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诚信失范与诚信法治的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类延村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33-40,共8页
社会失信已泛化为普遍现象,法治化的进程也难脱离此种困局。在法治型构的过程中,理论阐释的学理分析存在从外部探究竟的嫌疑,要理清法治化过程中的真实样态,从内部看世界才是科学的方法进路。选取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从法律制度、法律... 社会失信已泛化为普遍现象,法治化的进程也难脱离此种困局。在法治型构的过程中,理论阐释的学理分析存在从外部探究竟的嫌疑,要理清法治化过程中的真实样态,从内部看世界才是科学的方法进路。选取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从法律制度、法律机制、法律裁决等多重维度入手,考察法治型构中的失信问题,并总结描述现行的诚信生成机理。这对于归结法治化进程中失信的内在症结,存在科学性与规律性的启示,是树立诚信法治观念与进行诚信法治实践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道德 法律机制 诚信法治
下载PDF
张君劢“德法合一”论述评
2
作者 王晓黎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66-73,共8页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德法合一"论始终未离儒家道德本位,决定了这种结合仍是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而没有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德法合一 内圣外王
下载PDF
从“德法合一”到“内圣外王”——张君劢“德法合一”论述评
3
作者 王晓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德法合一 内圣外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