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合、节:传统和合思想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1
1
作者 齐卫华 纪光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统一前提的“节”。和合是以“礼”作为“节”而对差异、对立因素的融通与整合,和、合、节三重内涵的“和合”,才是彰显和合这一传统文化独特精神和中国智慧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以礼节和
下载PDF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2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新时代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分析及其传承价值探讨
3
作者 王丽娟 陈曜 +1 位作者 李云鹏 朱云枫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期68-72,共5页
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治水的典型象征。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关于李冰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研究认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以李冰为代表的都江堰历代治水先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 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治水的典型象征。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关于李冰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研究认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以李冰为代表的都江堰历代治水先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都江堰的建设管理发展过程中、治水实践中所形成和体现的执政理念、科学思想、优秀品德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情感,也是都江堰巨大作用、历史地位、独特价值的反映。本着客观、便于接受和推广的原则,提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具体表述为“治水兴邦,师法自然,求实创新,人水和谐”。同时,结合国家政策以及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李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冰文化 都江堰 中华优秀文化 人水和谐 因地制宜
下载PDF
“何必”曰“利”:孟子仁义观再探——以先秦义利的互训、对立关系为线索
4
作者 聂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4,212,213,共16页
《孟子》首章中“王何必曰利”的表述,在后世围绕“义利之辨”的儒家经学阐释以及当下学界的相关讨论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过往研究多聚焦探讨与阐发孟子之“利”的具体指涉,这可能是受限于宋明儒家之后一直流行未蔽的孟子被“圣化”之... 《孟子》首章中“王何必曰利”的表述,在后世围绕“义利之辨”的儒家经学阐释以及当下学界的相关讨论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过往研究多聚焦探讨与阐发孟子之“利”的具体指涉,这可能是受限于宋明儒家之后一直流行未蔽的孟子被“圣化”之风。然而,当我们将孟子的辟利之举置于先秦普遍义利互训的关系,即孟子所处的诸子论辩语境之中进行考察,孟墨二者的仁义观在“利他”性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以此重新审视《孟子》中的诸多记载,及孟子“何必曰利”的仁义之道,我们发现孟子不仅在思想层面排除“利”的负面内涵,也无可避免地将“利”的正面指涉———包括合理正当的“利他”动机,一并与“仁义”相隔离。此举让孟子之仁义既难达到“形而上”之利他的哲学高度,也使其“形而下”的施行范围受限于战国征战环境,受制于伦理纲常,无奈于国家强弱和大小,甚至在那些更为在乎如何权衡“利”的战国学者们眼中,成为诸侯王、谋士们借“仁义”之名来遮盖其“自利”之实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义观 义利互训 孟墨之别 利他 君亲伦常
下载PDF
《周礼》国土景观的象数渊源与数理秩序解析
5
作者 刘彤 王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144,共7页
揭示象数对中国古代空间与自然规律的关联逻辑,是理解国土景观秩序生成的思维基础,也是传承“大国山河”独特气质的可行思路。基于上古天文历法与《周易》“象-数-理”体系,厘清《周礼》“山-水-田-城”景观以象数为媒的“敬天”思路。... 揭示象数对中国古代空间与自然规律的关联逻辑,是理解国土景观秩序生成的思维基础,也是传承“大国山河”独特气质的可行思路。基于上古天文历法与《周易》“象-数-理”体系,厘清《周礼》“山-水-田-城”景观以象数为媒的“敬天”思路。结合《周易》象数易理,剖析其中“结构”“等级”“单元”“均列”的空间映射模式。据此解析象数对《周礼》国土景观秩序营构的影响:从全域“辨方正位”的“山-水-田-城”结构同构与等级列位,到局域“体国经野”的土地等单元衍生与聚落均列分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追求。研究将为当代国土景观遗产价值提供新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周礼》 国土景观 象数 空间秩序 天人合一
下载PDF
系统论视阈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赜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春和 韩绍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横向协同,又要关注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当前,针对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和困惑,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段性、递进式发展特性,理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点—线—面”,实现其在“道—术—器”三个维度上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统筹各学段的“课程思政”,从而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一体化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李贽民族观的四维向度探赜
7
作者 谢坤宏 骆文伟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李贽出任姚安知府时,力排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难题,以民计民生为念,通过多方面施政举措推动姚安政清民安。李贽为姚安留下治绩,同时也为历史留下李贽民族观这一文化遗产。“至人之治”是李贽民族观的主要内涵,“华夷无间”是李贽民族观形... 李贽出任姚安知府时,力排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难题,以民计民生为念,通过多方面施政举措推动姚安政清民安。李贽为姚安留下治绩,同时也为历史留下李贽民族观这一文化遗产。“至人之治”是李贽民族观的主要内涵,“华夷无间”是李贽民族观形成的重要逻辑。李贽民族观体现“和合共生”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基因,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当下要从形成时代背景、主要内涵、逻辑意蕴、当代价值等4个维度把握李贽民族观,古为今用,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民族观 “至人之治” 和合共生 姚安府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8
作者 张自慧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教化
下载PDF
从心论、圣凡论到治国模式的确立——孟荀政治哲学建构理路之比较
9
作者 李友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7,共8页
身处周秦之变的时代潮流,诸子多以思考救世良方为要务。就儒家中的孟荀而言,心论是各自建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对心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圣凡论与治国模式建构上的不同理路及特征。孟子认为,人人皆具道德本心,强调心的... 身处周秦之变的时代潮流,诸子多以思考救世良方为要务。就儒家中的孟荀而言,心论是各自建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对心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圣凡论与治国模式建构上的不同理路及特征。孟子认为,人人皆具道德本心,强调心的普遍性意义,主要关注凡圣同源、凡圣无别。荀子主张心是待解蔽、可解蔽之心,以是否成就大清明之心作为考量圣凡异心、圣凡之分的重要依据与标准。在此理路的映射下,孟荀分别形成了仁政教化治国与礼法并用治世的治国模式与政治哲学理论。孟荀为应对时代困境所做出的理论探索及所彰显的人文情怀,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论 圣凡论 仁政教化 礼法并用
下载PDF
“合理”与“合情”: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的实践逻辑
10
作者 郭卫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0,共8页
基于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情理融通的精神逻辑,道德实践要获得着眼于解决实际伦理问题的功效性,其本质展现为“合理”与“合情”的辩证统一:“合理”能够通过发挥伦之“理”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情”克服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成为... 基于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情理融通的精神逻辑,道德实践要获得着眼于解决实际伦理问题的功效性,其本质展现为“合理”与“合情”的辩证统一:“合理”能够通过发挥伦之“理”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情”克服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成为向善之情,为道德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合情”则能使道德实践扬弃伦之“理”的抽象性和教条化,使“合理”能够在现实的伦理情境中获得实质性的内涵。基于“合理”与“合情”的实践逻辑及其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共同开启了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中“修己”与构建“人伦和谐”的实践智慧。同时,这两种实践智慧又透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相互贯通的整体性:“修己”的德性能力展现为激发人性的创造力和超越性,为构建“人伦和谐”提供主体条件;而“人伦和谐”则为“修己”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是“修己”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实践中的外化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主义 合理 合情 修己 人伦和谐
下载PDF
“生生之理”与“一体之仁”——基于程颢生命智慧的研究
11
作者 王斯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体,且关涉着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生生之理”造就了“生命延续体”,突破了个体生命之死生局限;“一体之仁”造就了“天地大身体”,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私己之执。“理”与“仁”的融合为德性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乐感意识,接续了先秦儒家关注生命存在的文化慧命,呈现出纵横时间长河与生命广幅的充满爱与责任的生命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程颢 生命观 一体之仁 生生之理
下载PDF
论文学史上“一人永占”之说的形成过程
12
作者 冯蒴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五十九年,宝研斋本《一笠庵四种曲》刊行,该本将李玉原作《人兽关》《永团圆》二剧替换为冯梦龙改本,逐渐取代了李作的案头读本地位。在冯梦龙、昆剧艺人和书商的共同作用下,《人兽关》《永团圆》才能与《一》《占》比肩,“一人永占”的说法遂流传开来,并为后世文学史家所转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玉 《一笠庵四种曲》 “一人永占”
下载PDF
“美在和谐”视域下当代电视剧电影化发展探析
13
作者 倪祥保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我国电视剧的电影化创作及其研究,其自觉意识从无到有、逐步增强,从20世纪末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下的相对高水平的阶段。以“美在和谐”的观点来看,当代电视剧的电影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更好地实现了影视艺术的融合创新。电视剧在其故... 我国电视剧的电影化创作及其研究,其自觉意识从无到有、逐步增强,从20世纪末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下的相对高水平的阶段。以“美在和谐”的观点来看,当代电视剧的电影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更好地实现了影视艺术的融合创新。电视剧在其故事讲述中自觉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穿插闪回、倒叙或预叙等创作手法,能有效强化故事的情节张力并提升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当代电视剧在电影化发展中更注重镜头使用、画面构图及细节呈现,以此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和厚重历史感的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蕴。而努力创作更富于艺术审美的视听表达,使电视剧声画相融相生从而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的“心象”及情绪,已成为当代电视剧电影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电影化 和谐美 影视融合创新 电视剧《繁花》
下载PDF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
关键词 BAI NG li H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THOR INDEX TO VOLUME 9 JUN ren PING
下载PDF
明代黔中王门大师李渭“毋意为宗”的心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路平 石祥建 Wang Keyou(译) 《孔学堂》 CSSCI 2023年第4期65-88,168-180,共37页
李渭从叩问“本心”到“毋意为宗”(毋意为功),把成为“圣人(仁)”当作人生最高的追求,走出了求仁、学仁、识仁、为仁、归仁的为学路径,其心学思想可以归纳为必为圣人、求仁为宗、毋意为功、先行为用、中和为境五个部分。以“毋意”统... 李渭从叩问“本心”到“毋意为宗”(毋意为功),把成为“圣人(仁)”当作人生最高的追求,走出了求仁、学仁、识仁、为仁、归仁的为学路径,其心学思想可以归纳为必为圣人、求仁为宗、毋意为功、先行为用、中和为境五个部分。以“毋意”统摄求仁、学仁、识仁、为仁、归仁,认为“毋意,千古圣贤学脉”,“识此之谓识仁,闻此之谓闻道”,故“毋意为宗”的工夫论是李渭最具特色的心学思想。本文从李渭的人格理想、道德本体、体认工夫、致用境界等方面对其心学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渭 求仁 毋意 先行 中和
下载PDF
《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教学评价
16
作者 刘甲斌 王雪妮 刘媛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86-187,190,共3页
通过介绍建设《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案例,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别采用显性融入方法和隐性融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各知识点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调查结果,对比... 通过介绍建设《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案例,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别采用显性融入方法和隐性融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各知识点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调查结果,对比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内涵要义的接受程度,发现“课程思政”元素采用显性融入方式的效果明显优于隐性融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问卷调查 教学评价
下载PDF
从仁者爱人到天人合一:仁的内涵辨析——以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落点
17
作者 苏艳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4-69,共6页
仁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要的德目。仁从爱这一生命情感出发,激发内心的德性自觉和责任使命,最终成就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境界。对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仁的思想牵涉人生、理想、道... 仁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要的德目。仁从爱这一生命情感出发,激发内心的德性自觉和责任使命,最终成就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境界。对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仁的思想牵涉人生、理想、道德、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等诸多重要命题,对大学生的情怀培养、人格塑造和价值选择至关重要。结合思政教学,梳理了仁在伦理学和哲学层面的丰富内涵,阐述了这一独特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 仁者爱人天人合一
下载PDF
基于“三全育人”的《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8
作者 刘甲斌 王雪妮 李鹏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86-288,共3页
通过介绍将“课程思政”内涵要义融入到《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讲解如何将“课程思政”运用到“三全育人”之中,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理解“三全育人”的概念,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三全育人”教学实践... 通过介绍将“课程思政”内涵要义融入到《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讲解如何将“课程思政”运用到“三全育人”之中,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理解“三全育人”的概念,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三全育人”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化工设备 立德树人 思政教育 教学设计
下载PDF
樊莉从奇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温丽娟 樊莉 李滋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923-928,共6页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疾病。该文总结樊莉主任医师从奇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基于奇经理论,樊莉主任医师在多年临证中发现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普遍存在冲任虚衰的病理基础;认为围绝经期失眠核心病机为冲任虚衰,可致督、带、...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疾病。该文总结樊莉主任医师从奇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基于奇经理论,樊莉主任医师在多年临证中发现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普遍存在冲任虚衰的病理基础;认为围绝经期失眠核心病机为冲任虚衰,可致督、带、跷、维诸脉功能不用,终致八脉俱损;治疗上遵循“通补奇经”,强调应以冲任为要,针、灸并用,以健脾肾、调肝气为主,结合实际证候分析,兼以通督任、实带脉、和跷维,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失眠 奇经 冲任 针灸 樊莉
下载PDF
宋代意象理论发展中的理学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9期37-51,I0002,共16页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自然观念的非宗教化进程,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体上促使文艺批评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其为意象理论构造出了一个哲学基座,由此赋予“意象”概念以“气象”的内涵,又为中国审美观念注入了“理趣”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强调理性与情趣相统一的传统意象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意象 理学 理趣 天人合一 气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