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一流社会科学学科评价及其启示
1
作者 田琳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127-140,144,共15页
聚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评价是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这一现实需求的理论回应。为科学评价我国社科在世界社科体系中的国际水平,本研究构建了由高精尖指标组成的一流社科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TOPSIS模型和障碍度... 聚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评价是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这一现实需求的理论回应。为科学评价我国社科在世界社科体系中的国际水平,本研究构建了由高精尖指标组成的一流社科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社科与世界社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社科部分学科总体表现已接近世界一流社科水平,但在学术大师和原始创新等方面与世界一流社科存在差距,相关影响因素有组间与组内之分。建议通过引育学术大师、增强科研全球关联性、增加科研支持等方式提升我国社科国际水平;同时,社科评价要兼顾“国际可比”与“中国特色”两重特征,以评促建引导发展,从而实现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学科评价 一流学科 高精尖指标 新文科
下载PDF
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及其跨越——基于“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
2
作者 吴易林 刘儒雅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通过对“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探讨其“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发现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并非线性的“从无到有”,而是根植于其前置先见,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受到情景激发——即由学业期望、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构... 通过对“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探讨其“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发现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并非线性的“从无到有”,而是根植于其前置先见,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受到情景激发——即由学业期望、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构成的前置先见是考生“文理区隔”倾向形成的合理性来源,社会需求、学校引导和他人影响等情景因素进一步激发了前者的指导作用。此外,新高考赋予考生相对自由的选科权利,使部分考生萌发跨越“文理区隔”的力量,凭借成就累积、学业感受交织的主体参与悬置了前置先见,亦弱化了情景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具有普遍性,而考生跨越该倾向束缚的方法却具有异质性。完善高考制度设计的同时,应以考生的主体参与为重点关照,协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选科 文理区隔 形成机制 跨越区隔
下载PDF
基于SWOT方法探析军队综合大学文理基础学科发展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军 张立 胡荣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年第2期47-49,共3页
着眼军队综合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运用SWOT方法,对军队综合大学文理基础学科建设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进行分析,以加强理解、剖析问题,谋求文理基础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SWOT方法 军队综合大学 文理基础学科 发展策略
下载PDF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
4
作者 严权 《菏泽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08-111,共4页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偏失将长期制约和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树立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教育、融通文理、特色化的办学理念来引领自身的建设和正常发展。
关键词 办学理念 可持续性发展 主体性教育 融通文理 特色化
下载PDF
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的几点思考——基于2020年天津高考数学试卷
5
作者 林敏菲 陈清华 《天津教育》 2021年第20期73-75,共3页
本文以2020年天津高考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2019年天津市文史类高考数学试卷与2020年天津市高考数学试卷综合难度,探究文理不分科下数学试卷的难度差异。
关键词 文理不分科 高考数学试卷 综合难度系数
下载PDF
从实证数据看高考科目变迁的政策逻辑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海峰 朱佐想 朱沛沛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42,共8页
选择“大量小质”的混合研究设计,探究高考科目从“3+文综/理综”到“3+3”再到“3+1+2”,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公平公正”“促进科学选才”“促进高中与大学衔接沟通”四个维度上所体现的政策变化逻辑。研究发现:第一,从... 选择“大量小质”的混合研究设计,探究高考科目从“3+文综/理综”到“3+3”再到“3+1+2”,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公平公正”“促进科学选才”“促进高中与大学衔接沟通”四个维度上所体现的政策变化逻辑。研究发现:第一,从“3+文综/理综”到“3+3”,再到“3+1+2”自主选科的变革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沟通能力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仍有限;第二,“3+1+2”相比“3+3”对家庭经济投入与父母精力投入的要求更低,相比“3+文综/理综”能更好地维护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平等权利;第三,“3+3”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一考定终身”与选拔偏科学生,其次为“3+1+2”,最后为“3+文综/理综”;第四,从“3+文综/理综”文理分科到“3+3”“3+1+2”自主选科的变革有助于学生实现职业规划,从“3+3”到“3+1+2”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的自由度以及降低了学生对录取结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科目 新高考改革 “3+文综/理综”模式 “3+3”模式 “3+1+2”模式 实证数据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大学招生考试科目的变迁——以文理分合发展变化历程为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5,共5页
民国时期大学招生文理分合的历史分为初创期(1912-1926)、调整期(1927-1937)、成熟期(1938-1948)三个时期。初创期文理"分科"、"合科"、"选择性"三种模式鼎立,调整期文理"分科"和"融合&qu... 民国时期大学招生文理分合的历史分为初创期(1912-1926)、调整期(1927-1937)、成熟期(1938-1948)三个时期。初创期文理"分科"、"合科"、"选择性"三种模式鼎立,调整期文理"分科"和"融合"模式各自深化,并行发展。成熟期文理"分科"和"合科"模式彻底融合,实现了"分科"基础上的"合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招生 文理分合 考试科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