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敦煌第275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 被引量:8
1
作者 何志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汉晋佛像 敦煌第275窟阙形龛 弥勒天宫
下载PDF
天安门形象的多重话语分析:基于纪录片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忠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5期31-36,共6页
在官方话语体系中,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阅兵和节日庆典本身是证明新中国合法性和先进性的纪念仪式,能够实现传播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政治功能,同时,也是中国形象自我塑造的形式。随着中国当代纪录片话语方式和价值诉求的不断变化... 在官方话语体系中,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阅兵和节日庆典本身是证明新中国合法性和先进性的纪念仪式,能够实现传播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政治功能,同时,也是中国形象自我塑造的形式。随着中国当代纪录片话语方式和价值诉求的不断变化,单一主体性的天安门形象发生了变动和分化,天安门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在不同纪录片中获得了更新和重新阐释的机会。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隐喻的天安门,是权力符号和政治象征,很多关于中国的域外纪录片都会拍摄天安门,这一中国象征物的镜头,往往并不遵循官方权力话语的美学方式。本文试图考察官方、民间和西方多重话语空间中的天安门形象的生产过程以及传播状况,并分析不同的权力话语对天安门形象不断争夺与重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天安门形象 多重话语空间
下载PDF
汉墓天门图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煜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04,共11页
汉墓中的天门图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学者进行过关注[1]。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尤其是20世纪末的一些重要发现,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目前学界在这一问题上有以下认识:一种将汉画像中大量的双阙形象看作天门的表现,并将其作为... 汉墓中的天门图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学者进行过关注[1]。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尤其是20世纪末的一些重要发现,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目前学界在这一问题上有以下认识:一种将汉画像中大量的双阙形象看作天门的表现,并将其作为升仙、升天信仰的代表[2];另一种则否认汉画像中存在大量的天门图像,并认为即便有个别的天门画像,也与升仙信仰无关,汉代人并没有升天成仙的观念[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汉代画像 汉代墓葬 升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