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朝官员选拔途径的演变与影响
1
作者 汪盛贤 张鹏 《兰台世界》 2024年第9期119-123,127,共6页
明朝的官员选拔途径在不断适应社会现实和政治统治的需求中调整和完善,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明朝中前期,官员选拔途径经过了以荐举为主到多途并举,再到以科举为主的演变,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力图做到选官用人的公正性。这... 明朝的官员选拔途径在不断适应社会现实和政治统治的需求中调整和完善,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明朝中前期,官员选拔途径经过了以荐举为主到多途并举,再到以科举为主的演变,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力图做到选官用人的公正性。这对维护政治统治和强化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明朝末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选官途径的效率和公正也遭到严重破坏。这不仅降低了政府行政效能,更加剧了吏治腐败,也固化了社会等级秩序,阻碍了文化的进步。明代选官途径的演变周期与明王朝治乱兴衰的轨迹高度吻合,表明选官途径对一国政治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官员选拔途径 科举 政治
原文传递
《经义模范》编刻考论
2
作者 吴冬莉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经义模范》是研究明清时期科举时文演变的重要文献,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多为其时之士子、塾师和考官使用。清朝乾隆年间,因其收录了大量宋代经义文,被著录于《四库全书》。该书现存诸本皆自四库本而来,四库馆臣对其评价甚高。光绪年间... 《经义模范》是研究明清时期科举时文演变的重要文献,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多为其时之士子、塾师和考官使用。清朝乾隆年间,因其收录了大量宋代经义文,被著录于《四库全书》。该书现存诸本皆自四库本而来,四库馆臣对其评价甚高。光绪年间,《经义模范》曾有多次重刻,然其编刻情况历来存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考证此书编者应为明代学者杨慎,编选此书的背景与明朝嘉靖后期时文写作的风格演变有关。同时,杨慎编选此书的意图,应是为其时之士子撰写科举应试文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模范》 杨慎 科举 时文
下载PDF
陈独秀语言变革理论的生成渊源考论
3
作者 王平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276-288,389,390,共15页
主动背离科举之路,使陈独秀获得了超然审视文化传统的从容心态。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发表的《恶俗篇》,所针对的仅是风俗之类的文化表象。及至完成了从“立国”向“立人”的转变,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伦理。这即寓示着陈独秀终于... 主动背离科举之路,使陈独秀获得了超然审视文化传统的从容心态。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发表的《恶俗篇》,所针对的仅是风俗之类的文化表象。及至完成了从“立国”向“立人”的转变,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伦理。这即寓示着陈独秀终于洞察到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伦理以语言为依托,是文化传统与每一生命个体的联结媒介。若要摆脱伦理的羁继,势必要对伦理的承载物一语言进行变革。伦理觉悟引致了语言觉醒,陈独秀从对一旧伦理的反思中进而发现了文言文和旧文学的一致性。在这一意义上,陈独秀领悟了语言变革的真正意义,“五四”文学革命之路亦由此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科举制度 政治启蒙 伦理觉悟 语言变革
下载PDF
唐代上书、献策与选举制度的关系考察——以时政与选举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金滢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唐代上书、献策拜官与时政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士人释褐、迁转中起了重要作用。唐代上书、拜官在士人释褐、迁转时的授官,明显高于进士科、制科、科目选出身的授官品阶,多为中、基层官的清望官,并为奇才异能之士提供了快速释褐、超资迁转... 唐代上书、献策拜官与时政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士人释褐、迁转中起了重要作用。唐代上书、拜官在士人释褐、迁转时的授官,明显高于进士科、制科、科目选出身的授官品阶,多为中、基层官的清望官,并为奇才异能之士提供了快速释褐、超资迁转的机会与途径,有效弥补了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选人遗才的问题,客观上促进了士人参与上书言事、评论时政的积极性。该制还为唐代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治国良策,有效地建立了最高统治者与基层士人沟通的渠道,从而弥补了时政之弊。唐代上书、献策取人与时政开明、皇帝纳谏风气紧密相关,主要集中在太宗、武则天、玄宗、德宗、宪宗朝,以玄宗朝取人最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上书拜官 时务 科举 选举
下载PDF
八旗科举:清代政治文化构建的逻辑与目的
5
作者 刘晨熙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4期116-119,共4页
八旗科举的制度构建是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建构的具象表达。从初创到发展,八旗科举的建构重心从“满汉融合”转向“满洲认同”。最终,“满洲认同”理念走向被汉族政治文化规范的结局。清代政治文化构建的逻辑与目的是通过文化与制度的互动... 八旗科举的制度构建是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建构的具象表达。从初创到发展,八旗科举的建构重心从“满汉融合”转向“满洲认同”。最终,“满洲认同”理念走向被汉族政治文化规范的结局。清代政治文化构建的逻辑与目的是通过文化与制度的互动,将满洲本位的权力意识变现,而达成文化政治权力合一的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科举 政治文化 满洲认同 儒家文化
下载PDF
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彭武麟 苏永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7,77,共8页
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是中国科举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行,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与融合,也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科举制 民族地区 科举史 民族社会政治文化关系
下载PDF
论唐代科举制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 被引量:2
7
作者 乔治忠 崔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制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他们的参政议政资格,只要报名科考即可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制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他们的参政议政资格,只要报名科考即可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上下雷同,非国家之福”,是时人共识。在这种背景下,策试才能产生一定的匡时济俗功能。然而,由统治阶级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问题,却无力解决社会顽症;再加上残酷、复杂的政治派别斗争,策试匡时济俗功能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策试 匡时济俗
下载PDF
科举革废与清末法政教育 被引量:9
8
作者 宋方青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4,105,共8页
科举从考试目的和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政法考试。尽管各个朝代的科举中法律的考试分量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科举具有一定的政法考试性质。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后,乡会试第二场试有关各国政治艺学策五篇,其中多包含法律试... 科举从考试目的和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政法考试。尽管各个朝代的科举中法律的考试分量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科举具有一定的政法考试性质。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后,乡会试第二场试有关各国政治艺学策五篇,其中多包含法律试题。这些试题集中于与外交相关的法律问题,要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为新政改革出谋划策。废科举则为法政学堂的兴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原有的科举人才成为法政学堂的重要生源。法政学堂的普遍开设,也多少带有为废科举善后的用意。清末民初一枝独秀的法政学堂是科举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变,是科举教育的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废科举 法政教育
下载PDF
唐代科举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建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89,共7页
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国选士制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更能体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相对公平的选士精神,也对唐代的政治、教育及文化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世族 庶族 政治 教育 文化
下载PDF
科举取仕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卫红娟 季乃礼 《考试研究》 2006年第2期119-126,共8页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中国隋唐以来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科举取仕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科举取仕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是封建社会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中国隋唐以来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科举取仕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科举取仕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是封建社会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取仕 政治社会化 政治参与 社会阶层 政治系统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华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3,共4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矛盾发展 阶级斗争学说 矛盾运动 二三十年代 历史教科书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下载PDF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小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2,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政治基调 经济变革 兵制改革 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 启示
下载PDF
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晓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4-99,共6页
宋代卜者人数增多 ,占卜书籍增多 ,占卜方式增多 ,占卜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 ,各种政治势力还将占卜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宋代占卜盛行 ,具体原因虽多 。
关键词 宋代 占卜 科举 婚姻 政治斗争 社会流动
下载PDF
废科举的政治影响与启思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若玲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2008年第3期40-43,共4页
科举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起了巨大作用。科举的废止,造成清末社会人心动荡,城乡分割日重一日,政局遂变得混沌脱序。废科举所带来的社会震荡,说明对重大的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变革,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在对待高考的态度上,废科举... 科举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起了巨大作用。科举的废止,造成清末社会人心动荡,城乡分割日重一日,政局遂变得混沌脱序。废科举所带来的社会震荡,说明对重大的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变革,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在对待高考的态度上,废科举的政治影响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思:在没有找到更佳的选材方法前,我们不应贸然否定和抛弃而应坚守和健全现有的相对科学、合理与公平的高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政治影响 启思 高考
下载PDF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宝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统治需要;成为中国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社会稳定 政治学研究
下载PDF
皇帝之问:宋代殿试策问及其模式化焦虑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178,共9页
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殿试策问成为宋代皇帝和士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策问中普遍反映出帝王的焦虑,问题由焦虑所引发。焦虑通常来... 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殿试策问成为宋代皇帝和士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策问中普遍反映出帝王的焦虑,问题由焦虑所引发。焦虑通常来源于与上古理想政治状态的反差,与汉唐明君、本朝先皇统治状况的比较,儒家经典文本的制约,以及天降灾异。其实这些焦虑和来源也出现于前代帝王及文人拟作的策问之中,是一种"模式化焦虑",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享的一套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中国帝王们政治想象力的深刻局限。一旦面临非常的政治情势,殿试策问中仍然会显示出独特的政治印记,它们夹杂、隐匿于模式化焦虑和惯常的政治话语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皇帝之问 殿试 策问 模式化焦虑 政治话语
下载PDF
清前期殿试策问与时政关系探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景芳 张会会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清代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河患与漕... "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清代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河患与漕运等。殿试策问的流程反映了清代殿试策问制度的日臻完善,策问较之其他科考形式,更有利选拔真才实学与贴近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 策问 时政
下载PDF
再评王安石:新法、新学的关联审视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广辉 许宁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8,共14页
历来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其"熙丰变法"的功过为依凭,而忽略了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以经学史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给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他在经学研究上的路径与特点。《三经新义》的编撰目的,是为了... 历来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其"熙丰变法"的功过为依凭,而忽略了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以经学史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给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他在经学研究上的路径与特点。《三经新义》的编撰目的,是为了充当新法推行的辩护书,作为推行新法的理论根据,以实现"一道德""定于一"的政治谋划。《三经新义》作为国家科举考试新标准,破除汉唐以来的经典训诂之学,而代之以经典义理之学,故宋代儒家义理之学的勃兴,实由荆公新学扫清道路。此外,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首次以国家法典的形式将《孟子》一书正式升格为"经",为其后宋代经学的义理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三经新义》 熙丰变法 宋代经学 科举考试改革
下载PDF
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其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7,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制改革 宋代 熙丰变法 战争形势 绍兴和议 宋太祖 宋真宗 宋神宗
下载PDF
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被引量:2
20
作者 葛金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5,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文明 经济变革 唐宋 加速 代工 中国文明 对外开放 华夏民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