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境遇、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1
作者 朱丽萍 《理论建设》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正确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精神伟力;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古今中西之争”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被引量:13
2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8,共11页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价值观 晚清时期 知识分子 士大夫阶层 “义利之辩” 思想史 “天人之辩”“群己之辩” 义利之辩
下载PDF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决策过程中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之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成智 郑晓齐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9-27,共9页
探讨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制定之前,国内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何者优先发展的争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虽然将载人航天纳入其中,但主要目的是技术跟踪,而非工程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问题,相... 探讨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制定之前,国内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何者优先发展的争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虽然将载人航天纳入其中,但主要目的是技术跟踪,而非工程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问题,相关部门展开了一场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的讨论。受美国航天飞机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专家和部门倾向于优先发展航天飞机。随着研究、争论的不断深入,从中国的国情、时间与成本因素、技术积累以及难易程度综合考虑,最终大多数赞同优先发展载人飞船观点。1992年国家在制定载人航天决策时,把载人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从航天飞机后来的命运看,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得益于之前广泛的研究、分析与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 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 争论
下载PDF
丁文江与独裁民主论战 被引量:2
4
作者 谷小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7,共5页
1930年代中叶。国内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对认识中国政治的本质具有极大意义的独裁与民主论战。文章通过对独裁论主将丁文江思想脉络的梳理,认为丁氏主张实为其长期坚持“好人”政治的逻辑发展,其立场明显表现出迁就现实条件的一面;对丁同... 1930年代中叶。国内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对认识中国政治的本质具有极大意义的独裁与民主论战。文章通过对独裁论主将丁文江思想脉络的梳理,认为丁氏主张实为其长期坚持“好人”政治的逻辑发展,其立场明显表现出迁就现实条件的一面;对丁同期发表的其他文章的重视,亦足加强对新式独裁如何落到实处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文江 独裁 民主 论战 “好人”
下载PDF
自由之轭:从胡秋原参与的两次论战说起 被引量:2
5
作者 肖宝凤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人 民族主义 文艺自由论辩 乡土文学论战
下载PDF
古代埃及文献《人与灵魂之辩》的文本解读
6
作者 马方圆 李晓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105,共8页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揭示了当时古埃及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面对动乱的社会和平民的悲惨生活内心矛盾而纠结,他借由“灵魂”这个角色开解自己,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进而消除自己轻生的念头。“与灵魂辩论”的观念违背了古埃及传统观念中“灵魂”与“人”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古埃及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挑战,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古埃及人灵魂观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人与灵魂之辩》 古埃及
下载PDF
从“天人之辨”看孔子德性幸福的内在超越
7
作者 张方玉 《唐都学刊》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德性幸福于自然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颜之乐"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德性幸福于义理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知天"、"顺天"、"乐天"而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德性幸福于主宰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子的德性幸福既具有内在性又具有超越性,既具有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又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德性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性幸福 天人之辨 内在超越
下载PDF
断裂性视野下林纾“新人”与“旧人”的身份认同
8
作者 周俊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3-57,共5页
对林纾在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新旧身份指认,需要一个更为冷静客观的文学和历史切入点,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民初至"五四"的客观历史语境出发诚难可贵,但可以以一种更为沉潜务实的态度,回归文本,回归林纾本人,了解同人交往,着手... 对林纾在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新旧身份指认,需要一个更为冷静客观的文学和历史切入点,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民初至"五四"的客观历史语境出发诚难可贵,但可以以一种更为沉潜务实的态度,回归文本,回归林纾本人,了解同人交往,着手历史解剖的横断面,在开放性系统中以断裂性视野关注新旧文人"当时当地"复杂、焦灼的心态、传统文道观念"影响的焦虑"、私人交往等偶然性因素的参与等,重新思考林纾新旧身份认同的矛盾、尴尬及新旧之争的历史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断裂性 新旧之争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在英语辩论教学中实践全人教育理念
9
作者 胡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80-381,共2页
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的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全人"素质构建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道德、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英语辩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能满足现代&qu... 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的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全人"素质构建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道德、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英语辩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能满足现代"全人"对知识的要求;教学过程及方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从而满足现代"全人"对能力的要求;辩论课程教学评估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因此英语辩论教学是很好的实践全人教育理念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教育 现代“全人” 素质构建 英语辩论
下载PDF
靖康之难的成因是什么?——从南渡时人的认识说起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志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105,共12页
宋室南渡,时人并未归咎于士大夫沉溺山水。他们认为,靖康之难的因由,"内忧"远大于"外患",即朝廷腐败的"远因"远大于外族南进的"近因",并且认为,北宋乱事"本于君子小人之混淆,君子常不胜&q... 宋室南渡,时人并未归咎于士大夫沉溺山水。他们认为,靖康之难的因由,"内忧"远大于"外患",即朝廷腐败的"远因"远大于外族南进的"近因",并且认为,北宋乱事"本于君子小人之混淆,君子常不胜"。这都有别于宋亡以后把靖康之祸归咎于天子沉溺娱乐、政策失误的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康之难 宋室南渡 君子小人之辨
下载PDF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被引量:21
11
作者 梁国典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1,共7页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先秦儒家 君子人格 “君子小人”之辨
下载PDF
近40年来国内“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回顾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慕浩 刘二永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6-20,70,共6页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自1985年起,国内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逐渐兴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时间。学界先后就“天人合一”的起源与释义、学说发展历程、历史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展开集中探讨,并形成数次...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自1985年起,国内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逐渐兴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时间。学界先后就“天人合一”的起源与释义、学说发展历程、历史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展开集中探讨,并形成数次跨学科、跨学界的大规模论辩。时至今日,“天人合一”的研究步入多元化阶段,它仍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且依然具有广阔的讨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 综述 学术争论
下载PDF
天人之辩:《庄子》哲学再诠释(上)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11,共7页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庄子》 天人之辩
原文传递
天人之辩:《庄子》哲学再诠释(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30,共10页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人之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