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The Human Biological-Language Evolution
1
作者 Dingyu Chung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8年第8期447-472,共26页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 evolution requires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language types, formations, and learnings and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 evolution requires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language types, formations, and learnings and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erms of the emergences of various hominin species with various language capac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and the human biological-language evolution. Language is derived from bodily movement.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combines neuroscience to study language brain and biomechanics to study language movement.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consists of language type, language form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types for advanced animals include gestural language verse vocal language, instinctive language verse controllable language, and symbolic language verse iconic language. Language formation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bodily movements phylogenetically and ontogenetically. Language learning involves the learning of controllable language to adapt to communicative environment through language brain regions and language gen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gradual and step-by-step human language evolution from the language of great apes to the human language through the human biological evolution which chronolog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consists of early hominins, early Homos, middle Homos, and late Homo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 capacities. For hominins, vocal language and gestural language were evolved together. In conclusion, combining neuroscience and bio-mechanics,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provides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The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and the human biological-language evolution provides the clear evolutionary path from great apes’ articulate gestural language without articulate speech to human articulate gestural language and articulate spee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guage Neuromechanics HUMAN BIOLOGICAL EVOLUTION HUMAN language EVOLUTION Vocal language Gestural language Instinctive language Controllable language Symbolic language Iconic language language Brain language Genes great APES HOMININS
下载PDF
Factors for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2
作者 Lu Ling,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s,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236032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42-44,共3页
本文阐述了引起英语变迁的历史因素-罗马人,条顿人,诺尔曼人的四次入侵;以及音变因素-e音的丢失和元音大转移。此外,印刷业的发展加速了拼写的标准化,十六、十七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关键词 英语拼写 语言变迁 历史 音变 e音 元音 文艺复兴 英语 词汇 印刷业 侵略 罗马人 条顿人 诺尔曼人
下载PDF
语图转换中的“山乡巨变”——论贺友直对《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
3
作者 李洪华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29-40,共12页
贺友直根据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在以图释文的艺术转换中,寓乡村风情于社会变革,运用“明显强烈的处理手法”,凸显人物在外貌、身份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成功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王... 贺友直根据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在以图释文的艺术转换中,寓乡村风情于社会变革,运用“明显强烈的处理手法”,凸显人物在外貌、身份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成功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王菊生等一批新型乡村干群形象。贺友直善于在连环图像叙事中“做戏”和“制造情节”,将充满政治指涉的社会化内容纳入乡村家庭伦理生活叙事,生动再现了合作化运动给山乡人物带来的巨大影响。画家在以传统线描笔法构设山乡风情的同时,赋予山水风物以鲜明的时代蕴含,在原本紧张峻切的时代氛围中营构出轻松活泼的诗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贺友直 连环画改编 语图转换
下载PDF
元白话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4
作者 杨春宇 张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元白话表现出独特的语言接触面貌。目前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学界对其研究可以说表现为从断代的静态描写到历时的动态描写,从文献的混同分析到分类对照考察,且逐渐兼顾汉语本身演变规律和语言融合因素的双...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元白话表现出独特的语言接触面貌。目前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学界对其研究可以说表现为从断代的静态描写到历时的动态描写,从文献的混同分析到分类对照考察,且逐渐兼顾汉语本身演变规律和语言融合因素的双重影响。不过研究成果虽多,但也存在研究广度欠缺、研究视域狭窄,对内在机制动因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站在长城地带北方话语言接触底层研究的视角上,认为“汉儿言语”并非某个朝代所独有,至少在魏晋南北朝以来不断发展递变,在长城内外已构成“汉儿言语联盟”。站在北方话发展历史的角度观照“汉儿言语”“辽代汉儿言语”“蒙式汉语”“满式汉语”等均是其不同时代的变体。理清这一汉语发展脉络,对我们认识汉语基础方言的演变、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白话 汉儿言语 长城地带北方话语言接触底层 汉语基础方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
下载PDF
Media Preference, Information Needs, and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Foreigners in Japan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5
作者 Akiyuki Kawasaki Michael Henry Kimiro Megur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dentified the lack of proficiency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as one characteristic of foreigner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dentified the lack of proficiency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as one characteristic of foreigner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This article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proficiency in a local language affects disaster information gathering behavior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Respondents were categorized based on their Japa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abilities. Their media mode, language preferences, information importance, and information-gathering difficulties also were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foreigners skilled in Japanese demonstrated similar information gathering behavior as Japanese respondents, but foreigners unskilled in Japanese showed little usage of Japanese-language media. This group also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due to a lack of Japanese proficiency, but many members were able to acquire some level of Japanese-language information through Internet-based methods. To address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information provision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Japanese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Japanese information should be shared in a way that facilitates translation. Although this survey wassignificant in its scope, the results should be considered withi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Internet-based response collection and focus only on the less-affected area of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Disaster information Foreign population Internet-based media language proficiency
原文传递
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6
作者 张湘东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225-230,共6页
2023年11月23日,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绍兴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当代非洲法语文学现状和文明互鉴趋势,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文明互鉴... 2023年11月23日,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明互鉴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绍兴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当代非洲法语文学现状和文明互鉴趋势,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文明互鉴下以非洲法语文学促进中非交流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与学术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法语文学 中非交流 中非命运共同体 非洲大湖区
下载PDF
试论语文课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7
作者 李成斌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5期93-96,共4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能改变以往单篇阅读的教学现状,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能改变以往单篇阅读的教学现状,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剖析导读内容,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方法,提高备课效率,加强教学前后的对比,凸显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设计要体现大语文观、体现生活即教育理念,要善用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 大语文观
下载PDF
大型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的特点 被引量:10
8
作者 姜晓红 郭峥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8年第4期74-76,共3页
从服务人员、工作范围、工作内容、服务效果4个方面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的特点:人员的选择标准为外语水平、体育知识和写作能力俱佳;工作范围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语种等;工作内容以赛事新闻为主导;服务效果以赛事传播、构建... 从服务人员、工作范围、工作内容、服务效果4个方面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的特点:人员的选择标准为外语水平、体育知识和写作能力俱佳;工作范围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语种等;工作内容以赛事新闻为主导;服务效果以赛事传播、构建城市形象、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为目的。语言服务能让参赛者了解赛事情况及其举办地的发展,通过参与者的口口相传,可以实现次级传播,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赛事 媒体服务 语言服务
下载PDF
语言能力:从理论探讨到重大需求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强 杨亦鸣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第6期69-76,共8页
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语言能力既是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文章在充分认识语言能力在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地位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语言能力研究的最新进... 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语言能力既是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文章在充分认识语言能力在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地位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语言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当前进行综观视角下语言能力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同时总结了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对语言能力重大需求的认识,以及所进行的语言能力提升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应积极进行语言能力协同攻关,开展语言能力提升探索实践,推动国家重大计划出台,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能力 语言服务 重大需求
下载PDF
“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时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首先从理论上大力倡导和积极建构一种"大语文"观。这种"大语文"观的具体含蕴集中体现为:凸显语言文学对于培养全面的、整体的"人"所应起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感恩,... 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首先从理论上大力倡导和积极建构一种"大语文"观。这种"大语文"观的具体含蕴集中体现为:凸显语言文学对于培养全面的、整体的"人"所应起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感恩,并在心意上自觉地涵养真诚和谦逊、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动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从而使人真正地成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个性的文明人、文化人。这种形而上的"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既可较好地补正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偏重于技能、技巧等形而下的表层结构之不足,更可使高校所主张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以及快乐、幸福的哲学内涵,奠立和落实在坚实的人文地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文”观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略论“文革”时期的“语言暴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刁晏斌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2-86,共5页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文革时期的语言暴力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构成及使用情况,分为四种,即攻击性言辞、詈骂性言辞、贬斥性言辞和威胁性言辞;二是主要的判定标准,提出了看目的、看适度与否、看使用场合与看对象等四点。
关键词 文革 文革语言 语言暴力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国际中文教育数字生态建设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继华 张曼 何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3年第5期18-26,共9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教育数字生态。根植于前期数字化升级阶段所构建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资源以及所沉淀的数据与成果,国内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认知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国际中文教育领域。...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教育数字生态。根植于前期数字化升级阶段所构建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资源以及所沉淀的数据与成果,国内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认知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这一方面反映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信息化、数字化程度和水平、数据与成果的积淀的确存在差距和鸿沟;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最复杂的教育系统,其兼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任务,同时兼具全球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学习者需求以及社会制度存在差异、文化与宗教隐喻冲突等特征,致使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确实更具难度。研究在全面综述、借鉴国内数字化转型前沿认知的基础上,以长城汉语为例,阐述了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数字生态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数字化转型 数字生态 长城汉语
下载PDF
“文革”语言中的詈词及其使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刁晏斌 尹立楠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4-67,共4页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文革 文革语言 詈词
下载PDF
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汉语词汇历时演变计量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斌 刘雪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160,共9页
汉语词汇演变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带标注历时语料库的缺乏,词汇史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宏观的、整体的定量研究还很难实现。本文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量方法,在人工标注历史性语文辞典《汉语大词典》的30多万个词条的80多万条... 汉语词汇演变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带标注历时语料库的缺乏,词汇史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宏观的、整体的定量研究还很难实现。本文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量方法,在人工标注历史性语文辞典《汉语大词典》的30多万个词条的80多万条书证的时代信息后,对词典中的词汇、义项数量和词长在历代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学描绘,分析词汇的宏观演变,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当代词汇的词汇留存度和时代的对数曲线方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词汇演变 汉语史 语言年代学
下载PDF
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德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言所取代 ,语言浅白却单调而且内涵不够丰富 ,呈现出一定的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革"文学 叙述语式 语言特色 语言模式 语言形态 语言规范 政治语言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立法语境的转换——以“奸党”罪的嬗变为线索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煜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148-161,共14页
"奸党"是明清刑事法律上特有的条文,为此前诸朝所无,在清代,"奸党"罪条经过一系列修改,最终在清末修律的时候被废止。考察其被设立至废除的过程可以看出,法律罪条的嬗变背后所体现的是立法语境的转换。语言是思想... "奸党"是明清刑事法律上特有的条文,为此前诸朝所无,在清代,"奸党"罪条经过一系列修改,最终在清末修律的时候被废止。考察其被设立至废除的过程可以看出,法律罪条的嬗变背后所体现的是立法语境的转换。语言是思想的工具,语言的转换,必定意味着立法思路的改变,而归根结底是社会转型所导致,"奸党"罪条的嬗变过程即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奸党 大清律 社会变迁 立法语境
下载PDF
“文革语言”中的“詈词”辞格 被引量:2
17
作者 刁晏斌 《邯郸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40-42,共3页
在文革语言中,詈词是一种高频使用的修辞格。本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它的两个相关特点。
关键词 文革 语言 修辞 “詈词”
下载PDF
俄罗斯语言哲学的形成机理及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宏 王云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88-94,共7页
俄罗斯语言哲学作为世界语言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且独具特色的分支,其形成和发展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坎坷的道路,而且受多方因素的推动和影响,诸如宗教、政治、军事、语言学等。这些因素以多种方式呈现,并且在俄罗斯语言哲学的整个... 俄罗斯语言哲学作为世界语言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且独具特色的分支,其形成和发展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坎坷的道路,而且受多方因素的推动和影响,诸如宗教、政治、军事、语言学等。这些因素以多种方式呈现,并且在俄罗斯语言哲学的整个形成过程中不断引发斗争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与国家命运、民族历史的走向和发展紧密相关。正因如此,最终得以形成了有别于东西方、独具民族特色的俄罗斯语言哲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语言哲学 形成机理 罗蒙诺索夫 彼得大帝
下载PDF
文革语言中的对偶及其使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刁晏斌 李欣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2-84,94,共4页
文革修辞中,对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它的几个相关特点。
关键词 文革 语言 修辞
下载PDF
《大漠孤烟》语言特色试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中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3-78,共6页
戴昭铭的长篇小说《大漠孤烟》语言质朴平实 ,带有浓郁的口语色彩。这种口语色彩主要表现在写人叙事犹如闲话家常、选词以平易通俗为主体、语句精炼简洁等方面 ,此外 ,人物语言中粗俗词语的运用对刻划人物形象。
关键词 《大漠孤烟》 语言特色 戴昭铭 长篇小说 口语色彩 情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