民族属性,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德钦-维西段... 高山纵谷区受到严苛的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显著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异质性,对聚落分布与选址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以往主要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对聚落选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引入表征人文环境的民族属性,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德钦-维西段传统聚落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600余个自然村进行选址特征及其分异总结。结果表明:①海拔、地形、气候条件和民族属性对聚落选址具有显著影响;②根据聚类分析所得的四种聚落选址类型分别为高半山型干寒平坡单民族聚落、中半山型干温坡地民族聚落、河谷型干热小阶地单民族聚落以及复合型暖湿大阶地多民族聚落;③不同聚落形成了具有垂直和水平差异的景观格局以及不同民族适应地形、气候的聚落生计特点。文章进一步识别了高山纵谷地带聚落在垂直和水平维度的适应性规律,强调聚落在进行选址营建时充分融入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智慧,实现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垂直地带性 少数民族聚落 空间分异 选址特征 适应性
下载PDF
多民族聚居区族际经济互动与山区经济开发——以近代“藏彝走廊”地区白族商人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灿松 周智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2,共7页
族际经济交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近代白族商人在"藏彝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是历史上维系居住于高山峡谷山区居民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如今民族地区居民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当前新... 族际经济交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近代白族商人在"藏彝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是历史上维系居住于高山峡谷山区居民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如今民族地区居民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政府加强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及互动发展,充分调动民众自主力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经济互动 山区经济开发 “藏彝走廊”地区 民族商人
原文传递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互动的心理原因
9
作者 王丽萍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0-54,共5页
面对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多元互动共生的事实,以民族心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这一共生格局形成与维系的心理原因及其心理机制。通过梳理横断山民族走廊多民族间族际通婚、宗教信仰交融和民族语言交流等三个深层交流领域的表现,分析认为... 面对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多元互动共生的事实,以民族心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这一共生格局形成与维系的心理原因及其心理机制。通过梳理横断山民族走廊多民族间族际通婚、宗教信仰交融和民族语言交流等三个深层交流领域的表现,分析认为积极友好的民族交往心态、平等包容的文化心理、理性健康的宗教心理和积极开放的民族语言态度都是横断山区文化共生格局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进而揭示良好的民族交往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族际文化互动关系构建的心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民族走廊 互动共生 心理原因
原文传递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互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学文 王丽萍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94,共6页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是形成和维系该区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途径与保障。通过梳理民族人口迁移、族际物资交换活动、宗教交流等推进文化互动的因素,以族际文化交流联系研究为视角,初步阐释历史上横断山民族走廊这...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是形成和维系该区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途径与保障。通过梳理民族人口迁移、族际物资交换活动、宗教交流等推进文化互动的因素,以族际文化交流联系研究为视角,初步阐释历史上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区文化互动共生的发展内涵及特质,进而揭示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团结和谐关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文化互动 横断山民族走廊
原文传递
“野人山”再考
11
作者 郭建斌 杨立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3,F0003,共8页
“野人山”一词最早出现于乾隆三十四年,之后随着近代中缅边界问题的出现以及中国远征军撤离缅北而多见于相关文献。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其具体所指不同。与“野人山”相关联的“野人”,也不能对应现今的某个民族,而是该... “野人山”一词最早出现于乾隆三十四年,之后随着近代中缅边界问题的出现以及中国远征军撤离缅北而多见于相关文献。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其具体所指不同。与“野人山”相关联的“野人”,也不能对应现今的某个民族,而是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的统称。放宽视野,“野人山”亦非“化外之地”,而是古代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民族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人山 野人 民族走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